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看近代知识分子自省精神

人气:121 ℃/2025-01-05 13:01:27

文/星空婉儿

《老王》是杨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旁人冷眼的可怜人——老王。老王身体残疾,瞎了一只眼,另一只眼也有病。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世人都嫌弃他不愿坐他的车,只有杨绛一家人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甚至给他大瓶的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眼睛。可是,杨绛回忆起老王,却满是愧怍之情,这是为什么呢?

《猫》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自己养三只猫的故事。这三只猫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消失在人世间。对于最后一只猫——它样貌丑陋,性格不讨喜,大家都不喜欢它。可是对于它的离开,爱猫的郑正铎却决定永不养猫,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两篇文章看似并无联系,其实蕴含着相同的内在:杨绛和郑正铎作为近代知识分子,作为觉醒的新青年,他们身上都有着近乎“神”的自省精神。

《杨绛散文》

01

老王之死,杨绛永远的愧怍

老王与杨绛非亲非故,也并非朋友,如果非要问有什么关系,那便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

文章开头写道: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一句“他蹬,我坐”,短短四个字,便表明了他们之间的身份,一个是靠三轮为生的底层人民,一个是照顾老王生意的主顾。

一、老王之苦

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是一个在地狱里讨生活的人。“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在所有蹬三轮的都抱团取暖时,老王是被抛弃的那一个,他总是形单影只,内心的孤独也无处安放。

老王是个孤寡老人,“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这一生,既无亲朋,也无好友。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这样一个生理残疾、生活孤苦的老人,不仅没有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反而引来了无尽的歧视与恶意的猜测。

乘客不愿意坐他的车,甚至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面对社会底层的人们,大多数人表现出的不是善意、不是同情,而是诋毁,是冰冷的眼神和低俗的猜测。

老王承受的痛苦不只是生活上的,更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三重痛苦。

老王

二、老王之善

尽管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他却把自己所有的善良都给了杨绛一家。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在那个柴米油盐都需要用票的年代,因为文革所有人都远离杨绛一家时,老王始终站在杨绛的角度考虑问题,雪中送炭,送钱钟书先生去医院,甚至不要车费。那可是老王唯一的生存来源呀!

在老王临死前一天,他撑着自己快要散掉的身子,一手拿着鸡蛋,一手拿着香油,用尽全力将他所有的财产送给杨绛,东西虽不多,却已经是老王的全部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杨绛用“镶嵌”来形容老王,其实是不恰当的,一般我们用“镶嵌”时都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珠宝、玻璃等。这是大作家用词失误吗?显然不是。此时的老王已经如同一具僵尸,毫无生命体征。

人之将死,行将就木。可是老王依旧用尽最后的力气把他所有的宝贵的东西送给“我们”,可见老王之善。

杨绛

三、杨绛之愧

杨绛一家对老王不可谓不好,她不仅照顾老王的生意,还关心老王的心灵。问老王住宿条件、问老王生活情况,甚至给了老王一大瓶鱼肝油治好老王的夜盲症。

正是因为杨绛一家的善良与真心,老王才会将他们视为亲人,老王才会临终前将自己仅有的贵重物品毫无保留地交给杨绛。

可是杨绛却说:“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常人眼里,杨绛做得已经够多了,这愧怍之情从何而来呢?

杨绛回忆自己与老王的点点滴滴,发现她对老王的帮助都是集中在金钱上,她知道老王可怜,所以产生怜悯之心,尽可能地在经济上帮助他。但是这种帮助始终是自上而下的施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

正是因为杨绛作为知识分子高度的自省精神,才用近乎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杨绛心灵最好的写照。因此她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了,她觉得自己对老王从来都不是平等的,老王真心相待,自己却始终是有距离地可怜老王罢了。

杨绛一家人

02

丑猫之死,郑正铎永远的悔恨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养宠物,宠物就如同自己的朋友甚至家人,郑振铎先生也是这样一位“猫奴”。他和家人都爱猫,也爱养猫。

一、失猫之痛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郑振铎养的第一只猫雪白的活泼的猫,他们经常拿着一条红带子逗小猫玩,而郑振铎甚至可以这样看着他们,一看便是一两个小时,可见郑振铎对这只猫的喜爱。

可惜,没过多久这只猫便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而病逝了。不久,他们便养了第二只猫。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因此迅速得到了全家人的喜爱。可是就是因为它太活泼了,最后被陌生人捉走了,郑振铎因此很久不养猫。

至于养第三只猫纯属巧合,这是一只不招人喜欢的流浪猫,郑振铎因为发善心便将它带回了家里,可是这只猫既不漂亮,性格也不讨人喜欢,甚至有点懒惰,自然我们全家人都不喜欢它。

后来,这只猫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正是这只猫的死亡,彻底改变了郑振铎,并决定从此永不养猫。

如果说越爱便越痛,可是对于第三只猫,我们完全无感,对于它的亡失,郑振铎何以会如此难过?甚至决定永不养猫呢?

二、悔恨之深

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亡失,可是郑振铎面对它们的离去,心中的痛苦并不一致。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中的描述:

第一只猫去世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只猫丢失时:“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去世时:“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很明显,对于这三只猫的亡失,郑振铎的痛苦是在逐渐加深的,但这并非因为他对这三只猫的喜爱程度也在加深。要理解他的痛苦,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三只猫的悲剧原因。

第一只猫是因病而亡,郑振铎尽管难过,但是对于这一结果他是接受的,毕竟这是天灾并非人祸,因此很快便养了第二只猫。

第二只猫是被他人抱走了,邻居明明看到了却并未站出来发声,导致了小猫的亡失,此时的悲剧是由他人造成的,因此郑振铎愤恨甚至咒骂,并决定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是因为被郑振铎和家人误解,以为它吃了家里养的芙蓉鸟,因此拿着木棒去追打小猫,因为这一木棒,小猫再也没有回家,最后死在了邻居的屋脊上。

第三只猫可是说是郑振铎间接害死的,因为自己没有调查清楚妄下结论,因为猫无法申辩,所以“我的良心受伤了”,所以“我永不养猫”了。

如果说第一只猫的死亡是“与人无尤”,那么第二只猫的亡失便是“他人之恶”,而第三只猫的死亡便是“自我之恶”。正因为如此,郑振铎才痛苦、悔恨、自责,所有情绪交织在一起,终究是无法排解,只能不再养猫不再犯错。

郑振铎

结语

如果说《老王》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那么《猫》便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一只猫的悔恨”。

杨绛和郑振铎其实都没有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甚至他们做的比身边人都要好,但是最后却都在心灵深处留下了悔恨的烙印,这个烙印便源自于他们的自省精神。

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是对自我灵魂的审问。他们心中有一把尺子,一点点地丈量和校对自己的行为。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自省精神,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善良与可贵,区别了“圣人”与“凡人”。

搜索更多有关“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看近代知识分子自省精神”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