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哈瓦那初印象:古巴,哈瓦那从记忆
中美洲之旅所以选择有古巴的行程,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一名50后,记忆深处有些许古巴“情结”。
加勒比海的波涛
想起《鸽子》《哈瓦那的孩子》和卡斯特罗
上世纪60年代前期,大约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文化革命”之前,正上高中的大哥将《外国民歌200首》锁在抽屉里,时常乘爸妈不在家,捧起歌本哼唱。记得他唱《鸽子》时,眼睛微闭,脑袋轻晃,像喝了酒般微醺,我也有机会跟着陶醉一把。改革开放后交谊舞会盛行,转换成探戈舞曲时,每逢《鸽子》的音乐响起,是让人跳得最舒服的时候,原因可能就在原汁原味——舞和曲都诞生自拉丁美洲。
哈瓦那旧城的西班牙式建筑
《鸽子》的作者是西班牙音乐家伊拉迪安(1809—1865),他当过管风琴师、演过歌剧,教过声乐,曾到南北美洲巡演,来到哈瓦那。在这里,他不仅被丰富的音乐素材所吸引,还与一位墨西哥姑娘热恋。刻骨铭心的爱和痛,让他在1857年前后创作出《鸽子》:“当我离开可爱的故乡哈瓦那,你想不到我是多么悲伤:天上飘着明亮金色的彩霞,亲爱的姑娘靠在我身旁……你爱着我呀,像一只小鸽子一样。”
我们的导游德燕,靠中古双方奖学金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了两年中文
上小学时,参加合唱团演出,《哈瓦那的孩子》曾是最受欢迎的曲目,大概因为它的叙事性和抒情性,还有忆苦思甜、新旧对比式手法。据词作者之一木青老师介绍,当时声援古巴的歌曲,已有几首激烈的、进行曲曲调的,他想另辟蹊径,确定了这种风格,果然大受欢迎。
街头的火车头模型
不过,现在到了古巴后再回过头去看,虽然配合了对古巴人民的声援,也鼓舞了国人的抗美斗志,但感觉这首歌还是典型的“内宣”产物、中国式思维的产物。曲调尽管据说当时被评论为富有拉美情调,但现在感觉与我们现实中听到的古巴味道还相去甚远。当然,哈瓦那确如歌词所说是美丽的,“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阳光和红花都是千真万确,只是“新屋”很少,“旧屋”很多。
哈瓦那街头多是旧屋
看这个旧屋标识,建于1832年,有近200年历史了
记忆中与古巴有关的,当然少不了革命领袖卡斯特罗。深陷而炯炯有神的灰蓝眼眸,浓密的络腮胡子。当时的中国人特别是女人崇拜他,谁能说除了崇拜革命外没有迷恋美男子的成分?据说他遭遇暗杀多达600多次,都得以幸免,让人惊奇之余不能不怀疑,圣母玛利亚都对帅叔有偏袒。
卡斯特罗反感个人崇拜,街头少见他的挂像,这幅是雪茄厂内挂的
美国中央情报局谋划的暗杀手段可说千奇百怪,定时******、******、******等等无所不用其极,感觉最神奇的是送潜水衣那次。卡斯特罗酷爱潜水。1963年,为了谈判释放在吉隆坡战役中被俘的美方人员,美国著名律师詹姆斯·多诺万奉派要去古巴。中央情报局精心准备了送给卡斯特罗的礼物——潜水衣,整套都用可引起严重皮肤病的真菌处理过,面罩还有结核杆菌“伺候”。结果,这位大律师可能是立功心切,太想获得卡斯特罗好感,左看右看觉得礼物档次似乎不够,就去商店新买了一套,自然是价格昂贵,结果,帅叔又逃过一劫。
阳台上的老汉
老卡健在时曾调侃说:“我还活着,但过错不在我,而在中央情报局……”哈哈,谁说不是呢?
哈瓦那旧城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
街头许多这样的摩的
跟美国佬叫板与改革阵痛
古巴共和国,位于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入口处,由古巴岛和青年岛等1600个岛屿组成。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1510年西班牙远征军征服古巴并进行殖民统治。1868年和1895年先后爆发两次独立战争。1898年美国对西班牙战争胜利后占领古巴。1902年成立古巴共和国。1933年巴蒂斯塔发动政变上台,1953年7月,卡斯特罗率众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后被捕入狱,后流亡墨西哥。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率领81名起义战士返回古巴,开展游击战。1959年推翻巴蒂斯塔政府,建立革命政府。1961年,古巴挫败美国雇佣军的军事进攻,宣布实行社会主义革命。1962年,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
我们在哈瓦那居住的酒店
消息传到中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万人集会声援和游行,唱起《要古巴,不要美国佬》。感觉节拍有点怪,但唱起来十分带劲儿。原来,那是翻译的一首古巴歌曲。
记忆中与示威游行相联系的,就是甜甜的古巴糖,晶莹的颗粒,暗黄的颜色。蔗糖生产是古巴支柱产业,为了支援古巴打破美国封锁,我国政府决定每年从古巴进口几十万吨蔗糖。其实,也不能说是单向的支援。当时我国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很困难,古巴糖也多少弥补了我们的所需。
哈瓦那旧城街头雕塑
哈瓦那分为新城和旧城,新城的革命广场空旷、破旧,水泥地面破损严重,坑坑洼洼。内务部、邮电部、国家图书馆与何塞·马蒂纪念碑,都是无装饰、无色彩的规整建筑。
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美洲四国印象:环球同此凉热》的游记中,我曾说,古巴很像70年代的我们。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劳尔·卡斯特罗担任最高领导人后,古巴也在慢慢尝试着经济社会模式的更新,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开放。
哈瓦那新城内务部大楼,外有格瓦拉头像
古巴坚持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作用,承认市场的作用。近10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减少国有部门的冗员、将空闲土地承包给集体或个人、扩大个体户范围、制定新的外资法、开设马烈尔经济开发特区,等等。
哈瓦那旧城传统风格塑像
哈瓦那旧城现代风格塑像
古巴在审慎地“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奥巴马执政后期启动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但特朗普政府又强化了对古封锁。看得出,古巴仍然资金短缺、物资短缺,百姓并不富裕。我在上述游记中还列举了价格双轨制、小费现象和黑市等,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也是目前古巴改革阵痛的表现。
国会大厦,很像美国白宫
有团友四人乘漂亮的“老爷车”,在古城兜风一小时,花费100美元。这些老爷车都是遭封锁前从欧美进口的,至少已行驶了60年,靠“拆东墙补西墙”地勉励维持,成了各种品牌的大杂烩,成了一道古巴特色的风景线。我们每天乘车从宾馆外出游览,都要经过一大段海滨大道,很破败,不要说路边没有鲜花绿植装饰,连路灯都没有。让从墨西哥著名度假胜地坎昆飞来的我们感到巨大反差,坎昆的夜晚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里一入夜就漆黑一片,不见行人。有团友说,真糟蹋了海滨大道这个称谓。
国会大厦前跑的老爷车
从我们坐的大巴上抓拍的老爷车上美女,团友拍摄
机场是国家的脸面,应是要极力维护的。刚落地哈瓦那机场,卫生间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马桶内全是未冲的粪便,马桶盖上也是污秽不堪,连走两个卫生间竟都是这样。再回想刚刚过海关时,关员反复纠缠着问话,请领队来听,领队说他们的英语我也听不懂。个中深意想必常出国的朋友都能猜到。这两个负面印象真是很丢分的。哈瓦那,既有美丽的一面,也有不美的一面,想去的朋友,请有思想准备。
街头警察
哈瓦那的女孩子
怀旧老城,文艺、浪漫兼带一缕忧郁
哈瓦那旧城与新城相比,反差极大,这里多彩、有趣、文艺、浪漫,兼带一缕忧郁。
大教堂广场,基本保持昔日模样,只是周围原来的伯爵住宅,现在改做了博物馆或餐馆。还有几天就是圣诞节了,老教堂里,青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排练《平安夜》,澄澈优美的旋律回响在教堂穹顶。
建于1929年的国会大厦,与白宫如出一辙,据说它的圆顶钢结构是在美国造好后运来的。这里原是政府办公楼,后改做科学院所在地。旁边是国家剧院,上有带翅女神雕像,著名的古巴芭蕾舞团就在此驻场演出。
古巴国家剧院
西班牙人虽早已结束了殖民统治,但为了保护在这里留下的文化遗存,拨付了不少款项来维护殖民时期的老建筑,可惜所需太大,款项杯水车薪,只能修护极少一部分。因此,许多建筑只临街一面和第一层看得过去,第二层就窗洞大开、无遮无拦,背面和两侧还是破烂不堪。普通的民居就更是很破旧,但不影响这里的人们苦中作乐,花不多的钱刷上彩漆,自是一番五光十色。
国会大厦门廊的浮雕和铜雕
古巴人似乎个个能歌善舞,哈瓦那每年举办国际爵士乐节,还有大大小小的摇滚音乐节。此行见识了小乐队成为餐馆的标配,可能是为了多创造些就业机会,同时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艺气息。歌手们很有专业范儿。街头也多次遇到端着吉他闲坐的人。
街头自娱自乐的人们
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又称鸽子广场、交易广场),既有传统风格的雕塑,也有写意的现代雕塑。往里走,见到两个品位不低的画廊或艺术博物馆样的所在,墙上挂的一个艺术品,可明显看出是中国扇子造型,但扇面的绘画却全然看不懂了。偶尔会遇到街头画摊,摆放出售反映古巴风情的画作,最多的是西班牙风格老建筑和美式老爷车。
画摊
中国有句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好像也是古巴人的共识。古巴的文盲率很低,全民受教育程度在拉丁美洲是数一数二的,因而有不少智力输出,如一些医生和教师,在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就业,成为外汇创收的重要力量。
画廊中这幅艺术品可看出是中国扇子造型
古巴雪茄享誉世界,我们参观了哈瓦那的一家雪茄厂,得知一个著名品牌叫“基督山”,据说源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那两者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原来,古巴的雪茄厂有一个很文艺的传统:设立朗读者,在工作时间为工人读报、读小说。
雪茄厂外景像政府机关
各个品牌雪茄的标示
我们看到,卷雪茄的许多道工序是手工操作的,工人们一天端坐八九个小时,从事机械、单调的操作,还要忍受高温闷热。大约在19世纪末,有人想出请人给大伙儿读报讲故事的点子,试行后大受欢迎,推广开来,弄得不设朗读者的工厂甚至招不来工人。朗读者先是兼职的,误工费由大伙儿平摊,后来慢慢成了脱产专职的。开始时是随便坐着或站着读,后来居然像牧师讲道那样,搭起专门的小台子。朗读内容,上午一般是新闻报纸,下午是小说,选哪本由工人投票决定。
画廊里面有花园
后来广播和收音机普及后,朗读者还在一些雪茄厂存在了好长时间。当然,到我们参观的时候,是断然看不到朗读者了。但这段历史还是让人心生感慨。文化的矿脉不枯竭,精神的家园有鲜花,一个国家就有未来。
餐馆栅栏门上满是涂鸦
大教堂广场周围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