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沙漠的沙尘暴来了怎么办?走进人类无法消灭的沙漠了解沙的真相

人气:268 ℃/2024-04-07 07:37:03

图、文|荒野守护人

编排|洁西伍莉

/ 草原就是草原,沙漠就是沙漠 /

很多人没有见过沙漠,但是都在高喊着“消灭沙漠”。

2023年4月,一场遮天蔽日的强沙尘暴席卷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这也成为了近十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沙尘暴狂飙,网上顿时流言四起,有的说沙尘暴到来是因为治沙没治好,树被砍了。最近的例子便是宁夏灵武某种树网红下跪求水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也有人无中生有,称是黄土高原的“大规模开发”导致的漫天黄沙南下。

关于沙漠,回归荒野曾经提到一个观点:草原就是草原,沙漠就是沙漠。反对干旱地区无节制采矿用水,也反对商业化植树用水 很多人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称要“消灭沙漠”,在沙漠和草原种满树。

基于以上背景,2023年4月,回归荒野便在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展开了一次“寻沙记”,走进人类无法消灭的沙漠,挖掘治沙的真相。

沙漠里自然生长的沙生植物

什么是沙漠和沙地?沙漠是指地表被大面积沙丘覆盖,一般以流动沙丘为主,干燥多风,缺乏流水和植被稀少的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

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沙地地表被沙丘(或沙)覆盖,通常以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为主,气候半干旱或半湿润,我国主要沙地有科尔沁沙地(文革前还是科尔沁草原),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文革前还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等。

而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就位于真正的两大沙漠的中间。

对于沙的理解,辛劳的民勤人无疑是最深刻的。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民勤县,这里是是武威治沙的最前线

01

民勤治沙从未停止

民勤到阿拉善盟沙漠公路上,被风吹来的沙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夹在中间,属于我国治沙的最前线。

民勤宛如一个绿色的生态廊道,顽强阻隔着两大沙漠的合拢。全县辖18个镇248个行政村,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绿洲风沙线长达408公里,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88.18%,在地理梯度上居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

民勤这条生态廊道,之所以能在沙漠腹地经久不衰,除了当地人的坚持治沙外,石羊河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石羊河是民勤的母亲河,古名谷水,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发源于祁连山,河流补给来源为山区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流域面积1.11万平方公里,中游流经河西走廊,河水大部分被用作灌溉,下游进入沙漠后经过蒸发、下渗最终消失,且在尾端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地。

上图是流向腾格里沙漠腹地的石羊河民勤段

石羊河下游,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中间的红崖山水库

石羊河流域,可以看到石羊河最终消失在沙漠中

“武威的沙尘,春天草没起来时,会来。到了夏天有雨水了,草起来了,风小了就没有了。”一位武威出租车司机说。

从武威开车四十分钟,就可以来到腾格里沙漠边缘。武威工业弱,是一个农业城市,一路上能看到大面积的耕地,种着各种瓜果蔬菜,包括辣椒、蜜瓜、人参果、玉米、小麦、葵花和各种叶菜等。

武威凉州雨民勤交界的沙漠边缘的蔬菜种植区域,

百姓正在农忙

在民勤和凉州交接的地方,我们发现了几个植树治沙项目,有政府的,也有民间公益机构的。

上图是武威凉州的草方格治沙,绵延的沙丘已经被无数的“麦草方格”牢牢锁定。

远远望去,连起来的方格子,就像是一张巨网,将沙漠锁住。仔细去看,草方格里种的是柠条、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

这是民勤依据沙丘进行草方格治沙,上面使用草方格的治沙区域会慢慢形成“沙结皮”,上面已有沙生植物生长。

使用草方格不会扰动沙层,造成沙层水分流失,可以用它们来栽植花棒、柠条、梭梭等植物。做草方格的一般用麦草,麦草和流沙经过长年累月的地质作用,逐渐形成灰褐色的物质固定地表,把流沙固定在底下。

遇到雨水充沛的时候,地表上就能长出草木,这就是“沙结皮“。一厘米的“沙结皮”,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积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沙固沙

早些时候还会移动的山丘,经过治沙后,现在自然演化成了荒漠性草原,各种野生沙生植物生长,无需人工浇水,部分形成了“沙结皮”,已达到治沙效果

民勤的防沙治沙模式图

民勤的东沙窝压沙造林区

在沙地里种植的梭梭

武威风电治沙项目

民勤当地,通过多种渠道的综合治理,阻止了两大沙漠合拢。先后实施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林草综合治理、三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一批重点工程试验,展示尼龙网、芨芨草等治沙新材料20多种,推广“草方格沙障 沙生苗木”工程压沙 低密度造林 种草”等新模式。

根据民勤披露的信息可知,截止目前民勤工造林保存面积超过230万亩,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0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

民勤的沙尘并非是当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而是全球变暖等综合因素导致的。虽然风沙还在继续,但民勤在治沙方面,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事实,民勤人是坚韧的。

02

切勿盲目治沙 破坏生物多样性

在武威市凉州区巴丹吉林沙漠中沙区,如上图,放大看,这张照片中的沙丘上有大大小小很多种野生动物留下的痕迹,有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沙漠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系统之一,具有干旱、多风、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等特点,但是沙漠中的植物、生物土壤结皮、湖泊(水泡子)等的存在,使它同样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生命。

荒漠生态系统中生境是多样性,并不是一片荒芜。在沙漠里栖息着猞狸,狐狸,荒漠猫、黄羊、草原雕、草原鵟等各类野生动物,也有蒙古扁桃、华盖木、肉苁蓉等保护野生植物。

沙漠里的沙蜴,拍摄于腾格里沙漠治沙区

沙漠岩石区的野生蒙古扁桃,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拍摄于阿拉善盟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

没有被人类干预的沙漠,当中也生长着很多植物

这也是很多野生水生动物的栖息地

腾格里沙漠里的昆虫和刚发芽的植物

短短一天的行程中,我们在武威民勤和凉州的沙漠里看到了草原鵟、戴胜、蒙古百灵、沙蜥等物种野生动物。除此之外,当地种本土沙生植物的周老师植树基地,还发现了猞狸和狐狸。

沙漠里背风的低洼处常见各种野生植物生长,这也是荒漠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治沙过程中最好不要破坏这些原生生态

一位武威治沙人白老师告诉我们:“治沙时千万不要为了好看用机械将沙丘推平,推平首先成本高,其次会破坏沙丘的自身生态,别看上面的小草,这些生态回复得十多年。最好的治沙应该是不破坏原有的地貌和生态,进行种植沙生植物。

沙漠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沙漠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很多野生动物栖息在这些地带,而且就目前而言,人类也不可能完全消灭沙漠。沙漠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属性,我们可以尽量防治沙尘天气的发生,但不要因为治沙而破坏沙原有的生态系统。

03

了解沙生植物:

什么地方种什么树

绵延的沙漠一望无际

周老师是一位民勤的治沙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沙漠点盐。

周老师尝试种植了各种治沙物种,为了防止树苗被野兔啃食,特意不铲除沙生植物之间的本土植物,这样可以吸引狐狸和猞狸光顾。

一些大企业或者一些地方的项目,尤其钟爱种植大规模的树,确实在视觉上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沙漠需要生物多样性,过度种植可能会占用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关于在干旱地区治沙防沙,周老师建议“种植本地的沙生植物”。当地沙生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环境,相对于其他植物,它们需要的水分更少,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态机制充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当地沙生植物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其生长和繁殖可以促进干旱地区的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和气候调节。此外,当地沙生植物还可以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给当地的野生动物,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

即便是沙枣树,也不能哪里都种,什么地方种什么树,是有科学依据的。

什么是沙生植物

沙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沙地环境中的植物,它们具有适应沙质土壤、干旱、高温、强风等特殊环境的特点。这些植物通常具有较深的根系,能够在沙质土壤中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以维持其生长和繁殖。沙生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也会因为适应环境的需求而有所改变,例如在叶片表面覆盖厚厚的毛发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或者呈现出扁平的形态以降低风的阻力。沙生植物在沙漠和海滩等沙质土壤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土地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周老师治沙所的蒙古扁桃幼苗

周老师的治沙基地中正在开花的蒙古扁桃

民勤与阿拉善盟交界处,用尼龙网治沙

治沙人周老师拍摄去年冬天种植的梭梭发芽的照片

民勤周老师植树地的太平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沙枣树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沙枣树、梭梭等植物成片分布在治沙区。

沙枣树是一种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沙生植物,也称为胡杨或者柞栎,其特点之一便是根系能够深入土层中寻找水分,需种植在地下水丰富或者附近有地表水源的地方。

和其他乔木一样,沙枣树在荒漠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能够防止土壤侵蚀,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给野生动物,但同时也在大量消耗着荒漠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如果大量种植,会加剧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荒漠化

民勤县的地理老师柴尔红,长期研究甘肃荒漠生态系统。柴老师告知我们:“民勤县的蒸发量2644毫米,降水量是110毫米,蒸发导致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种乔木等,完全不可取的对于水资源的消耗也是过量的。除了流沙,沙漠里的傻沙子表面是干燥的,但是稍微往下一挖,你就会发现下面是湿的,沙深植物可以吸收这些水份。西北地区真正最大的危害是干旱和盐碱化,而非沙子。”

柴老师给我们介绍因为灌溉导致盐碱化的土壤

柴老师表示,沙区最怕的并不是沙,而是干旱和盐碱化,因为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使用灌溉的方式在民勤等西北干旱地区极易盐碱化。地下水位越高,蒸发量越大,盐碱化越严重。北方地区冬灌是为了去盐碱化,让盐水渗透下去,或者流出去。地下水有碱水层,如果使用碱水浇树,会导致土地板结盐碱化,土壤上的植物会死去。

比如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双马煤矿,其排出的疏干水就不能直接浇树。

柴老师在沙窝里介绍当地的干旱沙生植物和沙漠与干旱的逻辑

上图是武威民勤县沙窝里的春耕,白杨树可以防风,乔木在干旱的地区也只能防风,不能治沙,在有水的地方才能活,一般是种在农田四周。包括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等地区也是用杨树防风。

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当代治沙人的治沙观念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善。很少再有人在沙漠里种植乔木治沙,地方上的治沙所都有培育一些耐寒耐旱的苗木,且对外售卖。

治沙所的技术人员告诉我们:“包括胡杨,沙枣树都需要大量的水,用大树来防风可以,但不能治沙。”

旧时的观念是一边抽取地下水一边植树,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且不利于生态保护的治沙行为。最近几年,干旱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问题才被国家重视,有多个未经审批,且没有拿到取水证,就非法开采地下水的企业被查。

地下水问题已达红线。

04

治沙防沙 从未停止

我们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做了走访和调研,从巴丹吉林到腾格里沙漠,再到毛乌素沙地,依据不同的降水量、蒸发量、土壤环境等,各地均在因地制宜地进行治沙防沙。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正在种玉米的农户

中卫沙坡头沙尘天气中为了防风沙躲在装载机里吃饭的修路人,

公路两旁全是中卫的防风治******

中卫腾格里沙漠中的光伏治沙项目

中卫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防风治******

中卫腾格里沙漠自然的沙生植物

中卫的苹果树正在开花,

近年因为频繁的“倒春寒”天气导致苹果产量降低

中卫沙漠边缘种植的“港菜”,

这些“港菜”(菜心)在未来一个月里长大,会发往香港

阿拉善盟的沙山

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用塑料网格治沙

毛乌素沙地的光伏项目

毛乌素边缘的枸杞种植

05

调研总结

在4月10号到18号的调研中,我们在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均未发现大规模减少治沙或严重破坏地表生态的情况,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广袤的治沙面积,治沙方式也相当科学。

基本上这些地方皆为“沙退人进”,且类似于“光伏治沙”、蚂蚁森林等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在地方上,治沙并没有网传的“退步”的现象

当地人看待沙尘,与网上的“嫉沙如仇”迥然不同。

他们认为,沙尘是和天气息息相关的。有冷空气过来,起了风,就会有沙尘。对于他们来说,水源是最重要的,有水,植物就会自己生长起来。

传统牧区对沙地(荒漠)的治理政策和认知也不同。牧民们认为:是草原,就可以放牧,草多的地方养牛羊,草少的地方养骆驼。

但在近几十年,山羊养殖已经开始泛滥了。比如阿拉善盟等地,当地牧民是反对在阿拉善盟养殖山羊的。与传统的绵羊或者骆驼牛马不同,山羊会刨草根,摧毁了草原地表生态。牧民们一直在呼吁,尽量养殖传统的家畜,家畜和草形成了协同进化,完全禁牧或过度放牧都会导致草原沙化。

沙被风吹起

除以上情况外,我们发现仍有许多地方的治沙存在问题。

有为了完成治沙“任务(项目)”而治沙,以此挣补贴;有盲目治沙的,为了美观,直接用现代机械推平沙漠,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有人依旧采用珍贵的沙漠地下水植树造林;甚至还有人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来治沙,造成沙漠塑料垃圾污染等。

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我们从2018年开始调研,发现这几年的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北方地区的极端天气频率增多,内蒙古阿拉善盟等一些地区常年干旱不下雨,或如锡林郭勒盟等部分草原,近些年上半年几乎无雨或少雨干旱,基本6月后才会有雨。牧民的草场由于干旱无法满足牲畜食用,不得不为家畜购买牧草度过干旱期。

而甘肃河中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区也常见极端气候,如发生集中降雨、冰雹、倒春寒等极端天气情况逐渐增多。

通过大量走访,我们切身感受到,近些年的西北地区四月份沙尘天气增多,同时也往往伴随着降温天气。如宁夏中卫,陕西榆林、延安等地的苹果受到冷空气影响,开花期总遇到倒春寒,结果少,果农的收入明显减少。

综上,近几年沙尘天气开始变多,并不是网传的树被砍了或种少了,也不是大面积破坏耕地和黄土导致。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增多,加之蒙古,内蒙古等一些地区的草原退化,沙尘天气愈发频繁。

气候变化关乎我们每一个人,个体的力量很难改变气候变化,但是我们所有的个体加起来,足以改变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

最后建议

1、尊重当地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治沙和发展经济,不搞“大水漫灌”,不在沙漠种所谓的“有机水稻”,不做样子工程。

2、使用可降解的材料进行固沙,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不可降解的塑料材料,避免对本就脆弱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在荒漠地区开发光伏、风力发电、采矿等项目时,尽量不要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更不要造成大面积的地表破坏。

4、社会各界的各类植树公益项目,不要为了种树而种树,请更多考量当地的自然环境属性,保护原有的生物多样性。

5、植树时尽量种植对当地居民及野生动植物友好的本土植物。如此前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治沙种植的沙蒿,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过敏性鼻炎,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6、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问题,而非只把眼光停留在“种树”。限制种树或是停止种树,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灾难的救助基金或项目,来帮助因为干旱等气候原因对周边百姓和野生动物造成的环境困难。

【相关链接】:

“沙”进北京城的主要原因是草原生态退化了,并非树种少了

请问在草原或沙漠区域种树,不是伪生态吗?也许这是一种的生态破坏

内蒙古草原干旱需要关注,希望基金会们成立抗旱基金,停止种树

反对干旱地区无节制采矿用水,也反对商业化植树用水

10月的鄱阳湖干旱还在继续,需从危机中寻找转机

——END——

“气候变化与我们”是由回归荒野发起的一项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公益倡导行动。通过实地调查、影像记录、政策性倡导等方式,探寻引发环境变化问题的真实原因,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呼吁社会人群的关注,进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搜索更多有关“沙漠的沙尘暴来了怎么办?走进人类无法消灭的沙漠了解沙的真相”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