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弗洛伊德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来自人的:弗洛伊德说我们每个人都有

人气:168 ℃/2024-05-21 12:48:07

弗洛伊德的伟大著作《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是继《梦的解析》之后,对人性和心理富有价值的又一次深入探讨。

弗洛伊德在书中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恋母情结”,并且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恋母情结”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最早便是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人物。

俄狄浦斯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受到诅咒,说是会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所以,当俄狄浦斯出生后,就被丢弃了。然而,他大难不死,被附近国家的国王收养。俄狄浦斯长大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还生了4个孩子。当他得知真相后,内心痛苦万分,便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多亏弗洛伊德,这部古希腊戏剧才得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那“恋母情结”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弗洛伊德在《性学与爱情心理学》这本书中是如何说的吧。

一、“恋母情结”的来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要解释“恋母情结”的来源,就要从人类性心理的形成和成长谈起。

弗洛伊德首度将精神分析法用于性学研究,提出:人类在幼儿期,就已经有了性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大家普遍认同的,即,一个人在幼儿期是没有性欲的,直到青春期它才会突然冒出来,这一论断,是十分无知的,而且对儿童性心理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婴儿是带着性欲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在母乳过程中,就可被视为性开始的起点。

性满足,重要的是心理上感到“满足”,而并不是普通人那种狭隘的理解。

婴儿在母亲怀中,吮吸母亲乳房,获得乳汁,进而解除“饥饿感”的这种过程,就是一种达到内心满足的过程。

后来,当他们长大了一点,不能再接受母乳。作为替代,他们会尝试用,例如,吮吸手指的这种行为,来继续体验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尤其是在幼儿2-5岁的时候,这一活动会进入一个繁盛期。

由于幼儿的身体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这种心理上的性活动会进入一个潜伏期。

但是,幼儿性心理的成长并没有停止。

孩子们在青春期发育之前,就已经呈现出诸如体贴、关心、嫉妒等,与爱息息相关的心理表现。

也就是说,孩子们在青春期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爱,只是因为生理上的机体发育没有跟上心理发育的速度。

所以,大人们在这一阶段,往往缺乏对幼儿性心理发育的关注,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了

在这一阶段,父母或者是孩子的照料人,对孩子的抚摸、亲吻、摇摆等一系列的关爱行为,其实也是在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满足感,尽管大人们的这些行为,只是出于纯粹的爱。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关爱恰到好处,那这种行为就有利于给孩子关爱,并且教会孩子今后应该如何去爱。

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溺爱,那就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爱过分渴求,时刻都不能缺爱,或者是不能从微弱的爱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而当孩子感觉到,自己对爱的渴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弗洛伊德用一个3岁小男孩的真实案例,来证明这一说法:

一个3岁的小男孩,在黑暗的屋子里大声说:“姑姑,你说话呀,屋子太黑了,我害怕!”

他姑姑回答:“但你看不到我有什么用?”

小男孩说:“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说话,我就不觉得黑了。”

由此可以看出,小男孩害怕的并不是黑暗,而是他爱的人不在身边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焦虑的情绪,孩子就会将父母或者是照料人,选择为自己依恋的对象。

但是,由于道德观念的束缚,他们不能将有血缘关系的人选择为自己的爱情对象,所以,他们就会找一些类似的人进行替代。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找和自己母亲相像、或者是比自己年龄大的女性为爱情对象;

而有“恋父情结”的女人,会找和自己父亲相像、或者是和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成熟男性作为爱情对象。

如果“恋母情结”的对象,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孩子就很容易将他们直接当成自己的爱情对象。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明宪宗朱见深和万贞儿的爱情故事。

万贞儿比朱见深大17岁,起初是孙太后的侍女,之后,被派去照料年幼的太子朱见深。

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由于被瓦剌捕去而被废,随后,朱见深也被亲叔叔废去了太子之位,在后宫饱受欺凌。是万贞儿,对他进行无微不至地照顾,并且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心

所以,当朱见深继承皇位以后,不顾众人反对,执意立万贞儿为贵妃。

朱见深的行为,就是很典型的“恋母情结”。

所以说,弗洛伊德坚信,幼儿时期和父母或者照料人的感情关系,对今后爱情对象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恋母情结”决定了爱情对象

精神分析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在潜意识当中对无法代替、独一无二的东西有着热切的渴望,那么他会无休止地去追寻。

弗洛伊德发现,有“恋母情结”的男人,在选择爱情对象的时候,往往不太喜欢那些规矩正经的女人,而是会比较偏爱以下两类女人:

1. 有丈夫的、已经订婚的、已经有男朋友的女人;

2. 私生活不检点的、毫无忠诚度的女人。

选择第一种已经名花有主的女人,是因为,有“恋母情结”的男人,大多喜欢争强好胜。这个和他们幼儿时期的家庭氛围有关。

从小就有“恋母情结”的男人,在潜意识里,会将自己的父亲当作是情敌,认为是父亲抢走了自己的母亲。

所以,长大之后,与已经有主的女人交往,其实是在重温自己小时候想象出的那种“三角关系”,其实质上,就是将那些女人,当成了自己母亲的替身

而选择第二种毫无忠诚度的女人,是为了发挥自己的嫉妒心。只有那些可以让自己产生强烈嫉妒心的女人,在他们的眼中才有价值

这其实也是在重温,自己小时候对父亲抢走母亲的强烈嫉妒心。本质上讲,他们也是在将这些女人,当成了自己母亲的替身。

有“恋母情结”的男人,在和这些女人的相处中,可能付出的是真心。而且,他们的那种真心付出,往往会让人错误地以为,他们不会再对别的女人那样好了,因为这段感情看似已经耗尽了他们全部的心力。

那你就小看他们了。他们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停下自己继续追寻猎物的脚步。

弗洛伊德对他们持续花心的解释是:

因为他想要的是母亲,而现实中所选择的爱情对象都是母亲的替身,替身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母亲,所以他会不断更换,不断追寻。

由此可以看出,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之所以花心、频繁出轨,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母亲的替代品,可以早日摆脱自己的“恋母情结”。

可是,只要他们一天找不到那个和自己母亲一模一样的替代品,他们就永远不会停止追寻。

试问,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会出现一个和他们的母亲一模一样的女人呢?

所以,这种对替代品的苦苦追寻,就势必会陷入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中。

三、如何疏导“恋母情结”

这里,我之所以认为“恋母情结”要靠“疏导”,而不能做到“避免”,是因为,我赞同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如果说性是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那大家就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贴心照料自己的父母或者是照料人产生依恋心理。

家长们需要对孩子的这一心理加以疏导,以免孩子的这种依赖心理越来越重,最终误入歧途。

首先,家长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由于缺乏独立性,所以,对爱自己的父母产生依赖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恋母情结”,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像给孩子断奶一样,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洗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让他们能够尽快脱离父母的扶持。

此时父母过度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无限度的感情需求,严重的,长大后会有可能演变成神经症。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

弗洛伊德在《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书中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我们要对儿童讲性吗?”

对此,弗洛伊德引用了思想家Multatuli的一封信中的内容:

纯洁和无知并不能画上等号。……大人想让孩子们对这件事一直处于无知当中,不闻不问,也许一些孩子会这样,但不可能永远是这样的。因为,孩子们之间总要交流沟通,读书也会触及这些,他们看到听到之后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如果孩子自己通过非常隐秘的手段了解了此事的一小部分,他的兴奋度将远远超过社会普及这种知识的兴奋度。由此,孩子世界中纯洁的幻想就会破灭。……如果真是这样,父母都还认为孩子们活在纯洁的童话世界里,不知道什么是罪过,可是孩子们已经外表纯洁,内心有罪了,这会是一个多么具有讽刺性的结果。

不要忘了,幼儿是带着性活动的基因来到人世的。他们基本上在3-5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初期的对象,只是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意象,那个时候的感情是纯洁无瑕的

随着年岁地增加,他们会逐渐对性开始有所好奇,并且尝试去了解。

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孩子经常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

在青春期之前,如果他们是从非正确的渠道,了解到了不健康的性知识,他们的内心就会遭受强大的冲击,掺杂着他们的极端臆想和揣测,会在心底对性产生恐惧和羞耻感,认为性是一种肮脏和丑陋的行为。

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和宣泄,慢慢地,他们就会在心底里对父亲产生仇视和嫉妒心理,同时,萌生出想要拯救母亲的想法。

在恋母和仇父的双重作用下,就会使得他们在成人后的择偶观,以及在对待两性关系上产生偏差。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性变态。

弗洛伊德建议,在孩子11岁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向他们灌输正确的性知识及其社会意义。

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对儿童进行性启蒙教育,学校可以充分照顾到不同年龄孩子的发展阶段,教授他们不同的教育内容,所以这种性教育可以从学校开始,中间不间断进行,这样能够避免一些专家所担心的种种危险。

结束语

正如大家所说:初恋是最难忘的。

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期在一个人一生的性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成长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让我们了解到了,如果不对孩子的“恋母情结”加以正确疏导,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

同时,科学的性启蒙教育,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

搜索更多有关“弗洛伊德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来自人的:弗洛伊德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