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游巴黎:游四方法国

人气:259 ℃/2024-01-29 10:26:09

2021.10.14 农历 九月初九 辛丑年 【牛年】 戊戌月 乙未日 周四 第41周

法国概况

法国地图

法兰西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语:French Republic),简称“法国”(France),是一个本土位于西欧的半总统共和制国家,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区。

FRANCE

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接壤,南与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本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边形,三面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

法国地势

法国从中世纪末期开始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在17-18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之后,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先后经历两次帝国和三次共和国,国力于19—20世纪时达到巅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20倍。二战后,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58年被夏尔·戴高乐建立的第五共和国所取代。在漫长的历史中,该国培养了不少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此外还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遗产。

地形-东高西低

法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国民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欧盟和北约创始会员国、申根公约和八国集团成员国,和欧洲大陆主要的政治实体之一。

法国生活

法国高级服装

法国高级服装是法国服装的精华,每件时装犹如一件艺术作品,针针线线无不凝聚设计大师的智慧与创造。设计师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抒发对美的遐想和对潮流的体味。在巴黎,每年均有“巴黎春夏时装博览会”和“巴黎秋冬时装博览会”。这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时装盛会,引导着全世界的服装潮流,影响着人们对于流行的观念。圣洛朗与香奈尔和克里斯汀·迪奥并称法国时装界“三圣”。自21岁成为迪奥高级女装设计师以来,他被人们视为“三圣”的不二人选。无论是在迪奥效力还是为自己的品牌打拼,圣洛朗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为女性打造服装上,通过不懈努力,他改变了战后女性的着装风格,他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香奈尔和迪奥。同为设计师的克里斯汀·拉克鲁瓦称,圣洛朗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的“多面性”。他说:“香奈尔、埃尔莎·夏帕瑞莉和克里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和迪奥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风格。相比之下,圣洛朗却把所有风格融会贯通,在他设计的时装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香奈尔的剪裁、迪奥的丰富以及夏帕瑞莉的智慧。”传奇性美国时装杂志编辑黛安娜·薇兰德将圣洛朗称之为“时装界的花衣魔笛手”。圣洛朗的时装带有很强的吸引力,富有而聪明的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便曾多次亲临他的时装展捧场,而且是坐在最前排。虽然40年过去了,但能够以一身圣洛朗品牌亮相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此外,圣洛朗的迷人系列也是名噪一时,可谓极尽暴露之能事,这种大胆的风格在女权运动之初自然极受欢迎——迷人系列与他设计的裤子一样,成为女性衣橱的一件必备品。圣洛朗曾多次表示,他设计的服装融入了艺术以及其它现代文化的元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彰显女性的独特气质。除了克里斯蒂安·迪奥以外,法国还有许多世界超级服装设计师,如克里斯多巴勒·巴朗西亚加(Christolbal Balenciaga,1895-1972),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新一代则以古·拉罗什(Guy Laroche)、伊夫·圣·洛朗(Y.M.S.Laurenr)和皮尔·卡丹(Pierre Candin)等“新三王”为代表,他们与世界其他时装大国如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时装设计大师在国际时装界各领-。他们既是法国时装的经典代表,也是世界时装的潮流风向标。

法国香水

法国香水驰名世界,其中不乏价格惊人的上品。在法国,你大致可以凭着香水气味的雅俗判断一位先生或女士的身份。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香水的起源和恶臭有着密切关系。 伏尔泰在1756年曾写了一本名为《美化巴黎》的小册子,小册子中写道:“设在窄巷中的肮脏市场使人不敢驻足,到处散发着恶臭……街道昏暗、狭窄、丑陋不堪,似乎代表着一个最野蛮的时代。”。16世纪,格拉斯的传统手工业是使用橄榄油熟皮技术制作手套。然而,经过橄榄油熟皮后的气味显然不太好,因此不少熟皮匠人开始制造香精加入其中。香味手套风靡一时,很受当时上层社会的欢迎。后来皮匠们干脆摆脱了那些制造手套的牛羊皮,转而为追赶时髦的贵妇们制作香精。1614年,格拉斯开始种植各种香料花卉,随着王室大量使用香水,此业日渐兴隆。谁也不会想到,当年在阴暗简陋的作坊里与气味难闻的皮革打交道的“臭”皮匠,竟成了日后征服世界时尚圈的香水发明者。1730年,法国第一家香精香料生产公司诞生于格拉斯市。从此,香水业逐渐在格拉斯落地生根。如今,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水之都”,承担着为法国名牌香水销售公司配制香水的业务。法国80%的香水都在这里制造。法国香水(French Perfume)以及化妆品业举世闻名,它和法国时装、法国葡萄酒并列为法国三大精品产业,是法国人的骄傲。法国香水是世界妇女的爱物,其实巴黎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香水,十有八九是格拉斯生产的或提供原料的。位于法国东南角的格拉斯仅有4万居民,却有超过1万亩的花园,紫罗兰、水仙花、玫瑰、金雀花、橙花、茉莉花、熏衣草、含羞草,一年四季,香花瑞草不断,为香水制造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

法国葡萄酒

葡萄酒是以用新鲜葡萄果实或果汁,经完全或部分酒精发酵酿制而成的饮料。法国法律将法国葡萄酒分为4级: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地区餐酒、地区餐酒、日常餐酒。其中,法定产区葡萄酒占全部产量的35%,优良地区餐酒占2%,地区餐酒为15%,日常餐酒为38%。波尔多是法国最大的AOC葡萄酒产区。同样是波尔多AOC等级的红葡萄酒,在分级上还大有不同,通常是酒标上标称的产区越小,葡萄酒的质量越高,所以酒庄(Margaret Red)的酒最为名贵。在波尔多纵横十万公顷的葡萄园上,遍布大小酒庄8000多个,出产的葡萄酒各具风格,纵是一街之隔,风味亦截然不同,这也是波尔多红酒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酒城波尔多有句名言:酒是酿造师的孩子。意思是说,有了优秀的酿造师,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酒。葡萄汁在发酵过程中,浸皮的时间控制着红酒清澈动人的颜色及酒中单宁的含量;发酵完成后,需要将沉于发酵槽底的酒渣抽取出来,这是一段缓慢而耐心的过程;接下来是选出品质最好的酒,同时将不同品种的葡萄酒以完美的比例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提升酒的品质,还可以保留下不同品种葡萄的风味,而且能结合出更为独特美妙的口味。经过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葡萄酒从橡木桶中装瓶封盖。此时的红葡萄酒依然具有生命力,它们透过软木塞缓缓地呼吸,继续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渐渐达到成熟。因此,波尔多红酒大多适宜长期保存,上佳的美酒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成熟。

轩尼诗

爱尔兰人李察·轩尼诗,于1756年在法国康那克地方创立了轩尼诗公司。经过了一个世纪,正逢制造白兰地的热潮。制造商到处林立,令酒类爱好者困扰不已,这个时候正好是1865年拿破仑三世时代,该公司开始使用能够证明产品级别及品质的星号,并且获得极高评价,后来轩尼诗就成了白兰地酒的代名词,一直存在至今。轩尼诗是世界销量第一干邑,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陈年生命之水蕴藏。轩尼诗秉承其家族对酿制干邑一丝不苟、力臻完美的优良传统,严格控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贯彻轩尼诗之原创精神,为高级干邑之标准。自创立以来, 轩尼诗家族有着久远的传统,每一代均存留着一种私人珍藏的干邑专门供家人和挚友享用。

波尔多咖啡

法国的波尔多市,不仅有享誉世界的波尔多葡萄酒,还和世界贸易中的大宗商品——咖啡息息相关。波尔多有很多咖啡焙烧店,尽管这些店铺都很小,但它们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并没有败北。有一个名为马歇尔的焙烧店每年加工的咖啡豆多达125吨。马歇尔店的老板马歇尔˙格里斯介绍说,绿咖啡芳香四溢,经过焙烧后的味道甚至和葡萄酒有些像,非常诱人。法国的咖啡文化源远流长,绝非吃喝消遣般简单。一杯咖啡配上一个下午的阳光和时间,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种散淡的态度和作派。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在路边的小咖啡桌旁看书、写作,高谈阔论,消磨光阴。本世纪以来,咖啡馆往往成了社会活动中心,成了知识分子辩论问题的俱乐部,以至成了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标志。白色的桌子、蓝色的咖啡杯、随风飘扬的遮阳棚,忙碌的服务生、当然还有悠闲的风琴,这些都是法国咖啡馆的特色所在。这些咖啡馆在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和蒙帕那斯诞生,而后走向辉煌。法国的文学和艺术新思潮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些咖啡馆也亲眼目睹了法国文化从萌芽到鼎盛再到最后走向衰败,所以说法国咖啡文化史是法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一点都不为过。

法国乳酪

法国乳酪闻名于世,在法国人的餐桌上,也绝对少不了乳酪。在法国,光是通过官方规定的乳酪种类就有345种,每块乳酪都有独特的个性,无怪乎有人曾说在法国,从1月1日到12月31日,每天都可以吃到不一样的乳酪。此外,也有法国人这样说:只消一方上好的农庄乳酪,再搭配一杯葡萄佳酿及一块刚出炉的面包,即是人间至高无上的享受。由此可见,法国人对乳酪的喜好程度。乳酪的本质是由气候,地理环境,牧草,牛羊的不同来决定。而乳酪质地的风味,则微妙地受到酵母、容器、制作方式、熟成的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法国乳酪

在靠海的诺曼底,牛羊吃了略有海咸味的牧草,诞生了与众不同的乳制品,内陆牧草稀少的地方便以山羊乳酪闻名。牛羊在春夏期间吃了肥沃的牧草,泌乳量充沛,牧农家除了加工饮用,也制作成各式乳酪,以便储藏过冬。每逢秋季,便是乳酪慢慢变黄的时间,美食家公认这时候的乳酪质地最好,口感也最迷人,香甜美味,欲罢不能。

法国芝士

法国生产近四百种芝士,花样繁多,各具风味,是世界上生产芝士品种最多的国家。法国芝士有牛奶、绵羊奶、山羊奶或是混合奶所制成的不同品种。其各地都有道地的芝士产品,制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例如居产乳区首位的诺曼底(NORMANDIE)以含丰富奶脂的CAMEMBERT及PONT L’EVEQUE 芝士闻名;罗亚尔河河谷区(LOIRE)和普阿图(POITOU)则是气味浓郁的山羊奶芝士;阿尔萨斯地区(ALSACE)以MUNSTER闻名;阿尔萨斯山区(ALSACE)以MUNSTER闻名;比利牛斯山区则是以硬而带果仁味的TOURTON著名。

法国芝士

各芝士产区为了维护道地品种的特色和专利,于1974年成立了芝士原产地名称标志制度COMITE NATIONAL DES APPELLATION D’ ORIGINE DES FROMAGES。这个标志不但是产地的证明,也是品质的保证。

埃普瓦斯奶酪

勃艮第大区本以葡萄酒闻名天下,这里出产顶级的夏布利和博若莱葡萄酒,与波尔多一道,被认为是法国最重要的两大葡萄酒产区。虽说勃艮第的葡萄园面积只及波尔多产区的四分之一,但是前者在出产葡萄酒的种类和品质上,从不亚于后者。葡萄酒与奶酪是西方人最津津乐道的食物搭配,可想而知,出产于勃艮第大区的奶酪,也绝非等闲之辈。埃波瓦斯奶酪(Époisses)就源自这个葡萄酒王国。

埃波瓦斯奶酪

埃波瓦斯奶酪大约是在16世纪,当地一座名为埃波瓦斯的村庄,那里的僧侣们最早开始制作这种奶酪。200多年后,僧侣们离开这座小村庄前,将奶酪的工艺传授给当地村民,终于,埃波瓦斯奶酪能够传播开来。鼎盛之时,当地有300多家农场生产这种奶酪。埃波瓦斯奶酪是典型的洗皮奶酪,橘红而多皱褶的外皮,仿佛是在大声宣告它的特立独行。人们对洗皮奶酪褒贬不一,有人喜欢它浓郁的回味,有人则受不了那会令人误解的气味。不过,就像臭豆腐一样,埃波瓦斯奶酪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其中军衔最高的非拿破仑莫属了。好战的拿破仑捧红了埃波瓦斯,不幸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还是战争,让这种古老的奶酪曾一度绝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吞噬了太多男劳动力,村里的女人们根本无暇顾及奶酪的生产,1954年,法国竟然再也没有农场出产埃波瓦斯奶酪。

埃波瓦斯奶酪

曙光出现在1956年,当地一对村民夫妇,在父辈的指导下,重新恢复生产了已经绝迹的埃波瓦斯奶酪。经历坎坷的埃波瓦斯奶酪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大放异彩,在各种奶酪比赛中屡屡获奖。1991年,埃波瓦斯奶酪获得了法国AOC体系的保护,从此,美食客不必再担心哪一天它再次销声匿迹。从拿破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支历经风风雨雨的法国奶酪,其中各味,待人们用回忆去品尝。

法国鹅肝

鹅肝为鸭科动物鹅的肝脏。因其十分丰富的营养和特殊功效,使得鹅肝成为补血养生的最佳食物。法国著名的料理鹅肝(法文:Foie gras)是一种从被过份喂饲的鹅取出来的肝。欧洲人将鹅肝与鱼子酱、松露并列为“世界三大珍馐”。鹅肝,虽然名称是“鹅肝”,但实际上今天大部分的法国鹅肝是鸭肝制成的。由鸭肝制成的法国鹅肝味道浓郁,而用鹅肝制成的法国鹅肝则肉质细腻。这种食物有“世界绿色食品之王”的美誉,降低胆固醇、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延缓衰老……并且,它作为法国的传统名菜,绝对刺激你的味蕾。没尝鹅肝,不能算是真正吃过法国菜。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鹅肝的珍贵程度等同于我们中餐的鱼翅、海参。

法国鹅肝

吃鹅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罗马人,他们真正发现了吃鹅肝的美味及乐趣。起初,他们配着无花果食用,并呈献给恺撒大帝,恺撒视其为佳肴。之后流传到阿尔萨斯 (Alsace)及法国西南部乡村,渐渐开始有人用鹅肝制作肉冻及肉酱,并搭配法国面包食用,既简单方便又平易近人。直到法国路易十六时期,鹅肝被进贡至宫廷献给路易十五,在品尝之后,深受国王喜爱,从此声名大噪,并被当时许多知名作家、音乐家及艺术家所称赞,自此奠定其高贵珍馐的不凡地位。在1870年,鹅肝第一次被烹食。一名点心师在Mar6A.chal de Contades 的服务中,鹅肝被包在面团里,并在招待会上使用。从那个时候起,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ian)就和鹅肝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许多人认为史特拉斯堡的鹅肝在世界上是最好的。鹅肝其实并不是法国的专利。古埃及人早就发现,野鹅在迁徙之前会吃大量的食物,把能量储存在肝脏里,以适应长途飞行的需要。而在这段时间捕获的野鹅味道也最为鲜美。很自然,人们马上想到了强行喂食(中国人早就用这种办法让鸭肉变得更鲜美了)。这种办法从埃及传到了罗马,又传到了法国。现在最著名的鹅肝出自法国西南部和斯特拉斯堡,美食家们仍在为哪个地方的鹅肝更好而争论不休。最近,中国也加入了竞争:山东和云南的农场都制作出鹅肝。

法国鹅肝

鹅肝是法国的传统名菜,法语称为“Foie Gras”,直译成中文为“肥肝”。其中,“Gras”是肥的、脂肪的意思,鹅肝在法国菜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这道名菜将法国菜的浪漫推到了极至,更有人表示,鹅肝是最适合女人的一道西菜。法国鹅肝的吃法通常是用小火微煎后,佐以0酒或深色的酱。另一种吃法需要经过“特殊处理”,这种混合了别的材料的鹅肝通常在煮熟后冷却,再切片成冷盘,也可淋上调味酱享用。一般在处理这种鹅肝时会加入的材料包括白兰地(cognac)、苹果白兰地(Armagnac)、0酒(port)和松露(truffles)。

法国黑松露

法国黑松露,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会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少量土地上生长。这种具有浓郁独特香味的植物,价格贵如黄金,让全球高档酒店的大厨翘首以盼。法国黑松露是非常珍贵的高档食材,为西餐中的顶级美味。法国黑松露和鹅肝、鱼子酱一起,成为法国宫廷和皇家社交盛宴上最令人垂涎的美馔。尤其天然松露的产量越来越少,想要尝到最佳品质的法国黑松露,只有在秋冬季节的法国佩理戈尔才能找到。虽然夏季也有法国黑松露菌,但是其味道比冬季法国黑松露菌差一大截,身价也相差十多倍。

法国松露

在法国西南边的佩理戈尔(Périgord)以产松露著名,每年的秋天都会有所谓的“松露行程”可以从贝理戈(Prigueux)这个城市出发。想要追寻奇妙的松露踪迹的人,都可以到这里去参加当地的“探索松露之旅”,非常好玩,可以了解松露的生长环境,与大地為何会孕育出这样的黑色钻石。从土地冒出来一直到高级饭店餐厅的餐桌上,有“佩理戈尔黑钻”之称的黑松露,从11月底一直到来年的3月都是秋冬法国黑松露的盛產期,这季节的法国黑松露比春夏法国黑松露的色泽更加黝黑、体积更小,气味也更浓郁。浓浓散发的 奶菌香,刨片加在热热的食物上,香气產生的融合与变化,每每教人惊喜。

法国黑松露

法国黑松露的皮很硬,不太可口,需要削皮,通常刨成片、切成丝或者再细切成丁后加入菜肴。松露的味道虽浓,但只要一加热却又容易消失,而且失掉脆脆的咬感,所以最好的吃法是生食,或者在上桌的前一刻再把松露放到热菜上,以保有香气。因为香味奇特,松露可以让一些平凡的食材如面粉、奶油或蛋等增加香气。法国松露的菜色相当丰富,因属冬季时鲜,常加入一些浓重的菜肴。若加入酱汁,常常是切细丁在起锅前洒上。松露还可制成其他产品,如松露油、松露汁等,都是保留松露香气的调味品。法国黑松露能够为高档菜式增添来自大自然独特而神秘的香味,这是任何香料都无法替代的杰作!所以,建议最好的方法是将法国黑松露切成极细的末,然后像胡椒粉一样洒在菜式中,为菜品增香。

法国薰衣草

法国薰衣草(学名:Lavandula stoechas)是常绿灌木,叶灰绿色, 花呈穗管状,花色深紫,顶部有紫色苞片,全株有浓郁的芳香。喜冷凉全日照的环境,忌高温潮湿,植床需含石灰质,疏松干燥且排水良好,需严防霜害。花叶可提炼精油,缓和头痛、使口气清新之效。亦可用于泡澡和护肤美容具收敛效果。

法国薰衣草

每年有数百万人涌入普罗旺斯的蔚蓝海岸,为了看一看风起云涌的薰衣草。而与薰衣草并驾齐驱的向日葵,同样光辉灿烂,因着凡高一支妙笔,彪炳千秋。从亚维农驱车前往吕贝龙地区。窗外是成片的葡萄园、苹果园、向日葵田和麦田,上帝慷慨地把一条彩虹当作颜料罐头,泼洒在原本单调的土地上。

法国薰衣草

卢西雍是一个红岩的村子,泥土是红的。房屋也因势涂成橘红色。这个中世纪小村庄和电影如出一辙———窄小的街道,砖石建成的屋子,斑驳的墙面,碧绿葡萄藤伸出一根爪子。 店铺摆上色彩鲜艳的陶罐、干花、香精油还有布艺品,给小村子更添风情。想坐在农家的门前拍照,配一套波希米亚格调的行头才搭调。

法国薰衣草

常常有游客打听:“哪里能看到拉韦达的田野?”塞南克修道院就是眺望薰衣草的最佳舞台。修道院建在高山之间的山坳,它的门前屋后就是成片薰衣草田。7、8月正当花期,薰衣草本身很小,只有成片地开放才成景观,一畦一畦伸向远方,浪漫的紫色波浪一样在风中起伏。

法国狼犬

法国狼犬是法国最著名的牧羊犬之一,外表使人联想起多伯曼狗。可从它较长的尾巴和一只残留趾来区别两者间的不同。法国境内经常剪去耳尖。最早用来猎野猪,后来因为聪明和适应性强而转于牧羊,战时甚至还用它来传递消息。别名“波什罗奇”是指腿上有褐色斑块的狗而言。法国狼犬是法国牧羊犬中个体最大的,虽然其他国家对它所知不多,但它的确是法国本地培育的非常古老的纯种狗。以法国Beauce地区命名。别名有:法国短毛牧羊犬,Beauce牧羊犬,波什罗奇(Bas Rouge,即红袜子的意思,因为法国狼犬的四肢下部呈褐红色)。

法国狼犬

法国狼犬(Beauceron)虽然以Beauce地区名字命名,但据说是起源于布里犬。它们和布里犬虽然外观上大不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祖先。在1587年文献记载首次对法国狼犬做了描述。到了1809年一个牧师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描述了法国狼犬和布里犬的区别。19世纪后期养有牛羊的农场主们举行了一次-并做出决定,命名长披发的狗为布里犬,短毛犬命名为Beauceron(即法国狼犬)。19世纪末期,波尔·摩根开始研究两者之间的辨别问题,并制定了法国狼犬的辨识标准,1922年在摩根的领导下成立了法国狼犬俱乐部。法国狼犬标准100年来进行了6次修订,最后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并于当年的11月29日开始执行。

法国狼犬

从60年代起,法国狼犬在法国普遍被豢养,但是最近才在国外许多国家受欢迎,其中包括美国。最吸引人的是它们的外观和性格。法国作家甚至给他贴上“法国绅士”的标签。法国狼犬是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品种,曾一度被用来猎取野猪,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扮演三种角色:放牧犬(放牧牛羊等),警卫犬和家庭护卫犬。在两次欧洲的世界大战中,也曾被军方用来做传递信息、供应物品搬运、探测******、救助伤员等。今天它们依然是优秀的军犬和警犬,另外也作为家庭护卫犬和伴侣犬。

法国人物

克洛维一世

克洛维一世(Clovis I;466年 - 511年11月27日),法兰克王国奠基人、国王。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或译为梅罗文加王朝,是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它存在于481~751年的西欧,疆域相当于当代的法国的大部分地区与德国西部。“墨洛温”是英文“Merovingian”的音译,其源于中世纪拉丁语,意思是“墨洛维的儿子”。相传,墨洛温王朝以创立者克洛维一世(Clovis I;466年 - 511年11月27日)的祖父、荷兰地区的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的名字命名。墨洛温王朝奠定于其第一个国王克洛维一世,克洛维去世后,王国被分给的他四个儿子,因而王国在克洛维之后长期处于松散的状态,最终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481年,法兰克人部落萨利昂法兰克人的首领希尔代里克一世逝世,其子克洛维一世继任。萨利昂法兰克人占据了以如今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图尔奈和康布雷为中心的莱茵河下游以西被称为托克桑德里亚的地区。克洛维一世征服了邻近的几个法兰克部落并称王。486年,克洛维打败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一任总督西格里乌斯,独占北高卢,这一年被认为是法兰克王国的开国之日。占领北高卢后,克洛维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他可能是日尔曼蛮族中放弃异教的第一人),克洛维死后,按照日尔曼人的传统习俗,将自己的领地分给了四个儿子。形成了第一次分裂时期。克洛维一世放弃了日耳曼人所信奉的阿里乌教派,转而皈依天主教。这一行动在法国和西欧历史上产生了极重要影响,也为后来克洛维一世将其统治领土扩张到原罗马帝国高卢地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克洛维时代还有一件盛事,即《萨利克法典》的编撰,尽管克洛维本人在法典编撰过程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此法典主要是记载法兰克人的习惯法,对后来法国的法律体系影响很大。

丕平

丕平(714-768),法兰克王国国王,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宫相查理·马特之子。741年父卒,遗嘱以法兰克王国之宫相职位分属二子。其兄卜罗曼获奥斯达拉西亚与日耳曼其他公国,矮子丕平获纽斯特里亚与勃艮第。747年卡罗曼退居修道院,丕平成为墨洛温王朝唯一宫相。751年得教皇帮助废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自立,创加洛林王朝。在位时,对内继续在高卢南部和莱茵河沿岸用兵,先后征服阿奎丹、萨克森、巴伐利亚,统一高卢全境,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员以“宫相”的身分摄理王国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温家族,正式坐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时期,加洛林家族开创了后世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使加洛林王朝成为最为后人所记得的法兰克王朝。8世纪中叶~10世纪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王朝。由其家族惯用名字加洛尔(拉丁文为Carolus,即查理)而得名。

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法语:Charlemagne, 德语:Karl der Große,英语:Charles the Great;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称为查理曼(“曼”即大帝之意)。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年-814年1月28日在位),查理曼帝国建立者,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768年,在父亲矮子丕平死后,查理曼与其弟卡洛曼分别加冕为王,瓜分法兰克王国。771年卡洛曼死后,查理曼合并法兰克全部国土。774年,查理曼以援助教皇哈德良为名,派兵灭亡伦巴第王国,将势力扩展至意大利北部与中部。从772年到804年,他针对萨克森人发动多次战争,并征服巴伐利亚,击败斯拉夫人、阿瓦尔人,使查理曼帝国的势力北抵波罗的海,南至亚得里亚海的东欧西部地区。800年,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806年,查理曼预立遗嘱,把帝国平分给三个儿子查理、丕平和虔诚者路易。814年,查理曼在亚琛逝世,享年72岁。查理曼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他引入了欧洲文明,将文化重心从地中海希腊一带转移至欧洲莱茵河附近,被后世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享有“欧洲之父”(Pater Europae)的荣誉。

路易一世

虔诚者路易(778年4月16日—840年6月20日,814年1月28日—840年6月20日在位)或称路易一世,法兰克国王,罗马皇帝(查理曼之后, 加洛林王朝一直享有罗马皇帝头衔,但在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皇帝之前该头衔并没有实际上的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一世时头衔改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之后,卡洛林王室一直享有罗马皇帝称号,但只是尊号,还没有诞生邦联性质的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创建者是德意志的奥托一世(大帝)。查理曼四子(查理曼大帝一共有五个儿子,但由于查理曼过于长寿——72岁,其中的四个儿子都先他而去,路易成为了继承庞大帝国的唯一继承人),早在817年,路易就将帝国分而治之,长子洛泰尔一世为意大利国王兼共同皇帝(Co-Emperor), 次子丕平为阿基坦(法国南部)国王,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路德维希二世)为巴伐利亚国王,这就是著名的“路易分土”。

秃头查理

秃头查理(法语:Charles le Chauve,823年6月13日—877年10月5日),西法兰克加洛林王朝国王(843年—877年在位),神圣罗马皇帝(称查理二世,875年—877年在位)。秃头查理为查理大帝之孙,是法兰克皇帝路易一世(814—840年在位)的第四子,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秃头查理的母亲是路易一世的第二个妻子巴伐利亚的尤迪丝。查理那野心勃勃的母亲为了给自己唯一的儿子争取一块领地而积极活动。在她的怂恿下,路易一世赐给查理一块单独的封地(开始是阿勒曼尼亚,后来是比利牛斯山和默兹之间的地区),但这损害了查理两位异母兄弟洛泰尔和日耳曼人路易的利益。洛泰尔和路易联合起来反抗他们的父亲,引发了一场最终使法兰克帝国分裂的内战。秃头查理和他的兄弟们长期作战,最后在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结束了战争。三人将帝国瓜分;秃头查理获得了帝国的西部,从那时开始这片领土逐渐与帝国的东部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日后的法国。虽然秃头查理挫败了他的兄弟们的企图,但他并非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西法兰克的大封建领主完全不听国王号令。更大的危险来自北欧的诺曼人,他们对法国沿岸地区造成了持久的威胁。诺曼人没遇到什么抵抗便洗劫了法国的一些地方,秃头查理向诺曼人交付赎金以使其停止海盗行为的方法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贪婪。在洛泰尔一世(中法兰克)的儿子路易二世皇帝于875年去世后(路易二世无子嗣),由于先于日耳曼人路易抵达罗马,秃头查理继承了皇帝的称号。他得到了教皇若望八世的加冕。在查理于877年去世后,帝位一直虚悬到了881年。

雨果·卡佩

雨果·卡佩(法语:Hugues Capet,约938年—996年),巴黎公爵,为伟大的于格(又名大于格(法语:Hugues Le Grand),是西法兰克王国的贵族和权臣,任法兰克公爵,巴黎伯爵,辅佐加洛林王朝三代国王。为其儿子雨果卡佩建立卡佩王朝奠定基础。)的儿子。法兰西卡佩王朝首位国王(987年—996年在位)987年成为法兰西国王,卡佩王朝的建立者。卡佩是伟大的于格的儿子,956年继承父亲为法兰西公爵。978-986年间联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奥托三世、和兰斯大主教阿达尔贝罗,阴谋反叛加洛林王朝的洛泰尔一世国王。而加洛林王朝的政权已经濒临灭绝,从983年起卡佩实际上成为法国统治者。987年5月,卡佩被贵族会议正式选举为国王。加洛林王朝最后一位合法继承人洛林的查理,不断地想夺回失去的王位,但一直徒劳无功。同时想夺取他王位的还大有人在,如布鲁瓦的厄德伯爵,安茹的富尔克等。但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相互争斗,而没能够联手对付卡佩,使他得以保持自己的王位。为了保证儿子罗贝尔二世稳妥地继承,卡佩在自己刚刚加冕后,便于987年圣诞节为儿子行了加冕礼。卡佩王朝的建立并未抑制王权的衰微,这时国王的实际统治中心,只有王室领地的一点点地方。即以巴黎为中心,从塞纳河到卢瓦尔河之间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称为法兰西岛。而这时法兰西名义上的领土是45万平方公里,王室领地不过占其中十五分之一。全国到处小城堡林立,贵族们占堡称霸,不受节制。封建领主各自为政,甚至不承认对国王的臣属关系。法国领土上存在十个大的封建公国和伯国:诺曼底公国、勃艮第公国,阿基坦公国、布列塔尼公国、加斯科尼公国,以及法兰德尔伯国,图卢兹伯国,巴塞罗纳伯国,布卢瓦-香槟伯国、皮卡尔迪伯国,安茹伯国、吉恩伯国等。大贵族向国王闹独立,小贵族也效仿向大贵族闹独立。像公爵、伯爵不把国王放在眼里一样,城堡主也不把公爵,伯爵放在眼里。

罗贝尔二世

罗贝尔二世(法语:Robert II le Pieux ,972年3月27日—1031年7月20日)号“虔诚者”。法兰西卡佩王朝第二位国王(996年—1031年在位)。他是法王雨果·卡佩的儿子,母为阿基坦的阿德莱德。生于奥尔良。由于卡佩王朝早期极端软弱,罗贝尔在其父王尚在位时即已被加冕为国王。996年,由于与自己的表妹伯莎结婚,罗贝尔二世被教皇格列高利五世处以绝罚。1016年,罗贝尔二世合并勃艮第伯爵领地。他在1027年即已为儿子亨利一世加冕称王。

圣格列高利七世

圣格列高利七世(Gregory Ⅶ,1020年—1085年5月25日),克吕尼改革派教宗,1073年4月22日—1085年5月25日在位,历代教宗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为了实现天主教会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进行了毕生的斗争。俗名希尔德布兰德,青年时留学法国和德意志,后入修道院成为修士。曾在格列高利六世的手下任职。领导克吕尼运动(查理大帝去世以后,查理曼帝国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在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初的一百年多年间,法兰西和德意志等地区战祸不断,黎民百姓颠沛流离、人心不安,不少人的心中产生了厌世恶生的思想,修道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克吕尼修道院位于法国东部勃艮第地区,今为大区索恩-卢瓦尔省的市镇,位于省会马孔西北20公里处。这座城市是在公元910年由亚奎丹(又译亚吉田)公爵(Duke of Aquitaine)敬虔者威廉(William the Pious)建立的天主教克吕尼隐修院而发展起来的。由克吕尼修道院发起的改革在历史上称为“克吕尼改革”,它不仅强调修道士要遵守本尼迪克修道会制度,而且对修道会制度做严格的禁欲主义解释,规定教士安贫乐道,不应占有任何财产,严禁教士结婚以防止教产私有化,同时强化院规制度,重视宗教活动,克吕尼派还主张教会独立,反对世俗权力任命神职人员。)。1054年被任命为副补祭,成为左右新教皇人选的关键人物。1058年助尼古拉二世上台后,被擢升为大副祭。1059年4月13日颁布著名的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只能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世俗封建主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得干预,并禁止买卖圣职和教士婚娶。1073年4月22日当选为教皇,称格列高利七世,继续领导与推动克吕尼运动,鼓吹教皇权力至高无上,反对世俗君主操纵主教叙任权。从而使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间的权力之争日趋激烈。1076年2月在罗马公教会议上宣布革除亨利四世教籍,废黜其帝位,迫使亨利四世于1077年冬季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教皇声威大震。亨利四世的地位稳定后,于1084年3月21日举兵攻占罗马,另立教皇克雷芒三世。格列高利七世逃到南方的萨莱诺城。1606年教皇保罗五世追谥其为圣徒。

乌尔班二世

乌尔班二世(UrbanⅡ,1042年—1099年7月29日),罗马教皇(1088—1099年在位),中世纪四大拉丁神父之一,他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重压下,另辟战场,发起了十字军东征,重振了教皇的权威。教皇乌尔班二世 ,世俗名奥托·拉普利,1042年出生在法国马恩河畔的香槟贵族家庭。先后在苏瓦松和兰斯求学,约在1055—1067年任兰斯教区助祭长。1070年进入克吕尼隐修院苦修基督教理论,后来成为该院院长,深得前任教皇格列高利七世(1073—1085在位)的赏识,1079年被召到罗马教廷供职。1084年,格利哥里七世委命他为教皇钦使,到德国对付敌对教皇克莱门特的反抗。他继续推行前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教会教革和教权至上的政策,比起前任取得更大的成功。虽说格列高利七世开始了罗马教廷与德皇长达二世纪的权力之争,但却以死于异乡的悲剧告终,而乌尔班二世终于战胜了德皇支持的敌对势力,最后在罗马站住脚,安然渡过了余生。

路易七世

路易七世(法语:Louis VII le jeune,1121年-1180年9月18日)法兰西卡佩王朝第八位国王(1131年-1180年在位,其中1131年-1137年与父共治),阿基坦公爵,普瓦图伯爵。路易六世与曼恩(伯国)公主阿德莱德的次子。也称年轻的路易。1131年开始与父共治。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法语: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6日),绰号“狐狸”,法兰西卡佩王朝第九位国王(1180年—1223年在位),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之子,母亲为香槟的阿黛勒。在他之前,卡佩王朝已走过了近200年的历程,但国王却像囚徒一样被困在“法兰西岛”上,对其周围的一片汪洋无可奈何。所谓“法兰西岛”是指卡佩王朝早期国王所能有效控制的实际范围,包括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中游的狭长地带,以巴黎和奥尔良为中心,其面积只占法兰西国土的大约1/15。在“岛”外,不乏实力比王室要强大的诸侯,如诺曼底公国、勃艮第公国、阿基坦公国等。即使在“岛”内,也有着众多不服管制的城堡主。腓力二世通过努力,使法国王权由弱转强,对内进行改革,打击贵族;对外扩大疆域,抗击外国入侵,使王室领地扩大了三倍,使法国向中央集权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英诺森三世

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1161年2月22日—1216年7月16日)罗马天主教教皇(1198年1月8日—1216年7月16日在位)。在巴黎大学攻读神学,并曾闭门研修神学理论,1198年当选教皇。英诺森三世原名赛尼·洛泰尔,出生于有德意志血统的罗马贵族世家。曾学过神学和教会法,写过著作《论人的贫苦条件》,后来凭着他的叔叔——教皇克莱门特三世的关系成为教廷高级人员。38岁时终于当选为罗马精神世界的最高领袖。他称自己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存在,位于神之下,人之上,扮演着神人之间沟通的角色。他说:“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这句话原话是格里高利七世说的,是中世纪有名的日月论)、“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着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这些言论是英诺森三世向世俗王者开战的檄文,但他并非因此而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统治者,类似的言论实际上在他之前已存在过。他被列入《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之中主要是由于他因此付出的雷厉风行的行动。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廷权势达到历史上的顶峰,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曾迫使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士等国王称臣。曾发动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镇压异端阿尔比派,批准天主教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成立,1215年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颁布了圣餐变体说教义。自从8世纪矮子丕平送给教皇一个国家之后,这个教皇国便成为欧洲制衡力量的其中一环。到了耶稣诞生后第1000年之际,教皇国的权势和影响渐入高峰期,格列高里七世进行了一系列提升教皇地位的努力,并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乌尔邦二世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这个疯狂的年代里成了整个西欧的精神核心。但将这一切带入登峰造极的,则是号称“万皇之皇”的英诺森三世。

腓力四世

腓力四世(法语:Philippe IV le Bel,1268年4月28日-1314年11月29日),法兰西卡佩王朝第十三位国王(1285年—1314年在位),在位时打击贵族,维护法兰西的利益,压制罗马教皇,连续有两位罗马教皇在他手下不明不白地送了命。腓力四世(1268—1314),法国卡佩王朝国王,在世时已获得“美男子腓力”的美誉。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扩大王室领地,统一法国,但在诸侯顽强抵抗、英国干涉的情况下成果有限。他为了有足够财力支持战争,没收了法国教会财产并强征十一税,因此与教皇发生冲突。1309年他派兵将当时的教皇绑架到法国,软禁于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此后一百年间,教皇一职持续由法国的傀儡担任,教皇国从此由盛转衰。史称此一事件为“阿维尼翁之囚”,而没有了教皇约束的意大利,则开始了文艺复兴的时代。为了支持同教皇的斗争,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三级会议,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腓力四世入选影响世界的100位帝王排行榜。

查理四世

查理四世(Charles IV,1294年—1328年2月1日),法兰西、纳瓦拉卡佩王朝最后一位国王(1322年—1328年在位) [1] 。查理四世不是一位善于治理的国王。在他统治时期大大加重了课税,令人民不堪重负。货币成色降低;国王以没收臣民的土地作为一项收入来源。1327年,查理四世在其妹、英格兰王后法兰西的伊莎贝尔废黜其丈夫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的事件中扮演了合谋的角色。

腓力六世

腓力六世(法语:Philippe VI,1293年4月1日-1350年8月22日),被称为幸运者(法语:le Fortune),原名腓力·德·瓦卢瓦(Philippe de Valois)。是法兰西瓦卢瓦王朝首位国王(1328年4月1日-1350年8月22日在位)。卡佩王朝国王腓力三世的孙子。法国卡佩王朝绝嗣之后,经过一系列继承风波,腓力六世成功登上法国王位。在位时与英国爆发了著名的百年战争。战争爆发后,法国在斯鲁伊斯海战和克雷西会战都遭到惨败,丢失了加来。此时黑死病袭击了英国和法国,两国都无力再战,腓力六世乘机与英王爱德华三世议和,暂停了百年战争。 1349年,腓力六世在韦恩诺瓦的亨伯特二世(Humbert II of Viennois)那里买来了多菲内,并将这块地区交付给他的孙子查理(即日后的查理五世)。1350年腓力六世去世,他的儿子约翰二世即位。

约翰二世

约翰二世(法语:Jean II,1319年4月16日—1364年4月8日),号称“好人约翰”(法语:Jean le Bon)。腓力六世与勃艮第的让娜之子,1319年生于法国勒芒。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二位国王。约翰二世掌权后,法国正在面临诸多问题:令本国损失近一半人口的黑死病;法国北部爆发的扎克雷起义;雇佣兵对国土的劫掠。英格兰的侵略更是让法国的军力遭受灾难性的打击,最著名的是1356年普瓦捷之战,约翰二世在这场战役中被俘。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英明的)(法语:Charles V le Sage,1337年1月21日—1380年9月16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三位国王(1364年—1380年在位)。他逆转了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局,使法国得以复兴。 查理五世是好人约翰二世之子。1356年英格兰人在普瓦捷战役中俘虏了他的父亲约翰二世,查理五世遂成为国家的摄政者。事实证明他比父亲称职得多。 为筹集使约翰二世获释而必须支付的赎金,查理重新召开已中止了多年的三级会议;但在其索款的要求被拒绝后,他又将三级会议解散。1357年3月在各方强烈要求下,查理再次召开三级会议,并颁布“三月大敕令”,扩大会议的权力。但这个敕令最终并未实施。1358年,查理在商人艾蒂安·马赛领导的市民起义中被赶出巴黎。 1360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逼近巴黎附近,查理明智地与英国人签订了《布雷蒂尼和约》。和约对法国不利,但它却使查理五世有时间来进行改革。他主要依靠小贵族和市民作为同盟,强化税收制度,加强王权,并使用一部分雇佣军来代替作战不力的民军。在充分加强了法兰西的国家机器之后,查理五世于1369年向英格兰开战。他的战争进行得很顺利:1372年收复普瓦图和布列塔尼,1373年又击溃南下波尔多的英军。到1374年,英格兰人手中只剩下五个港口:加来、布雷斯特、瑟堡、波尔多和巴巴约讷。查理五世于这年与英格兰缔结3年停战和约,将大部分收复的失地划归王室直辖。但在1377年,他又向英格兰人发动进攻。

查理六世

查理六世(可爱的)(法语:Charles VI le Insense,1368年12月3日—1422年10月21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四位国王(1381年—1422年在位),出生于1368年12月3日。

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忠于职守的)(法语:Charles VII le Victorieux ,1403年2月22日—1461年7月22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五位国王(1422年—1461年在位)。是疯子查理六世和巴伐利亚的伊萨博之子。因为兄长和弟弟均早逝而成为继承人。1420年签订的特鲁瓦条约剥夺了他的王位继承权,转给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当其父王查理六世死后,英王亨利六世(亨利五世之子)被英国人宣布为法兰西国王。查理七世在阿马尼亚克派的支持下,实际控制着卢瓦尔河以南地区,法兰西北部完全沦于英国统治之下。

路易十一

路易十一(法语:Louis XI,1423年7月3日—1483年8月30日),查理七世之子,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六位国王(1461年—1483年在位)。法兰西国土统一的奠基人,又称“万能蜘蛛”、“法兰西领土的凑合者”,他吞并了勃艮第公国、安茹公国、普罗旺斯伯国和曼恩伯国等,基本统一了法兰西全境。

查理八世

查理八世(法语:Charles VIII l'Affable,1470年6月30日—1498年4月7日),是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七位国王(1483年—1498年在位)也是嫡系的最后一位国王。他是个年轻的军事家。查理八世是“蜘蛛国王”路易十一和萨伏依的夏洛特的独子,生于安布瓦城堡。在查理八世年幼时,他的姐姐法兰西的安妮与丈夫波旁公爵皮埃尔二世·德·波旁是他的摄政王。1493年,查理八世与阿拉贡王国国王斐迪南二世签署巴塞罗那条约,将鲁西永和塞尔达涅两地割让给西班牙。

路易十二

路易十二(法语:Louis XII,1462年6月27日—1515年1月1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八位国王(1498年—1515年在位),被称为“人民之父”。他属于该王朝的奥尔良支系。即位前的封号是奥尔良公爵(称路易二世,1465年起)。路易十二力图成为一位人民的好国王。他对此作出许多努力,如改革司法系统和减轻税赋。这些举动使他得到了“人民之父”的称誉。然而马基雅维利在他的《君主论》中,把路易十二作为失败君主的典型。

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法语:François I,1494年9月12日—1547年3月31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九位国王(1515年—1547年在位)。即位前通常称昂古莱姆的弗朗索瓦(François de Angouléme),又称大鼻子弗朗索瓦(François au Grand Nez),骑士国王(le Roi-Chevalier),被视为开明的君主,多情的男子和文艺的庇护者,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在他统治时期,法国繁荣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潮。

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法语:Henri II,1519年3月31日—1559年7月10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十位国王(1547年—1559年在位)。弗朗索瓦一世次子,1547年,加冕为法国国王。1559年去世。亨利二世(Henri II,1519年3月31日—1559年7月10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47年—1559年在位)。弗朗索瓦一世次子,母亲是法兰西的克洛德·德·瓦卢瓦。生于巴黎西郊的圣日尔曼—昂—莱伊(Saint-Germain-en-laye)。1526年,作为释放被俘的弗朗索瓦一世的条件之一(参见:帕维亚战役),他曾与长兄弗朗索瓦太子一起被送往西班牙当人质。1547年,加冕为法国国王。

弗朗索瓦二世

弗朗索瓦二世(法语:François II,1544年1月19日—1560年12月5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十一位国王(1559年—1560年在位)。他是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枫丹白露。

查理九世

查理九世(法语:Charles IX,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十二位国王(1560年—1574年在位)。1560年兄长弗朗索瓦二世英年早逝后,当时是奥尔良公爵的查理九世于1561年在兰斯加冕为法国国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德·梅第奇控制。

亨利三世

亨利三世(法语:Henri III,1551年9月19日—1589年8月2日),原名亨利·亚历山大(Henri Alexandre),亨利二世的第四子,母为凯瑟琳·德·美第奇。曾被波兰贵族议会选举为波兰国王,称亨里克五世(1573年5月16日—1575年5月12日在位)。后因感到波兰不自在,放弃王位,回到法国,成为法兰西国王亨利三世(1574年5月30日—1589年8月2日在位),是法国瓦卢瓦王朝最后一位国王。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法语: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本名亨利·德·波旁或亨利·德·纳瓦尔,即位前通常被称为纳瓦拉的亨利。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1589年8月2日—1610年5月14日在位),纳瓦拉王国国王(称恩里克三世·德·纳瓦尔,1572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在位) 。亨利四世原为胡格诺派信徒,为了继承法国王位,改信天主教。原为纳瓦拉国王,是法国瓦卢瓦王室的远亲。在胡格诺战争中,以新教领袖的身份参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善于利用敌方矛盾,成为这场内战中的胜利者。1589年,在亨利三世死后,亨利四世得以继位,但因异端身份不被承认。经过与天主教同盟的斗争以及改宗天主教的明智举动,他于1594年正式加冕,并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巴黎,开启了波旁王朝的统治。1595年起,亨利四世相继在方丹、亚眠击败同盟军与西班牙干涉军,稳固了统治。1598年,他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法国国内胡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彻底结束了法国宗教战争。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致力于重建战后的国家,对外则避免卷入大规模的战争,使法国很快从战争中复苏过来。 1610年,亨利四世在巴黎被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身亡,人民普遍同情哀悼这位把法国从废墟中重建的国王,赞誉其为“贤明王亨利”(Bon roi Henri,或译为“好王亨利”),并追称为“亨利大帝”。

勒内·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现笛卡尔,因笛卡尔得名),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并为欧洲的“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笛卡尔最为世人熟知的是其作为数学家的成就。他于1637年发明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工具之一——坐标系,将几何和代数相结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同时,他也推导出了笛卡尔定理等几何学公式。值得一提的是,传说著名的心形线方程也是由笛卡尔提出的。在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他是欧陆“理性主义”的先驱。关于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最著名的就是他那句“我思故我在 ”。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又名《形而上学的沉思》)仍然是许多大学哲学系的必读书目之一。在物理学方面,笛卡尔将其坐标几何学应用到光学研究上,在《屈光学》中第一次对折射定律作出了理论上的推证。在他的《哲学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首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惯性定律,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这些都为后来牛顿等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路易十三

路易十三(法语:Louis XIII,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法兰西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长子,生于枫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玛丽·德·美第奇摄政。1615年与同是孩子的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安妮结婚。路易十三亲自执政后与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帮助,开始了法国的专制统治(1627年拉罗歇尔之围的胜利是转折点)。在其统治期间,欧洲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争霸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即欧洲最强大的两个—法国波旁王朝与伊比利亚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最后较量。最终法国取得胜利,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权,成为新的欧洲霸主。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驾崩。

莫里哀

莫里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语意为长春藤。 [1] 代表作品有《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 1622年出生,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1644年,取艺名为莫里哀。1645-1658年,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1652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的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1655年,在里昂上演了他的诗体喜剧《冒失鬼》。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应召来巴黎,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赏识。1659年11月18日,《可笑的女才子》上演,这是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1662年,莫里哀与比他小20岁的阿尔芒德结婚。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创作了除《伪君子》(又译作《达尔杜弗》)外,《唐·璜》《恨世者》《悭吝人》和《乔治·唐丹》等。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去世。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语: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du Soleil),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在位长达72年110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主权国家君主。路易十四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妮摄政, 直到1661年法国宰相红衣主教马扎然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王国。他把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化法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决策权。他建立起的这一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在他执政期间(1661年-1715年),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和大同盟战争,和两次小规模的冲突,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西欧霸主;后两场大战对上荷-英-奥的三强联盟,大同盟战争因双方厌战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后由法国王孙继承王位,但战争负担使他亲手缔造的伟大形象和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殆尽。

伏尔泰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笔名伏尔泰(法文:Voltaire),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1778年2月10日,当84岁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时,他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时是伏尔泰人生发展的最辉煌的顶点。不久,他便病倒了,于同年与世长辞。临终前,伏尔泰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嘱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说,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从教堂这边上天堂;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头悄悄溜走。伏尔泰死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从此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凭吊和瞻仰,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精神王子”。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独立的生活。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年),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他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伏尔泰是自然法学说的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并且天下人都认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他把法律分为两类,即自然法和制定法。

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法语:Louis XV of France,公元1710年2月15日—1774年5月10日),被称作“宠儿路易” (法语:''le Bien-Aimé'',英语:“Louis the Beloved”),太阳王路易十四曾孙,勃艮第公爵路易之子。法兰西波旁王朝第四位国王(公元1715年—1774年在位)。他神奇地延续着整个濒死的家庭,执政的早期受到法国人民的喜爱。 但他无力改革法国君主制和他在欧洲的绥靖政策使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路易十五执政后期,宫廷生活糜烂,路易十四时期的经济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小时候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疾病的折磨,1774年死于天花。

让-雅克·卢梭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法兰西波旁王朝第五位国王,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第三子,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同母兄,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他既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执行死刑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中第二位被执行死刑的国王。欧洲历史中被处死的国王一共有三位:查理一世(英国国王,1649年在英国内战后被处死)、路易十六(法国国王,1793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尼古拉二世(俄罗斯帝国皇帝,1918年被苏俄政府枪决)。他们都是在由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的社会革命中被处决的。

路易十七

路易十七(1785年3月27日—1795年6月8日),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次子,名义上是法国波旁王朝的第六任君主(并未实际统治,其叔父普罗旺斯伯爵任摄政王行使王权。)他出生后被封为诺曼底公爵。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七与他的父母被关在丹普尔监狱。1793年1月28日路易十六被处死后,他的叔叔普罗旺斯伯爵(后来的路易十八)逃亡到科隆大主教的领地,在当地宣布年仅7岁的路易·夏尔为国王。1795年6月8日,法国官方宣布10岁的路易十七死于肺结核。

路易十八

路易十八(法语:Louis-Stanislas-Xavier,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法国波旁王朝第六位君主,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的唯一一位君主(1814年—1815年),第二次复辟的第一位君主(1815年―1824年),路易十五的孙子,王太子路易·斐迪南·波旁的第四子,路易十六同母弟,查理十世同母兄。 初封普罗旺斯伯爵,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793年兄长路易十六被处死后,以他为首的保王党声称侄子路易十七继位为国王,但此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已经建立,这样的声称无效,他在国外流亡期间努力争取其它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帮助,1795年侄子路易十七死于狱中,他自立为国王,但仍然是不合法的国王,法兰西第一帝国先后两次在1814年和1815年灭亡,路易十八也先后两次回到法国复辟波旁王朝,并尝试进行改革,接受君主立宪,但遭到弟弟阿图瓦伯爵(后来的查理十世)为首的专制保王党反对和阻拦,他的君主立宪改革没能取得多少成果,1824年因病驾崩。

查理十世

查理十世(法语:Charles X,1757年10月9日—1836年11月6日),名查理·菲利普·波旁,法国波旁王朝名义上的末代国王和实际上的倒数第二位国王,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后的第二位国王(1824年9月16日—1830年8月2日在位),为喜爱者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波旁的幼子,无冕王路易十七的叔叔,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弟弟。 [1-2] 他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内都被称为阿图瓦伯爵(法语:comte d'Artois) 。查理十世统治了法国将近六年,因企图恢复专制权力,导致1830年的七月革命爆发,这场革命导致他被迫退位,并且临时传位长子路易十九,让路易十九代表波旁王朝签订退位书,所以路易十九才是实际上的波旁王朝末代国王,父子两人随后流亡英国,后终老于意大利。法国王位最终由他的堂弟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继承。1836年,他在戈里齐亚去世,戈里齐亚之后成为了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

路易十九

路易十九(法语:Louis Antoine d'Artois,1775年8月6日—1844年6月3日),法兰西波旁王朝最后一位国王(1830年在位,在位仅20分钟)。法国王族,法国末代国王查理十世与萨伏依的玛丽·特蕾莎之子,被喜爱者路易十五曾孙,路易十六与路易十八之侄,七月革命爆发,其父查理十世下诏逊位,因需要签署退位协议和放弃王位继承权的文件,而这两个文件的签署需要二十分钟,所以路易十九便在这二十分钟内成了形式上的法国国王,号路易十九。签字完毕后,路易十九流亡国外,后死于意大利,终年69岁。

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拿破仑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振。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19世纪30至40年代,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路易·菲利普一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 Philippe I;1773年10月6日-1850年8月26日),法国奥尔良王朝唯一的君主。远祖为路易十三,其次子受封奥尔良公爵,这一支便世袭奥尔良公爵爵位。1785年其父路易·菲利普·约瑟夫继承奥尔良公爵的称号,他就成为夏尔特尔公爵。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参加支持革命政府的进步贵族团体,次年参加雅各宾派俱乐部和国民自卫军,并任北路军少将指挥官,曾参加瓦尔密和热马普等战役。1830年七月革命后,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等拥上王位。在位期间,镇压巴黎共和派起义,1831年和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平定波旁王朝残余和路易·波拿巴所策划的叛乱,1848年二月革命中,在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起义的压力下于2月24日逊位,后逃往英国。隐居和老死于英格兰的萨里。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 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5月22日,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居斯塔夫·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法国著名作家。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新小说作家极力推崇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创新,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已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特有的“崇无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小说作家正是继承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才可能大大地跨越了一步。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福楼拜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他没有工作和职业。创作是他的生活,而艺术是他整个的生命。他说:“人生如此丑恶,唯一忍受的方法就是躲开。要想躲开,你惟有生活于艺术,惟有由美而抵于真理的不断的寻求。”他不出卖文字,更不出卖灵魂,他用许多年写一部小说。他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有的小说完成一搁便是20年,修改后再发表。主要作品有:《狂人之忆》1839、《斯玛尔,古老的秘密》1839、《包法利夫人》1857、《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圣安东尼的诱惑》1874、《竞选人》1874、《三故事》1877、《纯朴的心》1877、《布瓦尔和佩库歇》1881、《庸见词典》1880。

居伊·德·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上诺曼府滨海塞纳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参加普法战争,此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莫泊桑患有神经痛和强烈的偏头痛,巨大的劳动强度,使他逐渐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的折磨之后,莫泊桑于1893年7月6日逝世,年仅43岁。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1898年至1903年,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3部英雄传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

皮埃尔·居里

皮埃尔·居里(法语: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 — 1906年4月19日),巴黎人,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丈夫。也是“居里定律”的发现者。1903年和居里夫人还有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在一场马车车祸中不幸遇难。

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再生障碍性恶性贫血逝世。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男,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戴高乐生于法国北部诺尔省的里尔,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陆军学校。 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抗击德国的侵略;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国总统。在他总统任期间,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戴高乐将军与毛泽东主席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 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的国际地位。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逝世。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的“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电视观众评选戴高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敌人阵营的倾轧》,巴黎贝尔热-莱夫罗尔出版社。1924年在他的第一部著作中,戴高乐上尉通过五项政治和军事心理分析,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战场进行了描述。《剑刃》,贝尔热-莱夫罗尔出版社。1932年戴高乐在书中就有关战争行为,军队领袖的作用(个性与威望)和指挥权限进行了心理分析。《建立职业军》,巴黎贝尔热-莱夫罗尔出版社。1934年他在书中提出了有必要建立一支结合机动能力和毁灭性火力,既能够进攻也能够防御的装甲师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有必要建立一支职业军队,与常规军配合作战。《法国和它的军队》,巴黎普隆出版社,1938年戴高乐在这部书中提出法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军队的历史。《三项研究》,贝尔热-莱夫罗尔出版社,1945年1925年至1940年的文章汇编。《战争备忘录》,普隆出版社,1954-1959年。《战争备忘录》共分三卷,分别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演讲和咨文》,普隆出版社,1970年。汇集了戴高乐从1940年6月18日到1969年4月28日的演讲内容,共分为五卷。《书信,摘要和笔记》,普隆出版社,1980-1988年。《书信,摘要和笔记》按照年代编辑了戴高乐的家信和官方信件、私人电报和公务电报,是由他的儿子菲利普·戴高乐进行选编的。《希望回忆录》,普隆出版社出版,1970-1971年。《希望回忆录》是戴高乐退出政坛之后写成的,共分两卷(戴高乐没有来得及完成第三卷)。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1897-1956),本名伊雷娜·居里,女,法国巴黎人,居里夫妇的女儿。与其夫约里奥·居里(外国妇女出嫁后通常随夫姓,而这对夫妇为纪念居里这一伟大姓氏,采取了夫妻双姓合一的方式)合作于1932年发现一种穿透性很强的辐射,后确定为中子(中子是英国人查德威克发现的);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并对裂变现象进行研究。1935年夫妻共获诺贝尔化学奖。夫妻俩还于1948年领导建立了法国第一个核反应堆。

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00.03.19-1958.08.14,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原姓氏为约里奥(Joliot)。法国物理学家,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0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巴黎市物理及化学学院(École Supérieure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Industrielles de la Ville de Paris)。1925年,他成为居里夫人在放射性协会(Institut Curie)的助手。不久,他与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坠入爱河,在1926年结婚后不久,这对夫妇同时将他们的姓氏更改为“约里奥-居里”。在玛里的坚持要求下,让在从事放射性元素电化学分析期间获得了理学士学位(baccalauréat)和理学博士学位。

搜索更多有关“游巴黎:游四方法国”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