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深度解析: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住进了钢筋水泥的楼房之中,搬出了曾经的大杂院或者是筒子楼农村,告别了曾经的繁杂和嘈乱,却也有着新的问题,没有了以前的烟火气息,也没有了左邻右舍的亲切,越来越多的是冷漠和孤独,人们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人情味怎么还越来越淡了,古人说得“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仗义每多屠狗辈
曾经看《水浒传》的时候,看那许多江湖草莽虽然嗜杀成性,他们却都有着忠义之心,就连李逵这样一个傻大黑粗的人,自己在梁山上享福以后的第一件事,是回家接自己的老母亲来一起享福,看到有人强抢民女,纵使可能是自己的大哥宋江,也要为小民百姓讨回公道,可谓真正的忠义之辈。
人活得简单,或许才是忠义和仗义的根本,人们常说“头顶三尺有神明”,小民百姓们大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只要风调雨顺,几乎就是“无为”的生活,忠孝的思想和叶落归根的孝道文化深入人心,长久以来敬畏神明和天地的祭祀文化,让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们,有着一种天然的平常心,不能做坏事。
古代还有句话叫作“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那些做官的读书人许多都有着特权,小民百姓的家庭都没有那些礼乐活动,凡此种种,如果不是生活不下去,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们,大多都是安分守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土地上,对于邻里之间的事情,许多都是要帮忙的,即使现在依旧有这样的情况。
负心多是读书人
反观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许多人,被人说是“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水浒传》里的王伦是一个白衣秀才,有着侠义之名却无侠义之心,凡是看见能力强的就怕抢自己的位置,没有一点读书人的“自知之明”和“让贤之举”,从古代先贤那里学来的知识,都用在了耍心眼上,于是有了悲惨的下场。
曹学佺说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他的内心应该也是多有感触,生活在明末的他,看见了太多有辱斯文的败类,据说在天启时被启用的他,在广西为官时,朱明皇亲家里的奴才在大街上纵狗伤人,被伤者是一个秀才,一个屠夫救了这个受人尊敬的读书人,结果那个皇亲的家奴贿赂了这名秀才,秀才当堂反咬自己的救命恩人屠夫,曹学佺才有“负心多是读书人”的感慨。
或许也是曹学佺的借故事讽刺,当时的天下阉党横行,东林党人虽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誓言,却都是一些中饱私囊只知道保护自己权利的自私之人,那些皇亲国戚就更加可耻了,受尽国家子民和赋税的养育,却在灾荒之年一毛不拔,不知道救助灾民,搞得四处流民作乱并且生灵涂炭。
看着作威作福的皇亲国戚们,只知道弄权的东林党人们,还有那义气为先的闯王义军们,曹学佺的内心肯定是感慨万千的,才会发出那“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诫语,来发泄自己无力回天的无奈之心。
结语
一句话不会是绝对的,人也不可能按照绝对的好坏来分,只是在特定的环境给了一些人特定的身份,不过想想也是,简单的人想法简单,见识多的人想法复杂,虽然都是为自己谋利,见识多的人明显心眼会更多,只是在这万千世界里,谁都不是傻子,有些人是难得糊涂的生活,有一些是装着明白装糊涂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