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传染病能够传播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为了更好地面对下一次新发传染病

人气:189 ℃/2023-11-20 07:53:24

作者:李泓萤

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写在前面:

今年6月,我们邀请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领域的五位专家,为公众带来五场线上公开课,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关议题。我们将陆续整理并发出公开课的文字回顾方便大学阅读和学习。

今天的分享回顾来自李泓萤博士,她是EcoHealth Alliance的科研人员,获得公共健康硕士(MPH),同时也是Kingston University的在读博士,因对社区工作的兴趣,参与了多个动物保护和公共健康相关的社区研究和培训项目。目前工作和研究重点是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从社会生态和人类行为的角度来了解社区中新发传染病出现的风险因素。本文,她将与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生李雪阳一起,从公共健康和疾病的角度探讨人、动物、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01 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方式

人畜共患病(Zoonotic Disease)指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播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直接接触(Direct Contact)。比如狂犬病,被携带病原的动物咬/抓伤,或者接触到其血液、体液等,均为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被感染。
  2. 非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这种方式更多地出现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比如动物所携带的病原通过某种方式污染了周围环境(比如笼舍),人就可能通过吸入等方式被感染。
  3. 媒介性的传播(Vector-borne)。我们常说的媒介有蚊子、蜱虫和虱子等。登革热就是因为蚊子先叮咬了带有病原的宿主,再传播到另外一个健康的宿主上使其患病。蜱虫,也叫“草爬子”,森林脑炎就是通过蜱虫叮咬人传播的。
  4. 食物传播(Foodborne)和水传播(Waterborne)。这两种传播方式很常见,例如很多寄生虫疾病都是因为粪便污染了水源或者食物来传播的。食用生蚝、生肉等生食和一些没有经过灭菌的乳制品,也可能会感染这样的疾病。

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是双向的,人也可能把疾病传给动物。这就是为什么,去野外和动物接触的工作人员,不仅自己要接种疫苗自我保护,还要进行体检,以防止将自身疾病传给野生动物。

另外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比如过去二十年中),某种已知或者未知的、出现在人群中并且呈现上升扩散趋势的疾病。它可以是未知的病原,比如说非典和这次的新冠;也可以是已知的病原,比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这样一些病原,以前控制得还算好,可是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环境或者人类行为的变化,在近几年突然呈现病例上升趋势,所以被称为新发传染病。

那么,为什么把新发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放在一起说呢?因为在新发传染病中60%以上属于人兽共患病,而在人兽共患病中71.8%的病原来自野生动物。所以说研究新发传染病,大部分是研究人兽共患病;要研究人兽共患病,就必须去研究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

02 病从哪里来?

我们要了解和预防人兽共患病,而了解的第一步就是清楚“这是什么病”和“病从哪里来”。对于“这是什么病”,通过现代医学和实验室发达的技术,很快就可以对病原进行鉴定,不再赘述。我们主要关注一下“病从哪里来”,即病毒的溯源

案例1:尼帕病毒(Nipah Virus)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来西亚爆发尼帕病毒,该病毒从蝙蝠传到猪,再由猪传到猪场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病毒在不同物种间传播(从野生动物传到家养动物再传到人)的案例。

案例2: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在中东和韩国都引发了不同规模的爆发。最初发现它从骆驼传播给人,进而在人之间引起传播。不过之后又在野生的蝙蝠身上发现了非常相似的冠状病毒。那目前病毒是怎样传播的?是蝙蝠传给骆驼、骆驼再传给人呢,还是直接从蝙蝠传给人的?这个过程直到现在都不是非常清楚。

案例3:埃博拉(Ebola)

前几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也是来自于野生动物的传播。下图中的这三种果蝠,都是埃博拉病毒的潜在宿主。

案例4:非典(SARS)

溯源类似于倒推,所以一开始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人患病了,接着会根据病例做流行病学的调查。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非典,就是在做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患病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与食品行业相关,进而追踪到各个市场,在市场上及时找到了果子狸携带的非典冠状病毒。但是当科学家去野外的果子狸种群里进行病毒检测时,并没有发现野外的果子狸携带冠状病毒,这说明果子狸只是一个中间宿主。经过两到三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在中华菊头蝠里找到了和非典冠状病毒99%相似的病毒,蝙蝠携带这种病毒,自己却并不生病,就说明蝙蝠是非典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

案例5:新冠肺炎(COVID-19)

目前,新冠肺炎的溯源工作还没有收到非常好的成效。我们知道这个疾病是从动物来的,但是并不清楚是从什么动物来的,又是怎样传播给人的。这个溯源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很多的科学工作。目前我们知道的和这个病毒最相似的一种病毒就是蝙蝠所携带的冠状病毒,在全基因组序列上有96%的相似。但对于病毒,4%的差异非常大,96%的相似性并不能说明这种蝙蝠就是它的自然宿主,所以现在还需要不停地去寻找。它或许存在于别的蝙蝠种中,或者在其他的动物中,我们都不知道。下图的表是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结的,迄今为止已知的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动物及易感性等指标:易感动物里有我们熟悉的猫科动物(目前已有家猫、老虎、狮子等被感染的案例);另外雪貂、果蝠、小鼠、猕猴等也容易被感染。

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怎么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但是,了解动物宿主同样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第一,我们不知道病毒还能感染哪种动物,如果它能传播到一个新的物种当中,其实对于我们人来说又多了很多需要去监控和防控的工作。

第二,它是否能从人传播给动物呢?比如说养殖畜牧业,如果一个农场的工作人员感染了,把病传给了养殖场的动物,如果这个动物易感的话,其实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第三,传到野生动物的种群中,又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人的控制都这么难,家养动物,虽然损失大,倒也还在可控范围内,但一旦到了野生动物中,监测和控制就更加困难了。上图刚提到的猕猴一类属于易感,而很多景区都允许游人投喂猴子,这其实非常危险:如果这些猴子群体中出现了感染病例,那它们和人的互动就会让这个病毒的传播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03 如何预防和控制?

我们之所以要了解病原的宿主,是想做到更好的预防和控制。那么如何预防它再一次的出现呢?首先来看一个图:人兽共患病出现的生态过程:粉红色的波浪线说明在自然界中,病原体从野生动物传播到其他的家养动物或者人群中的情况一直在发生,只不过是以一种比较低的频率。这个过程英文叫spillover, 中文直译过来叫“病毒的溢出、外溢”,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传播。

我们又该如何控制病毒的传播呢?比较实际、直观的答案,是在早期传播发生时,及时地发现病毒。如果再往前推,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能否提前预测到这种外溢事件的发生,并在感染发生前扼制住它,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从宏观角度,我们要更多去了解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些疾病这么频繁地出现、传播和爆发。它本来只是一个低频的传播,在自然界中有它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种传播变得更加频繁和迅速?了解到这些因素后,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传播或者降低风险。以上是我们想要控制和预防病毒大规模传播的策略。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野生动物,我们为什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锁定哺乳动物呢?因为哺乳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基因相近,如果一个病毒能感染哺乳动物,那它相比于其他物种就更容易感染人。研究表明,蝙蝠所属的翼手目这个类群它所携带的人兽共患病比例和丰富度更高,所以我们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蝙蝠上。

在蝙蝠的种群里进行冠状病毒的监测,涉及很多不同的学科,包括动物学、动物医学、病毒学等等。监测结果说明蝙蝠里带有非常丰富的冠状病毒。从非典过去后的这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中国做蝙蝠的冠状病毒检测,在这个检测里我们已经发现了几百种新型冠状病毒,好在目前来说,其中大多数对人的健康没有威胁。

04 高风险社区调查

发现了这么多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就会好奇,住在这些蝙蝠洞旁边的社区和人群,有没有被感染到?于是我们就在这些携带很多冠状病毒的蝙蝠种群的栖息地附近的社区,进行了血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些人的血清检测呈阳性,也就是说在过去某个时间点,他们有暴露在这些病毒下并被感染的可能。但是根据这些人的自我报告,他们并没有出现值得引起注意的症状。这就验证了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个图:病原的溢出事件在持续发生,但可能有很多没有引起病症,所以我们并没有注意到。然而风险仍然存在,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种病毒会真的引起大爆发,这样的检测才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便我们发现早期的传播案例,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测。

在做血清学的同时,我们当然想知道是什么行为让人感染到这种病毒,所以还会进行行为学的调查,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到底是哪一样具体的接触行为让他们感染到这样的蝙蝠冠状病毒。除此之外,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深度访谈,比如从个人的行为角度上,有人会描述“有两只蝙蝠飞到了我们家,我就把它打死、吃了”,或者“我养的鸡死了,然后我就把它杀掉喂狗了”。而这些行为,都存在着病原传播的风险。

病原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但是很多情况下不会引起症状;还有一种可能是,病毒太过烈性,人在去医院检查前已经病死。因此,我们把目光聚集在没有被诊断的相关病症上,询访社区居民,在过去的一年中,有没有经历过急性呼吸道感染或类似流感的症状,用以推断提示他们是不是有可能被感染了。之后再把他们自我报告的症状和他们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来看到底是哪些行为的人群,更容易经历这样的症状。

结果显示,一些吃生肉或者宰杀活禽的人群,以及收入比较低、房子里面进了蝙蝠的人群,更容易经历呼吸道感染或者流感样的病症。虽然自我报告存在一定偏差,但仍很有必要,因为这样的调查可以帮助缩小监测范围,让研究人员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少部分人群上,继续对他们进行跟踪和监测,以发现早期传染事件。

市场中的观察和风险评估,则主要关注市场里的管理规定,比如说市场的清洗和定期消毒,以及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上有什么动物活体销售、以什么样的形式销售,是把不同物种的动物放到一个笼子里,还是分开放,这些都有可能引起病原传播的风险。

除了这种在人群里的早期传播事件,我们也关注在家养动物里的早期传播事件。2017-2018年,一种冠状病毒就在广东省等地引起了猪场里猪的急性腹泻综合征。我们对它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它是蝙蝠冠状病毒。由于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传播的,所以去猪场进行了现场调查。

调查显示,由于中国的很多蝙蝠都非常小,可以钻到瓦片下面、房檐里面,所以很容易接触到猪。蝙蝠的尿液、粪便掉到猪圈里,可能是猪被感染的原因。后来猪场进行了改造,防止蝙蝠和猪的接触。虽然调查发现该病毒不能感染人,但猪场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所有动物都是这个过程中受到病原影响的一员。

05 导致新发传染病出现的主要驱动因素

从宏观角度看,人兽共患病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驱使。下面这张图显示了导致新发传染病出现的主要驱动因素。占最大比重的是土地使用变化,另外还有农业产业的变化、国际旅行与贸易、药品产业的变化、食品、野生动物贸易等。每个因素都有疾病出现的案例可以列举,在这里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说一说这些因素如何导致了人兽共患病的出现。

案例1:土地使用变化

土地使用是一个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非常广泛的概念,不管是要扩建城市,还是发展养殖业、种经济作物、盖工厂,都必须去利用自然的土地。填海或是砍伐一部分森林,都是土地的变化。这里的逻辑很简单:当人侵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那野生动物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别的栖息地,要么适应和人类更亲密的相处。于是这些动物很多可能就选择生活到村庄旁边,和人的社会相适应、共存,导致了人和动物更为密切的接触。

举个例子,现在大家去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都可以看到这种整齐划一的被开发的森林,都种上了棕榈树。棕榈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食品加工都会用到棕榈油。这些热带的国家向全世界供应着棕榈油,是以牺牲自然原生林为代价的。

所以说,我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其实是承担着很多环境的责任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对环境友好的改变。

案例2:气候变化

很多新发传染病通过媒介传播。比如蚊子,一年中干湿季或雨旱季的变化,对蚊子的繁殖都是有影响的。蚊子多了,病例就可能上升。

案例3:药业

药业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领域:抗生素耐药性,也体现了人、环境和动物的关系。不是说人用了抗生素,人才会产生耐药性;其实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动物用了抗生素,动物身上产生的耐药性也可以传播到人身上。

了解了这么多的驱动因素,我们是不是能预测下一次人兽共患病会在哪里出现?下图展示的是我们机构的一个研究,这里面考虑了很多因素,如绿地的面积、人口的密度、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开发的程度。像中国南部、东南亚地区、非洲地区等,图上越黄的地方,说明越有可能出现下一次人兽共患病。

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去发现更多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疾病和可能影响这种疾病出现的风险因素,然后把它放到这样的模型里,不断更新这幅图,让它更加准确。如果真的能起到预测的作用,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损失。

而我们机构一个长久的使命就是:在传染病出现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人兽共患病的监测和防控是一个非常需要交叉学科的领域:采样需要兽医、生态学家、动物学家;在实验室检测需要病毒学家;对人的监测,需要疾控的工作人员和医生;做行为学的研究,需要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想要去影响政策,还需要很多的经济学家来给我们算一算账,告诉我们这些政策资金的投资效益到底有多好。所以感谢我们的合作者,这样的合作还会一直下去,我们真的希望可以预测到下一次新发传染病的出现!

P.S. 在此向大家介绍一本小册子,《与蝙蝠安全共处》,其中讲述了如何与蝙蝠安全相处的相关行为,如家中进了蝙蝠,在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应该如何应对这类情况。扫描下方小程序码即可阅读。

从今年开始,山水将与开云集团、湖北省字基金会联合发起“武汉市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项目,项目也将和乐跋自然等在地机构共同合作。对野生动物与公众的关系的科普和研究,也同时得到了山水战略伙伴广汽丰田以及华泰证券的支持,而在武汉在地的公民科学活动,我们也得到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助力。我们希望和诸多的合作伙伴一起,通过线上课堂、相关培训、公民科学调查等方式,为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提供有益的数据和观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嘉宾介绍

李泓萤

EcoHealth Alliance科研人员,公共健康硕士(MPH),Kingston University在读博士。因对社区工作的兴趣,参与了多个动物保护和公共健康相关的社区研究和培训项目。目前工作和研究重点是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从社会生态和人类行为的角度来了解社区中新发传染病出现的风险因素。

主持嘉宾介绍

李雪阳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动物学博士生,常年在青藏高原追逐雪豹和金钱豹,距离毕业还差一次金钱豹目击。


本文配图均由嘉宾提供

文字整理/维儿巴 张言若

编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郑玥莹、李彦臻

观爱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

观爱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旨在配合将于2021年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CBD COP15),推动和激励普通公民对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增加知识,享受自然的美好,建立个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激发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能。

-END-

搜索更多有关“传染病能够传播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为了更好地面对下一次新发传染病”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