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淘汰赛里的平局,秋赛胜利的砝码
常言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一斗粮”。随着一羽羽可爱的幼鸽展翅飞向蓝天,费心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春繁工作进入了尾声。看着这些秋赛选手鸽渐渐地开始换上新装,我们将踏上繁重却充满快乐的新里程——路训。下面谈谈自己对路训的几点认识和设想:
一、对路训的几点认识
认识一:信鸽从客地归巢主要是依靠地磁导航的。
我们的路训目的就是通过适当的训放,之后达到激活、开启幼鸽的导航系统,使得它们在竞翔于客地放飞时能达到快速定向,找到回家的路。从《飞翔的战士》中看科学家对信鸽的新科研成果,我们可以清楚地获知,信鸽在异地被放飞后,通过对太阳方位的感知及地球大磁场的感应等进行导航定向,而且他们飞行的路线不是靠感知的地理位置直线飞行,而是呈“S”型路线飞翔,并且在飞行过程中不断修正方向。只有当赛鸽离家很近时,眼睛才发挥它较大的作用,才能靠地理位置直线飞行。由此我觉得,赛鸽每次飞行的路线都是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它们每次训放所飞行区域内的标志物——城镇、公路、河流等对再次飞行起不到所谓记忆上的导航作用。所以说,路训的次数应适量,并不是多次重复同一路线就能使鸽子认得回家的“路”。
认识二、群飞为主,单飞为辅,有机结合。
300多年前,我国明代张万钟所著的《鸽经》中说:“野鸽逐队成群,海宇皆然”。鸽子的这种群居生活习性一直延续至今。从“海网”上的各大型比赛放飞的精彩场面来看,赛鸽在异地被放飞后,天空中的赛鸽会分成好几群,并且总是大群的先飞走,小群的会跟随其后,还有“落伍的”还在原地盘旋不前。赛鸽在回归的飞行过程中,也可能会依靠大群体的力量进行更准确的导航。我们还看到冠 军鸽往往总是出现在大群里头,而那些单飞的鸽子往往会流落他乡。这样看来,在路训的过程中,应该以集体群飞为主,再辅以单个抛飞、三羽训放等方法,可能收效更佳。
认识三、赛鸽的飞翔速度与训放的次数并不成正比。
随着赛鸽运动的不断发展,中、短程速度赛已成主流。为了追求速度,有的鸽友进行了很强度的训放,想通过这一招夺得桂冠,结果却适得其反。大家都知道,如果鸽子飞行训练的强度超出了自身的体能和心理的承受限度,就会造成对幼鸽肌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将严重影响竞翔的速度,甚至另寻新家不再归来。再说,赛鸽能从异地高速回归,除了自身应具备健壮的体质、敏捷的导航功能系统等条件外,对家、对配偶及对儿女的眷恋也起着乐观的主要作用。
二、对路训的几点设想
(一)由远及近 马虎不得
由于这些幼鸽很少经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还是很有限。而在我们福建山区,空气相对湿度大,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峡谷中的气流变化很不稳定,这些都给幼鸽训放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由此看来,结合我们山区的情况,三、四公里的首训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当这些幼鸽熟悉了近距离的飞翔环境、锻炼了胆量、积累了飞翔经验后,再逐步适当地增加路训的空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因地制宜 多开展近距离路训
由于大山的阻拦,我们山区放鸽真的好难。虽然有时看上去只有短短的几公里空距,但我们也得骑上摩托车跑上十多公里,有时甚至更远。再加上工作的原因,所以,我觉得应因地制宜,在空距50公里内展开适量的训放,以求做到“人乐鸽不累”。
(三)共享资源,进行50公里以上的路训
每年的正式比赛前半个月左右,我们市鸽会和各俱乐部都会组织赛前路训。这时我们可以共享市鸽会、俱乐部的训放运输设备资源,进行空距50公里以上的路训。经过这样的训练,同时也可以使赛鸽适应运鸽车上的生活,为今秋的竞翔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