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卧虎藏龙影片故事光影分析 为什么说它依然是最好的东方武侠电影

人气:312 ℃/2023-10-11 07:13:29

文/握瑾怀瑜

《卧虎藏龙》是由李安执导的经典佳作,电影改编自王度庐的原著小说《卧虎藏龙》。

由于原著小说中玉娇龙与俞秀莲的"阴阳两性"是很有趣的点,但同时书里玉娇龙的戏份不够撑起一部电影,于是李安就在电影中构建了一个是"外阴内阳"的玉娇龙,一个是"外阳内阴"的俞秀莲,以两者的互换来推展剧情,并放大这部电影的女人戏比重。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2000年华语电影中最突出的一部作品,完美结合了文学语言电影语言,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古典武侠的风潮。

影片延续了李安矛盾纠结的电影风格、和自我压抑的情感主题,但又一改其所擅长的伦理风格,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极具中国美学特色的武侠世界。

电影《卧虎藏龙》最终的成绩也十分亮眼:获得了来年的奥斯卡十项提名,并获得了最佳外语片等四大奖项;在豆瓣上也拿下了8.2的高分,高于96%的武侠片和81%的剧情片。

在本文中,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卧虎藏龙》的经典之处以及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

通过儒道佛诠释了一个另类的东方武侠江湖

从影片主旨来看,《卧虎藏龙》不似其他的武侠类影片,它没有宣扬江湖义气也没有以江湖儿女情为主旨,而是基于江湖这个大背景去理解"江湖"本身的人文内涵

我们之前所想象的江湖就跟娇龙所想的一样,快意恩仇来往自由,大碗酒大碗肉,对于一切看不惯的都可用暴力寻求解决。

但是随着影片的发展给我们勾勒的却是隐含着悲苦,压抑,矛盾的江湖,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自由,李慕白和俞秀莲一心寻求平静却求而不得,交出青冥剑却引来更多的新仇旧怨,甚至内心正常情感也被束缚。

所以,影片所展现的人性自然欲望与道德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符合实际也更引人深思。江湖中的大侠与常人无异都是行走红尘间,遍尝世间苦。

《卧虎藏龙》作为获得多项奥斯卡金奖的优秀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完美融合,向西方展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和价值理念

  • 首先我们从影片所展示的儒家思想入手

整部影片让人感到揪心可惜的就是秀莲和李慕白之间没有结局不能宣之于口的爱情。

秀莲幼时与孟思昭定亲,严格来说就是孟思昭的妻子,而不幸的是孟思昭为救李慕白搭上性命,一个女人独自撑起整个大镖局其困苦可想而知。李慕白此时为报恩同时也是同情怜悯秀莲,二人便经常结伴送镖,其中又经历了许许多多,使得双方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不允许这种感情的发生,扭曲了的封建礼教给女性上了层层枷锁。而这种枷锁不仅是表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迫害。

秀莲要为孟思昭守节,要束缚自己的欲念,端庄自己的言行,不能有丝毫越轨之处。同时李慕白也遵循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义",孟思昭是为救自己而死,自己能做的最大极限就是代孟思昭照顾秀莲。

而这种照顾是有底线的,只能像照顾弟妹一样,不能有其他杂念,否则就是不仁不义。

双方牢牢的抓住锁链,一旦发现情感不受控制便用它紧紧的束缚自己,用理智强行压制情感,内心除了悲苦也多了孤独和矛盾。

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虽然认为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道德就会作为一种框架来约束我们提醒我们,但同时更强调的是欲望和人性也是人的本能,二者并没有孰低孰高之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存在。

所以西方文化强调在二者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即不完全压制人性又不违背道德。

在剧中也有典型代表,就是玉娇龙和罗小虎的爱情,他们冲破儒家思想的钳制,冲破父权体制的威压,去追寻自由的爱情。这也体现出李安导演将中西文化完美融合,既符合中国固有价值又符合西方文化理念,也是为什么《卧虎藏龙》能受到国内外观众广泛好评的原因。

  • 其次,从道家思想来看

剧中塑造的主人公李慕白也异于其他同类题材影片,在这部片中李慕白一出场便是白衣飘飘的形象,有种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且一开头李慕白与秀莲之间的对话就蕴含着深刻哲思。

"我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被一种很深的悲哀围绕。我这次破戒下山,有些事,我得想想。"

没有喜悦就放弃悟道,心中有事就下山完成,该放则放,不以此为悲、顺其自然顺其本心,这就是道家所强调的'人性自然'。

但同时从李慕白悟道失败可知,他心中仍有强烈欲念,既有对秀莲的爱没说出口的遗憾又有师傅的仇还未报的愧疚,因为心中有欲望所以不能得道,这也体现出道家对''无欲无念"的追寻。

所以之后李慕白要收娇龙为徒,却不传授给她一招一式,而是心法。

两人在庙前的对话体现出道家不重形式更重本心本性

"宗派是虚名,剑法是虚名,李慕白也是虚名。"

所谓高手过招,最后拼的不是那一招一式,也不是谁内力更加雄浑,而是心境的平和淡然,谁能重视本心谁就能到达更高的境界

  • 从佛家思想来看

秀莲一次次袒护玉娇龙哪怕她知道玉娇龙和李慕白之间可能有感情涌动,但在镖局比拼时未下杀手,甚至在洞中李慕白被玉娇龙师娘杀死也毫无迁怒,反而是劝她顺从本心,要对自己真诚不要让自己后悔难过。

这种种都体现了秀莲宽阔胸怀,即便是她知道这个姑娘可能是条毒龙也依旧愿意袒护她劝她向善。秀莲的态度其实蕴含了佛教思想,不认为人是顽劣不可教化的,始终坚持人性本善,只要放下心中的恶放下屠刀就能成佛。

同时佛教也强调佛不是神,佛也会拥有人的情感,关键在于是否能坚守理性与信念

从《卧虎藏龙》中我们可看出,虽然秀莲一直劝娇龙从善,不在乎自己得失,但她与娇龙比拼时说娇龙不配用李慕白的剑,除了娇龙本身心性不正外也有秀莲对二人产生感情的恼怒,但最终秀莲坚持自己的信念未下杀手,体现了佛法的思想精神。

而李慕白一下山便想将青冥剑交给贝勒爷,将这把大杀器藏于朝廷重臣之手,杜绝江湖再因此血雨纷飞,妻离子散,还江湖一个和平安宁,体现出佛家大乘思想,即普渡众生

影片中极具东方美学的镜头

本片完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思想,向西方揭开了神秘东方古国的面纱。接下来将会与其他影片比较,分析《卧虎藏龙》中镜头里的东方美学。

  • 辽阔苍茫的景象

李安导演大多喜欢选辽阔苍茫的景象,不管是在《断背山》还是在《卧虎藏龙》里都有所体现。《断背山》将背景设置在落基山这条南北纵贯的巨大山脉,幽深的湖泊,终年覆盖白雪的山顶,缭绕与群山之间的浓雾,以及苍绿的针叶林在影片里勾勒出浩渺之景。

《卧虎藏龙》里也有这样的镜头,在玉娇龙引李慕白去竹林时,镜头却投射到群山之间,两旁青山相对而出,中间白雾缭绕似与远边的天空接连一体,整个镜像给人辽阔之感,更多的还有感慨于人之渺小的悲戚意味儿在里面,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 音乐与电影主题完美融合

在玉娇龙偷取青冥剑与秀莲打斗中配以鼓声,古朴的鼓点声不仅使得气氛紧张调动观众情感,又符合整部影片营造的意境美的特征;

在竹林玉娇龙和李慕白的比拼中配上笛声,使原本激烈的打斗多了空灵之美,且笛子与竹林自古以来都是绝配,飒飒风吹竹林声和空灵悠扬的笛声相配,给观众极美的体验。

同样是音乐的运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体现了不一样的感觉。影片开头给四太太挂红灯笼时,配有京剧里的伴奏声,中间也有鼓的运用但与前者古朴苍凉的鼓声不同,后者节奏明快急促,铿铿锵锵,好不热闹。

借用打击乐热闹的特性,突出十九岁少女嫁给老男人从此陷入封建父权体制压迫下的惨淡现实,营造出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 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色彩和构图

《卧虎藏龙》这部影片色彩构图给人的整体印象类似于中国的山水画,清新淡雅,有朦胧的意境之美。

精彩的打斗场面,角色的一旋一踢都带有舞蹈的优美,再加上衣袂飘飘让人觉得那不是在打杀而是在与同伴起舞。尤其是在竹林的一幕,二人轻盈的在竹梢间辗转腾挪,借用竹柔而不折反弹起伏的特性来了一场轻功的较量,让人啧啧称叹。

同样是在《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中,张艺谋特意选取色彩单调沉闷的北方建筑为背景,与色彩鲜明的大红灯笼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给读者带来深沉的压抑甚至是悲观绝望之感,美的享受要稍次一点。

而在《太极》这部影片中,同样是表达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冯小刚特意用黑白两色为基调,虽与主题相符,也确实是山水画的特征,但观感不如《卧虎藏龙》来的平和自然。且道家本就讲究顺势而为,片中人物衣着,细节道具,过于追求颜色清淡甚至单一,与想表达的太极思想中除了以柔克刚之外的其他思想可能不太适宜。

《卧虎藏龙》中有一段是写玉娇龙被碧眼狐狸抬到洞中治伤休息,碧眼狐狸想取了娇龙一直紧握的青冥剑,娇龙手一缩满脸的戒备。

暂且不谈碧眼狐狸的用心,单是一缩手一瞪眼就很好的刻画出玉娇龙对这宝剑的欲望之深甚至有些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这与西方《魔戒》三部曲中塑造的咕噜有异曲同工之妙。咕噜对魔戒的渴求并不是所谓的魔力而是本心的贪婪,娇龙并未到达走火入魔之地而后者则完全是进入绝路,最后和它的precious一起被熔岩炼化。

从两种情况也可看出中国传统思想并不一定都是封建糟粕,它给人以信念与力量在关键的时刻冲出迷雾,踏上坦途。


从以上可知《卧虎藏龙》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与中西文化完美融合有着密切关联,所以若想进军海外市场应更多的立足与本国文化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理念,才能获得满意的成果。

搜索更多有关“卧虎藏龙影片故事光影分析 为什么说它依然是最好的东方武侠电影”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