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潜意识正操控你的人生
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对自己潜意识里的创伤理解的越深刻,越知道自己是怎样被“创伤”所限定的。
和朋友吃饭聊天的时候,她回忆起我的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事发的具体的原因她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当时''表现的很抓狂'',那副歇斯底里的样子,把她吓的要命,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我自己记得。虽然这件事已经是很久以前发生的,我依然记得很清楚。事情的起因是我们很早就约定好做一件事,为了这件事,我提前做了不少准备,结果事到临头,她又临时出了别的状况,她被领导抓住临时做一项工作,最开始我是忍耐的,我说''没关系,我等你'',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我的耐心也被一点点耗竭干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收到了她最新的信息。在讯息里,她告诉我她还是不能确定离开的时间,她什么时候走,取决于老板什么时候走,而且照目前看,老板还没有要走的意思。
虽然在信息里她表达了为难和歉意,但是我还是瞬间被激怒了,愤怒的程度简直可以用''怒不可遏''来形容,我愤怒的表示要和她绝交,在内心赌咒发誓再也不和她来往,不仅如此,我还大哭了起来。
............
我是后来在学了心理之后,才逐渐看清自己内心的''创伤'',并开始了疗愈之旅,但即使我是一个很有悟性、善于自我觉察、勇于面对内心创伤的人,但我发现,那些深层的创伤依然还会经常冒出来作怪,只不过跟以前有一些区别——以前我被创伤摆布,而之后会用更科学的方法处理创伤——但想让''痛''彻底和完全的消失,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经常在文章中引用荣格的那句名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这不是为了引用名人名言而故弄玄虚,而是我越来越深入的理解了一个人的潜意识对ta的限定和影响有多深。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借由我自己的案例,和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我们对于临时起意的变化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变化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反应背后是什么样的创伤''等问题。
1. 激烈的反应背后,常常是深刻的创伤
''创伤''这个词本身就会经常引发个体的不适感,但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不被避免的会有''心灵的创伤'',从某种角度说,创伤就像空气,无处不在,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程度不同,面对创伤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正因为如此,所以精神分析学派会将心理最健康的人称为''神经症水平''的人——而不是''完全正常的人''。
具有稳定人格的人,会通过相对固定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来反应其内心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在同一块西瓜皮上反复跌倒的原因。在我们抱怨自己''为什么又犯相同的错误''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宽恕自己——因为如果内在人格不发生改变,那么情绪和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抛开道德视角,而改用心理学视角,所谓''激烈的反应'',其实不过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创伤更深。就像一个人手上破了个大口子,如果你不小心轻轻的碰了他一下,可能他就会有激烈的反应,比如哇哇大哭,痛骂你一顿等等。我们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反应而被激发自己的情绪,但很多时候,其实ta的反应与你无关,只是ta自己的创伤在作怪。
如果我们能深刻的理解这个道理,看待世界的角度就会宽了很多,''原谅和宽恕''就不再只停留在嘴上,而更能体现出真正的共情和慈悲。
回到我自己的这个案例,事实上,在我身上发生过多次类似的事件,虽然每一次的具体原因和人物都不一样,但是我的反应却是一以贯之的。总结起来,这些事件的发生大概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对象是''关系亲密的人''、*********都是''事态发展发生了变化'',情绪反应都是''愤怒'',行为反应常常''过激'',事情演变的结果一般都是''断裂关系''.....
跳出事外回溯事物的本源,我们才能将它看的更为清楚,当这几个关键词被找到之后,就很容易看到它们的背后发生了什么。简单的概括一下:在亲密的关系里,如果事态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超出了我原有的期待和预判,一般我就会发脾气,并选择''再也不和你玩了''的方式宣泄不满。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深刻的创伤。
2. 创伤关键词
我的案例实际上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创伤体验,篇幅有限,我们选取其中三个进行探讨。
① 变化:常常带来自恋受损的''挫折感''
很多人如果能够深刻的觉察,都能发现自己对于''变化''的不耐受,比如像我这样,事情发生了改变就愤怒暴躁,有的人可能表现的不这么激烈,但是能够欣然接受改变的人,却是少数派——它建立在人格完整、心智发育成熟的基础之上。而这样的人,实在是很少。
大多数人都很反感''说话不算数''的人,但是这种反感一般是从道德的层面去评判的,比如说好一起吃饭,我都已经准备了半天,你又不来了,这说明你这个人言而无信,并且浪费了我的时间,所以我的愤怒是应该的。但是很少有人从心理层面去看当自己被别人放了鸽子之后产生的''挫折感''。
''变化''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被别人放了鸽子这种明显的、能说出来的变化,但是还有一种更加隐蔽且常见的变化,来自于我们潜意识里对事物发展的既定规划。我们常常能对前者释怀,但是对后者却很难释然。因为后者常常来自于我们潜意识里的自恋受损。
举个例子。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常常从一开始的''佛系''到后面的''暴怒'',家长经常说的话是''刚才不是刚教过你吗?怎么又错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愤怒情绪,是因为在潜意识里自恋的家长已经设计好了一个轨迹——我教了孩子,ta已经学会了,所以不应该再犯相同的错误。当事态的发展没有按照自己预想(潜意识里的,自己很难觉察)行进,自己就会很容易因为自恋受损而产生挫折感,并向外寻找能为自己的挫折感承担责任的人——这个人自然就是孩子。在指责了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家长自己就感觉舒服了,因为有人为自己的挫折感买单。
其实第一种愤怒也来自于这种挫折感,被别人放了鸽子,我们常常会''恼羞成怒'',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反应,是因为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只不过这种情况下对别人的谴责因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所以显得更理直气壮了。
事实上,这种谴责貌似很有道理,但根本经不起推敲。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变化都是可能发生的,自然也包括被别人放鸽子带来的变化。在这件事情上,如何衡量一个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其主要的标准就在于ta是否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否能较快的适应外界的变化(不管这种变化来自何方),及时收回沉没成本,转换思维和行为的轨道?
在衡量人格的五个维度中,灵活度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衡量它的标准,就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② 变化:常常带来''不确定''的恐惧
实际上,''变化''带来的情绪反应中最深层次的是来自''不确定''的恐惧。
需要确定性,是人的基本需要,也可以说是一种天性的需要。确定性和安全感密不可分。就像很多人喜欢吃熟悉的东西,甚至每次进一家店,坐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这些潜意识里对熟悉的渴望,其实包含着深切的对安全感的需要。
而所谓的个人成长,其实就是摆脱天性束缚的过程,比如当一个人越来越有跳出舒适区,接受外界不确定的能力,就意味着ta的人格发展的越完整。
变化常常带来未知,而''未知''在潜意识里,常常意味着危险,所以我们对变化充满恐惧。比如大多数人都怕黑,这是因为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黑暗常常意味着危险,这种集体潜意识会深刻的植根于人类的天性当中。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变化、未知、不确定不一定带来真实的危险,这种危险常常是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
我曾经认真的思考过为什么我会对这种在很多人看来很合理的变化表现出那么激烈的情绪?后来我找到了答案。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变化常常给我带来很差的体验——也可以理解为''创伤感'',这些体验在我的潜意识里根深蒂固,以至于一旦事情发生改变,我就会充满恐惧,并因恐惧而滋生出愤怒。
我爸是一个极其善变的人。他常在上一分钟做出一个决定,再下一分钟就推翻这个决定。比如在我12岁那年,因为这个生日有很特别的意义,所以父母说好在我生日那天,带我出去好好玩一天,去照相馆拍一张照片留念。但是当大家兴致勃勃的去往照相馆的路上,我爸看到路边有一个烟酒展销会,就停下了脚步,说逛完展销会再去照相。作为小孩的我,自然是不愿意的,但我爸一意孤行,最后一拍两散,我和我妈离开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安排因为他的临时起意被破坏了。
类似这样的事在我生命中数不胜数,''变化''对我来说意味着''期待的落空'',意味着创伤体验,意味着压抑的愤怒(尤其在小的时候,只能选择压抑)....而这些都进入了我的潜意识,成为了我自己也不知道的深层创伤。当有人触碰到它,我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爆发出熊熊烈火。
愤怒的情绪从深层次来说,源于恐惧,从表象来说,来自压抑的、未经处理的情绪的累积和变异。如果负面情绪不得到及时的处理,一旦过夜,就会进入潜意识,成为情绪池的一份子。
③ 断裂:来自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每个人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都不一样,采用的应对麻烦的模式也不一样。对我来说,断裂是我最常采用的方式。
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类似的人,比如吵架必说分手,矛盾必提离婚,一言不合就一拍两散,甚至在利益面前,谈生意的时候都会因为矛盾而老死不相往来。
这其实是一类人采用的一类处理问题的模式。
在我的亲密关系里,对方常常问我一个问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好好解决?为什么动不动就说分手、离婚?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断裂''模式一定是给我带来了某些''好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断裂意味着''关系的解除''。所有的伤害体验都在发生关系的人中间产生,而关系的解除则意味着伤害也随之解除了。
第二,断裂意味着新的心理空间的诞生。动物受伤时会找一个地方舔舐伤口,人也有这种本能,哀悼本身,就是疗愈的一部分。选择断裂,意味着为自己留出了一个心理空间哀悼和舔舐伤口,完成疗愈。
第三,断裂意味着不用为自己的问题负责,反而还能产生一种虚幻的、心理上假想的''重生''感。这其实是一种源于自恋的完美主义倾向,就像一个本子,写了两页觉得不够整齐,就干脆撕掉重写或者换一个新本。事实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把字练好,撕纸或换本,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这种行为会给自己一个心理幻象,它可以帮助自己逃避真实问题(练字),用一种虚假的全新感带给自己舒适的感觉。
第四,断裂意味着威胁,尤其在亲密关系里。虽然每一次''再也不玩了''并不是出于本心的威胁,而是出于逃跑的需要,但事实上它却常常取得威慑对方的效果——当对方跟你的关系越亲密,他屈从于这种威慑的可能性就越大。无形当中,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优越感。
当然,就像''狼来了''故事一样,早晚有一天,撒谎的小孩会自食恶果。
其实''断裂''模式和其他五花八门的''非建设性''应对模式没什么本质区别,都属于''逃避''问题的一种。断裂,看上去悲壮、勇敢,其实骨子里却是胆小和软弱的。正如托马斯·摩尔所说''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生活真相的距离'',只有直面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成长的方向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认知的提升,能够打开心灵的视野,以更全面的维度看待问题。当我们知道了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就知道了自己是怎样被这些心理的防御和创伤所限定的。所谓的个人成长、心智成熟,本质上就是突破这些限定的过程。
① 深刻的自我觉察
觉察即疗愈,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觉察,就没有改变。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的行为和内心有深刻的体察,觉醒,就很难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就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摆脱''被过去限定''的命运。
想要不在一块西瓜皮上反复跌倒,必须有勇气看看自己为什么被西瓜皮绊倒。这句话说出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不容易,因为防御机制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远离事实真相,将不好的感受隔离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说,防御是每个人的舒适区。而打破防御,则意味着打破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舒适区。
觉,意味着''知觉'',我们首先得对自己的行为有感觉,这才有改变的可能。比如如果我对自己易发生变化就恼羞成怒这件事无感,觉得自己的反应很正常,那我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察''。
深刻的自我觉察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觉察的宽度:注意那些我们平常避开、逃避、不愿意看到的内容。
我们在生活单元里谈到的每一个觉察,都包括洞察与觉醒。觉察像是一个探照灯,你照到哪里,它就会在哪个地方觉察到更多的东西。
第二,觉察的深度:行为→思维模式→感觉→情绪→伤害→恐惧→渴望→价值体系
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冰山所露出来的一角,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得到的一个行为,所以觉察要往深处去探索: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再看看自己的行为之下是什么样的情绪,在情绪的下面还有认知,认知背后是经验。有我们的感觉、伤害、恐惧、渴望、欲求的失落与满足,价值体系等等。
第三,觉察的时间。也就是说当你和外缘接触时,是否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生命里的发生?我们称这种觉察为无间的觉察。
比如当看到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当下就能停下来看一看:''我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感觉?他的哪一部分、什么特质让我不舒服?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想要我做些什么?我对这种感觉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这样,在平常的生活里,碰到每一个发生、每一个外缘的刺激时,都能保留一分能力及一只眼睛来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此武断地认定对方是一个讨厌的人,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事实。真正的事实是:它只是自己生命里的一个投射,它可能与你生命里的某一段经历有所关系。
所有让我们不舒服的事,都是成长道路上的邀请函。
② 认知的迭代升级
认知在行为矫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相比潜意识的修通,认知的迭代升级是最简单的。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我们认知不清。而认知的提升方式,最有效的就是学习。学习的形式有很多,读书,上课,也包括和别人的交流,但是关于学习,有两点是最值得注意的。
第一是空杯心态。很多人不具备学习的能力,放弃了认知提升的可能,不是因为智力上的因素,而是因为缺少了空杯心态。
比如让一个完全没有化学常识的人理解钻石和炭的基本结构都是碳元素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一个有空杯心态的人,在听到完全匪夷所思的事物时,ta的第一反应不是排斥,而是好奇。这是一种心理品质。
第二是独立的思考。任何学习如果不经思考,都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吸收。看再多的书,背再多的知识,缺少了思考环节,也只能成为杂乱小知识的储藏间。
所以,认知的提升是一个需要学习,保持思考的过程。所知越多,人越谦卑。认知的迭代和升级,决定了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
③ 复盘的意义
我有复盘的习惯,写作和聊天都是很好的复盘方式。
写作和聊天的共通点很多,首先它们都是自我疗愈的手段,倾诉本身就有疗愈功能。其次,它们都能帮助我们思考,一个倾向于内省,一个倾向于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寻找更多可能性和角度。第三,梳理本身是直面问题的方式。
想要自我成长的人不如准备一个小本子,其实不需要像手账那么精美,只需要保持复盘的习惯——习惯比形式重要。每个人都可以做有针对性的复盘,比如想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就每天找出几个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和行为,比如想改善亲子关系,可以写下每天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列出几种可能,并写下如果事情再来一次会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再比如想要改变自己的自卑心理,也可以先从每天找到自己的积极价值入手锻炼.....
复盘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认知以及增加实战经验。
【写在最后】
学习心理给我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很大,但是同样是学习心理,也有很多人越学越歪,不是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评判别人就是现在无穷尽的偏执的心理思维中不能自拔,比如学习了原生家庭的理论,于是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推到原生家庭里。
任何人的行为都有意义——对于他自己来说,行为背后深刻的潜意识需要探索,对于别人来说,越能看懂行为背后的诉求,越能真正的进入到''关系''里。所以,简单的评判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是容易的,但是深刻的认识以及提升是困难的,具体选择走哪一条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