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狗狗>正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错了吗?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人气:273 ℃/2024-01-31 06:20:39

01无极与太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这句名言常常被影视剧或小说误用。

如萧鼎的《诛仙》就曾反复多次提及此句。在《诛仙》中萧鼎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用在了很多地方。

大到主角张小凡的命运主线设定,小到细节描述,比如“张小凡在黑暗中,扑在地上一动不动,心仿佛也停止了跳动,在黑暗里,静静等待着命运的宣判。天地不仁,也许万物皆为刍狗罢了……”

按照《诛仙》,也就是萧鼎的理解,这句话的解释是:“上天没有慈悲之心,人类在上天的眼里,不过如草芥狗畜一般,根本不值得一提”。

再没看道德经之前我也曾被萧鼎的解释误导。但翻看《道德经》后,发现不止萧鼎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错的,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模棱两可。

这段原话在老子《道德经》的第五章。

原文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天地不情感用事,一视同仁的滋养着万物,它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也不要求于万物能用刍狗(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

圣人也应效仿天地,不情感用事,不强调自己多么仁厚,只是为百姓做事,也不需要百姓用刍狗来回报他。

天地,不正像一个橐(tuó)籥(yuè),即大风箱吗?它空虚而永不会枯竭,越鼓动就越能形成风。就好像从表面看来,风箱是被人为控制的,但看其本质,风箱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它始终以“中轴”为基准转动,从不会跳出它所固有的规律之外。

这就像政令一样,政令越多,被上纲上线、被误导以至于失真而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统治者还不如不强加干涉,尽量保持虚空沉默,让百姓在其规律之内自行发展。

读到这没有悟透老子思想的人,会批评老子没有政治抱负,主张顺应规律、无为而治,但真正理解了老子及其思想的人,是能够体会到他思想的浩瀚与博大的。

要理解老子,就要从理解道德经开始,道德经全文5300字,核心思想其实就只有两点。一是“道”即道经,二是德即德经,结合起来被称之道德经。

之所以很多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模棱两可,以至于最后出现分歧。本质就在于把老子的思想和孔孟思想混淆了。老子的“道”与易经中的易道如出一辙,强调的是相对也就是太极与无极的关系。

前面讲过"太极”始于《周易》。而“无极”词始于老子《道德经》。关于"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套用《道德经》有生于无的理论,可以理解为"无极生太极”。用图形表示:以-一个空心圆表示"无极图” , 以一个圆内阴阳两分的阴阳鱼图为“太极图”。

对于太极与无极的正确理解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独立存在,或者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伴相生、首尾相连、互相转化、此消彼长的关系。

这正如同虚实、动静、长短、高下、真假、阴阳等矛盾而又复杂对立、首尾相连、阴阳相分的两条鱼相互缠绕而产生的现象。

所以看到这,聪明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在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那里,仁根本不存在。这就如同我在上篇易经中的阴阳观指的是什么?(没看过这篇文章的粉丝可以戳链接回顾)

文中强调的那样,易经的道是不存在二元对立的,更不会人为区分真假、善恶、喜好、利弊,所有的道最后都是首尾相连、相伴相生而形成一个没有穷尽的太极图。明白了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就会明白老子的核心思想与易经中的阴阳观是一致的。

也就不会再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理解为天地和圣人无情无义,不慈悲仁厚,把人当作牲畜一样对待。

会更加明白不是老子劝上天和圣人不仁,而是在“道家”的道理中,压根不存在对立的事物和人。对立的“仁”和“圣人”“天道”的概念产生于儒家。儒家认为仁爱是由孝悌而过渡到一体之仁的情感。于是把人、天都自然化、人格化。

02大道无形

而在《老子》中“圣人”一词先后出现了30多次,但是意思与儒家观念中的“圣人”却根本不同。如《老子》中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而《逍遥游》的结尾则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也就是说道家从始至终,想表达的意思是:并不是天和圣人没有道德,而是天的道德和人的道德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上天的道《清静经》中解释道“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里的道无形,无情,无名,之说以说它是“道”,不过是“强名曰道”的结果。

因此《道德经》在开篇也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让人不要执着于名而去追求“道”。

因为“道”是非人格化的,非情感化的,它是一种客观的实然状态。

那什么叫客观的实然状态呢?《阴符经》有云:“天生之、天养之、天杀之,道之理也”。

意思是天得道而行之,就是天道。地得道而行之,就是地道。人得道而行之,就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就是不仁之仁、无私之私。仁于道,而不仁于百姓;私于道,而无私于百姓。

03不仁之人 无私之私

如何理解人得道而行之,就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就是不仁之仁、无私之私。

举个例子。

我们先抛开上面老子对于天道、地道和圣人之道的设定,把目光投向真实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拿自然界举例,大家都知道在真实的动物世界,每一个个体都是“丛林法则”的参与者。没有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去仲裁和审判动物世界中“非道德的行为”。

因为用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大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不能说是矫情,只能说是圣母。

对肉食动物而言,狩猎方式没有高低好坏、仁慈残忍之分,所有的策略和技巧,都是按照自身特点、生存环境、猎物体型,经过长时间演化后形成的。

人为道德干涉的后果是什么呢?我讲个鹿与狼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话说曾经有一村落的群众,对狼群捕杀鹿群而心生不满。因为在他们眼里或者在他们的道德标准看来,狼群残忍凶恶,鹿群美丽温柔。

于是一整个村落为了保护美丽温柔的鹿群,而携枪捕杀狼群。在整村人的围猎之下,没多久,狼群就被灭绝掉了。

就在整村人开始弹冠相庆、皆大欢喜的时候,这时候可怕的一幕产生了。由于鹿群失去了制衡的天敌后,开始大规模的繁殖,数量直线上升,以至于几个月内就突破数万只。

你想一想,数万只鹿,每天浩浩荡荡在森林里驰骋游荡,森林还招架得住吗?

于是整个村落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大规模破坏,村落的人也因此患上了瘟疫,这时全村人才如梦初醒,最终只好决定乖乖的把狼群又请了回来。很多年以后才慢慢的恢复了以前的森林生态。

再说一个人类社会的例子。

用客观的眼光来看,人与物其实区别不大,无意冒犯。因为人与外界的联系从一开始就是经济性的。

外界无非就是物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在劳动中形成了一定的从属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则包括了平等的、亲密的、从属的、疏离的等等各式各样的关系。对于一个个体而言,选择强化或弱化和一个外在事物的联系,总是以价值回报作为标准的。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对他者的估值水平都是一样的。所以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种联系首先是经济性的联系。

经济性的联系就决定了,不光是作为主体的你会去衡量他者的价值,在标定价值同时,你的价值也在被别人标定。

因此,人与物之间的区别就大大缩小了。人也被作为一种物,成为了经济社会中的所谓“人力资源”这样的商品。

人物化为了商品,商品之间进行主动交换,进而发展出了雇佣关系、师生关系、婚姻关系等等基于产权的关系。

所以总会有人在这种关系中体会到不平等。体会到在市场被人定价。

而与此同时,我们把人这个被物化过的商品放置在一个真实的“丛林世界”中,道德便不堪一击。甚至不复存在。

比如前些天徐州丰县因为买卖妇女问题,而被人诟病。大批看客和网民试图对徐州官方群、买卖人,群起而攻之。甚至还大肆传播恐怖言论。如果是从前我也会用满腔热血去与不公做斗争,不惜一切代价为弱者群体摇旗呐喊。

但换做今天的我,不会再用一个固定的道德审判标准去评论“人性”黑暗与不公。

因为对于道德的呐喊助威,只是多数人对于社会秩序良性运转的期许,至于个体今后的命运、真实的视角与需求,没人会真正关心。

就如被上文中被村落居民杀害的狼群与被保护的鹿群之间的生态关系,谁关心呢,爽就够了。

买卖妇女案件之中的经济关系,个体的自由与需求的关系,谁关心呢?

整个事件中,所有人都把自己的道德标准施加在社会体系之下,至于丰县女子今后该如何生存?整个社会体系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力关系要如何调整?落后偏远山区的女性权益如何保障落实呢?谁关心呢,爽就够了。

所以你看,道德演进至今,最该解决的“丛林法则”问题、人的物化问题,依然在深刻性的、根本性的、主导性的影响这社会运行。这本身才是道德论的悲剧。

而我们人高举着道德的旗帜,做的恶还少吗?毫不客气的说,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生物,从来不是自然界动植物、也不是妖魔鬼怪,而是我们这些人类。

我们为了能够爬上生态链顶端、成为人上人,除了智慧,还有远比任何生物都要残忍的杀戮及作恶能力。

因为只有人才会为了显示自己优越、优秀、阔绰而制造痛苦、折磨他人。也只有人类拥有这种让人发指的邪恶能力。

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有什么资格去丑化生活在丛林法则之下的其他物种、其他人类的生存之道?又有什么理由央求天地和圣人对我们人类仁慈呢?

所以说天地不是不仁,圣人也不是不仁,而是不能仁,因为不仁才是最大的仁。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哲学式生存」

搜索更多有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错了吗?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