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之死全过程 傅恒,6年连升9级立3大奇功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是雍正帝最倒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雍正征讨准噶尔以惨败收场,清朝损失近万人,阵亡的高级将领多达14人,雍正帝颜面尽失。
此前,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去世,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对大清虎视眈眈。于是,雍正准备了两年时间,派遣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川陕总督岳钟琪率军10万,分西、北两路合围准噶尔,准噶尔派出精锐火枪骑兵3万余人迎战清军。双方对峙两年多。雍正八年年底,岳钟琪回京议事,准噶尔军突袭清军粮草,导致西路军惨败。次年,北路军也因为没有西路的粮草和骡马支援,失去战力,最终被准噶尔大军吞噬。
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时,雍正帝几乎吐血。准噶尔之战是雍正帝在位期间最大的军事失利,也是雍正一生的放不下的心结。
23年后,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发生内乱,乾隆帝打算趁机攻打噶尔丹,一雪前耻。群臣一想到雍正年间的那次惨败,都不支持出兵。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表示:“微臣支持出兵!”
乾隆放眼望去,满朝大臣,仅有这一人可堪重托,便命他来打这场仗。
《清史稿·列传八十八》记载:
十九年,准噶尔内乱,诸部台吉多内附。上将用兵,谘廷臣,惟傅恒赞其议。
一年后,伊犁大捷,乾隆封此人为一等公,并且在紫光阁功臣榜上,将此人的画像放在第一位。
这个人,就是乾隆的小舅子、清朝一等忠勇公——富察·傅恒。
傅恒在清朝是一位特殊的存在,他的姐姐是皇后,儿子是异姓王,靠着特殊家世上位,却依然成为清朝社稷重臣。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傅恒,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一位不一样的清朝肱股。
一、名门出贵胄,6年升9级
《清史稿·傅恒传》记载:
傅恒,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孝贤纯皇后弟也。
傅恒出自满洲镶黄旗富察氏,他的姐姐正是乾隆帝的元配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有清一朝,富察家族曾一度鼎盛200余年。
根据《皇朝通志》记载,“富察”这个姓氏最早出现在唐朝末年,“时金人有旧姓蒲察者”,可见富察最早被译为“蒲察”。
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时,富察家族的宗长旺吉努(傅恒的六世祖)便率军归附,后来傅恒的高祖父万吉哈在和明朝作战时战死,傅恒的曾祖父哈什屯接替父亲,一度担任皇太极的前锋大将,因作战勇猛,他还曾列议政大臣,位列中枢。
傅恒的祖父米思翰曾在康熙朝任户部尚书,因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昼夜操劳而死。傅恒的父辈人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二伯马齐,此人是康熙、雍正两朝的内阁大学士。
马齐有兄弟四人,傅恒的父亲李荣保是老末。下图是富察家族主要人物图谱: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在200年内,富察家族靠着哈什屯、马齐、傅恒、福康安等几个关键人物,将家族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而傅恒便是家族中后期的杰出代表。
傅恒有兄弟9人,他排行第九,其中,他的大哥未成年便夭折,二哥傅清在平定西藏叛乱中战死。乾隆登基时,傅恒才13岁。
傅恒第一次在史书中出场,发生在乾隆五年,这一年,他入宫做了蓝翎侍卫。
清朝的“蓝翎侍卫”隶属于领侍卫府管辖,为正六品。需要说明的是,“蓝翎侍卫”属于稀缺岗位,因为按朝廷规定,蓝翎侍卫定额90人。也就是说,每进入一个,就必须走一个,因此蓝翎侍卫便成了年轻侍卫向上晋升的重要跳板,所以,一般只有勋贵家中的子弟或武进士才能入选蓝翎侍卫。傅恒能成为蓝翎侍卫,除了他家世显赫外,还有她姐姐的关系。
傅恒担任蓝翎侍卫不到半年,就升任头等侍卫,两年后,傅恒担任御前侍卫并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
乾隆八年,傅恒直接从御前侍卫转任户部侍郎。又两年,傅恒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处行走。到了乾隆十二年初,傅恒一跃成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正式成为朝廷从一品大员。此时的傅恒,才23岁。
从乾隆五年到乾隆十二年初,短短6年的时间内,傅恒从正六品的蓝翎侍卫到从一品的户部尚书,竟然连升9级,在乾隆朝,这是极为罕见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傅恒在仕途上如此“生猛”呢?笔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乾隆帝实际上是一位非常自负的帝王,他刚登基的那几年,表面上依靠张廷玉、鄂尔泰等老臣,实际上一直在暗中培养属于自己的“新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讷亲,傅恒也是如此。
第二,傅恒是富察皇后的亲弟弟,家世显赫,政治背景过硬,和乾隆的关系亲厚。
第三,乾隆一直有意立嫡子为太子,乾隆十年,富察皇后再次怀孕,傅恒随即进入了军机处。富察皇后的次子永琮死于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在此之前,傅恒已经成为户部尚书。也就是说,乾隆可能有意培养永琮的舅舅,希望他能成为嫡子的依仗。只是乾隆没有料到永琮也会夭折。
综上所述,傅恒仕途生涯的初期之所以能有如此“开挂”的表现,一方面是乾隆从朝局角度重点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因为富察皇后和皇子永琮的原因。
若干年后,乾隆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因为傅恒的确不似其他勋贵子弟般的平庸,他是真正的社稷重臣。
二、一战定金川,弘历喜极泣
乾隆十二年,七阿哥永琮夭折,富察皇后深陷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最终病倒。次年,皇后病情稍愈,乾隆便携皇后南巡,在路过德州时富察皇后病重,医治无效而死。
乾隆和皇后伉俪情深,皇后的去世,让乾隆陷入深深的悲痛和自责之中。乾隆为富察皇后举办最隆重的皇后丧仪,还因丧事不谨怒斥皇长子永璜等人。
富察皇后之死,乾隆并没有疏远富察家族,反而对后者更加重用。乾隆十三年四月,在皇后去世仅一个月后,乾隆就下旨给傅恒:
“敕奖其勤恪,加太子太保”
意思是,傅恒办事勤勉,加太子太保衔。
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傅恒知道自己这个“太子太保”衔属于姐姐的“遗产”,他也想找机会报答乾隆,证明自己。正在此时,机会来了。
当时,远在川西北高原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发动叛乱,攻打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乾隆帝下旨让川陕总督张广泗率军平乱。
不料,金川地区地势险要,莎罗奔仗着地势和清军周旋,张广泗久攻不下。战事一拖再拖,这让乾隆对张广泗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乾隆派遣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讷亲前去督战。讷亲虽然身居高位,但从未上过战场,结果先小胜后大败。讷亲乃是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孙,他是乾隆重点培养的新贵,如今平叛不力,让乾隆颜面尽失。结果乾隆一怒之下,用遏必隆之刀,将讷亲赐死。
正在乾隆一筹莫展之际,傅恒毛遂自荐,恳请到前线领兵平叛。要知道,讷亲和傅恒曾经是乾隆最看重之人,讷亲兵败,若傅恒能够力挽狂澜,对乾隆来说必定是莫大的慰藉。但是,傅恒和讷亲一样,也没有战争经验,若傅恒也功败垂成,那乾隆就真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乾隆最终决定赌一把,派傅恒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署理川陕军务,并且授予他保和殿大学士。傅恒出征当天,乾隆携诸位皇子和大学士亲自为其送行,殷切期盼之意溢于言表。
为了支持傅恒,乾隆接连下旨,命沿途驿道不得以任何理由耽误军机;又派曾经的两江总督、现任协办大学士尹继善亲自负责后勤粮草,并让后者立下军令状。
很显然,乾隆几乎在倾全国之力来支持傅恒,只希望傅恒能够给自己长脸。历史证明,傅恒没有让乾隆失望。
傅恒是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离开北京的,等他马不停蹄到达金川,已经是第二年正月了。
傅恒刚到达金川便斩杀良尔吉等先前怯战的将领,立下军威,然后他亲临战阵,率领众将士接连在险要的地势下攻下敌人十余座碉堡。傅恒背部多处受伤,但仍坚持在最前沿指挥,清军因此士气大振,一鼓作气直扑敌军。莎罗奔见大势已去,最终投降。
这是傅恒人生中第一次上战场,此战大胜,不仅奠定了傅恒在乾隆王朝的位置,更坚定了傅恒领兵打仗的信心,从此,乾隆王朝诞生了一员名将。
自从傅恒出征,乾隆就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当捷报传至京城,乾隆帝几乎喜极而泣,他长吁一口气,决定重赏这位小舅子。《清史稿·傅恒传》云:
……(傅恒)师至京师,命皇长子及裕亲王等郊迎。上御殿受贺,行饮至礼。傅恒疏辞四团龙补服,上命服以入朝,复命用额亦都、佟国维故事,建宗祠,祀曾祖哈什屯以下,并追予李荣保谥,赐第东安门内,以诗落其成。
意思是说,傅恒班师回朝时,乾隆封他为一等忠勇公,还派皇长子永璜和裕亲王广禄(顺治帝曾孙)亲自到郊外迎接。不仅如此,乾隆还破例赐傅恒四团龙补服,然后给整个富察家族建宗祠,把傅恒的祖先都追封一遍。
《旧五代史》中有一句话,笔者一直非常喜欢:
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笔者认为,作为军事指挥官,傅恒是合格的。
笔者还认为,乾隆之所以对傅恒如此隆宠,不仅仅因为他平定了金川,更是因为傅恒为乾隆挣回了帝王的尊严。
三、闪击准噶尔,热血固天山
乾隆十九年,准噶尔发生内乱,准噶尔有几个小部落悄悄投降清朝,并希望清朝出兵平定准噶尔。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由于在23年前,也就是雍正九年,清军在征讨准噶尔时惨败,几位军机大臣都不同意出兵。
关于准噶尔,笔者在这里需要赘述一下:清朝时期,蒙古分裂为三个部分,即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漠南蒙古(内蒙古)、漠西蒙古(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帝国就是漠西的卫拉特蒙古人所建立的。“卫拉特”这个部落是音译,在明朝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被译成“瓦剌”,不错,就是导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的那个瓦剌。
所以说,准噶尔帝国和明清两代的纠葛非常深。明朝末年,皇太极驰骋关外,准噶尔部落就归顺后金,然而,清军入关后,准噶尔多次发生内乱,这个部落降而复叛,反反复复,让康熙、雍正都比价头疼,康熙帝曾三次征讨噶尔丹(准噶尔帝国大汗),虽然将其歼灭,但准噶尔随后又叛。
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军机大臣们才认为,清军不能让准噶尔彻底臣服,或许是“天意”,因此不能出兵。
关键时刻,唯有傅恒同意出兵,他毛遂自荐,愿意领兵征讨准噶尔。乾隆顶住压力,同意傅恒“独自办理”此役。
于是,傅恒先带领军机处官员搜集情报,分析雍正九年战败的原因,而后安排军事行动。傅恒趁着冬季人烟稀少时,提前将粮草悄悄藏到边疆,在次年(乾隆二十年)春天时兵分南北两路对准噶尔发动突袭。准噶尔部落虽然尽力抵抗,但最终因为准备时间仓促,部卒无法聚拢而溃败,傅恒派兵乘胜追击,最终尽数歼灭敌军精锐。
当傅恒大军攻克伊犁的捷报传到京城时,乾隆振奋不已,回想起一年前文武百官均不赞成自己对准噶尔用兵,唯有傅恒支持,乾隆更是激动。史载:
二十年,师克伊犁,谕再封一等公,傅恒固辞,至泣下,乃允之。寻图功臣像紫光阁,上亲制赞,仍以为冠,举萧何不战居首功为比。
意思是,因为傅恒立下大功,乾隆再次封傅恒为一等公。要知道,此前平定金川,傅恒已经被封一等公了,如今再次封公,在当时属于“旷世恩典”。傅恒不敢接受,极力推辞,说到激动处,竟然声泪俱下,乾隆最终收回成命。不久后,乾隆将命人绘制功臣画像陈列于紫光阁,傅恒位居第一位。
在清朝历史上,有三位将领对新疆融入中华民族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位将领就是本文的主角傅恒,他将准噶尔部落彻底击败,后者从此一蹶不振,让新疆纳入清朝版图。
第二位将领是兆惠,他出兵征服天山南路,如此,天山南北都并入清帝国。
第三位将领是晚清名臣左宗棠,他因抗击外敌收复新疆而被大家熟知。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不管他们在清朝获得过多大的封赏,也不管他们为哪个王朝效力,历史将铭记这些对祖国统一有着杰出贡献的英雄。
四、血染黄金甲,名将陨归途
傅恒虽然立下大功,但他为人十分谦和。例如,曾写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清朝文学家赵翼在军机处当差时,因为生活拮据,一顶貂皮帽子戴了三年。傅恒见赵翼帽子破旧,便赠送他五十金,让他换一顶新帽子。结果赵翼把钱用做补贴家用,并没有换帽子。傅恒见到后,一笑置之。
傅恒身为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在朝中素有声望,史书中甚至没有记载他有什么缺点。
乾隆三十四年,傅恒再次带兵出征,这一次出征虽然是他主动的,但也可以说是被逼无奈。
众所周知,当年清军入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吴三桂虽不是纯臣,但他对缅甸尚有震慑作用。三藩之乱爆发后,清朝在南方没有了屏障,缅甸国便躁动起来。乾隆三十年,缅甸大军袭扰云南边境,乾隆命云贵总督刘藻率军镇压,刘藻战败,在乾隆盛怒之下,刘藻自刎谢罪。
而后,乾隆调陕甘总督杨应琚担任云贵总督,杨应琚久经沙场,他和缅人一战,竟然失手战败,为了不被乾隆责怪,他谎报军情,结果事情败露,乾隆勒令杨应琚自尽。
无奈之下,乾隆又调富察·明瑞担任云贵总督。明瑞的父亲名叫傅文,是傅恒亲哥哥。换句话说,明瑞是傅恒的亲侄子,他早年曾担任伊犁将军,在傅恒麾下打过仗,立过战功,是战场上真刀真枪走出来的汉子。但是,缅甸的地理环境和新疆有太大不同,明瑞到达边境后,明显“水土不服”,他不仅吃了败仗,还被缅人包围,在力战无果的情况下,富察·明瑞自缢而死。
四年之内,接连三任总督因征缅不力而自杀,最后一个失利的云贵总督竟然是傅恒的亲侄子。傅恒作为乾隆朝的领班军机大臣,他知道,如果自己不给乾隆一个交代,乾隆必然会为难富察家族。于是,为了大清朝,也为了家族荣誉,傅恒决定亲自出战。
乾隆三十四年二月,料峭的寒风仍在,傅恒踏上征程。路上的两个月时间内,傅恒已经制定好了作战方案:用步兵突袭来牵制缅甸主力,然后用水军出其不意,直捣黄龙。
于是,傅恒刚出北京城,便命人用八百里加急给湖广总督送信,命他召集工匠秘密赶造战船。
当年五月,傅恒赶到云南,在一番准备之后,他发兵31000人突袭腾越,初战告捷。九月,正在缅军逐渐聚拢,准备在陆路和傅恒对峙的时候,傅恒突然下令水军冲击,接连攻破缅军前沿军事重镇新街。而后,傅恒下令全力攻击被缅军占领的水陆要道老官屯。缅军这时才回过神来,不得不回师奋力抵抗,于是,清军和缅军在老官屯展开大战,血流成河。
随着战争的延续,战场上逐渐发生了两件诡异的事情:第一是缅军的抵抗力逐渐减弱,第二是清军的攻击力也逐渐减弱。
缅军的抵抗力渐弱是因为他们在清军的炮火下伤亡惨重。而清军的攻击力衰退却另有隐情。《清史稿·傅恒传》记载:
师久攻坚,士卒染瘴多物故,水陆军三万一千,至是仅存一万三千。
原来,傅恒带来的将士都是北方八旗精锐,他们虽然军纪严明,但受不了南方“烟瘴”,随着战场上流血和蚊虫的传播,有一半以上的官兵都因身患传染病而死。
当时,傅恒身染重病,腹泻一天比一天严重。但傅恒下令严守秘密,不允许任何人将军中死伤情况外泄。傅恒的决定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原来,清军大面积死于传染病,缅甸国王并不知情,几天后,他们慑于清军的威力,最终决定罢兵乞和。傅恒“见好就收”,同意缅王的求和。傅恒将实际情况报给乾隆,请旨撤军,这场征缅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乾隆三十四年,在大军回京的路上,傅恒病情恶化,当年七月,傅恒病逝于归途,终年48岁。
五、紫微坠天边,乾隆祭名将
清朝文学家袁枚和傅恒乃是同时代之人,傅恒去世后,袁枚感慨万千,写下一首诗:
捧日雍容三十年,一朝星坠紫薇边。
恩虽外戚才原大,病为南征死更贤。
忍见圣躬亲奠泪?更无内相力回天。
夕阳望断貂蝉影,羽尽黄门尽黯然。
少年曾作霍嫖姚,洗甲金川赋早朝。
袁枚把傅恒比作清朝的紫微星,并且把傅恒去世后,乾隆帝含泪祭奠傅恒的情形描述下来,感人至深。实际上,这并非是袁枚虚构。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傅恒的突然离世,让乾隆一时难以接受,待傅恒的灵柩运到京城府中,乾隆亲临祭奠,扶棺泪流不止。乾隆下旨谥傅恒“文忠”,并要求按照皇家宗室礼仪给傅恒下葬。此后,乾隆多次作诗悼念傅恒。
傅恒死后,他的儿子福康安也成长为清朝将领。福康安曾破格被乾隆封为贝子(清朝只有宗室子弟才能被封为贝子)。嘉庆元年,福康安在征战途中病逝,太上皇乾隆下旨追封福康安为异姓王(郡王),以示对富察家族的荣宠。
然而,在傅恒、福康安父子之后,富察家族表面虽仍然鲜亮,但再未达到此前的高度。
清朝的名将并不多,乾隆在位60年,真正算得上名将的也就傅恒和阿桂两人,傅恒一生为清朝立下三大奇功,分别是:平定金川、征讨准噶尔和督师缅甸。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其中,“十全”中有三项是傅恒创造的,倘若傅恒没有英年早逝,或许能为大清创造更多的辉煌。
笔者认为: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是哪个朝代,不管他出自哪个民族、也不管为哪个帝王效力,我们首先要看这个人对祖国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有没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本文,笔者不评价乾隆帝的功过,不评论清朝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仅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角度来说,傅恒对乾隆朝,对于大清,乃至于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功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中华儿女应当不忘前辈之勇,奋勇自强,以我们的本领和智慧守护和平,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