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养赛鸽的十个秘密 想养好赛鸽要学会和时间做朋友

人气:412 ℃/2024-01-03 18:10:52

我不知道大家养鸽的初心,但回想二十出头刚起棚的我和现在大多数刚养的鸽友差不多,对各种能接触到的好鸽保有很高的兴趣,只要力所能及我都会想办法收归帐下,并期待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我出绩。

或许是在引种上敢于投入,外加一些运气,所以总体上这些年引种成功的机率还算比较高。但是现在回想,这些年因为自己经验的匮乏还有缺乏耐心也错过了不少原本很有潜力的鸽子。

为什么说养鸽要和时间做朋友?首先大家不是鸽二代,一般都是机缘巧合之下半路出发,没有现成的鸽种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大多都是一点一点靠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走出来的。

换言之如果是有家传的鸽种加上成体系的训养选配方法,赛鸽之路相对要顺遂很多,一方面可以少去很多摸索和试错的时间和物质成本,且更容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比如我们比较熟知道的皮特迪威德父子,还有三代养鸽的赫尔曼比佛丹等等。

所以作为鸽一代,在经验有限没有老师傅带领的情况下想赶超别人,只有用大量广泛的阅读以求得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警惕被其中的一些旁门左道带偏。

我们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小心地践行,必要的时候,还真要吃点亏,才能长记性。

另有一些书本上没被记录,或是笔墨无法形容的东西,就只能靠自己在和鸽子朝夕相处中慢慢体会,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鸽子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很多现象和背后的知识都是鸽子教给鸽主的。

想写的内容很多但为了紧扣标题,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过往一些种鸽在育种上和时间有关的现象,算是一些后知后觉的感悟,希望对大家同样有用:

给新引的种鸽适应的时间

一般我们总是希望新引回来的种鸽经过数月或是一年的休整,作出的子一代鸽最好能直接参赛甚至得奖。

一般这类种鸽多是出自本省或是相邻省份气候条件和赛线方向和地形差不多的实力鸽舍,这类种鸽适应本地相对较快,子一代出成绩的机率比较高。

相反如果是出自参赛地形和气候条件相差很大的鸽种,并且你能够明显在鸽子的外部形态察觉与本地赛绩优秀的鸽种存在很大区别,那这注定不是一次能够一蹴而就的引种。

很多地方性良种都是在长期的气候地理条件上优化而来,在平原上能够极速飞行的500公里快鸽,到了山区可能飞两三百公里就会没了脾气。

大家也许会发现外引的种鸽有的开家十分容易,但有的种鸽却任您关得再久,只要一逮到机会或是因为掉换配对,它就会逃回老巢。

前者如一些詹森系列的种鸽,而后者如一些带有超远程血统的鸽子,根据过往的经验,我觉得一个新生的幼鸽对一个“巢”的承认,确立家的坐标,主要由两个方面共同影响,一是依靠父母鸽的遗传。

自然界很多候鸟洄游的鱼类或是海龟,特别是海龟一出壳就奔向大海,(对它们来说没有“开家熟悉周围环境”的过程)直到四五岁成年才不远千里洄游出生的海岸繁殖产卵,所以对于出生地的坐标的形成,小海龟从出壳时就确立了。

我同样确信每一羽幼鸽在父母的遗传下也都自带了一个出生地的坐标,这是我通过一次赠送友人鸽蛋,长大飞回我棚而意外得到经历。

但鸽子有别于一般候鸟的是它们另有一套后天对巢地坐标进行修正和确认的系统,这也正是我们一些成鸽还可以进行异地开家的原因。

耗费篇幅和大家说明鸽子这两套由先天与后天互相作用之下对巢地坐标的确认系统,对大家外引种鸽的选配能否顺利发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般而言容易在本地开家的种鸽,说明它后天对归巢地坐标的可塑性强,在不考虑“体型结构气候适应性”等问题,一般用来直接作出第一代参赛鸽成功的机率会更高。

反之我们也时常见到一些外引的种鸽因为怕开家失败而选择囚养,开始一两年作出效果不佳。

但如果再耐心养两三年之后有的种鸽育种会开始渐入佳境,同样的种鸽,却因为对新环境的接受,后代鸽的适应性也相应提高。

笔者在09年引进过一羽考夫曼小迪克的外孙雄鸽,高龙骨,长体型,高腿长脖子,长相确实丑陋,体型与本地飞山线的鸽种大为不同。

前两年在种鸽舍里生活看上去不太适应,手感不佳,作出的后代,一般200-300公里就掉了。高价买的种鸽不发挥,杀也不是看着又难受。

直到第三年有一次在睡梦里突然闪现出一个配对,醒来之后打电话给饲鸽的老伙计,如法炮制,结果当年秋季500公里,这羽小迪克雄鸽果然作出一羽500公里亚军。

再看看成绩鸽,还是高腿长脖子,丑陋依旧。鸽子外观变了吗?没变,变得也许是家的方向。

认定的良种如果子一代不能达到参赛目标时怎么办

现在的幼鸽赛事真恨不得当年幼鸽就可以一直飞到千公里,不得不承认幼鸽千公里回归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是千公里归巢的成绩鸽,后续育种成绩却大多杳无音讯,至少就我自己的认识身边的鸽友大多都有同样的问题。有的要数年以后,甚至是孙代才偶有发挥。

有时候不禁要反问欧洲为什么不举办幼鸽千公里比赛?他们的气候和参赛条件可比我们要好得多。

其实欧洲一样有过这样的尝试,但是考虑到幼鸽发育的客观情况所以作罢。

在很早以前国内G绛的育成者高俊华就提出了的三级训练法,即幼鸽当年飞到500公里为止,(只飞一次与现在的多关500不同)。一岁到两岁之间飞700公里,三岁以上飞1000-1500公里。

现在看好像太过保守,但也正是这样,高师傅能在保有少数种赛鸽据说20羽左右的情况下持续保持稳定的高位成绩输出,且不断代。

而这对时下的幼鸽赛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高师傅可以通过鸽龄的增长来逐步增加鸽子的参赛距离,那我们面对一些子一代无法达到本地目标参赛距离的外地鸽种是不是能够采取逐代加长放飞距离的策略呢?

按理论这绝对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改变一放到底的毛病,要在每一代幼鸽比赛的过程中做到适可而止。

因为信鸽培育的规律一定是开始有人发现自己的鸽子能从几十公里飞回来之后,再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放飞选育,最后才出能飞3000公里的鸽子。

假设某一代的鸽子只有500公里的能力,却勉强要去放飞700公里,那大比例是要掉的,就算飞了回来也难免会内伤耽误了以后的繁殖。

有一些外引的鸽种在外地可能有1000公里的归巢能力,但到了不同环境和赛线子一代也许连300公里都会飞得很吃力。

所以不妨将飞至于300公里的子一代留下,再作出第二代鸽从逐代适应能力的提升来稳步延长放飞距离,随着代数的增加最后达到本地竞翔的目标距离。

比如我曾引进上海的永胜花公子直子一羽,其体型与本地山区鸽有明显的区别,高龙骨,短体型,翼展也很窄,前两年作出子一代200-300公里速度优势明显,但是500公里不归,本来是准备淘汰的鸽子。

却因为一次无意与一羽飞戈雌的结合作出一羽我昵称为“牛刀”的鸽子,它在外训和短距离比赛时优势明显,作为当年幼鸽,数次指定都未落空,三百公里时更是拿到亚军,在400公里的时候名次稍有下降,我因为个人对它的喜爱,竟让它直接退赛。

也正好得益于那次退赛,之后次年以“牛刀”再作出子代,同窝两只一羽300公里雨天归返,鸽会当天只归六十羽左右。另一羽500公里二十一位。

这两羽后代鸽得益于其母亲的关系,体型和羽翼外观更为适合本地的山线比赛,甚至于返出了一些上两代永胜铭鸽324的特征。

由此可以得出,鸽种改良和潜力的释放很多时候不能一代到位,如果能将一些有潜力的鸽子适时退下火线作为后续改良的基础,忍一忍是会得到回报的。

理解大家都很想在短时间里出成绩,但很多事它都有一个时间的过程,有时候不妨学着让自己不着急,做一个耐心的观察者,在赛鸽的过程中与时间做朋友,你也一样会有柳暗花明的境遇,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

END

图文|林栩国


[狗头]感谢阅读!如喜欢本号可添加关注,鼓励请点赞 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搜索更多有关“养赛鸽的十个秘密 想养好赛鸽要学会和时间做朋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