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上台多少年 赫鲁晓夫曾以喂猪过日子
一直以来,汉文化作为东亚文明的"顶流",语言的"藏拙"也造就了汉文化不同于西方文明。语言艺术,对这个民族来说,可以是"润物细无声",也可以助力"杀人于无形"。
所赖君子见机,待时而动,看如今的"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便可"观斑识豹"。毕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于《论语·季氏》中告诉我们说话有三个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中,谓之瞽(gǔ)。"
不当场合,不当说的却"满嘴跑火车";养气功夫不到家,最后暴跳如雷不见最初的真诚;不观旁人脸色直接拉下脸"开喷"。按孔老夫子的话说,这人不仅急躁,不诚,还有点像是个瞎子。
语言艺术,从来不是人与人交流的必修课,在大国外交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然而滑稽的是,在美苏冷战期间,两国领导人的交流像极了村夫俗妇的"市井俚语",较真劲儿一言不合就开始上头。
赫鲁晓夫同志的那些意气之言,凌云壮志甚至压垮了苏维埃农场的"母牛",因为,在他死后二十年,苏联就解体了。往事风消云逝,如今我们回味起那些年与"玉米大帝"搭台唱戏的名场面,仍旧会憋不住笑。虽说苏联后几代领导人,都多少带点脾气。
但要轮起暴脾气和较真的劲儿,在联合国大会上挥舞鞋子的玉米大帝赫鲁晓夫称第二,可没人敢称第一。而这位仁兄后来还为了跟后继者勃列日涅夫争个"理",还特地出回忆录损了同志们一把。不过这都是后话。很长一段时间里,能跟赫鲁晓夫"搭台唱戏"的人物,还要数老谋深算的尼克松了。
一、当美利坚资本家遇上苏维埃老农
很长一段时间里,网上都流传着"于谦捧一切"的传说,更不乏能人志士利用技能将其付诸实现。想想赫鲁晓夫,再想想如今这大好时代,不禁要替他不值。
赫鲁晓夫如果活在互联网时代,包揽"捧一切"也算是绰绰有余了。不夸张地说,火遍大江南北超越顶流"普京"是不在话下的。
这个曾出生于贫苦农户家庭的政治狂人,学生时代因为父母"囊中羞涩"而退学。步入社会以后,年仅14岁的赫鲁晓夫干着后来苏联最光荣的职业,一个钳工。
当然,彼时还是1908年,十月革命的烽火还未燃烧,共产主义的号角还在酝酿。少年的赫鲁晓夫,能够温饱就是奢侈,如何能想到许多年后是怎样光荣的呢。
1913年,他半生的宿敌之一"尼克松"出生了。与赫鲁晓夫不同的是,尼克松出生的家族,是从苏格兰到美国,创业也有两百年的"世族豪门"。
当尼克松出生一年以后,优秀的钳工赫鲁晓夫,凭借优秀的技术,在一战中入伍。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沙皇退位,沙俄帝国灭亡。5月,赫鲁晓夫因为战时领导了工人革命,被推为鲁钦科苏维埃主席。
即使是这时,他也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善于审时度势的他,还是在一年以后政治势力逐渐明朗,才加入了布尔什维克。
后来的赫鲁晓夫,经过很多年的正确站队,并表现出的坦诚,而被斯大林另眼相看。1937年,他被斯大林任命为乌克兰第一书记。并在此后的数年坚定的奉行斯大林的政治清洗。一时之间,满城风雨,风声鹤唳。
所有非布尔什维克的政党,听到赫鲁晓夫的大名,莫不闻风丧胆。逐渐进入苏维埃高层的赫鲁晓夫,开始展现了强硬,暴烈的一面。不得不说冥冥中总有奇妙的缘分,尼克松也正是砸死1938年,加入的共和党,此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了政客生涯。1952年,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成为了美国副总统。而一年后,正是赫鲁晓夫熬死了"知己"斯大林的年份。
此后的赫鲁晓夫,越战越勇,纷纷将原先排在自己前面的"继承者们"拉下马来,其中就有被当时普遍认可是斯大林接班人的拉夫连季·贝利亚和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当然,他这么明目张胆清洗政敌,清洗前进的障碍,还要归功于他抱了个大腿——苏联军神朱可夫。
最后,他成功地以非正常的方式上台,身兼多权,并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政治生涯。这就好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小儿子杀光所有大哥夺得皇权,除去老爹偏爱,不然换成正常顺序,就是轮也轮不上啊!
毕竟主弱臣强,国之大忌,谁也不愿意让少帝在位。不过当时的赫鲁晓夫,已经是年过花甲了。当真是替苏联捏一把汗啊!
1956年,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开始批评斯大林,否定斯大林的政策。而这一年,经过美国大选,又当选副总统的尼克松。
开始对上了赫鲁晓夫。一个得益于资本而步入政治生涯的资本家,一个出生贫农而愈挫愈勇的玉米爱好者,本该是两个平行线,在这一刻却代表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各自的国家,真正的重合在了一起。如果掐断时间线,我们大概会感慨两人当真是殊途同归。
中国有句老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么接下来就看看赫鲁晓夫与尼克松搭台唱戏的那几年,又是如何的呢?
二、美苏冷战:那些年一起搭台唱戏的名场面
要说起赫鲁晓夫最为人熟知的,除了玉米,就要数大名鼎鼎的"厨房辩论"了。这场在厨房开展的"辩论大赛",有一张赫鲁晓夫手指戳着尼克松胸口的照片,至今还是流传甚广。从照片之中,就可窥见当时******味浓厚。
事情的起因,还是1959年7月24日,美国国家博览会在莫斯科举行。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与当时的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有人要问,资本主义国家的博览会,怎么敢在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家门前开呢?这不是"老寿星吃******——寿命太长"了吗?
这还要得益于赫鲁晓夫上台后政策,他提出了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战略"。这也是为缓和当时风声鹤唳的欧洲以及苏联的外部环境。因此,美苏关系稍微松动,开始有了经济交流。
而访问苏联的人选,正好落在了尼克松副总统的头上,他也是二战之后第一个访问苏联的美国政府高层。
当然,开办展览会的深层目的,也就是突破社会主义人民的防线,做好宣传,向着"水深火热"的人民们炫耀自己的繁荣先进,使得他们从内部瓦解自己的政体。当然,这场博览会,赫鲁晓夫也借着向美国炫耀超强武器。
其实早在博览会开办前夕,双方就曾在"骂人的艺术"上进行过了交流。当时,美国国会于7月17日通过"被奴役国家决议案",其中包括艾森豪威尔发表的声明,要求美国人"研究受苏联支配的各国所处的困境,美将支持这些被奴役国家人民的正义愿望"。
面对这样充满挑衅的决议,赫鲁晓夫如何能忍?他认为这就是明摆着挑衅行为,是战争号令。并讽刺地说:"让尼克松来看看这些被奴役的人民吧。"
当尼克松到访之后,会谈一开始,气氛骤降。面对美国此前那项充满挑衅的决议案,怒容满面的赫鲁晓夫恨不得对着尼克松叫嚷一番,恨不得要将这一干代表团当成自己年轻时在乌克兰农村任意摆布的"猪",给捆起来。
翻译员都为之汗颜,不知如何是好。直到自己意识到了他说的是一些粗话。过了几秒,翻译员翻译道:"这项决议很臭,臭得像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那玩意更臭了。"
在出访之前对赫鲁晓夫生平履历早有做过功课的尼克松随口接话道:"恐怕主席说错了,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那就是猪粪。"毕竟赫鲁晓夫曾经就是以喂猪过日子的,这话说出来旁人不觉如何。
要说苏维埃最高主席是"猪倌",恐怕就是在试探赫鲁晓夫手中的核武器灵不灵了。闻听此话的赫鲁晓夫,太阳穴上的青筋顿时暴起,眼见就要大发雷霆了。
不过还好局势没有恶化都不可收拾,他转又微笑道:"说得很对。你刚才说我们现在应当谈些别的,也许你说对了。但是我要警告你,你在这里访问期间,还会听到我们谈这项决议的事的。"
两位领导人一同出现在了这场博览会的开幕式上。这场博览会,汇聚了450家美国公司,有300万参观者,会场之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现代化设备。这在如今互联网发达,足不出户逛全球商场的时代,是没什么。
但是在当时,二战之后,冷战开始,这就是最实在的"侵略"了,掌握市场,就掌握了经济命脉。如果我们活在那个时代,大概也会生出"川娃子进城——大开眼界"的感慨。
在当时的博览会中,美国人向苏联人民声称当时的每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都有能力拥有这样精美的高科技万一。会场之内的厨房,更是布置精美的现代化厨房,大到冰箱、洗碗机,小到锅碗瓢盆,都有其超越时代的设计。
在美国人的宣传之下,他们声称拥有这样配置的厨房,只需要14000美元。这是明摆着在参会的苏联精英阶层里宣扬腐朽的"资本思想"啊。
于是,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代表团展开了一场至今都不明白谁赢谁输的辩论。当尼克松向赫鲁晓夫介绍这些电器能够把人们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的时候,赫鲁晓夫开始嗤之以鼻。
他一再声称苏联人民只关心物品的实用性,对资本主义这些腐朽享受的奢侈玩意不感兴趣。为此他放下豪言,几年后的苏联人民也会拥有这样的东西,并故意询问美国有没有"把食物塞进嘴里并推下去"的自动机器。
借着这场你来我往的较量,前一天双方的较量开始在这厨房之间得到了延伸。尼克松代表团与苏联精英阶层就制度的孰优孰劣展开辩论。辩论的主题,基本围绕政治制度之下的科学创新而展开。
赫鲁晓夫认为:"美国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水平尚且只是如此。而我们呢,还没满42年,但再过7年,我们就能达到美国的水平,然后超过他们。超过他们的时候,我们会挥手跟他们打个招呼。"边说着,赫鲁晓夫边挥舞着双手,仿佛已经在描绘未来的蓝图。
尼克松又告诉赫鲁晓夫和参观的群众,每个美国人都能拥有一辆汽车!什么?只是汽车吗?忍不住大发宏愿的赫鲁晓夫又开始"超前消费",不久的将来,每个苏联人都可以拥有一架飞机。看看,这多像邻居孩童的攀比打闹啊。
辩论的最终结果,又回到了意识形态之上。只见赫鲁晓夫大声演讲:"我们的代,将生活在共产主义"。而尼克松又不失时机地接着与赫鲁晓夫唱反调。双方都声称对方的后代必定生活在自己的社会之中。这要不是开幕式有时间,不然可能这会是一场超越文艺复兴且旷日持久的辩论大会了。
三、再见于天堂,是相逢一笑还是分外眼红
就在开办美国博览会6年以后,曾经在苏维埃之巅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不慎被政敌勃列日涅夫"抄了老底"。不久以后就黯然离去,终于成为了"特殊养老金的领取者"。
直到晚年,一直生活在勃列日涅夫的监控之中,甚至于在厕所都安装了窃听器。为此心有不甘的赫鲁晓夫,曾公开骂勃列日涅夫"在自己厕所安装窃听器,是要听自己拉屎尿吗?"
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心肌梗塞去世,终年77岁。这颗曾经一度暴躁的心脏,就此停止了跳动。而那个也算做宿敌,同样嘴上不饶的尼克松,却活得更好。在他死去的那年,已经担任美国总统两年了。
那时,在莫斯科听过赫鲁晓夫豪言壮语的尼克松还活着,并且活得更好,因为他已经担任美国总统两年了。不仅如此,尼克松还熬死了勃列日涅夫,熬死了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
最终,他熬死了苏联,他亲眼看到了锤子和镰刀在红场缓缓落下。俄罗斯的旗帜,在西伯利亚升起。那个曾经赫鲁晓夫面对着的钢铁联盟,最终还是倒下了。
1994年,尼克松去世,大概是带着满足的吧。
相信死后,他还能在天堂之上看到赫鲁晓夫,许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又可能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总之,地上那些苏联的继承者们,再也不记得那些年他们的领导人,是如何雄心万丈,争取后来居上的。他也不会想到,为他的《回忆录》能够出版而四处奔波的儿子,最终于1996年移民美国。
而那片土地的人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六十年前赫鲁晓夫与尼克松在厨房之中的辩论。
这就是那场辩论,最终的结局吗?不,不是的。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掘苏联之墓,赫鲁晓夫和他修正主义的实在是"大功一件"。
而在山河万里的东方神州,才真正是践行着最初的信仰。所有的辩论,所有的纠结,都交给人民去答复。唯此山河,一生独赏!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来自头条百科
文/南宫钦
推荐
- 1新手养狗狗必备用品五年好物 买完后悔的6件狗狗用品167
- 2一口咬下去就爆浆的流心蛋黄酥:一年只有20天能吃上清爽解腻的陕西339
- 3doinb回忆最后一场比赛,遭LNG翻盘后Doinb深夜负重训练140
- 4千万不要养猫只有养猫人才能看懂:买猫一时爽养猫火葬场480
- 5同体重鹰厉害还是隼厉害 外媒称英国二战组建鹰隼射杀队保护信鸽212
- 6各个地方最有名的地铁站:元旦最热门地铁站出炉378
- 7哈士奇吃饭太猛把主人吓呆了,哈士奇吃骨头差点被主人逼急眼了217
- 8小型犬嘴巴宽大的是什么品种?什么是短鼻犬种拥有独特鼻腔的它们165
- 9暑假六记之养鸡记,暑假六记之养鸡记135
- 10壁虎养殖成功率高吗?可以大力发展人工养殖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