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被群蛇围攻该怎么办?后被蛇群围攻连咬9口身亡

人气:469 ℃/2024-02-28 04:53:07

在上世纪我国许多偏远山区,“捕蛇者”算是个常见的职业,每天只要入山捕几条蛇,就可以挣到旁人一个月的工资,属实令人眼红。可即便如此,没有掌握手艺就敢入这行的人,仍然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因为捕蛇的时候极为危险,更是因为蛇类是公认的“报复心强”,提前设计埋伏就不说了,死后甚至都还会咬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86年,在湖北利川某乡村里,有一位专业捕蛇人的名字叫做程地明,在他的身上就发生了捕蛇过多被报复的故事。

刚开始的时候,程地明捕捉的基本上都是王锦蛇,这种蛇不仅个头大经济价值高,而且捕捉危险也很低,唯一让人感到些许不适的就是这种蛇在应激反应下会分泌特殊臭液,味道浓烈而且附着性强,就连香皂都难以清洗干净。当然,小小的臭味,无法浇灭人们捕捉它的热情,以至于这种以吃蛇为生的蛇类,很快就在当地消失了。

为了挣更多钱,程地明扩大了捕蛇种类,他开始将目光盯向当地逐渐多起来的红脖颈槽蛇,这种蛇虽然有毒牙,但毒牙位于口角内侧、上颌后端,除非人将手指伸入这种毒蛇的口中,否则一般不会中毒。

刚开始的时候,程地明的确依靠捕捉红脖颈槽蛇挣了一笔钱,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不对劲了,随着他捕蛇的次数日益增多,每次出去时遇到的红脖颈槽蛇也越来越多,出于畏惧,他甚至歇业了一段时间,可最终还是没能按耐住金钱的诱惑,90年代初他重归捕蛇行列,却没想到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这一次重操旧业,程地明的目光最先盯上的依旧是王锦蛇,虽然由于他几年没抓,周边的王锦蛇又多了一些,但也耐不住他大肆捕捉,所以周围的山里很快又陷入到了红脖颈槽蛇称王称霸的局面,而这一次程地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在一次捕食的过程中惨遭蛇类围攻,最后在身上被留下18个毒蛇牙孔后,中毒身亡。

“捕蛇王”被毒蛇咬死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在周边地区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纷纷说这是“因果轮回”,“毒蛇报复”,可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记仇”这个行为对于智慧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以蛇的脑容量来看,它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程地明为何会被红脖颈槽蛇围攻而死,答案就在于“气味”,王锦蛇是红脖颈槽蛇的天敌,所以后者对前者的气味极为敏锐,程地明在捕捉王锦蛇的过程中,身上难免沾染了不少,这样一来,他在捕蛇的过程中,自然比其他人更容易招致红脖颈槽蛇的敌视。

就像鳄鱼和蛇会互相捕食对方的幼崽一样,在红脖颈槽蛇的眼里,带着王锦蛇气味,而且攻击性又不强的程地明,就是王锦蛇的幼崽,“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红脖颈槽蛇自然会群起而攻之。

无独有偶,2014年的时候,国内也报道了一条跟“蛇类报复心强”有关的新闻。当时南方某饭店的厨师在处理蛇时,先是将蛇头砍了下来,丢在一旁,然后处理好了蛇身,这才重新拿起蛇头准备将其丢掉,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被砍下来许久的社头,竟然猛的又咬了他一口,若非就医及时,恐怕性命难保。

人类若是死去,就连动弹一下都做不到,毒蛇为什么能够在死后咬人,是不是它真的要报仇呢?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蛇记仇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人和蛇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人体的大多数反射神经都囊括在了大脑区域,而蛇则不同,它们的反射神经几乎遍布全身,因此不仅仅是蛇头,只要你给予蛇身足够的刺激,那么蛇的身体同样也会作出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在毒蛇死去后,它依旧可以保留将近数个小时之久。

所以大家在野外倘若碰到死去的蛇,那么一定不要轻易触碰。因为在毒蛇死后,它们的毒液仍旧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毒性,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毒蛇的蛇毒已经分解了,它们的蛇牙上也同样有着很多致死细菌,一旦你不慎被刮到,那么很容易患上败血症,最终造成悲剧性的结局。

除了“杀毒蛇会遭忌恨”、“蛇死了还会报复性咬人”外,有关蛇报复性强的传说还有“吃蛇的人会被蛇分辨出来”、“杀掉蛇崽会被其亲属报复”等等。这里面有的说法是单纯的以讹传讹,而有的说法是确有其事,不过这跟报复无关,只是因为人类沾染上了一些特殊的气味,让蛇误以为人是敌人,才会招致攻击。

当我们的周围出现蛇的时候,最好的应对方法还是退避三舍、上报情况,因为普通人贸然靠近蛇很容易被咬伤,不了解蛇的习性,同样还会招致“报复”,所以还是离远些好;再者说了,现在很多蛇类都是国家保护动物,贸然去打还容易犯法,属实得不偿失,因此还是建议大家敬而远之。

搜索更多有关“被群蛇围攻该怎么办?后被蛇群围攻连咬9口身亡”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