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催产有危害么:不仅仅是催产那么简单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作者:曾晓菁
催产素(oxytocin),又称为缩宫素。顾名思义,它具有收缩子宫、加快分娩过程的作用。但如果你认为它仅有此一项技能,那可就小瞧了它。催产素不仅在产科有一席之地,更在大脑中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的情感情绪、社会行为。
催产素拥有“爱的荷尔蒙”的美称。
催产素与诺贝尔奖
1906年,英国药理学家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Sir Henry Hallett Dale)发现一种垂体提取物可以促进子宫收缩[1],这便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催产素。
“催产素”(oxytocin)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的“ὀξύς(oxys)”和“τόκος(tocos)”,意为“快速生产”。1953年,美国科学家文森特·迪维尼奥(Vincent du Vigneaud)发现催产素是一种由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并在体外成功合成了这种激素[2],他也因此获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左图:发现催产素子宫收缩特性的Sir Henry Hallett Dale。他因发现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奖。
右图:因首次合成多肽激素而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Vincent du Vigneaud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催产素,不单单女性才有
不论男女都会分泌催产素。催产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产生。一部分催产素由垂体后叶释放到达多种外周组织;另一部分则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多种生理、心理及行为活动[3]。
催产素,产科医生的伙伴
催产素可以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引起子宫收缩,主要用于催产、引产、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等。
催产、引产
催产素使产妇不协调的宫缩变得规律、让宫缩强度增加、间歇变短,从而缩短产程。
引产是指在自然临产前刺激宫缩,发动产程,使胎儿娩出,适用于过期妊娠、妊高症、胎膜早破、严重的妊娠合并疾病需提前终止妊娠等情况。催产素是引产过程中的常用药物。在具有指征方行引产、正确运用、并有医师及助产士严密监护的情况下,使用催产素是安全的。
发表于新英格兰的一篇文章称,对于孕39周的低风险初产妇,引产不会增加胎儿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且显著降低了剖宫产率。
来源:William A. Grobman, Madeline M. Rice. Labor induction versus expectant management in low-risk nulliparous women. N Engl J Med, 2018, 379:513-523.
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
2017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产后出血管理指南指出[4]:
产后应立即常规使用缩宫素;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一线治疗方案为应用缩宫素。另外,该指南还提出了一下意见:
目前治疗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尚未见到比缩宫素更有效的药物。缩宫素联合******************或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并不会增加药物效果。在延迟脐带结扎后或在胎儿前肩娩出后或胎盘娩出后使用缩宫素尚无足够的研究支持,也无缩宫素使用时机与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关联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妇产科学会等机构推荐对于促宫缩药物的使用最好在整个胎儿完全娩出后。催乳
乳汁分泌包括泌乳和排乳2个环节,分别受催乳素和催产素调控。催产素可用于协助产妇产后乳腺分泌的乳汁排出。
其他
缩宫素激惹试验(OCT)是产科了解胎盘储备能力的重要试验。另外,催产素可用于剖宫产术中、清宫术中以减少出血;用于药物流产,可促进胎儿或妊娠残留物的排出。催产素还可用于治疗产后恶露。在分娩镇痛方面,催产素也有一定应用价值。
催产素,不单单是催产……
当婴孩的第一声啼哭响起,当这个鲜活的生命第一次出现在你的怀里,十月怀胎的艰辛瞬间释然;
当你的孩子第一次奶声奶气地叫你“爸爸”,再高大强壮的你心中也瞬间柔软;
当你和自己的爱人相互依偎,享受岁月安好,希望时间静止;
当你下班回家一开门,宠物狗狗就开心地朝你跑过来,你看着它明亮的双眼,一天上班的艰辛减半……
催产素在社会互动、亲子关系、恋人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些生命年华中平凡却又幸福的时刻,催产素可能都悄悄地在你体内奔跑运作。它能增加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利于亲子关系及恋人关系的升温,使人更加利他、慷慨、有同理心,更加愿意去信任他人,并且减轻了那些使我们逃避社交的情绪,比如恐惧、焦虑与厌恶[3,5,6]。有科学家发现催产素可以帮助自闭症患者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减轻部分症状的严重程度[3]。催产素的作用还可以跨越物种的界限,让主人和宠物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7]。
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称,催产素也有“黑暗的一面”,可能会造成偏见、焦虑及攻击行为。它在生物行为中扮演的角色比通常认为的更为复杂,也许与个体的生长环境及原有的社会关系情况有关[3,8,9]。在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或许催产素更适合被称为“爱恨交织的激素”。
参考文献:
[1] Dale HH. On some physiological actions of ergot.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06;34:163–206.
[2] du Vigneaud V, Ressler C, Swan JM, Roberts CW, Katsoyannis PG. The synthesis of oxytocin. J Am Chem Soc 1954;76:3115–3121.
[3] Lee HJ, Macbeth AH, Pagani JH, Young WS. Oxytocin: the great facilitator of lif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09;88 (2): 127–151.
[4] Committee on Practice Bulletins- Obstetrics. Practice Bulletin No. 183- Postpartum Hemorrhage. Obstet Gynecol 2017;130(4):e168-e186.
[5] Rilling JK, Young LJ. The biology of mammalian parenting and its effect on offspring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ce 2014;345(6198):771-776.
[6] Algoe SB, Kurtz LE, Grewen K. Oxytocin and Social Bonds: The Role of Oxytocin in Perceptions of Romantic Partners' Bonding Behavior. Psychol Sci 2017;28(12):1763-1772.
[7] Miho Nagasawa, Shouhei Mitsui, Shiori En, Nobuyo Ohtani, Mitsuaki Ohta, Yasuo Sakuma, Tatsushi Onaka, Kazutaka Mogi, Takefumi Kikusui.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 Science 2015.(348):333-336
[8] Bartz JA, Zaki J, Ochsner KN, Bolger N, Kolevzon A, Ludwig N, Lydon JE. Effects of oxytocin on recollections of maternal care and closenes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107(50):21371-5.
[9] Ed Yong. The dark side of oxytocin, much more than just a “love hormone”. http://blogs.discovermagazine.com/notrocketscience/2010/11/29/the-dark-side-of-oxytocin-much-more-than-just-a-“love-hormone”/#.W_lWhi_tb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