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曾为帝陵陪葬品 宋墓陪葬品中竟出现猫的形象
北方地区,在广义的地理范围上指宋代版图内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包括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其南界为秦岭淮河一线,北面与辽为界,西面与西夏为邻。
两宋从960年初建到1279年为元所灭,前后统治时间近三百余年。今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等隶属于北宋管辖范畴内的北方地带发现有数目众多的北宋壁画墓。
除生物学上的动物外,本文亦将民间传说中所见的众多神兽形象也纳入了此次研究范围。北宋墓葬装饰内容较为丰富,其中动物图像出现种类繁多,包括日常出行类、居家生活类、神话传说类、孝行故事类、组合吉祥类等。
就图像装饰形态主要以各类壁面装饰为主,如壁画、砖雕等,另包含部分石棺上的精美线刻。
一、背景
陈寅恪先生曾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的崭新局面,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从热情奔放的唐风转变为委婉清雅的宋风,表明中国封建王朝从宋开始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这种新的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贵族官僚向平民士族转变,家族取代宗族,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富裕地主阶级快速兴起,民间娱乐活动增加等,社会文化活动的主体由上层贵族富贵繁华的奢靡生活转向底层平民平淡多彩的世俗生活。
社会文化影响丧葬习俗,墓葬反映生活,所以宋墓在葬具、墓葬形制、墓内装饰、随葬品等方面也均表现出多样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地域特征。
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宋墓装饰多关注于具有普遍性、主体性很强的装饰题材,其研究是透过这部分特殊题材的画面内容来了解宋代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而探讨相对应的宋代文化习俗、政治制度。
但对于壁画中起辅助作用的动植物、花鸟、祥云、几何图案等题材却并未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所以,动物装饰图像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二、宋墓中的动物装饰
动物与人同作为自然界的重要成员,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参与着人类的生活,生前这般,死后更是如此。
人们用不同的绘画形式来表达对动物的情感,而出现在墓葬中的动物图像,更是能窥探当时人们与动物的相处模式。故而宋代墓葬装饰中的动物图像对于宋代经济、民俗、艺术史、畜牧业发展、宗教等方面都存在着可研究之处。
“二十四孝图”是宋墓装饰中数量最多且最为典型的题材之一。
传统“二十四孝”一般认为形成于元代,由郭居敬所辑收入,包括:舜、董永、丁兰、闵损、剡子、孟宗、朱昌寿、田真、郭巨、老莱子、吴孟、曾参、汉文帝、王裒、杨香、庾黔娄、张孝、黄香、黄略、陆绩、唐夫人、王祥、姜诗、蔡顺。
学术界对宋墓中出现的“二十四孝图”关注颇多,也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
万彦在《浅析宋辽金元墓葬孝子图像区域分布与盛行的原因》一文中系统地梳理了宋辽金时期墓葬中孝子图的分布组合情况、故事人物形象塑造、故事内容、图像数量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总结了孝子图区域性特征及成因。
吴少明、常冬梅、张玉平在《清水宋金墓葬孝行图探究》提出,在清水县宋金时期墓葬中发现数目众多的孝子图的情况,应是“上行下从”、士人阶级大量兴起、“复古之风”、升仙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邓菲在《关于宋金墓葬中孝行图的思考》中,从出现在墓葬墓壁上方的孝子图出发,探讨孝子图出现的位置不同的作用与意义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学位论文方面,中央美术学院的胡志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宋金墓葬孝子图像初探》中,对宋墓中出现的孝子图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宋金孝子图的在位置、内容变化、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特点,并深刻地阐述了宋金孝子图重新流行且异于前朝的原因。
关于“茶事图”类装饰,研究多集中于“备茶图”、“进茶图”等图像。夏天在《茶祭图绘——浅析宋金装饰墓茶事图像》中将整理的墓葬“茶事图”分为四种形式:备茶图、进茶图、墓主人茶祭图、大型茶事图,进行逐一探讨。
丁雨在《俗人雅事——宋代墓葬图像中的“茶事”》中,通过墓室中的茶事图将平民茶事与士人茶事做对比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差异成因。
吕东亮在《宋代墓葬壁画与茶文化》—文中介绍了墓葬壁画中的茶文化概况,认为宋墓茶事图中有着茶酒用具不分、茶具组合单一的特点,而墓室茶文化的产生源于社会的发展、“点茶”文化的兴盛以及宗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南京大学魏文思在其硕士论文《宋元时期壁画墓中茶酒题材研究》中以茶酒题材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茶事图中有茶酒具不分的特点,故而其先进行了茶酒图的限定,后总结茶酒图的特点。他认为二者多成组出现或相接出现在墓室壁画之中,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连通性。
最后探讨了茶酒题材壁画的祭祀意义,以茶酒供养已故之人,是“事死如事生”的深刻体现。
三、“妇人启门图”的研究
有关“妇人启门图”的探讨从新中国成立伊始便开始了,但对于这一题材背后所蕴藏的含义,学术界仍有较多争议。有这样几种观点:
1.宿白先生
“妇人启门”这一名称由宿白先生在《白沙宋墓》中提出,他认为妇人启门图是在空间上对墓室的延伸。“按此种装饰就其所处位置观察,
疑其取意在于表示假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厅堂,亦即表示墓室至此并非到达尽头之意”。
持此观点的还有李清泉先生,他在《宋辽金墓葬中的“妇人启门”图》也认为启门图的主要含义在于暗喻空间的延伸。
2.梁白泉先生
梁白泉先生在《墓饰“妇人启门”含义蠡测》中认为此图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教升仙的追求,体现了民俗宗教信仰。持相似观点的还有王秋华,提出了妇人为内室的侍女,接引墓主人进入主室,而未雕刻出的主室便为仙界天堂。
3.韩小囡
韩小囡结合民间志怪故事也认为启门的妇人是对墓主人的接引,引领
墓主人进入另一个世界,死后升仙进入天界。日本学者土居淑子和罗森女士认为此图中开启的为另一世界的大门。
4.冯恩学先生
冯恩学先生在《辽墓启门图之探讨》人为:“启门只是借助出门入门灵活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含义。”
此外还有几种其他观点,郑滦明在《宣化辽墓“妇人启门”壁画小考》认为启门图中的妇人应为墓主人的妾,因别葬在他处想要灵魂与墓主人共处。
宋建忠、王俊在《走进宋金》则认为“妇人启门”中妇人的身份是歌妓。而刘增贵在《门户与中国古代社会》认为“妇人启门”是儒家礼教约束下女子“无故不窥中门”的反映。
“宴饮图”题材,以“开芳宴”最为典型。“开芳宴”一词出自宋人罗晔的《醉翁谈录》书中将夫妻在“厅中对坐会宴,观厅前歌舞”的场景称之为开芳宴。
四川大学薛豫晓在《宋辽金元墓葬中开芳宴图像研究》中对开芳宴图像内容进行界定,并分区梳理了各区“开芳宴”图像,整理出各区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开芳宴”图像的产生与发展。陈章龙在《由墓葬装饰品看赵宋王朝北方“民间盛宴”》。
从墓葬中出现的“宴饮图”入手对宋时民俗进行了研究。解释了宋人多食面食且茶酒之风盛行,墓葬中频繁出现的“宴饮图”是对当时宴饮活动频繁的反射。
“伎乐图”题材可分为“杂剧图”和“散乐图”,二者多成组出现在墓葬之中。
徐苹芳先生在《白沙宋墓中的杂剧雕砖》、《宋代的杂剧雕砖》中指出杂剧和散乐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语
关于二者关系的探讨,廖奔及宿白先生都认为散乐图中乐队所奏音乐应为杂剧的“大曲”,二者相互配合进行表演。有关于宋代动物的相关研究主要有:
一为宋代动物词养研究。张显运《宋代畜牧业研究》从宋代畜牧业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有关畜牧法令、官民饲养部门、发展情况及主要饲养技术对宋代畜牧业饲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杨海林、武仙竹《试论中国古代六畜之外的动物畜养》概述了除六畜以外的兽类、羽族、水族、昆虫的饲养。梁庚尧在《南宋的农村经济》中认为家畜词养是当时农村小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则全面地展示了宋代整个社会盛养动物之风,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刻背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梁中效发表的《闲话宋代人的养猫热》讲述了宋人养猫的历史与突出特征,并探讨了养猫热产生的背后原因。
二为宋画中的动物。有关宋代绘画,《宣和画谱》、周林生的《宋元绘画》、李恒的《宋代绘画艺术鉴赏》都是综合性的专著,收录并阐述了宋代绘画中的鸟兽图。
郑振铎的《宋人画册》、浙江大学《宋画全集》整理了数目众多的宋代绘画作品,是研究宋代动物图像不可或缺的资料。吴福秀在《论〈声画集〉中的兽画诗》中对《声画集》畜兽类画诗作出文学定量分析,对此类画诗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作出一番探讨。
中国美术学院周高宇的博士论文《所知与所见:宋徽宗〈五色鹦鹉图〉考及宋画翎毛考证》以宋代绘画中禽鸟题材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
中国美术学院郑婧婧《两宋花鸟画中的狸奴题材》对两宋花鸟画中猫形象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三为壁画中的动物。许俊所著《敦煌壁画分类作品选山水动物卷》记录了部分宋元时期敦煌有关动物壁画绘画原作。
关于狸奴题材,赵丹坤在《狸奴小影一试论宋代墓葬壁画中的猫》及袁泉在《宋金墓葬猫雀题材考》皆探讨了墓葬中猫形象的出现与其背后所蕴含的丧葬观念,进而阐明猫与当时社会文化、宗教风俗、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等方面的联系。
李雅梅《浅谈南宋时期川南泸县墓葬花鸟兽石刻》全面描述了川南部地区泸县境内石室墓葬中花鸟兽石刻的类型,并对石刻装饰技法、图像组合、动物造型等内容进行描述分析,剖析宋人艺术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