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的由来 汉阳史话,地名拾趣
十、棉花街
棉花街东距长江约400米,名为街,实无街道,而是方阵形的居民区。这个居民区东出阳新路,南抵拦江路,北价显正街,古代因此处为棉花交易市场而得名。
棉花街得名于距今560年前。明代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汉水改道以前,现拦江堤外有条小河叫夹河,是汉水注长江的重要通道。汉水紧靠汉阳城南流过,依水路来汉阳做生意相当便利。江汉平原历来为我国重要棉产区,棉花丰收季节,满载棉花的船只沿汉江顺流而下,直抵汉阳城南门外,这里便成为棉花的集散地。“棉花街”因而扬名。
此后,汉水改道至龟山以北入江,市场下移,棉花街交易市场逐渐衰退,演变为居民区。
十一、报国巷
报国巷位于汉阳翠微街辖区东南隅,因当地百姓纪念宋代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义举而得名。
相传,岳飞任湖北宣抚使时与金兵激战,追击金兵至汉水边(当时汉水由现拦江路以南的鹦鹉湖流入长江),当地群自发扎木排帮助岳军强渡汉水。岳飞渡河后甚为感激当地群众,亲笔题写“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相赠。百姓们十分敬仰将军的报国情怀,十分珍惜岳将军赠予的四个大字,便集资建起一座庵堂,名为“报国庵”,并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刻悬挂于正殿之上。及至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出版的《续辑汉阳县志·寺观》中,对报国庵仍有记载。
报国庵靠近拦江路,庵堂早废,遗址尚在。此处有条小巷原名报国庵,1967年改名唯物四巷,1972年更名为报国巷。
十二、催子湾
一年,岳飞在赫山扎下兵营。他沿着山路散心,忽听得一阵老妇的啼哭声。他找到了老妇,问明了原由。得知这位老妇家道贫寒,娶不起媳妇,儿子只好闯河南做买卖,至今还未归来,生死不知。
岳飞有心帮助这位老妇,便说:“莫要伤心。你儿子若是归来时没有赚上钱,就让儿子上军营来找我,我一定帮你们娶上媳妇。”
没过几天,儿子两手空空地回来了,老妇只好叫儿子上兵营去找岳飞。儿子找到岳飞。岳飞命人包了一大包银钱送他。儿子千谢万谢,并告诉岳飞,他在去河南的途中被敌兵抓去了,捆绑了数日,险些丢了性命。
岳飞一听,暗暗叫好,便说:“这条路线你走得熟,眼下攻敌要摸清敌情,这重任交给你,你为我再去一趟如何?”
老妇的儿子为了报恩,当下就应承下了。他带着钱回到了家中,不日就娶上了媳妇。有了媳妇,儿子就不想启程去河南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老妇人着急起来,每天催儿子上路。儿子被催急了,只好背起了包袱,与媳妇、老母洒泪而别。从此,儿子再也没有回来。可是,他在临死前托人带回了敌方的军情。岳军靠着这,终于打了胜仗。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个湾子改名为“催子湾”。现在罗七路琴台馨都旁还有“崔子湾街”。
十三、鹦鹉洲
据《鹦鹉洲小志》序言:鹦鹉洲以祢衡赋《鹦鹉赋》而得名。祢衡被黄祖杀害后安葬在鹦鹉洲上。唐李白诗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敢生。”胡雪诗:“黄祖才非长者侍,祢衡珠碎此江头。”
据史载,古鹦鹉洲是靠近武昌江边一江心洲。历史悠久,汉末有之。《太平寰宇记》载:洲在大江中与汉阳县分界。古洲的面积很大,传说黄祖亦葬于此,还有“西渚”(可泊兵)“南堂”(可校射),居民数千户,人口在万人以上。洲上有祢衡墓、正平祠、鹦鹉寺等,很早就是旅游胜地。南宋诗人陆游的《入蜀记》中说:“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山。”古鹦鹉洲在明天启崇祯年间开始沦于江中,康熙末年完消失。
新鹦鹉洲,原名“补课洲”。据《汉阳县志》记载: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江夏白沙洲被大水淹没,汉阳淤出新洲,面积八十五顷又五十六亩。汉阳居民,控争其地,清政府令洲上居民补纳课税,因名“补课洲”。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汉阳知县裘行恕三次呈请恢复鹦鹉洲旧名,以存古迹。
今日鹦鹉洲位于汉阳区东南,濒临长江,在汉阳拦江堤外,北起原鹦鹉湖,南抵上横堤,西界江堤乡,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洲上有洲头街、鹦鹉街两个街道建制。
《续辑汉阳县志》县境全图节选
《续辑汉阳县志》中的鹦鹉洲图
十四、琴断口
琴断口处于琴断小河入汉江之口一带。相传战国时,伯牙在汉水岸边某处(一说为今琴断口)遇知音钟子期,次年相约与钟子期复会时,钟已故,伯牙便不复弹琴,在此地“摔琴谢知音”。北宋时,琴断口附近建有琴堂,又称伯牙台。据当地人介绍,建国前后,琴堂似一小庙宇,内有伯牙坐式抚琴之雕像等。琴断口一带以“琴断”典故传说(信史与传说交织)的地名还有琴断小河、琴断岭、碎琴山等,成为古琴台—琴断口—马鞍山(在蔡甸区,有钟子期墓和知音亭)知音长廊中的一个重要支点。
十五、杨泗庙
杨泗庙位于今鹦鹉大道东侧、杨泗路之南,东距长江约300米,现为湖北省盐务管理局武汉分局汉阳支局所在地。
相传,清初时,鹦鹉洲地势低洼,常被江水淹没,人们受尽水灾之苦,为祈求水神杨泗保佑,在此地建杨泗庙,庙堂占地约60平方米,庙内供着“杨泗将军”塑像,除平时有人前来拜谒外,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即杨泗生日)均有大量民众前来祭祀。
民间传说,杨泗为掌管水利的行神,为水神之一。清朝《大清会典》载,杨泗为河南温县人,明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初六生,性灵异,未冠成神,以治水功法在民,建庙于张秋镇,明代即被封为“将军”,清初被封为“总理江湖河道翼******浪镇东侯”,同治五年(1866年)被封为“灵佑杨泗将军”。江西德安一带称其为“杨泗菩萨”。
1954年大汛时,该庙被大水冲垮,自此不存。
十六、七里庙
七里庙处今汉阳大道北侧,汉阳区财政局西约100米处土坡上,门牌为庙上湾1-6号,距汉阳古城约7里,正名为关圣庙,因庙山门上额曾书有“七里古刹”4字,故又称七里庙。
关圣庙至迟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坐北朝南,占地400余平方米。进门便为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奉着关公(关羽)塑像。左右及后堂设有娘娘殿、玉皇殿、灵官殿、阎王殿,供有“事托”、“观音”、“十殿君”、“四大金刚”等木质菩萨。庙堂两侧还有钟楼和鼓楼。
关圣庙(七里庙)在清代香火鼎盛,民国年间渐衰,建国后关闭。该庙庙内设施在十年动乱初期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