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螯虾品种有哪些?以及在拟生态条件下的养殖技术
前言
红螯螯虾,又被称作淡水龙虾,其学名为 Cherax Quadriarinatus。最初起源于澳大利亚,这种虾的个体相对较大,外观与海水中的龙虾相似,但它们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由于对水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之一。
近年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成功地开发出了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系统,并将这一系统应用于红螯螯虾的养殖和育苗中。这而一系统的引入不仅显著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损耗率和病死率,使得红螯螯虾的养殖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红螯螯虾独特的生物特征
红螯螯虾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生物,其独特的生物特征使其在淡水环境中脱颖而出。这些虾的个体相对较大,通常具有醒目的橙红色外壳,这是它们得名的原因之一。
它们的身体被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用于感知周围的环境和探测食物。胸部上有五对步足,其中第一对被特化为螯肢,具有强大的抓握能力,这也是红螯螯虾名称的另一个来源。
红螯螯虾的呼吸器官位于步足的基部,通过摆动步足来推动水流,从而使氧气和氧合物质得以交换。这种虾还表现出了性别二态性,雄虾和雌虾在外部形态上有所区别。雄虾的第一腹部节上有一个特殊的突起,称为"雄性鳃弯曲",而雌虾则没有这个特征。
红螯螯虾通常喜欢在夜间活跃,白天则更倾向于躲藏在水中的隐蔽处,如洞穴或水下结构中。这种行为有助于它们避免日间的捕食者,同时也能保持体内水分,因为它们对水质的需求较高。
红螯螯虾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谱包括植物、藻类、浮游生物以及水底的腐殖质。它们利用强大的螯肢来抓取和切碎食物,然后使用位于口部附近的小型颚来咀嚼食物,以获得营养。
在繁殖方面,雄性的红螯螯虾会选择适当的洞穴或隐蔽场所来构建巢穴,然后释放化学信号来吸引雌性虾前来交配。交配后雌性虾会携带卵粒,将其粘附在腹部上的附肢上,直至卵粒孵化为幼虫。
此外红螯螯虾在适应水质变化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它们对水温、氧气含量和水质的稳定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养殖环境中,维持适宜的水质参数对于红螯螯虾的健康和繁殖至关重要。
二、红螯螯虾的拟生态养殖技术
拟生态养殖系统是指充分利用系统内的生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以防守为主的养殖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化的养殖管理方式,打破了水产品产量与质量之间的二元对立。
这一创新方法不仅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重增长,也提升了水产品的安全性。拟生态养殖系统在红螯螯虾养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为养殖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这一养殖模式的提出与应用基于以下四个关键前提:对红螯螯虾的生活习性、原生活环境和当前养殖环境的深入了解,以及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改善养殖环境的养殖工艺和设备。
拟生态养殖系统的核心理念在于,根据当前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包括水体环境、养殖密度和气候条件),采用适宜的养殖工艺和设备来进行改造。
通过这种方式,红螯螯虾可以在养殖环境中获得接近甚至优于其原生活环境的生存条件,包括充足的营养、氧气和适宜的栖息环境等。这一方法的成功应用为养殖业带来了新的突破,强调了养殖环境的适应性改造,以促进水产品的生长和健康发展。
三、红螯螯虾拟生态的养殖环境
1. 养殖池
在红螯螯虾的自然生长环境中,水深通常为1米左右的浅水。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还原其原始生长环境,养殖池的水深应保持在类似的范围内,以提供更加舒适和自然的生活环境。
选址方面建议选择施工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便利、土壤保水性能良好的地点进行塘口建设。同时水质要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
针对池塘的设计,可以选择长宽比为5:3或3:2的长方形,面积在2亩到5亩之间,池底应平坦并稍微向一侧倾斜以便排水,池埂的顶部宽度为2米到3米,坡度为1:0.67,池塘高度约为1.5米,池塘坡面使用复合土工膜进行覆盖,以防止红螯螯虾逃脱,确保收成量的稳定性。
2. 水生植物
在自然环境中,水生植物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养殖系统中也应该采用多种水生植物的复合种植,以模拟更加完整的生态网络,从而为红螯螯虾提供更加稳定的养殖环境,这是拟生态养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理念。
可以选择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水雍菜等水生植物,根据当地气候选择合适的物种。建议采用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混合种植,其中以沉水植物为主,浮水植物适量即可。这些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体,转化土壤有机质,还可以作为红螯螯虾的天然隐蔽场所。
此外水生植物在阳光照射下会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刺激红螯螯虾的生长,增强其体质以对抗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这种生物活性物质是人工养殖无法提供的,也是自然环境中生物抗病能力较强的原因之一。
拟生态养殖系统通过多样水生植物的组合,模拟自然机制,提升红螯螯虾的体质,使其在拟生态养殖系统中获得与传统养殖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3. 提供躲避物
在自然环境中,红螯螯虾可以在石砾、枯木等多种底层沉积物以及自然地形中寻找避难所,这些都是大自然为其提供的隐蔽空间。然而在人工养殖环境中,这方面的条件常常不足,成为限制养殖成功的一大挑战。
拟生态养殖系统除了依靠自然的水草等躲避物外,也需要人工添加。选择躲避物的范围很广,例如瓦片、管状结构等都可以考虑。但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躲避物不能释放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即使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不会释放毒素);二是在选择时应考虑不同规格的躲避物,以适应红螯螯虾在不同时期的大小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由于红螯螯虾的天然聚集习性,特别是在养殖池的四周和出水口附近需要投放更多的躲避物。
通过拟生态养殖系统根据生物特性的调整以及人工的辅助,创造出比原始生态环境更加优越和稳定的环境,从而提升养殖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增氧设备
自然环境中,湖泊、溪流等水体通常含氧量约为4mg/L~6mg/L左右。在养殖过程中,确保水中含氧量至少达到4mg/L以上,可以显著提高养殖生物的存活率,并促进生长率的提升。
目前水产养殖中有多种增氧方式,经过多次测试结果表明,高效微米气泵与曝气盘的联合使用效果显著。
红螯螯虾原生生活于溪流中,这种环境具备两个特点:高氧含量和水流动性。其他供氧方式往往只能实现其中一个特点,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覆盖,但效果未达标。
拟生态养殖系统通过采用高标准的高效微米气泵,以相对低温的方式将空气注入水中,因为高温空气供应难以有效提高水中氧气含量。
由于红螯螯虾为底栖生物,从底部进行增氧效果更佳,这不会导致水体上层氧气含量过高,而底层缺氧。底层增氧还能引起水体的扰动和对流,促使上下层水体交换,有助于底层有机物质的转化,避免水体恶化。
通过模拟原生态溪流中水流的增氧状态,为红螯螯虾创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
四、红螯螯虾拟生态的养殖方式
1. 池塘准备
在放养之前,应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厚度不宜超过0.15米。为了减少池塘内的潜在威胁,例如乌鱼、鱼类、水蛇、蛙和鼠等天敌,需要晾晒池底,这个过程通常在放养前的10天至15天进行。
然后注入适量的水,使水位达到20厘米至30厘米深。接下来使用100公斤生石灰兑水,待石灰充分溶解后均匀撒在整个池塘中。
经过7天后,将新水注入池塘。如果7天内水位下降到低于20厘米,需要再次加水至20厘米至30厘米深。最后进行水草的种植。在7天后,投放茶饼,以清除水草中可能存在的小杂鱼,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性,排除潜在的风险因素。
2. 养水处理
拟生态养殖系统在充分了解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的养殖方案。在准备养水阶段,首先进行全池消毒灭菌,投放二氧化氯。经过48小时至72小时,投放纳米有益菌群营养液,重新培养菌群。
这种有益菌群营养液有助于调整水体的水相、菌相和藻相,以实现更加平衡的状态,符合拟生态养殖系统强调的接近原生态环境的概念。纳米有益菌群营养液包含八大菌群,同时采集当地的原生菌群,以配置适应当地的有效菌群,这也是拟生态养殖所强调的理念。
通过将原始环境基础与人为干预相结合,创造出有利的状态和环境。这种有益菌群营养液的功效包括维护水体的功能(协助氨氮转化)、维持红螯螯虾肠道功能,还能促进红螯螯虾脱壳,使其在相近时期内集体完成脱壳过程。
脱壳和新壳硬化阶段是红螯螯虾生长周期中最脆弱的时期,集体脱壳能显著减少互相攻击,提高养殖的存活率。
3. 虾苗投放
在虾苗投放阶段,建议每亩面积投放2万到3万尾虾苗,最好选择晴天的上午进行。若虾苗在离水前的时间较长,应将虾苗预先浸湿于水中,确保其表面和鳃腔都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再投放。虾苗应均匀地分布在养殖池的四周。
4. 饲养管理
考虑到红螯螯虾的昼伏夜出特性,饲料的投喂需要有所调整。在虾苗培育阶段,每天投喂2次到3次,分别在上午9点至10点和日落前后。而在成虾养殖阶段,每天投喂2次,在日出后和傍晚时均匀地撒播饲料。尤其在傍晚的投喂量应占全天投喂量的70%。需要注意的是,虾苗在有食欲的时候才进行投喂。
每天的实际投喂量应根据季节、水质、天气等情况来确定。同时还需要观察红螯螯虾的摄食情况进行调整。对于植物性饲料,应在6小时内被食完为宜,而对于动物性饲料,2小时到3小时内食完较好。
如果发现有残留饲料,应适当减少投喂量,直到找到适当的投喂量。在阴天、闷热天气、大雾天气、连续降雨等情况下,或者出现红螯螯虾疾病时,也应适度减少投喂量。
此外养殖过程中应遵循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时和定位。通过将科学系统的投喂方法与红螯螯虾的生物特性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养殖的存活率,降低养殖成本。
5. 捕捞
经过大约150天至180天的养殖,虾苗达到了适宜的商品规格,此时可以进行捕捞。对于未达到商品规格的虾苗,可以继续养殖15天至30天,以增加其体重。在捕捞过程中,通常会使用虾笼、地笼等网具。这些网具会放置在池塘内,大约4小时后即可起网,或者在傍晚放置,第二天上午进行捕捞。
结论
通过拟生态养殖系统,红螯螯虾养殖取得显著成效。不过在实际过程中,应根据地方环境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以确保最佳效果。
未来还需继续整合科技创新,加强环境管理,进一步优化拟生态养殖模式,助力红螯螯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J]. 王施懿;文亮;陈睿;李纯;刘小燕.当代水产,2022(03)
[2] 红螯螯虾的“公寓式”养殖试验[J]. 程顺;迟美丽;郑建波;刘士力;顾志敏;蒋文枰;贾永义.科学养鱼,2020(01)
[3] 红螯螯虾高效养殖模式分析[J]. 袁娟;王光毅;张云龙;李西雷;万全;许惠忠.渔业致富指南,2019(11)
[4] 红螯螯虾土塘养殖技术[J]. 郭为宇;姜芳燕;黄海;郝有祺;吴学贤;杨宁.科学养鱼,2023(06)
[5] 红螯螯虾低温胁迫下应激行为及抗低温措施研究[J]. 张艳春;叶传剑;刘炬涛;田璐;梁志强;肖光明.水产学杂志,2023(02)
推荐
宠物
- 1为什么维生素饲料价格一直降低?饲用维生素及其功效一439
- 2小鱼缸换水水温多少合适:我的小鱼缸换水技巧315
- 3赵继伟婚礼郭艾伦赵继伟合照:一夫一妻,赵继伟摘掉漂亮媳妇口罩场边热吻172
- 4二哈回村咬死了200多只鸡:二哈趁自己不注意逃走后109
- 5卫生纸颜色越黄的越好吗?卫生纸选黄色还是白色348
- 6聪明容易养的狗狗适合新手:5种很好养的狗狗打理起来轻松142
- 7狗狗一般喜欢玩什么玩具?狗狗也很,渣382
- 8和尚鹦鹉半毛期如何饲养?和尚鹦鹉和饲养方法和优缺点以及常见品种介绍298
- 9怎么选金毛是最好的幼犬?怎么挑选金毛幼犬金毛幼犬怎么挑475
- 10为什么猫咪到晚上就抱着腿咬呢?猫咪追着自己尾巴咬只是因为蠢萌吗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