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泾阳县杨赵村:水旱铁码头

人气:120 ℃/2024-10-03 13:59:40

市盐保中心水系调研第558天

走进稷山稷峰镇杨赵村

稷峰镇杨赵村位于稷山县最东端,距县城8.5公里,是稷峰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汾河进入稷山的第一站,汾河横贯杨赵村,是全村重要的水资源,108国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全村共有11个居民组,1123户5321口人,其中支部成员5名,村委成员5名。全村耕地约7000亩,其中水浇地4000亩,扩浇地2500亩,旱地5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

汾河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稷山的母亲河,她将稷山划分为汾南和汾北,她滋养着稷山这片沃土,也见证了稷山的发展,汾河从杨赵村进入稷山,自东向西流经35个自然村,境内总长25公里,水宽20至80米,水深0.5米至1.5米。汾河在稷山境内共有大小桥梁8座,其中,杨赵村就有一座杨赵桥,村里老人讲,杨赵桥最早的时候由一根绳索连接南北两岸,行人通过时需坐在船上,用手拽着绳索前进,遇到汾河涨水的时候,还需要用长长的竹竿撑着过,后来,慢慢在绳索的基础上搭建了修建了浮桥、钢架桥,南北两岸村民的通行也更加方便。

2021年10月的秋汛期间,由于汾河涨水,杨赵村3000多亩农田被水淹没,部分房屋受损。为了让汾河水排水畅通,稷山县水利部门在该村汾河坝上修建了两个排水口。近年来,稷山县不断加强汾河流域湿地生态建设和植被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吸引数百只大白鹭、黑鹳、白天鹅、白骨顶鸡飞临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越冬,杨赵村汾河东滩便是它们栖息、觅食、追逐嬉戏之地,随着各类珍惜鸟类的栖息,杨赵滩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杨赵村以杨、赵二姓先居而名。1953年设乡,1962年改为杨赵公社,1981年复名杨赵乡,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杨赵镇。杨赵村历史悠久,无法追溯,仅有唐贞观石碑可证。清初杨赵汾河湾商贸初具雏形,民国初期达到鼎盛,故曾有“杨赵河”和“旱码头”之称,村里曾有一条码头街。

码头街遗址位于108国道与管村交界处,上世纪60年底,村民曾在此发现了一口古井,井壁用方砖砌成,方砖上有许多雕砌图案。据史料记载,杨赵村原名叫下王里。宋未元初,杨家将和赵皇室后人为逃难路经此地,隐姓埋名,在码头摆渡为生,并世代相传。此后,码头商客来往频繁,商铺林立,成为富人积聚之地,下王里便改称杨赵村。

杨赵村的码头街在清朝时非常繁华,《稷山志》中描写是“街市繁华、商贾集聚,岸边古柳成荫”。清末民初,码头号称“水旱铁码头”,水手、船工常与龙门渡、蒲津渡有合约,发大水时互相通知照应。所以,“杨赵河”当时远近闻名。

民国时期的1932年,码头街仍处于鼎盛时期,街面商铺40余家,店面座北面河,为单排街。每逢初一、初七、十三、十九、二十五,是杨赵村逢集的日子,方圆几十里,推车的、挑担的、骡马拉车的,各种粮米瓜果蔬菜及干货、山货,纷纷涌向码头街市,码头上,人如潮涌、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叫卖还价的,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进入稷山,在杨赵河码头修筑炮楼,卡住水旱马头之咽喉,店铺生意屡遭摧残,集市交易常被冲散,码头陷于白色恐怖。日伪为扫清炮楼视线障碍,砍掉汾河护岸排柳,修起了炮楼吊桥。后来,汾河汛期涨水,河岸失去保护,洪水冲进码头,淹倒全部房屋。人们争相搬到北面村中,从此,码头街消失,踪迹全无。

历史上,杨赵村曾有南庙、玉皇庙、古楼、码头、杨赵堡、北庙、紫云庵等标志。经历史变迁,这些遗迹只留下了罗家大院和杨赵堡。

在河东盐业的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不可忘记,它便是当年河东最大的盐号之一卞合兴。卞合兴的老板罗眉仙,其家族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商贸之家,祖籍山西省介休张兰镇。咸丰六年(1856年)罗眉仙的祖父罗坦之奉母投奔稷山杨赵村自己的岳父葛世荣家,从那时起便在稷山安家落户。

为了谋生,罗坦之开始贩盐,随着资本的扩张,家业进一步壮大。民国时期,其孙罗眉仙担任天镇县长,凭借官场关系,罗家达到鼎盛。在运城盐池,罗家经营的盐厂“卞合兴”,年产潞盐900万斤,先后在闻喜、万荣、新绛、河津、稷山五县设立了盐店。据说罗家人从稷山上太原,沿途吃住不用进旅店,都有自家开的盐店分号支应招待。

盐业给罗家带来了巨大财富,他们不忘回报桑梓,除了在稷山杨赵建起了豪华的宅院外,罗家还在村里兴学修路,受到村民的敬重。

罗家大院坐北朝南,共有新老院落五座,设有五个院门,东西院均为四合院。东院为三合院,为光绪年间所建,此座院落雕刻最为精美,原北房有极为精美的雕刻,可惜已经拆除。西院保存尚为完整,为罗家在民国商业鼎盛时期的巅峰之作,院落很大,气派非凡。罗氏新院解放后被村大队等占用,房屋基本保存完整, 2010年5月,被确定为稷山县文保单位。

杨赵堡(又名天险堡),位于杨赵村北,为清道光年间在乡试中夺得第四名的武举人阎捷魁老宅,阎捷魁年少时喜好习武练拳,臂力超群。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阎捷魁参加乡试,中了武举第四名(五魁之一),光耀门楣。阎捷魁中举后放弃了仕途,多年来在家乡兴教办学,遵照“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广泛培养本族及邻里子弟,前后延续百余年,直到日寇入侵时结束。如今的杨赵堡已千疮百孔,往昔的华屋高堂,庙宇丹墀,也已房倒屋塌、残缺不全。2010年5月,被确定为稷山县文保单位。

杨赵村楹联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独立一帜的村楹联学会创建于1998年,多次受到县、市、省、中国楹联学会的关注和支持,2006年8月18日,运城市楹联学会命名杨赵村“河东楹联文化村”,2007年5月,中国楹联学会批准杨赵村为“中国楹联学会团体会员单位”。

灯笼制作和摩配制作加工是杨赵村的两项支柱产业,全村大小铝制品加工户达40家之多,总产值1000余万元,成为了本村的龙头产业。杨赵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灯笼制作专业村,素有“灯笼村”的美誉。杨赵村制作灯笼的历史已有300年了,清朝光绪年间,杨赵村老艺人管诚信制作的六角宫灯和八角宫灯曾进献给朝廷,受到慈禧的钟爱,一时名声大振。2008年,杨赵村的“传统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杨赵灯笼产业园灯笼加工企业在继承传统灯笼制作技艺的同时,创新灯笼设计,增加灯笼品种,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灯笼加工全产业链,促进了灯笼产业转型升级。全村每年有1000多人从事灯笼加工,灯笼品种突破50多个,年加工灯笼达500多万对,产值超亿元。

韩晓晨 薛吉信

来源:华夏盐湖

搜索更多有关“泾阳县杨赵村:水旱铁码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