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一般都吃什么常见的食物?可不止是视觉那么简单
鱼有两个大大的、永远闭不上的眼睛,这是因为相比较我们的眼睛,鱼眼没有眼睑,所以它们一生都要睁着眼睛,就连睡觉也不例外。
鱼眼是它重要的器官之一,只是相比较我们,鱼最多只能算个近视眼而已,这是因为鱼的眼睛结构比较简单,它们很难调节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这就导致了它们能看清比较近的物体,一旦远了,就非常的模糊了。
不过,大多数的鱼眼分布在鱼头部的两侧,这使得它们单只眼睛就能看到接近180°的视角,双眼配合只有前方、后方少量的视觉死角。在光线较好,水质也比较清澈时,它们的视觉还是不错的,靠着这对眼睛,它们能发现水中的蠕虫以及其他食物。
当然,大多数鱼的觅食,眼睛只是一个辅助器官,因为一方面是因为鱼生长的环境不同,比如有的深海鱼,眼睛只能算个摆设了,生活在浑浊水体中的鱼,眼睛的作用也不大了,而且鱼晚上也是需要觅食了,没有光线,鱼又没有夜视能力,所以它们必然有更重要的感官,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鱼觅食的重要感官。
眼睛退化,靠发光“钓鱼”的安康鱼
首先是听觉
我们常说赫兹来概括动物的听觉能力,比如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波频率,而狗能听到15-50000HZ的声波频率,这就是说狗能听到我们人听不到的次声波(低于20赫兹)和超声波(高于两万赫兹)。
不过,从听到的声波频率看,鱼类其实都在次声波的世界中,绝大多数鱼类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3000HZ之间。
也就是说鱼能听到连狗都听不到的次声波,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大多数鱼类是靠耳石来捕捉声音的,而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的密度比水要大,同时水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很多,这导致了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损耗率要更少,研究表明,声音在水中传递速度是空气的4.8倍。
说到这好像与鱼的觅食关系不大,实际上关系是很大的,因为活物是会产生声音的,小到微生物,大到鱼类,它们在移动时都会产生声音,而越小的水生动物产生的声音越小,我们人耳是完全捕捉不到的,但是鱼类却能够捕捉到。
通过耳石捕捉到这些低频的振动,鱼能判断声源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猎物,它的大体的方位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在用细小的脚步慢慢的接近鱼的时候,它们其实早已经听到了,只是这种声音可能没有被它们列入到危险声音的范畴,所以它也懒得搭理我们而已。
因此,听觉是鱼类寻找猎物的重要器官之一,而且能够无视光线,无视所处的环境。
耳石的位置
其次是嗅觉
仅仅是靠听觉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有的陆地上的碎屑也会被风吹到水中,从而产生声音,这样鱼跑过去极有可能会白高兴一场,此时嗅觉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鱼与我们一样也是有鼻孔的,只是不同于我们的是鱼有四个鼻孔,两两互通。
虽然它的鼻孔比较小,但可别小瞧它,因为鱼会在不断的游动中,让水流不间断的流过自己的鼻孔,而在鼻孔内部是鱼的嗅囊(由嗅板和嗅房组成),上面布满了感受神经,这些神经能够准确的捕捉到流过的水流中包含的气味颗粒,尤其是它们的纤毛感受神经,能够对氨基酸起到很好的捕捉作用。
理论上,鱼可以通过分析水的信息得出方圆10米范围内的食物信息,而我们用的蚯蚓等活饵,其本身的蛋白质含量就非常的高,更不用说用到的专业的饵料了,这些饵料一旦进入水中就会扩散到周围的水中,从而被附近的鱼分析到。
有了这个能力,当水中出现声音或者波动时,它们能够通过听觉辨别方向,然后向着声源游过去,在此期间用嗅觉来分析,最终就能知道是不是食物了。
同时,嗅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繁殖期,鱼类可以通过分析水中其他同类异性鱼类释放出的信息素来快速的找到配偶。
最后是侧线
鱼侧线其实相对的比较明显,我们看到鱼的体侧时,看到位于中间部位,从鳃部向后延伸到尾部的一条线(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其实就是侧线了,也称鱼腥线。在处理鱼的时候,为了减轻它的腥味,许多人习惯用刀在鱼鳃后切一刀,然后找到侧线(白色的圆形细线)然后抽出来。
侧线是鱼类和两栖动物特有的器官,它属于皮肤感受器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级的一种,虽然它看起来就是一条简单的线体,但其实它有两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劳伦氏壶腹和神经丘。
其中劳伦氏壶腹也被称为电感受器,它可以帮助鱼类在水中感知电场、磁场、温度变化等等,而神经丘是由一簇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其中大量的感觉细胞可以感受到水流的微弱波动,从而产生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
在觅食方面,鱼侧线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其中劳伦氏壶腹能够感受到磁场和电场的变化,简单的说只要出现了猎物活动,原本的磁场和电场就会被破坏,它可以通过感受变化的程度来判断猎物的大小是否适合自己,而神经丘中大量的感受细胞让感知能力进一步的加强。
因此,鱼即使在浑浊或者漆黑(指光线)的水体中,它们依然可以觅食,这就是我们夜晚钓鱼都能上钩的原因,这要得益于鱼有一套完整的且互补的感知系统,它们听觉敏锐(次声波)、嗅觉灵敏,再加上侧线的加持,即使失去了眼睛,它们依然能很好的觅食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