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的猫都是野猫吗?天河,天河珠村人的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是珠村人“拜猫”的日子。这一天,村里村外的信众们都携带贡品、冥镪来到供奉“猫神”的北帝庙前,进行祈福、解困厄、打小人,期许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无灾无难,财运亨通,平安健康。
“拜猫”人多
到凌晨还络绎不绝
据北帝庙的主事、今年已经75岁的陆少梅介绍,今年的“拜猫”一如既往地热闹,从正月十五晚11时(即正月十六子时)起,就陆续有人拿着贡品、“猫纸”来拜了。“因为怕正月十六那天人多,本村人一般十五晚上就过来拜了,一直到凌晨四五点。正月十六当天一整天,都会有很多外村外地人过来拜。”梅姨说。
据梅姨介绍,村民们祭拜的猫神所代表的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家猫、野猫,而是鼎鼎大名的玄坛真君赵公明,正月十六正是他的诞辰。根据民间传说记载,赵公明是一位武财神,坐骑是一只黑虎,因粤语中“虎”和“苦”同音,不吉利,因此民间供奉的是猫的形象。
平常放在北帝庙里面的“猫神”,在“拜猫”的前一天就会移到外面,供大家祭拜。
流程繁复
遵循一人一事一拜
拜“猫神”的流程,也比较繁复,大家每拜一个事由,就要烧一次香,化一次“猫纸”,如果是家中人口众多,来回进出点香、化纸都要好几趟。
大家事先将祭拜事项不同的“猫纸”准备一一叠好,再按顺序一一焚香祭拜。
大家拿来的贡品,直接放到门口的桶中并一一分开,作为中午烹煮“猫饭”的食材。
将米和茶混合着撒在供桌前,预示着时运将越来越好,小人散开。
焚化元宝、打小人,大家祈求生活顺利。
外嫁到外村的潘女士,每年都会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珠村,跟母亲一起来拜猫神。
她称,从年前她就准备好祭拜猫神的事宜了,“猫纸”、元宝需要自己提前买好叠好,她与家人也虔诚地准备了好几天。“已经将‘拜猫’当成是春节的一项必定活动了,上柱香,化元宝,再将心里的期盼说一下,神明能保佑当然好,这也是自己对家人安康、对生活的一个寄托。”潘女士说。
今年前来祭拜的人群中,年轻的“80”“90”后也不少见,且多是刚刚成家、与朋友等一起相约而来。“今年主要是和老公一起来拜拜时运,希望新的一年比较顺心。”“85后”程小姐称,虽然他们不住在天河,但听不少朋友推荐,说这里每年正月十六来拜“猫神”的人很多,也希望沾沾好彩头,便每年一起相约过来拜拜。
贡品用来做“猫饭”
吃了一年顺顺利利
拜完“猫神”后,大家还可以到北帝庙内的厨房中购买“猫饭”、供奉香油钱,以期盼来年好运。
两位阿姨负责在北帝庙内记下各民众供奉的香油钱,每人基本都是供奉20元,并还能得到一个利是。
“猫饭”一般是两菜一饭,菜式为白萝卜闷猪肉,蒜苗拌白豆腐。猪肉和豆腐都是前来祭拜的信民们带来的贡品,萝卜则是前一天就在市场上买好的。几位家住附近的大姐,从当天一大早就在厨房中忙碌着,不间断地烹煮饭菜,以满足源源不断前来盛“猫饭”的人们。
“猫饭”每份10元,所有民众都可以吃的,据说吃了一年顺顺利利哦。
在北帝庙中不难发现,负责整个“拜猫”活动的,大部分是一群平均年龄接近70岁的婆婆阿姨们,有20余人,其中年纪最大的,也已有85岁高龄了。而在平常,她们也是每天轮流值班,负责每日庙中的开、关门及点香、打扫等工作,自觉担起北帝庙每日正常运转的职责。
正月十五当天值班的阿姨婆婆们一起吃斋饭。
这些婆婆阿姨们,还是珠村资深的“巧姐”,每年乞巧节,她们都会继续沿袭古老的传统,自觉带动起珠村片区的乞巧节日风俗,向人们展示数百年来珠村浓郁的文化气氛。
一连忙碌了近两天,临近中午了,大家才有空坐下来,开心地聊下天。
“我们平常有空,轮流过来值班、聊聊天也挺好。现在年轻人都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没心思管这些,我们也没办法。”
梅姨无奈地说,幸好日常还有不少她的“契子”“契女”(干儿子、干女儿)以及村里的热心村民来帮忙,梅姨也不担心传统会消失,“大家肯定会把传统延续下去,有这些传统习俗文化,大家也会更团结。”
【图文记者 曹翠娟】
【编辑 峥辉】
来源:微社区e家通幸福珠吉(微信号:xxsbejt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