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救助站归哪个部门?动物救助首次明确列入中小学服务性劳动范围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这意味着,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第一次将动物救助明确列入中小学服务性劳动范围。明确提到“为公共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植物园、动物园、流浪动物救助站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提供服务性劳动,以自己的实际劳动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建设”。
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公开表示:“教育部此次将动物救助明确列入中小学生服务性劳动,迈出了尊重生命教育的重要一步,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重视生命关怀的课程能够被真正纳入孩子们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未成年人参与虐待动物的事件屡见报端,且越来越低龄化。在网络上传播甚至营销虐猫虐狗视频、图片的现象愈加猖狂,而施虐者、观看者、模仿者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亲手虐待虐杀动物,还是旁观虐待,都会给青少年留下终身的心理阴影,或者使他们失去同理心和对生命的敬畏,失去对残酷的敏感性,从而将残忍行为内化成自主意识,滋生暴力犯罪。”
在连续多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赵皖平都提交了《关于将关爱动物主题的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呼吁将爱护动物和尊重生命相结合的教育纳入中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尊重生命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和理念。在综合实践课程教材中增设救助流浪动物、科学养育伴侣动物的内容,结合劳动教育,为学生营造用实际行动关爱动物的机会。
得知教育部将动物救助明确列入中小学服务性劳动范围的消息后,赵皖平表示,虽然爱护动物没有放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中,而是放在了劳动课程里,但这依然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说明国家层面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爱护动物和尊重生命相结合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让中小学生为流浪动物救助站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提供服务性劳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遏制校园暴力犯罪倾向的必要措施,也是从源头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
来源 | 澎湃新闻
责编 | 杨楚滢
编辑: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