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为什么会吸引全球目光?章子怡又火了,有时候陪伴比血缘更重要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 第二季》中,谢娜问章子怡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跟大女儿(继女)相处那么好的?
章子怡的一句话,给小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是骨子里心疼她。
女儿长高了,她一脸老母亲似的骄傲炫耀,还不忘分享女儿的糗事…...
当然,她对女儿,付出最多的可能就是陪伴。
亲自为女儿办生日会,为女儿布置房间。
和女儿一起“玩嘻哈”,为汪峰的演唱会加油
和女儿相拥一起,享受最幸福的时刻。
假期,带着女儿去旅游。
在节目中,纵观妻子对女儿的付出,汪峰说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多思考,他说,有时候,陪伴比血缘还重要。
因为陪伴,章子怡让这个没血缘关系的女儿,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而女儿也与她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小编认识一个朋友,他和爱人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过年几天才能回家陪孩子。小编劝他,有时间常陪陪孩子或者其中一人留下来照顾孩子,不能把孩子全丢给年迈的老人。
他摇摇头说,现在不行,他要用十年为儿子挣够100万,才能松一口气。
不能说他不爱孩子,只是在他的认识里,给孩子充足的物质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可是,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能够用钱弥补吗?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与子女情感的连接是建立在爱与陪伴的基础上,如若没这个基础或者基础不牢,孩子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那时候家长后悔都来不及!
还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经典而残忍的“恒河猴”实验吗?
一个是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冰凉的“铁丝”母猴,一个是柔软的、温暖的“绒布”母猴,而猴宝宝的选择让人出乎意料,他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甚至它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也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后续的实验里,实验人员观察到: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他们为猴宝宝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恒河猴的实验告诉了我们,爱和陪伴对人的成长是何其重要!很多父母说,自己也在陪伴孩子呀,可有多少父母的做法,像实验中的“铁丝”母猴——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够;或者“绒布”母猴——仅仅在场,而跟孩子无语言和情感的交流。
我们真的在用心陪伴孩子吗?
亿童学园·父母课程今日有幸请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老师,她为我们带来了《新父母,从心开始(上)》的分享,从“怎样用心陪伴孩子”、“怎样用心读懂孩子”、“你真的懂孩子需要什么吗”三个大的方面深入剖析我们在陪伴和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惑难题,让我们重新反思为人父母者的一些做法,给予我们醍醐灌醒的启发意义。
温馨提示:WX搜索“亿童学园”学习到完整内容哦!
如视频课程中蓝玫老师所讲:
3—6岁的孩子需要的不再只是父母的照顾,他们对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需要父母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和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他们需要更高质量的陪伴!
那么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呢?小编整理出这些高质量陪伴技巧,也许对你有用!
心无旁骛地与孩子互动
实际上,高质量陪伴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但却需要我们更加专注。与孩子之间高品质关系的建立,需要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这段时间可以是与孩子亲子共读、一起运动、一起游戏、一起探讨某个问题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放下手机,真正地投入和享受这段时光,给予孩子真实的关注,他一定能够感受得到。
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带着预期和目的,认为自己花费了时间,就应该有显著的教育成果,由此会经常干预孩子的行为。例如,当孩子想玩“躲猫猫”时,父母认为这样的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无益,要求孩子去玩更有益智功能的积木。这样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抗,让孩子缺乏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
其实这里我们的预期和定位就需要做一些调整。我们以大人的视角和功利心来帮助孩子决定“应该”玩什么和怎么玩是不合适的。在陪伴的过程中,更应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父母则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科学的引导,让游戏更有趣,更深入。
积极回应很关键
孩子需要我们积极响应,是因为他需要我们的反馈,他们从我们的反馈中慢慢形成自我印象:我是重要的,我的需要会被听到和回应。特别是进入2岁以后的孩子,这个需求会越来越大,而如果这期间父母应对方式不恰当,孩子就会把这个需求未满足变成各种行为问题。
积极回应,需要父母了解一些小技巧。比如当孩子向父母展示某些东西的时候,父母应给予及时的回应,并尽量多使用开放句式,少用封闭句式。例如,我们可以问:“咦,你这幅画很有特点,是怎么想到的呢?”,而不是说“今天你这幅画不错!” 当然这些小技巧是需要家长学习和实践后才能灵活掌握的。
蓝玫老师的课程,总能引人深思,她在视频中讲的《等一等,聪聪》的绘本故事,估计会让很多父母难以平静。
“是谁把我们好好的孩子变成了“怪兽”?
是谁把我们的孩子送给了“怪兽”呢?
——是我们,是我们借口我们很忙,是我们对孩子的忽视,是我们对孩子的没有陪伴,没有心灵的沟通,没有语言的交流,是我们,把一个个好好的孩子送到了“怪兽”嘴里!”
爱和陪伴,绝不是一句口号,它有时候比血缘重要,比金钱重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