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包青天最后结局是什么?的真相是包拯揭开的吗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可能出现在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里。
后来清代著名武侠小说《三侠五义》里有个章节也描述过此事。
但是现代人对此事的了解,大多都是经过电视剧里的热播情节而熟知。
特别是很多年前一部《包青天》的电视剧,红透港台、内地三岸。
让包拯刚正不阿、断案入神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中,“狸猫换太子”、“铡美案”和“五鼠闹东京”等故事篇章,让观众看的流连忘返、意犹未尽,精彩可见一斑。
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包拯解开“狸猫换太子”真相的吗?
第一,狸猫换太子之事,并非正史所记载,而是民间根据一些历史事件编出的故事。
但这并不是就说明此事完全为子乌虚有之事,因为历史上确有宋仁宗认母一事。
根据历史记载,宋仁宗并非当时的皇太后刘后所生,而是宫女李氏所生。
宋仁宗赵祯出生后,被当时还是德妃的刘氏收养,以致刘德妃变成刘皇后。
赵祯即位后,刘皇后顺理成章的变成刘太后。
由于赵祯年幼,刘太后便垂帘听政,掌握实权。
所以赵祯对亲生母亲之事,完全不知真相,一直被蒙在鼓里。
大臣们碍于刘太后之威,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
后来李氏病重,才被刘太后封为“李宸妃”。
李氏病逝后,刘太后担心仁宗知道真相后,对自己家族不利,便以皇后之礼厚葬李氏。
并对棺中注入水银,以保存刘宸妃遗容,并将棺木寄放在奉先寺。
后来刘太后也去世,才有人奏明仁宗真相,并被告知李氏可能是被毒死。
仁宗大怒,悲痛不已,遂追封李氏为章懿皇太后,并强行命人到奉先寺开棺。
与此同时,派人包围刘太后寝宫和刘氏家族府邸。
但开棺后发现刘氏面容齐整,并无中毒迹象,遂放过并嘉奖刘氏族人。
但李宸妃的死亡真相却被永久掩藏,不为人知。
民间可怜这位李宸妃,而编出各种故事,“狸猫换太子”就由此而来。
第二,包拯和这整件事似乎没有沾上一点关系。
宋仁宗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
所以当赵祯出生时,包拯还只是个10岁左右的小朋友。
一个普通小吏家的孩子,不可能参与到皇室宫斗中来的。
赵祯于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时年十三岁。
但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
刘太后也于明道二年逝世,接着便发生仁宗认母的事件。
包拯虽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但因父母年迈,不想到外地做官,遂辞官回家。
后来父母相继离世,又在家守孝好几年。
直至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才重新复出做官,但也只是个知县。
可以看出,仁宗认母的时候,包拯正好辞官在家,只是一介布衣。
一介布衣,是不可能替皇上办理如此之重要事情的。
总之,无论是狸猫换太子事件发生时,还是仁宗认母的整个过程,包拯始终身在事外。
所以,以真实的情况分析来看,无论是从空间、时间和情感上,包拯都不能够也不愿意参与到此事中来。
基于包拯后来做官的表现,加上人们对于李宸妃的怜悯。
艺术家们结合这两点,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小说,来表达民间对李宸妃悲惨一生的不平,得以沉雪,以求圆满。
所以,电视剧《包青天》里的狸猫换太子情节,实则骗了我们很多年。
我们知道,电视剧全是以小说为基础拍摄而成,而小说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虚构而成。
主要是为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或刻画人物形象。
但现在很多牵涉到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故事情节也多是半真半假,多为虚构而成。
作为不明真相的普通大众,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电视里的内容就是历史。
特别是很多懵懂的孩童,或者不能自主分辨是非的少年。
作为宣讲历史的我们,有必要且有义务来解读其中的真伪,还原一个史实。
这也是我们学史、说史和读史的乐趣之所在,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