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从珍妮古道尔身上的启示,回顾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的童年

人气:443 ℃/2024-01-26 13:05:12

走进黑猩猩的隐秘王国:珍妮·古道尔传:英汉对照

第一章 命运之子

若说幼年时期的兴趣会预示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发展轨迹,那么珍妮·古道尔在小小年纪就已经选择了她要走的路。1934年4月3日,在伦敦的一家医院,瓦莱丽·珍妮·莫里斯——古道尔来到这世界。她是莫蒂默·赫伯特·莫里斯——古道尔和玛格丽特·莫万威·约瑟夫的第一个女儿。4年后,莫里斯——古道尔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朱迪。这两个女儿随后都被诊断出患有一种叫“脸盲症”或者“面容失认症”的神经疾病。不过有趣的是,珍妮虽然无法辨识人脸,但辨认动物却毫无问题,尤其是后来遇见的黑猩猩。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社会相对安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人们不再天真地坚信社会是一直向前发展的。这场战争在珍妮出生的十几年前就落下了帷幕。尽管当时英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正经受着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剧痛,而且在意大利和德国,野心勃勃的政府开始执掌政权,但那时古道尔一家仍然过着宁静平和的生活。

对比鲜明的世界

尽管生活平静,但珍妮·古道尔早年的生活中仍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她的父亲赫伯特·莫里斯——古道尔曾是伦敦一名电话线测试工程师。珍妮出生后,他爱上了赛车。出于对赛车的热爱,他辞去了原有的工作,加入英国阿斯顿·马丁赛车团队,成为一名专业的赛车手。从此,他的生活中只有一轮又一轮的比赛。他驾驶着心爱的赛车,从一个赛道奔向另一个赛道,跑遍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很快,赫伯特·莫里斯——古道尔因技术高超而声名鹊起,同时也备受其他车手的尊敬。他的赛车生涯延续了20多年。到20世纪50年代宣布退役时,他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成为在勒芒耐力大赛中唯一一个完赛十次的英国赛车手。要知道,这可是一个虽久负盛名却也十分磨人的赛车比赛啊。

莫里斯——古道尔的世界充满了喧嚣、速度和危险,不过却一点儿也没打动大女儿的心。她对父亲热爱的赛车没有丝毫兴趣。她的母亲万妮1陪伴了她整个幼年时光,温柔地激发着女儿对自然的兴趣,而这份兴趣最终引领着珍妮走向了非洲。

从韦布里奇郊区自家后花园开始,万妮带着年幼的珍妮走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们也去参观了伦敦的许多公园。珍妮的幼年记忆中,母亲和她总是悠闲地漫步在后花园里。土地、阳光、鸟儿、蜜蜂、昆虫以及其他小动物吸引着珍妮的目光,激发了她对大自然的思考,点燃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回忆幼年时光时,她说道:“拥有这样一位睿智的母亲,我感到无比幸运。是母亲的培养和鼓励激发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在花园的悠闲散步让年幼的珍妮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关于珍妮的故事中,万妮最喜欢和别人讲的一个就是在珍妮床上发现蚯蚓的故事。一天,珍妮的保姆从珍妮的房间跑出来,对万妮惊叫道,珍妮在床上藏了好几条“恶心的、粉红色的还在蠕动的虫子”。她还说,珍妮把虫子藏在了枕头下面,怎么也不肯扔掉它们。万妮后来描述那天的情景时是这样说的:“夕阳那桃粉色的余晖洒在儿童房里,小珍妮已经闭上了眼睛,一只小手还放在枕头下面。我对她说,那些小虫子在枕头底下会觉得太热太闷的。”虽然珍妮将床上弄得一团糟,但是万妮并没有对她发火,而是对她说道:“珍妮,如果你继续把它们放在那儿,它们会死的。它们需要泥土。”尽管珍妮那时候才只有18个月大,但她听懂了母亲的话,把蚯蚓放回了花园。万妮后来才明白,这件小事对珍妮来说不仅仅是将新“宠物”放归大自然这么简单。她认为珍妮对大自然的兴趣是如此强烈,她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与自然交流的愿望比同龄孩子更加成熟,也更加深沉。

万妮·莫里斯——古道尔最大的愿望是全家人能过一种安稳的生活,但同时她也希望两个女儿能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有所了解。因此,珍妮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人与自然的相处并不总是那么和谐。有一次,在小珍妮亲眼看见一名男子把在她头顶盘旋的一只蜻蜓捏死后,她伤心地哭了。她后来说:“我不是因为害怕才哭,而是看到这么美的东西就这么没了,很难过。”

1936年,珍妮两岁了。当时整个伦敦都在为第一只在伦敦动物园里诞生的黑猩猩而欢庆。这只新生黑猩猩名叫朱比里,一出生便成了当地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为庆祝这只黑猩猩的诞生,英国一家玩具制造商还为儿童们生产了一系列的“朱比里”毛绒玩具。珍妮的父亲也受到这份喜悦的感染,给她买了一个这样的毛绒玩具。

尽管珍妮的阿姨们看到这个玩具很惊讶,认为它又大又丑,会吓坏小珍妮,但珍妮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毛绒玩具,将它紧紧地抱在胸前。从此,这只毛绒黑猩猩成了她最珍贵的东西,走哪儿都要带着。这或许是她后来一生从事有关黑猩猩研究的最早的预兆吧。

1939年,在珍妮5岁时,她的父亲为了离主要赛车中心更近,把家搬到了法国。同时,他也希望他的女儿们能在那里学习法语并接受教育。但计划不如变化快,在古道尔一家搬至法国仅仅几个月后,纳粹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到1940年6月,德国人占领了法国。当莫里斯——古道尔听到从东欧传来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立即举家迁回英国,并将家人安置在肯特郡乡村的祖母家。

珍妮很喜欢这个新环境。曾祖母家是一座由灰色石头砌成的老庄园,牛羊在周围悠闲地吃草、休憩。离庄园不远处是一座古城堡的废墟,那里曾经是亨利八世囚禁他六位妻子中某一位的地方,现在则成了蜘蛛和蝙蝠的乐园。曾祖母的庄园还没有通电,仍然点着油灯。但对珍妮来说,这反而让老房子更显神秘。虽然那时整个欧洲都陷入战争的泥潭,珍妮却在老房子里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具田园诗意的一段美好时光。

珍妮对自然的兴趣愈发浓烈。在一次去曾祖母的农场时,曾祖母吩咐她去捡鸡蛋。她非常乐意效劳,但很快又烦恼起来,因为她不知道蛋是怎么在母鸡体内长成并产下的。多年以后,珍妮在接受采访时谈道:“那时候,我一直很好奇,鸡蛋这么大,到底是从母鸡身上哪个地方生出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珍妮对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的解释不甚满意,于是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

她跟着一只母鸡进了鸡舍,决定坐在一旁仔细观察,直到找到答案。但是她的出现让母鸡很不安,它咯咯咯地叫了起来。于是她决定等母鸡离开鸡舍后再悄悄地进去并藏起来。她静静地蹲在鸡舍的一个角落里等着,看到一只母鸡进了鸡舍,趴在窝里。没多久母鸡又站了起来。珍妮注意到母鸡两腿之间露出了一个小小的、白白的鸡蛋。她越发着迷地看着母鸡抖了抖羽毛,轻轻地将鸡蛋产下,然后离开了鸡舍。

那天下午晚些时候,万妮回到家中,发现家里静悄悄的、空荡荡的。后来才知道所有人都在找珍妮,因为她已经失踪4个多小时了。到了晚上7点,家人和邻居们更加担忧小珍妮的安全。万妮后来描述了珍妮回家时的情景:“我记不清是谁先看到她的,小小的个子,一身乱糟糟的,有点疲倦地从鸡舍旁的草丛里钻出来。头发上、衣服上还粘着几根稻草。虽然因为疲倦有了黑眼圈,但她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光芒。”看到珍妮,万妮没有发火,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她意识到珍妮很兴奋,所以没有责备她,而是听她讲述这次冒险的故事。珍妮兴奋地说:“我终于知道母鸡是怎么下蛋的了。”看到女儿疲倦而又一身凌乱的样子,万妮牵着她的手走回了家。此时,她意识到女儿的这次鸡舍冒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成功的:珍妮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动物田野调查。

战乱的世界,平静的生活

珍妮的田园生活没能持续多久。1939年9月3日,纳粹军入侵波兰的两天后,英国政府对德宣战。多年后,宣战那天发生的事情对珍妮来说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天。那天,全家人聚集在客厅里,听到收音机里传来这则令人难过的消息。好长一会儿,整个屋子一片寂静。虽然那会儿珍妮还很小,但她也意识到某种可怕的变化已然降临。像大多数英国男人一样,珍妮的父亲决定参战。他很快加入了英国军队,成了英国皇家工兵部队的一员,并先后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服役。

丈夫参军后,万妮决定离开肯特郡,带着两个女儿搬到离英吉利海峡不远的伯恩茅斯,和珍妮的外婆一起住。珍妮亲切地称外婆为“丹妮·纳特”。外婆的住所名叫“白桦林”,那是一座可爱的维多利亚式的红色砖房。万妮的两个姐妹也住在那里。在清一色女眷的大家庭中,珍妮度过了余下的童年时光。每次回英国,她都说“白桦林”是她的家。在那段时间里,万妮的哥哥是去“白桦林”拜访的少数男性之一。他是一个外科医生,在伦敦工作。他每周末都回来看望她们。珍妮的外婆在珍妮她们投奔她不久后,把“白桦林”改成了收容所,给那些由于德国轰炸伦敦而无家可归的女性提供住处。

尽管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珍妮却觉得在“白桦林”的生活还是很愉快的。在那里她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东西,也能做很多的事情。对这个精力充沛、有丰富想象力的小女孩来说,每天都意味着一次新的探险。“白桦林”那巨大花园里有数不清的灌木丛和树木,珍妮可以在花园里悠闲地漫步,玩捉迷藏,还能爬树。一有时间,她就来这里,观察小鸟筑巢、松鼠在树间跳来跳去收集坚果、蜘蛛织网等等。她还养了几只猫、豚鼠、仓鼠、乌龟和一只叫皮特的金丝雀做宠物。她和妹妹朱迪一起玩的“蜗牛赛跑”游戏也是她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她们在小蜗牛的壳上标上数字,然后看哪只蜗牛爬得更快。

不过,对珍妮影响最大的动物是一只叫罗斯提的小狗。这是一只杂交狗,除了胸前有块地方是白色的,其他地方都是黑的。珍妮亲切地叫他2“小黑”。珍妮在无数次的花园探险中都带着他。小黑的主人是附近一家旅店的老板。每天早上6点,小黑都会来到珍妮家门口汪汪叫唤,直到珍妮出来。而只要不是上学时间,珍妮和小黑能一整天都呆在一起。她教他一些小把戏,像关门啦,打滚啦什么的。多年后,珍妮说,要不是有和罗斯提相处的经验,她在贡贝的研究也不会进展得那么顺利。

在外婆家附近的一小块空地上,珍妮姐妹俩和两个每年夏天来伯恩茅斯度假的女孩成立了短吻鳄俱乐部。她们会准备茶水,有时候也在深夜举办“宴会”。不过由于人们在战争时期能分到的食物有限,聚会的食物也仅限于一小块面包或饼干。不过对于珍妮来说,参加这种深夜聚会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晚上从家里溜出来而不被逮到。四个小女孩制作了一本用来谈论大自然和画生物解剖图的小杂志。珍妮还自己做了一个用来放花、贝壳,甚至人体骨骼的“玻璃室”。她收取门票,并将得来的钱捐赠给当地的一个机构,用来给年老的马匹提供一个安全港湾以度残生,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宰杀卖肉了。

尽管身处战乱年代,珍妮在“白桦林”的生活依旧算得上是舒适的。她和姨妈们还有外婆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她的外婆丹妮·纳特从小就是公理会成员,被灌输着公理会的理念长大,并嫁给了既是公理会牧师又是学者的外公,因此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外孙女明白基督教教义是多么重要。她对基督教的信仰并不是学术研究派的,她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信念:上帝的仁慈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而这句话后来源源不断地给珍妮的心灵带来慰藉。

命运开启

珍妮8岁时,她对自然和动物的痴迷已到了无法动摇的程度。她读的、看的、画的、写的都是关于自然和动物的。1942年,珍妮收到了一份圣诞礼物,是一本叫《怪医杜利德》的儿童经典读物。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善良的医生通过学习动物的语言而获得了与动物交流的非凡能力的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她回忆道,“然后我又读了一遍。那是我第一次决定,总有一天我会去非洲。”

珍妮也喜欢读《人猿泰山》系列丛书。书里描述了一个小男孩从小由非洲丛林的猿猴抚养,长大后成为动物保护者的故事。她后来写道:“那时我疯狂地爱上了丛林之王,十分妒忌故事里那个珍妮。我天天梦想着和人猿泰山一起在丛林生活,而这种想法坚定了我要去非洲的决心,我要在那里和动物们一起生活,撰写关于动物的故事。”珍妮还喜欢阅读关于动物的其他书籍,比如《柳林风声》和《野性的呼唤》。除此之外,珍妮还很喜欢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故事《北风的背后》。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生活在马厩里的穷苦小男孩的故事。这个故事让珍妮深刻认识到人类遭受的苦难,而战争也让她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悲哀的事实。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书以及其他一些科学读物加深了她对自然界的了解,激发了她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她开始梦想着去非洲研究那里的野生动物。少女时期的她已然热切渴望这样一场旅行。

不过,点燃珍妮求知热情的却是一本用优惠券换来的免费书籍。在2004年的一次采访中,珍妮描述了她得到这本书的过程:

妹妹出生后,照顾我的保姆留下来继续看护妹妹。那时我大概6岁。她会把优惠券存起来。那时候从包装上剪下来的优惠券是真的可以换到免费物品的,不像现在你还得给50英镑13才行。说是“免费”,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当时用优惠券兑换的物品是一本带图片的大厚书,叫《生命的奇迹》,真的是又重又厚。这本书不是儿童读物,它讲述了药物的历史以及******剂的发现。但我当时特别喜欢这本书,现在还能回忆起里面的图片。那时候我经常读它,并且临摹书里的图片,例如昆虫的颚。我真是一个天生的自然主义者。

“警报解除”

德国轰炸机的轰鸣渐渐打破了伯恩茅斯的宁静。尽管“白桦林”没有遭遇德军的轰炸,但珍妮和家人在一个长6英尺4、宽5英尺、高4英尺的狭小防空洞里度过了无数个小时,外面的窗户玻璃因为轰炸震颤而发出叮叮咣咣声。这个钢制屋顶的小防空洞所在的地方,曾是佣人的卧室。有时候,6个大人加上珍妮姐妹俩要挤在这间小小的防空洞里一连好几个小时,等待的过程十分难受,直到空袭警报解除的笛声响起后,她们才能出来继续做事。

到珍妮7岁的时候,这场战争已经在欧洲肆虐了两年多。她对战场上传来的消息早已见怪不怪,也逐渐明白人类相互伤害时有多残忍。1944年夏天,从德国炮弹下惊险逃生的经历也使珍妮更加认识到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之后纳粹屠杀欧洲犹太人的消息传来,同时还有死亡集中营那些惨绝人寰的图片,珍妮震惊不已,但她心中也充满了困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恐慌,对珍妮日渐成熟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经常对人性感到绝望,只能通过和动物在一起来向自然寻求慰藉。

变化的世界

1946年,即二战结束一年后,莫蒂默·莫里斯——古道尔夫妇离婚了。那时珍妮已经12岁,也早习惯了战时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不过,虽然他们离婚了,但始终保持着朋友关系。珍妮也一直和父亲保持联系,一切都还是老样子。父母离婚时,珍妮姐妹俩和母亲在“白桦林”已经生活了将近7年。珍妮的外婆那时已经再婚。因此对珍妮的母亲、珍妮姐妹俩及她的姨妈们来说,“白桦林”是她们真正意义上的家。生活还是像以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珍妮开始上学了,她知道她必须去上学,可是上学对她来说又是一种折磨。尽管她确实可以学习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比如英语语言和文学、历史以及生物,但是其他学科就很难让她集中注意力,无法吸引她努力学习。不过,尽管学习枯燥乏味,但珍妮仍持续不断地阅读和写作,对于这两件事她的热情从未消减。周末和节假日将她暂时从校园里解脱出来。在这样的日子里,她要么呆在户外,要么蜷着身子读书。她开始尝试着写诗,她最初的许多作品描绘的都是大自然的妙趣横生。她还喜欢跟踪当地的动物,详细记录下了刺猬求偶、鼬鼠捕鼠以及松鼠为过冬收集坚果的整个过程。当然,在进行这些野外探险时,罗斯提一直陪伴在她左右。

关于自己去非洲研究野生动物的梦想,她跟母亲万妮谈得越来越多,也告诉母亲她的同学和老师时常奚落与嘲讽自己研究动物的梦想。母亲告诉她不要轻易认输。有一次,当母亲把珍妮的梦想说给舅舅埃里克听时,珍妮听到他说:“她没那毅力。”珍妮自打上了学后就得了偏头痛,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抱怨过头疼。

那时,珍妮几乎每周六都会去上马术课。由于家境贫困,她靠清洗马鞍、缰绳和畜栏来支付学费。马术老师看她干活非常专心,又充满热情,就经常额外给她免费上课,还增加她练习骑马的时间。很快,珍妮开始赛马,并多次参加骑马跳栏比赛。她成长为一位不错的骑手,对每次的马术课都充满期待。

当珍妮得知有机会参加猎狐活动时,她喜出望外,心想终于可以炫耀自己的骑术了。她发誓不让老师失望。比赛那天,珍妮兴高采烈,完全忘了猎狐比赛的目的。骑了大半下午后,珍妮终于发现了狐狸,这只狐狸因为长时间被追逐已筋疲力尽。当猎犬扑上去撕咬那只狐狸的时候,她惊恐地看着这一切。对珍妮来说,骑马的兴奋感骤然消失。眼前发生的一切令她惊骇,也让她为之悲伤。自己竟然只是为了炫耀骑术而参加如此野蛮的活动,她为此默默自责。那天晚上,珍妮一夜未眠,脑海里不停回放着猎犬撕咬狐狸的画面。多年后,珍妮依然耿耿于怀,无法原谅自己当时的错误判断和性格缺陷。虽然珍妮还骑马,但她发誓再也不会参加猎狐比赛或者其他任何捕杀动物的血腥活动了。

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珍妮越发喜欢独处。放学后,她会一个人坐在外婆家的花园里,或者在凉亭里做作业。她很多时候都在一棵独特的山毛榉树上读书或写作。她十分依恋这棵树,甚至请求外婆在遗嘱中一定要把这棵树留给她。坐在离地30英尺的树干上,珍妮觉得她就是树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有时,把脸颊贴在树皮上时,她似乎能感觉到树液——树的生命源泉——在树干里流淌。

1949年,珍妮15岁。原本偶尔去教堂的她开始定期出入教堂了。原因是里士满希尔公理会教堂来了一位新牧师特雷弗·戴维斯。这位牧师是一个头脑聪明、能说会道的威尔士人。年轻的珍妮第一次恋上了一个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都急切地陪着外婆去做礼拜。

但是珍妮不满足于每周只能见戴维斯一次。不久,她开始找借口在晚上散步闲逛,这样就能经过他家。如果幸运的话,在他准备布道时,她可能会瞥见他的身影。为了给他留下好印象,珍妮开始学习外公的那些关于神学的旧书。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到这位牧师的住宅去,按响门铃,然后就她读到的某个神学争议咨询戴维斯的意见,或者在他的私人图书馆借本书以供进一步的学习。一次,他借给珍妮一本关于唯心主义哲学的书,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心外无物。珍妮认为这本书说得太过了。就此观点,珍妮给戴维斯写了一首诙谐的小诗,小诗的结尾这样写道:

从此我将不再写作

因为此刻的我已不在,

也无人能读到此刻的诗句

因为那时他们也不在!

令她失望的是,戴维斯没有表扬她。不过,她对他的爱恋却一天比一天浓烈。如果戴维斯牧师和她握手,她能好几天都不洗手。有一次,戴维斯建议教区居民要“加倍努力”。珍妮对这条建议的执行简直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她开始取两桶煤,泡两壶茶,甚至一天洗两次澡,和家人说两次晚安。她这种按照戴维斯的字面意思去生活的行为几乎惹恼了全家人。

从少女时代起,珍妮就对弱者和弱势群体开始无私奉献了。她决心要和一切的不公、谎言和独裁战斗到底。也许最重要的是,她极力想改变这个她认为暴虐、苦难和邪恶正日益增多的世界。

除了每天读《圣经》,珍妮还继续沉醉在对诗歌的热爱中。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罗伯特·布朗宁以及约翰·济慈是她最喜欢的诗人。为了能用优惠的价格淘到他们的书,她经常光顾那些二手书店。她也喜欢一战时期的英国诗人,尤其喜欢鲁珀特·布鲁克和威尔弗雷德·欧文这两位诗人。在规划非洲之行的闲暇之余,她也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甚至也许有一天能成为英国的一名桂冠诗人。她的诗歌常常是幽默风趣的,但也有一些诗歌表达了她对自然的热爱,或挖掘了她日益深邃的内心世界。例如在《鸭子》这首诗里,她这样写道:

美丽的沙丘;夕阳西下;

鸭子——与我;

一种精神永恒地

在天空下流动。

进入青春期后,珍妮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鸭子》体现了她越来越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想法,这个主题引发了她对人性在世界上的地位与角色的思考,也让她产生了疑问:难道仅仅因为人类拥有征服自然的能力,他们就有权支配自然吗?

同时,珍妮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这影响了她对人与自然的深思。1951年,珍妮高中毕业。与她的许多同学一样,她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接下去她该做什么。虽然她很聪明,但由于对某些科目不太在意,这些科目的成绩使她无法拿到奖学金,而家人也无力支付她上大学的费用。就在她为未来担忧时,她意外地收到了一位居住在德国科隆的姑姑的邀请。珍妮的母亲同意陪她一起去,于是她们就出发了。

对于珍妮来说,这趟旅行既让人兴奋,又有很多地方令人沮丧。珍妮和母亲拜访的地方,到处都很寒冷、荒凉、沉闷。不过她挺喜欢和一位叫黑尔佳的女孩一起去附近的农场游玩,品尝厚厚的自制面包,还可以穿木底鞋。珍妮也喜欢远距离的散步,因为她可以随时停下来观察野兔在田野里跑来窜去。本来这次旅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珍妮学习德语,不过在那里她接触的人都非常想学英语,所以珍妮很少有机会练习德语。不过这样对她来说刚好,因为她真不太擅长学习外语。

这次旅行最让人难忘的是科隆这座大城市。虽然科隆饱受战火,满目疮痍,但已渐渐开始恢复它曾经的魅力。那里有很多值得看的景色和值得做的事。珍妮写道,她凝视着科隆大教堂的尖顶,看到教堂毫发无损地耸立在周围一片废墟中间,她深刻认识到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珍妮的母亲看问题更实际一些,她希望珍妮能学好德语,这样对她找工作有帮助。但遗憾的是,珍妮并没有这方面的天分。相反,她更青睐赏景。不过,虽然沉浸在城市风光和亲友团聚的喜悦中,珍妮对未来的担忧却与日俱增。很快,她和母亲就会返回英国,在那里,她将再一次面临人生的抉择,这关系到今后她如何度过一生。

注释

1珍妮母亲的昵称。——译者注

2由于珍妮与这只小狗之间的情感比较深厚,所以原文中在提到这只狗时会用人称代词he、him指代,在译文中延用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译为“他”。——译者注

3英国的货币单位,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编辑注

41英尺约合0.3米。——编辑注

搜索更多有关“从珍妮古道尔身上的启示,回顾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的童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