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猫咪>正文

大熊猫的长相历史由来 大熊猫的由来

人气:445 ℃/2024-08-17 16:50:49

大熊猫(学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体长120-160厘米,体重80-100千克。头部和身体呈黑白相间的颜色,只有眼圈是黑色的。它那圆而黑的大眼睛很是可爱,圆圆的鼻子十分惹人喜爱。大熊猫生活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

诞生

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偶尔也吃一些昆虫、蜗牛、鱼等。在野外,它们主要是以竹子为食,不过也有一些食草动物会吃它们。大熊猫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山上。

大熊猫是从古大熊猫属的熊猫亚属中分化出来的,在亚属一级的分类单位中有两个:大熊猫亚属和小熊猫亚属。大熊猫是由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一种动物。它的生存年代距今约200万年。

大熊猫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被称为“猫熊”。它被认为是猫和熊两种动物的合体,是一个原始物种。据古生物学家推测,大约在距今2000万年前,大熊猫已经存在了。它最初生活在亚洲中部,后来逐渐扩散到欧亚大陆各地,并在大约距今400万年前灭绝。

迁徙

大熊猫的祖先在约800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从亚洲西部的高山地区走到了中国四川,并最终进入了四川省的森林,并在四川繁衍生息。到了第四纪冰期,它们又从四川北部的原始森林,进入到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森林。这一时期,它们也是沿着长江流域南下迁徙。它们进入中国长江流域后,逐渐向南、向东迁徙,到了东部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然后再向东继续迁徙。这时在江苏和浙江一带又繁衍了许多后代。公元9世纪以后,它们又向西迁徙。穿过今天的四川盆地,进入了云贵高原。到了近代以后,它们又向南、向西迁移,沿着岷山、邛崃山、大小凉山和横断山脉向东迁徙。最后到达今天的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地区。

大约在10万年前,大熊猫在四川盆地的原始森林中繁衍生息到了今天。在这之后它们又进入中国的云南、贵州等地活动,然后才渐渐消失。

发现

大熊猫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以为它是“长着黑白两色毛”的动物,所以给它取名为“黑白熊”。而在大熊猫的名字中,“熊”字与“四不像”中的“四不像”有关。

熊猫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00年,当时法国人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到中国来,他发现了一只很像猫的动物。当时这只动物被当做是老虎,并且在日记中写道:“我对这东西的描述不能使任何人信服,但我知道它是一种食肉动物。”

1907年,日本人奥古斯丁·亚里士多德到中国来,他在四川发现了一种长得像猫又像熊的动物,他把它命名为大熊猫。它与猫一样是黑色的毛,但尾巴却是白色的。他还把这种动物带到法国去展览。

驯化

大熊猫驯化的历史已有800多年。古代大熊猫的形象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尾,名曰貘,有皮无毛,可以辟恶。”《淮南子·览冥训》:“见兽如羊而白尾,名曰羊貘。”这些记载表明大熊猫在先秦时已被当作一种兽类来对待了,这是大熊猫驯化的最早的记载。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现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的山区。这一地区又是大熊猫的重要分布区,因此又称为“中国大熊猫分布中心”。大熊猫种群数量很少,仅有500只左右,被誉为“国宝”。

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虽然它对其他动物也有威胁,如野猪、鹿、羊等动物,但由于它们没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不能用来挖洞或捕食;没有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来撕碎竹子;也不会游泳;也没有有力的尾巴可以帮助它保持平衡,所以大熊猫对人类的威胁不大。

繁衍

大熊猫一般每胎产1~2仔,最多2仔,幼仔体重约40~60千克。大熊猫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雌熊猫没有固定配偶。幼仔出生时重约80克,1个月后逐渐增重到出生时的2倍左右。熊猫妈妈的哺乳期大约为45天,幼仔出生后10天内主要靠母乳维持生命,3周后就开始吃固体食物。大熊猫幼仔在2-3个月大时开始独立生活,但仍需要妈妈的照顾。它们长到1岁时性成熟,并开始交配繁衍后代。在大熊猫的一生中,平均每2-3年繁殖一次。

大熊猫一般于每年的7-8月发情交配,时间多在上午8-10点。雌兽的每次发情持续10-15天,最长不超过20天,在发情期内雄兽有时会频繁地接近雌兽,并有爬跨和追逐的行为。交配后幼崽约10-14天即可断奶,母兽可带幼仔3-5个月。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繁殖成功率较低。

现状

由于长期被人类捕杀和栖息地丧失,大熊猫的数量由20世纪初的800只,降至1960年的300只,1970年约为2500只,1973年约为1800只,1979年约为1000只,1988年约为1000只。虽然已从野外恢复到接近2000只,但仍然比野生种群低得多。据报道,仅中国境内就有大熊猫2000多只。

在中国境内,分布着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其中卧龙、乐山、峨眉山、西安等地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各有近千公顷。

四川境内还有分布面积较小的四个大熊猫保护区:中国大熊还有分布面积较小的四个大熊猫保护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雅安碧峰峡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四川西昌雷公山国家公园。

保护价值

大熊猫对研究物种演化和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大熊猫还是生态和文化遗产。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我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而又濒危的物种,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对森林的不断砍伐,导致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大熊猫列为全球五大濒危物种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被列入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

中国政府为保护大熊猫付出了巨大努力。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设立了7个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实施保护管理。国家投资数亿元人民币用于大熊猫保护工作,建立了一支由数百人组成的专业队伍,研究人员数量也迅速增长,在陕西秦岭、四川凉山和甘肃岷山等地建立了数个保护区。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野生大熊猫1564只,圈养649只。

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指定的唯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VU)。2013年以来,中国先后将4只雄性大熊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搜索更多有关“大熊猫的长相历史由来 大熊猫的由来”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