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的爱好和特征:关于国宝大熊猫你以为它只会卖萌吗
原标题:大熊猫文化价值初探
张志和/文
一般来说,一个事物能冠以“文化”二字,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民众认知度,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精神观念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大熊猫这一动物,之所以能形成“文化现象”,正是有如此特征。从社会知名度来说,因为大熊猫,中国被称为“熊猫国度”;因为大熊猫,四川被称为“熊猫故乡”;因为大熊猫,成都有了“城市名片”。从影响人们的精神观念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来说,亦是如此。仅以旅游业为例,国内外凡是有大熊猫饲养或展出的地方,莫不是人流如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018年的参观人次达到746万;而在国外展出时,为一睹大熊猫的“芳容”,游客们在烈日严寒下排队数小时,只为了满足几分钟的“眼福”。大熊猫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园,都会成为最受当地民众追捧的明星,它们的生日、幼仔的诞生,都会成为庆祝活动的最佳理由。
大熊猫到底有哪些文化价值呢?
本文将从大熊猫的美学价值、生态学价值、科学价值和产业价值4个方面谈谈大熊猫的文化价值。
大熊猫的美学价值
大熊猫本身所具有的生物特性恰恰与人类的审美需求相契合。大熊猫皮毛为黑白两色,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颜色,给人一种熟悉感与亲切感。黑白色又是极冷极热的两种颜色的奇妙组合,让人联想起黑白相谐、阴阳相生的太极图案,有着强烈的反差,产生了简约、独特的色彩之美。
由于大熊猫主要采食富含纤维素的竹子,咀嚼肌特别发达,腮帮上的肉将脸部撑成圆形,吻部显得较短。按人类共同的审美观,鳄鱼吻部长、猩猩的吻部突出,都可能产生令人生畏的“恐惧”效果,而熊猫较短的吻部,却显得友善;加之毛茸茸的黑色大耳朵,眼睛虽小却有大大的黑眼圈,就如戴墨镜的调皮娃娃,再次给人友善的形象之美。同时,熊猫无论大小都有一种萌态,这种萌态通过其孩童式的行为模式展现出来,比如幼年大熊猫“奇一”就喜欢抱饲养员大腿,这又很符合人类的抚幼心理。大熊猫浑身滚圆,动作悠缓,加之以竹子为主食,显得优雅大方。它的前后肢均为天生内撇,即双内八字,便于攀爬行走。走路时必然摆腰扭臀,有一种雍容华贵又带一点有趣的行为美。
苏联动物学家梭斯诺夫斯基评论:“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是非常美丽、标新立异、令人惊叹的动物。”
日本漫画家认为:“大熊猫是上帝最富于创造力的,赐予地球人的卡通形象。”
大熊猫之所以被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粉丝热捧,全在于它提供了非常独特的可爱的美的形象。有关大熊猫的美学研究,有许多值得深究的课题。
大熊猫的生态学价值
大熊猫的生态学价值是尤其需要关注的,可以这样说,大熊猫就是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是动物学界公认的“旗舰动物”。中国的大熊猫保护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启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90年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与长江上游的全国禁伐之后,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及众多国际生物保护组织均投入财力和人力参与中国的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因为对于“地球村”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灾难都会影响到全球。
实施大熊猫保护工程30多年,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全民生态觉悟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壮观、最为珍贵的野生动物群落。大熊猫、羚牛、*********等动物在这一片栖息地繁衍后代,生生不息,也让这一片土地充满蓬勃生机,充分体现其生态价值。
大熊猫的科学价值
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指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所关心的自然历史的宝贵遗产。”
由于大熊猫是“活化石”,提供了数百万年前的哺乳动物的鲜活样本,其科学价值潜藏着太多自然之谜。
比如,大熊猫原本是肉食动物,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让它逐渐改变食物属性,成了以素食为主的动物?自然界无以计数的植物中,它为什么偏偏选择竹类为主食?竹类富含纤维素,有少量淀粉,如何经过它的消化系统,将其转化为蛋白质、脂肪,以及其他身体所需的营养成份?它如何从竹类这种低热量食物中摄取能量?从行为学和能量耗散学的观点来看,它又如何做到低耗能?
比如,大熊猫生活在深山老林,自然条件恶劣。在动物界,动物们为适应恶劣自然条件,大多是群居以“抱团取暖”。可大熊猫偏偏不同,它是独居动物。大熊猫出生后,由熊猫妈妈抚养至一岁半到两岁,还未成年就要被“赶出家门”,让它“离群索居”。这是为什么?
比如,大熊猫从怀孕到幼仔出生,时间差异之大也是颇为奇特。多数动物从怀孕到出生,都有比较准确的时间界限。人们常说,人类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大熊猫从怀孕到出生,却没有准确的定数。科学家统计过大熊猫孕期最短的仅仅83天,而最长的孕期达200多天,时间差异一倍以上,这在动物界可算是屈指可数。对于推迟出生的现象,现在的解释是大熊猫受精卵“延迟着床”。为什么受精卵在子宫内久不着床?
比如,大熊猫母体和初生幼仔体量差异之大,也是动物界一奇。以亚洲人为例,母体50~60千克,子体3千克左右,体量相差10~20倍。大熊猫母体通常在100千克以上,体量比人类母体大。如按人类和熊猫母体相比,初生大熊猫幼仔应该在6千克左右。令人惊异的是,大熊猫初生幼仔只有100~150克左右,即是说,幼仔体量只有母体千分之一左右。观众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大熊猫妈妈,生出的幼仔却好像一只无毛的老鼠幼仔一般大。熊猫妈妈与初生幼仔差异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
以上科学之谜,科学家们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在不少方面已经获得了答案和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熊猫科学研究已经走向更加前沿科学的领域。当前科学家对大熊猫的研究已经瞄准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前沿科学,重点开展大熊猫进化机制、大熊猫扩散模式等。如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遗传多样性保护关键问题;应用“组学”工具突破分子机制研究难题,提升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建立基因资源库,建立新型保护手段;开展大熊猫专用疫苗的研制,保护圈养大熊猫免受相关病毒的侵袭等。
大熊猫的产业价值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熊猫形象已经广泛用于工商业。比如,南京生产熊猫牌收音机的厂家,发展成后来的熊猫电子集团公司。辽宁生产盼盼牌门窗的厂家,用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作为形象代表。四川的雪竹、娇子等香烟品牌,还有销量很大的全友家具,均采用熊猫形象。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部熊猫题材的故事片、专题片陆续制作出来。2009年春天,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赚得5.5亿美元的票房之后,又续拍了《功夫熊猫2》及《功夫熊猫3》。如今,《功夫熊猫》1~3共赚得了17.35亿美元票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功夫熊猫》提供了成功范例,激励我们大胆创新,在大熊猫文化建设方面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文学艺术家在熊猫音乐、熊猫影视、熊猫出版物、熊猫舞台剧、国际熊猫节会、熊猫艺术展览、熊猫网络直播、公共空间的熊猫文化建设等各个文化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熊猫文化建设正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熊猫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猫粉”群体涨势惊人,仅央视网“熊猫频道”全球活跃账号就已达到2 500万个。可见,要想做好大熊猫文化传播,网络文化还有极大的开发领域。
大熊猫文化,还应该涵盖更多更丰富的内容,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人在此短文中初探大熊猫文化,祈望海内外各界人士,更深入探讨,造福于“地球村”。(来源:《看熊猫》杂志 文/图 张志和)
推荐
宠物
- 1乌龟下的蛋在家里为什么不腐?家中乌龟下了许多蛋男子拿来几颗做煎蛋410
- 2格力格惠灵缇惠比特到底有啥区别 关于格惠灵惠的认识和优缺点介绍341
- 3土猫和宠物猫的区别特征,关于,宠物猫和337
- 4猫咪经常呕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猫咪呕吐,原因为哪般128
- 5乌龟干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视频,乌龟干养的方法369
- 6猫咪与猫咪之间什么病会传染?猫咪可能传染给人类的疾病与预防436
- 7阿拉斯加刚到家一开笼子就躲:阿拉斯加被关在笼子里一天146
- 8养宠物的注意事项和护理,教你如何让宠物爱上新家和新技能308
- 9鹦鹉鱼颜色变白是什么情况?鹦鹉鱼变白是怎么回事153
- 10被猫猫咬后打狂犬疫苗有用吗?被猫狗抓咬伤去哪儿打狂犬疫苗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