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功夫最好的乞丐 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乞丐
提起乞丐,众人可能会想起屠格涅夫对乞丐的描写: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
乞丐之所以会乞讨,无一不是为了自己的生计,但又有谁能想到有人乞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这个人就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武训。
乞丐们的面貌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就是会向他人伸手乞讨,街边流浪的乞丐是如此,穿着华贵的乞丐亦是如此。而最初的武训会做乞丐倒没有高尚的理想,而是为了活下去。
武训是家中第七个孩子,虽说家里人丁兴旺是好事,但武训家却没有和人丁兴旺成正比的财富,他从小的生活就非常拮据。父亲在的时候,他还有一口饱饭吃,父亲意外去世之后,他的生活来源也随之被切断。于是年仅7岁的武训只得出门乞讨,艰难度日。
条件再艰苦,武训也还是一个小孩子心性的人,看到别家的小孩儿都能去上学,他自然也希望能够进入学堂读书识字。然而,他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负担得起学费呢?因此,武训只能继续沿街乞讨维持生计,上学也只能成为他睡觉时的美梦。
既然武训本身就是一个遗憾错过学堂的人,为何后来对学堂又有这么深的执念呢?
随着时间流逝,武训从一个小乞丐长成大人了,而这时他自然也有能力凭本事养活自己,但过去这么多年他都没有进学堂学习的机会,也没人教给他任何能养活自己的技术,他能做的事非常有限,除了体力活他几乎找不到任何比较轻松的工作。聊胜于无,在武训的坚持不懈之下,他找到了一份零工,在这一干就是三年。
即使武训从小就是乞丐,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但他却没有因此变得圆滑,仍旧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三年工期一到,也到了结算工钱的时候,可就是这个节骨眼儿上,武训吃了没有文化的亏。黑心雇主看这武训啥也不懂,于是便将他三年的工钱黑了。三年的苦干付诸东流,武训自然不愿意,但他找雇主闹事不仅没要到钱,反而被打到口吐白沫。也就是在这儿之后,他才意识到,没文化是很容易吃亏的,他要是认识字,也不至于被欺负成这样。
一个目不识丁的乞丐能怎么改变命运?人们永远也想不到他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乞讨。
在他20岁那年,他放弃了所有赚钱的生计,一心一意地做一个乞丐。为乞讨到更多的钱,他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只为活下来而乞讨,他长途跋涉,脚印遍布祖国的河山大川。当然,做乞丐的生活还是像以前那么艰难。
有时候,他会遇到善良的人,,不仅给他食物、钱,还会给他提供体面的衣服,希望武训得到这些之后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对这些大方施舍的人,武训忠心感谢,但他转头却把这些衣服、食物都换成了钱保存下来,自己只穿比较破烂的衣服
当然,行乞路上他也会遇到冷漠的人。他们对可怜的武训选择无视不说,有的人甚至还会直接辱骂他,不过武训并没有和这些人计较,在他看来,能给他提供帮助的人他都会表示感谢,即便对他骂骂咧咧他也不在乎。后来,武训似乎放得更开了,除了当街乞讨之外,他还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赚钱,比如帮人送信,帮人做媒等等,即便是做小丑,他也欣然接受。在外人看来,这个武训似乎已经没有了自我,为了钱他什么都能做。
如此一来,武训看上去似乎已经在金钱中迷失。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武训之所以会不挑方式的赚钱,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筹够钱办学塾。
时间飞快,而武训也在日积月累中积攒了一些钱,但这些钱还远远不能支撑起一个学校,武训也必须继续努力赚钱。因为钱越来越多,武训也逐渐发现如果他随时都带着这些钱很容易丢失,而丢失一部分他又要花好长时间才能赚回来。思虑再三,他便决定将自己的钱放在一个杨姓举人那里。
一个举人,一个乞丐。两人的身份可谓是云泥之别,但武训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去到杨举人府上,因为没有得到接见便直接在大门前跪了两天,武训的坚持换来了杨举人的感动,他终于得偿所愿。
听了武训的请求,杨举人也十分感动,当即答应了武训,将他所有的钱保存起来,而武训得偿所愿之后便继续存钱。
如果要等到完全存够钱再建义学,可能武训自己都等不到开学的那一天,因此他在存钱的同时也开始置办田地建设义学。要知道人一心不可二用,武训既要赚钱,又要建义学,根本忙不转,杨举人则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义学筹办的事务,这不仅减轻了武训的负担,也让武训能一心一意的行乞。
快50岁时,武训的资产已经达到了3800块钱,本可以开始过富足的生活,但他却仍旧心心念念义学的建设,在白发苍苍的年纪,坚持奔波于各个大街小巷。也就在他50岁这年,他出资建起来的学校也终于可以开始招收学生了。
义学名为“崇贤义塾”,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个免费上学的地方,但那时候的人并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因此,在学校开学时,竟然没有一个老师、学生愿意来这里上课。眼前此景,让武训也有些着急,他可不希望自己几十年的心血成了摆设。为解决老师和生源的问题,武训开始到处求人,求老师,也求学生,渐渐地,他的义学也终于来了老师和学生,真正成了一个学校。
开学之后,武训并没有就此懈怠。他时常在学校里巡视,关注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情况。为表达对老师的绝对尊重,武训在开学时还专门款待这些老师。而在学校里他也时常关注这些老师的教学质量,如果有特别认真负责的老师,他便会认真地表示感谢,而如果他看到了一些比较敷衍的人,他便会直接给这个老师跪下,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只不过武训哪儿有问题呢?老师看到武训这样,也羞愧得无地自容,在之后的教学上也更加用心了。
见到义学里的老师和学生都能正常进行教学,他便也放下心来,继续行乞之路。
在古代,一个五十岁年纪的人已经算是十分苍老的人了,有的甚至已经走不动路,但武训却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决定利用自己的余生继续扩大义学规模。而后来,他确实也在别人的资助下,又建起了两座义学院,让更多穷苦孩子读上了书。他成了众多老百姓心中的活菩萨。
在如此多光荣事迹的衬托之下,武训声名大噪,还入了光绪帝的耳朵。因其所作所为确实是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所以光绪帝赐给他了一副“乐善好施”的牌匾以作嘉奖。而他的义学也不用缴纳赋税,可专心传教于民。
遗憾、伤痛充斥在这些人的心中。值得庆幸的是,武训并没有白来这世界一回。因为他一生的辛勤付出,朝廷决定为他立传。在这之前,谁也想不到,只有王侯将相、皇亲国戚才会有的个人传记,竟然还会给乞丐立传,这也充分证明了武训的伟大。
在崇贤义学开办的第九个年头,也就是1896年,武训停止了呼吸。面容含笑,伴随着读书声,他了无牵挂地去了。然而,他的离去却让数万人陷入了悲痛之中,这些人无一不是被他帮助过的穷苦人家。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他开办的义学,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上学就完全成了空想。现如今,做好事的人走了,他们除了能给武训送行之外,再没别的事可做。
遗憾、伤痛充斥在这些人的心中。值得庆幸的是,武训并没有白来这世界一回。因为他一生的辛勤付出,朝廷决定为他立传。在这之前,谁也想不到,只有王侯将相、皇亲国戚才会有的个人传记,竟然还会给乞丐立传,这也充分证明了武训的伟大。
现如今社会上,也有很多好心人会投资学校,帮助更多的人能有学上。其实山区里的孩子就像古代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被封闭在大山里,因为家庭条件无法离开大山,除了读书,他们再没有其他改变命运的方式。这其实也提醒了我们,不仅要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更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多关注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也见到大城市的光鲜亮丽,国家才算真的强大。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武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活在历史里,活在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心中,他用自己的一生点亮了更多人的未来。以乞丐之身份,入中国之史册,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