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回忆之蝉虫:儿时回忆之蝉虫
初夏的清晨,天还没亮,正在床上做着好梦的孩子们,忽然就会被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昆虫大合唱惊醒。有时候,睡不够的我们还想再眯一会儿,可大合唱却越来越响,简直给人一种震耳欲聋的感觉。
这时,我们就会马上清醒过来,飞快地爬起床,不敢惊动父母,轻轻地打开房门,溜了出去,捕蝉的时候到来了。
朦朦胧胧之中,整个校园里,都回响着蝉的叫声,树干上、窗台上、墙壁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蝉虫,它们比赛似的,拼命地叫着,忘情地叫着,肆无忌惮地叫着,完全沉浸在一种旁若无人的意境里。
我们轻轻地走过去,伸手一抓就可以抓到一只,而其他的蝉虫还是毫无警觉,继续爬上来,继续高叫着。抓了一只又一只,一个早上我们可以轻易地捕到几十只蝉虫。
蝉虫有趋光性,晚上,我们在教室里,在路灯下,也可以随手捉到飞蛾扑火般一头撞下来的蝉虫。
如果我们愿意起得更早一点,在三更半夜,还可以捉到刚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准备换壳的蝉蛹。这种蝉蛹的外形很像一只微型的小猴子,所以书上又把它们叫作“知了猴”。在换壳的时候,蝉虫是毫无反抗能力的,我们可以把它们捉回去,放到蚊帐里,天亮后就可以脱壳而出,再待一会儿,就可以在蚊帐里乱飞了。
除了玩耍,蝉虫也可以摘去薄翼和爪子,用油炒了吃,味道还是很香的。可惜的是,这种蝉虫的肉太少了,没有什么嚼头。
这种集体行动、个头较小、颜色青白的蝉虫,很容易捕捉。有时候,纯粹是为了好玩,我们就玩点难度大的,专门捕捉躲在地下生活的幼虫“知了猴”。
“知了猴”虽然深居地下,可它的洞口却很容易找到,它会不断地挖洞,然后把泥推到洞口,形成一个塔形的泥堆。把泥拨开,就露出洞口来,小孩子顽皮,多用水灌的办法,撒一泡尿进去,把洞灌满了水,“知了猴”就会被迫爬出来。有时没有水,我们就会选择泥堆高的洞口,突然把泥堆推倒,刚好“知了猴”搬运泥土出来,也只有束手就擒。
年龄稍大以后,我们便把目标转移到另外一种蝉的身上。那是一种个头更大的蝉,全身黝黑发亮,我们称之为“叽喳虫”。
叽喳虫个大肉多,捉到后用炭火烤了吃,满嘴油香,特别受小孩子喜爱。但叽喳虫是独行侠,往往是停泊在高大树木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会停止歌唱,吱”的一声,撒下几滴尿就逃之夭夭。
所以,捕捉叽喳虫是技术难度很高的活。我们要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绑上一根小木棍,木棍头裹着一团黏胶。听到叫声后,要慢慢确定叽喳虫的位置,然后悄悄伸出竹竿,轻轻靠近,再突然一下把叽喳虫粘住。
从听声辨位到突然出击,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所以,一天能粘上几只叽喳虫,就足够我们自豪了。
黏胶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小灌木的根,捣碎后反复捶打,把杂质都除掉以后,就是一团黏性很强的黏胶了。这种黏胶容易干,所以经常要吐上口水,再搓一下,才恢复黏性。还有一种是橡胶,用火烧了,剩下软软的部分。黏性特别强,用这种胶去粘叽喳虫,十拿九稳。
我们喜欢叽喳虫,不仅因为它的味道油香,还因为它蜕下来的壳,中医称为蝉蜕,我们收集起来,可以卖给供销社换几个零用钱。
恐怕有十多年的时间听不到蝉鸣了,怀念蝉虫那震耳欲聋的大合唱,更怀念叽喳虫突然从半空中撒下几滴尿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