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重庆万州地区包括哪几个县:大万州区域,前万县市夔州府等

人气:202 ℃/2023-12-07 17:01:13

大万州区境在远古时代即有人类先祖活动遗迹。商周时期,为方国领属。战国时期,秦国、楚国置郡县分辖。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县以上始置固陵郡,迄今已历经1800余年。

除南北朝后期和唐、五代时期区境内各县分属不同的州以外,历代大多承袭固陵郡的管理模式,在县以上设置一级或二级政区统领各县。

先后置固陵郡、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路、夔州府,逐步演变为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万县专区、万县地区、万县市、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和万州区。

区境经济政治中心历经逐步演变转换过程。自东汉末年设置固陵郡以后,统辖各县的改区驻地大多数时间在奉节县,民国时期逐渐转移至万县。奉节据守夔门天险,扼荆蜀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巴蜀与荆襄吴粤之间物贸的重要转输口岸,极盛时占清代全川关税80%左右。

清末,轮船替代木船成为渝万宜沪之间的主要水运工具,奉节物贸中转口岸的优势逐渐丧失了加之本地经济发展缓慢,遂使其自东汉末年以后长期处于下川东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亦逐渐随之终结。

南浦(唐初改为万州,明初改为万县)县治自西魏由江南迁至长江北岸以后,历经唐宋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步成为峡江地区的水陆转输交通枢纽。

明清时期,农业在峡江地区经济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万县成为川东地区农林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尤其是辟商埠、设海关以后,川陕鄂湘黔边境广大地区的进出口商品大多经此转输,挤占夔关大部分商务和税收份额,经济地位逐渐赶超奉节。

1911年11月,四川省下川东蜀军政府在万县成立,标志着政区政治中心开始转移至万县。此后,万县成为四川各路军阀的驻军重地和征战焦点。

1935年,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成立,初定沿旧制驻奉节。因刚废除防区制顾虑局势多变,改为暂住万县,“一俟军事教平,再行回复原地”。

随着形势的变化,万县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统辖各县的政区军政机关遂长驻万县,一直延续至重庆直辖。

今天就来聊聊大万州区域及周边区域建置沿革史。

第一节 先秦时期

庸国

庸国约立国于商代后期,建都上庸。武王伐纣,庸国为南方八国之首,实力最强。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今四川大宁(今巫溪县)、奉节、云阳、开县、万县、梁山(今梁平县)皆其地也。其东与夔邻,与巫山接壤:西与巴邻,与忠州接壤。

周国王二年、鲁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国发生饥荒,庸国乘机率领百濮准备攻打楚国。楚庄王联合秦国、巴国灭掉庸国,并三分其地:楚得上庸,秦得庸北,巴分鱼邑。

夔国

西周时,楚国君熊挚红卒,其弟熊延(前848年以前在位)弑而代立,封其兄子于归国故地,称夔国,初治巫城(今巫山县境),后东徙归乡(今湖北秭归县境)。周襄王十八年、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年),楚灭夔,“并于楚,为楚九县之一”。

巴国

上古时代,巴族是大巴山区和三峡地区的重要部族。武王伐纣,巴师从征,“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国亦称巴子国,是以巴族为核心具有明显部落联盟特征的国家,地方权力为各部族大姓把持。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巴、秦三国灭庸,巴得鱼邑。巴国先后驻故陵(今云阳县故陵镇)、武陵(今万州区武陵镇),沿长江西上,向川渝地区扩张。

极盛时,其疆域“东至鱼复(今泰节县和湖北省西部地区),西至焚道(今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北接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安康地区),南及黔(今重庆市东南、贵州省东北和湖南省西北一带)、涪(今涪陵区和贵州省北部地区)”。

区境内有濮、賨、苴、共、奴、夷等众多部族。战国时期,巴国衰弱。

《史记》载:周显王八年(前361年),“楚白汉中,南有巴、黔中”。楚国先后夺取巴国的清江流域和峡江地区。周慎靓王五年、素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秦遣司马错攻占巴国江州(今重庆市城区),执巴王归阆中。巴国灭亡。

楚国

战国时期,楚巴数相攻伐。巴置弱关(今湖北省归县境)、江关(今奉节县境)、阳关(今长寿区境)拒楚。巴国屡败,三关相继失守。楚威王(前339一前329年)时,又“使将军庄答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楚占枳以东巴、黔中以后,置巫郡(治今巫山县巫峡镇)和黔中郡(治今彭水县郁山镇)。战国中晚期,置巫邑、鱼复、朐忍,巫邑属巫郡,鱼复、朐忍属黔中郡。

第二节 秦汉时期

秦国和秦朝

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秦在所占巴国北部地区置巴郡,治今四川省阆中市。

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遣司马错率军取枳(治今涪陵区),溯巴涪水(今乌江),拔楚黔中郡,巴郡徒治江州(今渝中区)。

周赧王三十八年、秦昭王三十年,秦命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都及江南地为黔中郡(治今湖南省沅陵县帝头村)。

秦占楚峡江地区以后,置鱼复县(治鱼复浦,今奉节县永安镇鱼复村)、朐忍县(治万户驿,今云阳县双江镇建民村),初属黔中郡,后改属巴郡。撤巫郡,其辖地划归黔中、南、巴三郡,置巫县(治今巫山县巫峡镇),属南郡(治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西汉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楚汉相争,巴郡属汉。汉高帝五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区境新置临江县(治今忠县忠州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设监察区性质的13个刺史部(州)。临江,朐忍、鱼复3个县属益州巴郡(治今渝北区),设江关都尉驻鱼复县。

巫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属荆州临江郡(南郡改名)。汉高帝五年,临江郡复名南郡。汉景帝二年(前155年),还名临江郡。中元二年(前148年),复名南郡。

西汉末年(9-25年),王莽纂汉,改国号新,仍承袭西汉建置,改临江县为监江县。

东汉

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国号大成,改元龙兴。北取南郑,东据杆关(今奉节县境),尽有益州之地。鱼复县徙治白帝城。建武六年,九年,公孙述两次遣军出江关,攻克巫县、夷陵(治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等地。

建武十一年(35年),光武帝遣岑彭、吴汉率军伐公孙述。次年,大成灭亡。

东汉前期,临江县(监江县复名)、朐忍县、鱼复县属益州(初治今四川省广汉市,后移绵竹,再移成都)巴郡,设江关都尉驻鱼复县,巫县属荆州(治汉寿,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南郡。东汉中平五年(188年),以中央九卿出任州牧,掌管一州军民财权,州正式成为郡以上一级政区。

兴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刘璋三分巴郡:朐忍至鱼复设固陵郡(治今云阳县故陵镇),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垫江以上为巴郡。建安六年(201年)刘章改巴郡为巴西郡,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巴东郡。临江县属巴郡,朐忍,鱼复2个县属巴东郡(仍治今云阳县故陵镇)。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攻占荆州,将南郡一分为三,枝江以西置临江郡(治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建安十五年,荆州(治今湖北省公安县)牧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分巫县置北井县(治今巫溪县城相镇),两县属宜都郡。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益州牧刘备复改巴东郡为固陵郡,析朐忍县地置羊渠县(治今万州区长滩镇)、汉丰县(治今开县汉丰镇南郊村),分宜都郡巫县,北并县来属。固陵郡领羊渠、胸忍、鱼复、巫、北井、汉丰等6个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遣军袭杀关羽,略地至巫县,以巫、防归两县置固陵郡,与刘备所设的固陵郡并立。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

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改年号章武。置永安都督,驻永安江关(今白帝城),领巴东、建平2个郡。

章武元年(221年),朐忍徐虑、鱼复塞机以失巴名自讼,刘备复改固陵郡为巴东郡(徙治鱼复县白帝城)。七月,刘备率军亲征东吴,收复吴军占领的巫县、秭归县,攻至夷道,吴固陵郡遂废。

章武二年,琥亭之战,刘备惨败,割巫、北井2个县还属吴宜都郡,改鱼复县为永安县。

建兴八年(230年)十月,改羊渠县为南浦县,徙治今湖北省利川市南坪镇。蜀汉益州巴东郡辖水安、朐忍,汉丰,南浦4个县。临江县属蜀汉益州巴郡,延熙十七年(254年),平都县(今丰都县)省入。巫县(治今巫山县大昌慎),北井县初属吴荆州宜都郡。

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郡置建平那,初治巫县,后徙秭归,两县随属。

魏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魏灭蜀。魏遣汉葭县县长郭纯暂代武陵太守,攻吴酉阳,被吴平魏将军兼任武陵太守钟离牧率车击退。

吴元兴元年(264年)二月,吴趁蜀亡西上攻永安城,故蜀巴东太守罗宪固守。七月,吴军退。会武陵四县(黔阳、黾阳、迁陵、酉阳)举众叛吴,魏相国、晋王司马昭乃任罗宪为巴东太守

西晋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废魏而立。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区境多数县属梁州(初治今陕西省勉县东,后徙汉中)巴东郡,临江县属梁州巴郡。太康元年(280年),建平郡改属荆州。******二年(303年),巴东郡、巴郡临江县归属益州。

巴东郡,治水安县。泰始二年(266年),吴大将步阑攻永安城,唐咨西侵至狗忍,被罗宪击退。吴武陵太守孙恢寇南浦,复立羊果县,晋安蜜护军杨宗讨之,退走。罗宪因表以宗为武陵太守,驻南浦,分南浦、羊渠为二县,诱恤武陵蛮夷,得三县(黾阳,黔阳、迁陵)初附民。泰始三年(267年)置三巴校尉,驻白帝城,永安元年(304年)废。太康元年(280年)平吴,晋吴两武陵都合并,郡治徙临沅(今湖南省常德市西),省羊渠县入南浦县,还属巴东郡。泰始四年,巴东郡辖永安、朐忍、汉丰、南浦、羊渠、巫、北井7个县:太康元年,辖鱼复(永安县复名)、朐忍、汉丰、南浦4个县。

建平郡,治巫县。秦始元年(265年),分巫秭归两县置建始县、泰昌县,以巫、北井,泰昌、建始4个县置建平都尉。成宁元年(275年),改建平都尉为建平郡,与吴建平郡并立。太康元年(280年),两建平郡合并,辖巫(治今巫山县巫峡镇)、北井、泰昌(治今巫山县大昌镇)、信陵,兴山、建始、秭归、沙渠8个县,其中巫,北井、泰昌3个县在区境内。

西晋光熙元年(306年)六月,巴氏李雄据成都称帝,史称成汉。东晋咸和五年、成玉衡二十年(330年),李雄遣李寿、费黑等攻占巴东、建平。巴东郡、巴郡属成汉荆州(治今陕西省汉中市),建平均属晋荆州。巴东郡治鱼复县,领鱼复、朐忍,汉丰、南浦4个县;临江县属巴郡:建平郡治巫县,区境有巫、北井、泰昌3个县。

东晋

成汉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即位,史称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晋遣桓温伐蜀,成汉灭亡。义熙元年(405年),進纵叛晋,据成都称王,后称藩于后秦,被封为蜀王,遗其弟谯明子率5000人据白帝城。义熙九年,晋遣朱龄石灭谯纵,区境再入东晋版图。

东晋废除成汉荆州,巴都改属梁州,临江县随属。巴东郡改属荆州(治今湖北省江陵县),郡治鱼复县,辖鱼复、朐忍、汉丰,南浦(徙治今万州区龙驹镇)4个县。建平郡仍属荆州,治巫县,辖8个县,区境有巫,北井、泰昌、南陵(分建始县置,治今巫山县南陵乡)4个县。

南朝·宋

南朝·宋

水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立宋。巴东郡,建平郡仍属荆州,巴郡临江县属益州。永初中,析汉丰县置新浦、巴渠2个县;分巫县置黾阳县、归乡县(今湖北省巴东县)。泰始五年(469年),以荆州、益州等5个郡置三巴校尉于白帝城,后省,升明二年(478年)复置。

巴东郡,治鱼复县。辖鱼复、朐忍、汉丰、南浦、新浦(治今开县南门镇新浦村)、巴渠(治今开县大进镇榨井坝)、黾阳(治今巫山县庙宇镇)7个县。

建平郡,治巫县。元嘉(425~453年)中,废南陵县。领7个县,区境有巫、北井、泰昌3个县,秭归、归乡、沙渠、新乡4个县不在区境内

南朝·齐

南朝·齐荆州

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废宋,改国号齐。建元二年,分荆州巴东郡、建平郡和益州巴郡及新置涪陵郡,置巴州,治鱼复县。永明元年(483年),废巴州,各郡归还旧属巴东郡,治鱼复县,领鱼复、朐忍、南浦、汉丰、新浦、巴渠、黾阳(治今巫山县庙字镇)7个县。

建平郡,治巫县,领6个县,其中区境有巫、北井、泰昌3个县。

临江县属益州巴郡(治江州县,徙治僰溪口,今江津县顺江镇)。

南朝·梁

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灭齐建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分荆州巴东郡、建平郡、归乡郡置信州。大同六年(540年),分巴郡置临江郡。大宝元年(550年),武陵王萧纪改巴郡置楚州。

信州,治巴东郡鱼复县。辖3个郡,区境2个郡:巴东郡(治鱼复县)领鱼复、朐忍、汉丰、南浦、新浦、巴渠、阳口(析鱼复、朐忍2个县置,治今云阳县故陵镇)7个县。

建平郡(治巫县),大宝元年(550年),为建平王大球封地,旋复为郡,领巫、北井、泰昌3个县。

临江县属楚州(治垫江县,今渝中区)临江郡(治临江县)。

西魏

废帝元饮二年(553年),趁梁在成都称帝的武陵王萧纪东下征伐在江陵称帝的湘东王萧绎之机,西魏太师宇文泰遣尉迟廻率军由大散关入蜀,尽取益州之地。改楚州名巴州,分巴州临江郡和信州巴东郡置临州,分朐忍县西部长江北岸地区和江南南浦县境置鱼泉县(徙治今万州区原环城路南门口),分朐忍县西南部置梁山县,以两县置安乡郡,隶临州。

恭帝元年(554年)五月,宇文泰命李迁哲、贺若敦夺取向五子王占据的信州。恭帝二年,分信州巴东郡新浦、水宁(改汉丰县置)2个县置开江郡,属开州(治今四川省开江县先锋乡旧县坝),分临州临江县置容山容川郡和垫江县(郡县均治今垫江县桂溪镇)。区境置2个州5个郡12个县。

信州(治巴东郡阳口县)领2个郡:巴东郡(徙治阳口县)领阳口、民复(改鱼复县名置,徙治白帝城)、朐忍、巴渠4个县;建平郡(治巫县)领巫、北井、泰昌、沙渠(治今湖北省恩施市)4个县。

临州(治临江县)领2个郡:临江困(治临江县)领临江县:安乡郡初治梁山县,后徙鱼泉县,领鱼泉(治今万州区原环城路南门口)、梁山(治今梁平县聚奎镇黄土坎)2个县。

开州开江郡(治新浦县),领新浦(治今开县南门镇新浦村)、水宁2个县。

北周

北周时期万州附近政区设置

闵帝元年(557年),宇文觉废魏自立为周。明帝二年(558年),置信州总管府。分信州巴东郡置永安郡,分建平郡置水昌、始宁2个郡。分临州置南州,分临江郡新置南都郡和原安乡郡隶南州,析临江县置阳源县。天和元年(566年),分信州巴东郡巴渠县置万安郡,改马蹬郡名周安郡,两郡隶开州。天和五年废开江郡,以所属新浦县置江会郡。建德五年(576年),江会郡废入周安郡,区境置4个州10个郡14个县。

信州,治鱼复县。天和元年(566年),府、县治徙瀼西(今奉节县水安镇),建德五年(576年),府治复徙白帝城。信州辖4个郡:

永安郡(治民复县),领民复县:巴东郡(徙治云安县),天和三年,改朐忍县为云安县(徙治汤口,今云阳县云阳镇),废阳口县,领云安县;

建平郡(治巫县)。天和元年,分巫县置江阴县(治今巫山县曲尺乡曲尺盘),建德(572~576年)中废,领巫、江阴2个县。

永昌郡(治大昌县)领大昌(避宇文泰讳,初改泰昌县为建昌县,复改名大昌县)县。

始宁郡(治北井县)领北井县。天和二年,废始宁郡入永昌郡(治大昌县),领大昌、北井2个县:天和(566~571年)中,省北井县入大昌县,郡治徙今巫溪县城厢镇。

南州,治万川县。领2个郡:改安乡郡名万川郡(治鱼泉县),领万川(初改鱼泉县为安乡县,旋改名万川县)、梁山2个县;南都郡改名怀德郡,治武宁县,领武宁(建德四年改名阳源县,治巴子故城,即今万州区武陵镇)县。

临州,治临江县,领临江郡,临江郡领临江县。

开州,天和五年(570年),州治自新宁县(今四川省开江县)徒周安郡新浦县。辖2个郡:周安郡(治西流县)领新浦县、西流县(原名汉兴县,治今四川省宣汉县南坝镇,天和元年徙今开县金山乡三汇口)。万安郡(治万县)领万县(天和元年改巴渠县名置)、永宁县(天和五年废开江郡,永宁县来属)。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

隋开皇三年(583年),悉罢诸郡,以州统县。区境置4个州:

南州,撤万川、怀德2个郡置,治南浦县,辖南浦(开皇十八年改万川县置)、武宁、粱山3个县。

信州,撤水安、巴东、建平、永昌诸郡,置信州总管府,治民复县,领民复、云安、巫山(开皇三年改巫县置)、大昌4个县。

开州,撤万安、周安2个郡置,徙治盛山县,领盛山(开皇十八年改永宁县置),新浦、西流、万世(改万县置)4个县。

临州,撒临江郡置,治临江县,领临江县。

大业三年(607年),罢总管府,废州设郡,以郡统县。改信州为巴东郡,废信州、南州、临州、庸州(治今黔江区),所属各县和开州新浦、盛山2个县划属巴东郡。郡治民复县,领民复、云安、巫山、大昌、南浦、梁山、武宁、盛山、新浦(大业七年徙治今开县南们镇莲花村)、临江和秭归(治今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巴东(治今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石城(治今黔江区县坝乡)、务川(治今责州省沿河县和平镇)14个县;开州万世、西流两县改属通川郡(治今四川省达州市)。

义宁二年(618年),复改郡为州,区境置3个州:

信州,治民复县,领11个县,区境内有民复、云安、南浦、梁山、武宁巫山、大昌7个县,秭归、巴东、石城、务川4个县不在区境内。

万州,分巴东郡和通川郡置,治盛山县,领盛山、新浦、万世,西流4个县。

临州,治临江县,领临江、丰都(分临江县复置)2个县。

唐朝

武德元年(618年),境内信州、临州归属,改万州名开州。武德二年,避独孤信讳改信州名夔州,分信州置南浦州,开州、临州仍置。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10个道,夔州、浦州、临州、开州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再分为15个道,夔、万、忠3个州属山南东道(治今湖北省襄樊市),开州属山南西道(治今陕西省汉中市东)。

唐朝

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云安郡、南浦郡、南宾郡属山南东道,盛山郡属山南西道。至德二年(757年),分山南东道置荆南节度使司,亦称荆南道(治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夔,万、忠3个州随属。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郡为州。

夔州(云安郡),治奉节县。武德二年(619年),置总管府,管19个州。贞观十四年(640年),设都督府,格归、夔、忠、万、涪、渝、南7个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夔州为云安郡。至德元年(756年),置七州防御使;至德二年,升夔峡节度使;乾元元年(758年)废,改云安郡复名夔州。乾元二年,复置夔州都督府,寻罢。广德二年(764年),置夔忠涪防御使。天祐三年(906年),升为镇江军节度使,管夔、忠、万3个州,治所后徙忠州。夔州,分置南浦州以前,辖奉节(贞观二十三年避李世民讳改民复县置)、巫山、大昌、云安、南浦、武宁、梁山7个县:贞元元年(785年),分云安县置云安监以后,领奉节、巫山、大昌、云安4个县和云安监(治今云阳县云安镇)。

南浦州(浦州、万州、南浦郡),治南浦县。武德二年(619年),分信州南浦、梁山、武宁3个县置南浦州。武德八年,废南浦州,南浦,梁山2个县还属夔州,武宁县改属临州。其年,在南浦州之地复立浦州;贞观八年(634年),改浦州为万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万州为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万州。州、郡辖南浦、梁山、武宁3个县。

临州(忠州、南宾郡),治临江县。武德二年(619年),分临江县置清水县,析武宁县西境置南宾县。武德八年,南浦州武宁县来属,旋复归浦州。武德九年,又以垫江县来属。贞观八年(634年),改临州为忠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忠州为南宾郡,改清水县为桂溪县。乾元元年(758年),南宾郡复名忠州。临州辖临江和清水(治今垫江县高安镇)、南宾(治今石柱县南宾镇)、丰都(治今丰都县名山镇)、垫江(治今垫江桂溪镇)5个县。南宾郡辖临江和桂溪(治今垫江区高安镇)、丰都,垫江、南宾5个县。

开州(万州、盛山郡),治开江县。武德元年(618年),改万州名开州。贞观元年(627年),省西流县入盛山县。贞观二十三年,避李世民讳改万世县为万岁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开州为盛山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盛山郡复为开州。广德元年(763年),改盛山县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3个县。宝历(825~827年)初,省万岁县入开江县,寻复置。武德元年(618年),辖盛山(徙治今开县汉丰镇)、新浦、万世(武德二年徙治今开县温泉镇县坝村)、西流4个县。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区境先后为前蜀(统治时间为907~925年)、后唐(统治时间为925~934年)、后蜀(统治时间为934~965年)所占据。

前蜀时期

唐天复三年(903年),西川节度使王建遗王宗本夺取夔、忠、万、施4个州:天复七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史称前蜀。前蜀咸康元年、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唐主李存品从大散关出兵攻蜀,又引南平王(十国之一)高季兴的荆南军从峡路进攻,蜀峡路招讨使张武以夔、万,忠3个州降;蜀山南节度使王宗武以开、梁、通、渠、邻5个州降。

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夔、万、忠3个州割归荆南;天成二年六月,后唐夔州刺史西方邺击败荆南水师,收回夔、万、忠3个州。后唐长兴元年(930年),西川节度使孟知样割云安监归西川。

后蜀

长兴二年,孟知祥命李仁竿略取忠州、万州、云安、變州。后唐清禁元年(934年),孟知样称帝,史称后蜀。

五代时期,废除唐代道制,以州统县。区境仍沿袭晚唐置4个州:

夔州,治奉节县。前蜀永平四年(914年),镇江军治由忠州还驻夔州。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改为宁江军,后蜀因之。夔州领奉节、云安、巫山、大昌4个县和云安监。

万州,治南浦县,领南浦、武宁、梁山3个县:后蜀广政二十一年(959年),置万州石氏屯田务于梁山县。

忠州,治临江县,领临江和桂溪、丰都,垫江、南宾5个县。

开州,治开江县,领开江、新浦、万岁3个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

建隆元年(960年),宋朝建立。乾德三年(965年),遣王全斌和刘光义、曹彬率军灭后蜀。开宝元年(968年),在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部分地区置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并西川路和峡西路为川峡路。

成平四年(101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区境置夔州、万州、忠州、开州、梁山军、云安军、大宁监,先后属峡西路(治今陕西省汉中市)、川峡路、夔州路。南宋,夔州路属川峡四路制置司(治成都),后属四川制置司(治重庆)。

夔州路,治夔州奉节县,设转运使司、安抚使司、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四司并立,互不统属,分别对朝廷负责;其中提点刑狱司北宋时期驻万州,庆历年间(1041-1048年)移驻渝州。

北宋时期(960~1127年),夔州路辖11个州、3个军,1个监。区境有變州、万州、忠州、开州、云安军、梁山军、大宁监。区境外有达州、涪州、黔州、施州、渝(恭)州、珍州、播州(大观二年置,宜和三年废,隶南平军)、南平军(熙宁八年置)。

南宋时期(1127-1279年),夔州路辖3个府、8个州3个军,1个监。区境有咸淳府、夔州、万州、开州、云安军、梁山军、大宁监:区境外有重庆府、绍庆府、达州、涪州、施州、播州(端平三年复置,咸亨末以珍州来属)、思州、南平军。

归州巴东郡,建炎四年(1130年),隶夔州路:绍兴五年(1135年),复归荆湖北路绍兴:绍兴三十一年,又归夔州路:淳熙十四年(1187年),又归荆湖北路:浮熙十五年,再归夔州路:端平三年(1236年),郡治徙南浦县。

夔州,为都督府,宁江军节度,治奉节县白帝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夔州兵马钤辖。淳熙十五年(1188年),帅臣带归峡州兵马司。开宝六年(973年),分云安县置云安军。端拱元甲(988年),大昌县改求大宁监。夔州,景德三年(1006年)由白帝城移治禳西(今永安镇);淳祐二年(1242年)复迁治白帝城。乾德三年(965年),辖奉节,云安、巫山、大昌4个县和云安监。建炎三年(1129年),辖奉节、巫山2个县。

万州,治南浦县。乾德三年(965年),辖南浦、武宁、梁山3个县。建炎三年(1129年),辖南浦(淳右三年徙治天生城)、武宁2个县。

忠州(咸淳府),治临江县。乾德六年(968年),分夔州龙渠镇求忠州。开宝二年(969年),以龙渠镇置南宾尉司。熙宁五年(1072年)年,省桂溪县入垫江县。九年,垫江县改属梁山军;元祐元年(1086年),还归忠州。政和元年(1111年),改南宾尉司为龙果县,省丰都县人临江县。绍兴元年(1131年),复置丰都县。咸淳元年(1265年),以度宗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升忠州为成淳府,府治由今忠州镇东徙长江孤岛皇华村。乾德三年(965年),忠州辖临江、桂溪、垫江、丰都、南宾5个县。建炎三年(1129年),辖临江县、龙渠县(治今万州区龙驹镇)、垫江县、南宾县和石砫安抚司。

开州,治开江县。太平兴国(976~984年)年间,改万岁县为清水县。庆历四年(1044年),省新浦县入开江县。乾德三年(965年),辖开江、新浦、万岁3个县。建炎三年(1129年),辖开江、清水2个县。

梁山军,治梁山县。开宝三年(970年),以万州石氏屯田务置军,分万州梁山县来属。熙宁五年(1072年),析忠州桂溪县地来隶。熙宁九年,忠州垫江县改属梁山军;元祐元年(1086年),还属忠州;粱山县还属万州。熙宁九年,辖梁山县(开宝三年徙治今梁平县梁山镇)、垫江县(今不在境内)。建炎三年(1129年),辖梁山县(淳祐二年军、县治同徙赤牛城,即今梁平县仁贤镇牛头寨)。

云安军,开宝六年(973年),分夔州云安县置,治云安县。熙宁四年(1071年),以云安监户口析置安义县;熙宁八年,户口还属云安县,复为监。开宝六年(973年),辖云安县、云安监。熙宁四年,辖云安,安义(治今云阳县云安镇)2个县和云安监。建炎三年(1129年),为军使,辖云安县、云安监。

大宁监,开宝六年(973年),以夔州大吕县盐泉所置大宁监,治今巫溪县前河门洞。端拱元年(988年),升为同下州级政区监,属夔州路,分夔州大昌县来属,监、县治同徙今巫溪县城厢镇。辖监直辖地和大昌县(嘉定八年徙治今巫山县下田乡水口村)。

元朝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蒙古窝阔台汗遣塔海为元帅、汪世显为先锋率军掠忠、万、云安、梁山、开、达等地,区境成为南宋与蒙元征战之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宋夔州守将张起岩降元。元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政区制。至元十六年,陕西四川等处中书省设四川南道宜慰司于重庆。至元二十三年,于成都设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夔州路和重庆路,属其统辖。

夔州路,治奉节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夔州路总管府,设直辖录事司(省夔州置)和奉节县、巫山县,辖施州(并清江县人州,领建始县)、万州、云安军,大宁监。至元二十年,省南浦县入万州(还治今万州区原环城路),辖武宁县;升云安军为云阳州,省云安县、云安监入州;升大宁监为州,领大昌、询阳,平利、石泉、隆化5个县(明正德《夔州府志》)。省开江县入开州,清水县废;升梁山军为州,辖梁山(还治今梁平县梁山镇)县。至元二十二年,又以达州(废永穆、东乡、通明3个县,领通川、新宁2个县)、梁山州、开州来属。

忠州,属重庆路(治今渝中区),咸淳府复名置,还治今忠县忠州镇。省垫江县入丰都县,龙渠县废。州治临江县,辖临江、丰都、南宾3个县和石砫安抚司(元初一度改为军民府)。

明朝(含夏)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湖北红巾军首领明玉珍率农民起义军攻占重庆,至正二十三年正月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仍置夔州路,所辖州县未变;忠州仍属重庆路,辖临江、丰都、南宾、垫江(1363年复置)4个县和石砫安抚司。

明洪武四年(1371年),遣傅友德、汤和、廖永忠率水陆两军从东面和北面攻蜀,夏帝明升降。七月,置四川中书省。洪武九年改称四川承宜布政使司。置夔州府,并置瞿塘卫驻奉节县下关城(隶四川成都指挥使司);忠州属重庆府(治巴县,今渝中区)。

夔州府,治奉节县。洪武三年(1370年),新宁县由达州改隶重庆府。洪武四年,改夔州路为夔州府,隶四川行省;省武宁县入万州。

洪武五年二月,拨大宁州洵阳、平利、石泉3个县隶陕西兴安州。洪武六年,降万州、开州、梁山州、云阳州为万县、开县、梁山县、云阳县,隶夔州府。

洪武九年四月,夔州府降为夔州,改隶重庆府;省奉节县为夔州直辖地;降大宁州、达州为大宁县、达县。

洪武十年五月,夔州改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新宁县省入梁山县。洪武十二年,分大宁县复置大昌县。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夔州府和奉节县:分梁山县复置新宁县。

正德九年(1514年)四月,升达县复为达州:正德十年分东乡县(成化元年置)置太平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石砫宣抚司由重庆卫改属程塘卫;天启元年(1621年),秦良玉勤王有功,石砫宣抚司升为宜慰司。

洪武十四年,夔州府辖奉节,巫山、大昌,大宁,云阳、万县、开县、梁山、达县(治今四川省达州市)、新宁(治今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建始(治今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11个县。明末,辖奉节、巫山、大昌,大宁、云阳、万县、开县、梁山、新宁、建始10个县、达州及所领东乡(治今四川省宜汉县东乡镇),太平(治今四川省万源市太平镇)2个县、石砫宜慰司(治今石柱县南宾镇狮子坝);太平县设理民府驻今城口县葛城镇。

忠州,治临江县,属重庆府(治今渝中区)。洪武(1368-1398年)中,省临江县人州。洪武十年五月,梁山县改隶忠州,后还属夔州府:省丰都县人涪州(治今涪陵区)。洪武十三年,复置部都县(丰都县改名)。洪武十四年,裁南宾县,其辖境并入酆都县和石硅宣抚司(此后成为兼理民事的政区)。忠州辖郭都、垫江2个县。

清朝

顺治元年(1644年),张献忠入川,在成都称帝,建大西国。区境为明将于大海、谭诣、谭弘、谭文(时称“三谭”)占据。顺治八年,张献忠部将刘文秀遣卢名臣占据忠州;冬,李自成部将刘体纯、袁宗弟进入菱巫山区,联合王光兴、贺珍、“三谭”共同抗清,称“變东十三家”。

康熙元年(1662年),四川总督李国英进驻夔州,围则“十三家”。康熙三年,“十三家”被灭。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区境为吴三桂盘据。

清代,仍置四川行省。区境置夔州府、忠州直隶州、城口厅。

夔州府,治奉节县,清初沿袭明末辖10个县1个州和州领2个县及1个宜慰司。康熙六年(1667年),省大宁县入奉节县。康熙七年,省新宁县入梁山县。九年,省大昌县入巫山县。

雍正六年(1728年),升达州为直隶州,东乡、太平2个县随属。雍正七年,复置大宁、新宁2个县。雍正十二年,分梁山县属忠州,新宁县属达州。乾隆元年(1736年),建始县归湖北省施南府。顺治十六年(1659年),石砫宜慰使马万年归附,仍隶夔州府。乾隆十九年,石砫宣慰司马孔留缘事革职。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四川总督开泰泰请以夔州府云安厂同知移驻石砫代理土司事;乾隆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废除石砫土司,置石砫直求厅,隶四川行省。以上分去1个州6个县1个厅,夔州府辖奉节、巫山、大宁、云阳、万县、开县6个县。

忠州直隶州,治今忠县忠州镇。顺治五年(1648年),朱永落据夔州,改忠州为大定府。忠州原隶重庆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为忠州直求州,隶四川行省,分夔州府梁山县和重庆府丰都、垫江2个县来属。

城口厅,治复木乡(今葛城镇)。嘉庆七年(1802年),太平县(治今四川省万源市太平镇)升为直隶厅,城口境内设经历署。道光二年(1822年),太平同知移驻城口,分太平县置城口厅,隶绥定府(治今四川省达州市)。道光十五年,改城口同知为通判。

民国时期

军政府

清宜统三年十月五日(1911年11月25日),清驻万夔绥巡防军第三营管带刘汉卿宣布反正。

十月十四日(12月4日),斐绥两府所属万县、奉节、大宁、云阳、巫山、开县、绥定(今达川市)、大竹、太平、城口、梁山、渠县,新宁、东乡等府县代表集会万县,宣告成立四川省下川东蜀军政府,驻万县。

1912年1月下川东蜀军政府求于重庆蜀军政府(3月,重庆蜀军政府与成都大汉四川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万县、开县、忠州、梁山县、云阳县、夔州府、奉节县、巫山县、大宁县、城口厅,先后属四川省下川东蜀军政府、重庆蜀军政府、四川都督府。

1913年1月8日,北京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废除府、州、厅建制,由道辖县,川东地区置川东道(治巴县,今渝中区),裁菱州府保留奉节县,裁忠州改置忠县,裁城口厅改置城口县。

1914年6月2日,改川东道名东川道。万,开、忠、梁山、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914年1月因与山西省大宁县重名改置)、城口9个县先后隶川东道,东川道。

1918年7月,熊克武以“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名义,发布《四川靖国各军卫戍及清乡区域表》,1919年4月又发布《四川靖国各军驻防区域表》,规定各军就地驻防,就防划前,形成军阀割据的防区制。道的建置名存实亡。

1919年划定的驻防区域:开县、梁山、奉节、巫山、巫溪、城口属四川靖国军第七师(师长颜德基)的防区;忠县属四川靖国援鄂军(总司令黄复生)的防区,万县为四川江防军和四川靖国援鄂军共同驻守。防区划定以后,区境先后有北洋军卢金山、川军唐式遵、杨森、王陵基驻守,县政为军阀把持。

1925年7月23日,指令正式发布万县开埠。按照四川省长行署、川康边务督办公署、四川省军务普后事宜公署10月17日指令,11月6日万县商埠筹备处成立。

1926年3月,改商埠筹备处为商埠督办公署;7月,改商埠督办公署为商埠局。1928年11月15日,国民革合军二十军、川鄂边防司令部指令析万县城区置万县市,市政府驻环城路和文明路北端交会处(因其一直未报中央立案,四川省政府遂于1935年10月13日训令撤销,辖境还归万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

1935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团人川。2月10日改组后的四川省政府宜布自3月1日起废除“防区制”,将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6月1日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开始办公。区境置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万县高笋塘李家花园(原万县地区行署院内)。辖1个市8个县:

万县市(于1935年10月并人万县),万县(驻今万州区原环城路),开县(驻城厢镇,今汉丰镇)、忠县(驻乐天镇,今忠州镇)、云阳县(驻中心镇,今云阳镇),奉节县(驻今永安镇)、巫山县(驻中和镇,今巫峡镇)、巫溪县(驻城厢镇)、城口县(驻复兴镇,今葛城镇)。

1933年10月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大竹河建立城口县苏维埃政府,两个城口县及政权并立。1948年1月第八行政督察区石砫县(驻南宾镇)划人第九行政督察区。梁山县驻中城镇(今梁山镇),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今四川省大竹县)。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置及治地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四川省建制,分置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省级行政区。1952年11月18日,根据政务院8月7日决定,撒销4个省级行政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区境内各县于1949年12月2日至14日相继解放,12月15日设置万县专区。1950年年初,石砫县划属涪陵专区。1953年大竹专区撒销,3月10日政务院批复梁平县改属万县专区。万县专区先后属川东区、四川省。

四川省(川东区)万县专(地)区

1949年12月15日,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万县区行政专员公署(行政区简称万县专区、专员公署简称万县专署)成立,隶川东行政区,驻市区高笋塘。

1950年3月29日更名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万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2月22日复名万县区专员公署。

1952年9月改隶四川省,11月18日改名四川省万县专员公署。

1968年1月6日,万县地区革委会筹备小组成立,5月16日建立万县地区革委会,此后专区改为地区。

1978年4月4日,撤销万县地区革委会,成立万县地区行政公署。万县专(地)区辖1个市9个县。

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

驻龙宝区高笋塘。1992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万县地区、万县、万县市建制,以原万县地区辖境置地级万县市,原万县、万县市辖境置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1993年4月,万县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3个区8个县:龙宝区(驻文明路)、天城区(驻沙河镇)、五桥区(驻百安坝)、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1996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万县市由四川省划属重庆市代管。

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五次会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万县市正式划属重庆市。

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和重庆市万州区

驻高笋塘。1997年12月20日,撤销万县市及其所辖的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重庆市万县区。万县区管辖原万县市3个区的行政区域。同时,设立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与万县区的区委、区政府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受重庆市委、市政府委托,代管开县,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6个县。梁平、城口两县由重庆市直接管理。

1998年2月20日,重庆市批准,龙宝、天城,五桥设3个管委会,继续行使对原所属乡镇、街道的管理。5月22日,万县移民开发区和万县区更名万州移民开发区和万州区。1998年6月18日,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重庆市万州区正式挂牌运行。

2000年6月23日批复,7月10日重庆市发文,撤销万州移民开发区,其代管各县由重庆市直辖。万州区建制不变,仍驻主城区高笋塘。龙宝(驻龙都街道),天城(驻天城大道)、五桥(驻上海大道)改称移民开发区,仍属万州区派出机构,职能不变。至此,大万州历史使命完成。

2005年4月,经重庆市批准,3个移民开发区建制撤销,所辖镇乡,街道由万州区直接管理。

搜索更多有关“重庆万州地区包括哪几个县:大万州区域,前万县市夔州府等”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