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北京花鸟鱼虫里有什么宠物?北京人的花鸟鱼虫

人气:392 ℃/2024-05-22 19:42:55

说起胡同儿情节,就不得不说老北京人心中的那份对于养花儿的挚爱与情感。套用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市民张贵春在屋顶上种花种菜时说的一句京腔儿十足的话:“我种的不是菜,我种的是心情!”的确,对于生活在胡同里热爱生活的北京人来说,养花儿种草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北京人对于追求新鲜玩意儿永远是乐此不疲的,如果谁能把家里的盆花养出与众不同的气质或是十足的精气神儿,那才是最得意的事儿!虽然住在寸土寸金的皇城根儿下,屋里院外都不大富裕,然而再小的屋子也得为侍养了多年的心爱盆花留块地儿。老街坊们茶余饭后聊天时,也总免不了显摆显摆自己家养的宝贝植物:谁家的昙花一枝儿开了好几朵儿,谁家的茉莉喷鼻儿香,谁家淘换了盆儿珍贵的墨菊,谁家种的小葫芦品相倍儿棒。

“观花、闻花、赞花、惜花”已经成了老北京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活习惯。花卉市场里也永远不缺络绎不绝的“爱花人”。孝顺的儿女回家看望父母时,除了提溜一盒点心匣子或者一包花茶外,往往还不忘顺便选盆好花儿带回家。邻里之间更是因为养花而拉近了距离,大家互相淘换花籽,相互交换小苗,交流养花经验,为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老北京人爱玩鸟儿是由来已久的,《燕京杂记》中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每一茶坊,定有数竿插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以至于一说到北京的纨绔子弟、少爷秧子,都会用到一个词——提笼架鸟。

然而,提笼架鸟,并非一回事。

提笼,是指笼养鸟,主要是为了观赏和听音。红绿鹦鹉、虎皮鹦鹉、芙蓉鸟、倒挂鸟、珍珠鸟等,皆是毛色艳丽的鸟,能使人赏心悦目。画眉、百灵、红蓝靛颏、字字红、字字黑等,叫起来百啭千声,声音悦耳动听。这些鸟都被放入笼中饲养,养鸟人以提笼遛鸟为乐。

架鸟,是用架子来养鸟,叫亮架。锡嘴、交嘴梧桐之类的鸟,不能在笼中饲养,只能在架上栖止。老北京最常见的架鸟当属梧桐,经过训练的梧桐会打弹儿、开锁、叼旗、开箱等各种绝技。旧时每到北京冬天最冷的时候,时常会看到有养鸟人在冰面上训练梧桐打弹儿,即养鸟人把一个弹丸扔在空中,梧桐会飞上去接住。

当然,玩鸟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拿个放着鸟的鸟笼子就完事的,北京人的玩鸟真的是十分讲究的。新得的小鸟,野性未除,必须经由上杠、认食再到认人、学艺,这就是“驯鸟”。图中养鸟人正在训练小鸟上杠,这是驯鸟的第一步。将戴好脖套的小鸟用细绳拴到杠上,养鸟人不停用杠子试探,直到小鸟能熟练抓住,自行翻飞到杠上站稳,驯鸟上杠才算完成。

北京人养鸟以“押音”为主,主要是训练鸟学叫的本领,以百灵、画眉、靛颏、红子等居多,各有各的玩法。百灵、红子、柞子、画眉、黄鸟、靛颏儿等是叫音儿,另有老西儿、太平鸟、灰儿、皂儿等是打弹叼旗的。要说最讲究的就是“养百灵”。“养百灵”分为南派和北派,北京人大多数都是北派的,北派百灵要严格遵守“十三套”的鸣法,就是需要玩家能驯得百灵叫出十三种鸟鸣来,行话叫“十三套”,也叫百灵套子。

所谓“十三套”,是指训练百灵鸟模仿十三种不同的声音,而且必须按照顺序,层层变化。一般常见的“十三套”分前后两套。其中“家雀噪林、山喜鹊、红子、群鸡、胡哨、小燕、猫、家喜鹊、鹞鹰”九种为前套,“靛颏蕊儿、柞子、黄鸟套与画眉络儿、胡伯劳交尾儿”为后套。

为了给鸟儿“押音”,玩主会采用一种叫“闷缸”的方法,把鸟儿关在空缸中,与外界隔绝,排除干扰,然后再把它放出来压口(模仿其它动物或物体发声)。压口的方法有很多,或直接听取动物,或直接听物体的声音,还可利用能叫出十三套的鸟儿

老北京人爱养金鱼。

小时候,到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都能见到七.八尺宽,七.八寸高的,木制的,刷着绿漆的大圆鱼盆。鱼盆里养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金鱼。

春天,桃花开了。大鱼盆都摆出来,早上天儿凉,盆上都擅着草帘子,可能是怕鱼儿受凉吧?老阳儿升起来了,您才能见到鱼儿那色彩斑斓的尊容。

夏天,怕鱼儿中暑,又罩上凉棚。那可是小丫头儿.小小子地界儿。文革之后就很少见到了。

虽说住的地方离公园很近,可也有二十年没进公园啦。我想,那鱼儿一定是和游人见面啦。

现而今玩儿鱼的主儿不少。可老北京人还是好养上几条金鱼,找点儿乐子。

老北京人养金鱼可又年头儿了。据有文章记载始于1190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那时,上自官宦人家,贵胄大贾,下至布衣百姓都喜欢养上几条金鱼,消闲解闷儿,颐养精神呐。

小时候,每年开春儿,北京城里挑着鱼担,走街串巷的鱼贩就多起来啦。,他们吆嚯着:买大-小金鱼儿勒!蛤蟆骨朵-大田螺斯勒。卖金鱼的小贩头带草帽,大襟兰布衫.腰里系着包裹皮儿,兰布裤.打着绑腿,脚穿叉鞋。一条扁担有的是前后各一木鱼盆,也有的是前面是鱼盆,后面是筐。筐里装着大小不一的鱼缸。

您看那红的.澄的.紫的.蓝的.

冬日里,老北京人好玩“鸣虫”,堪称一景,是老北京人的一个乐儿,虫虽小,却在“花鸟鱼虫”占据一席之地。漫天大雪,寒气甚厉,整个北京城银装素裹,怀揣装在鸡心葫芦或是棒子葫芦里的蝈蝈儿,走在行人稀少的胡同街巷,不知谁家院墙里伸过来的树枝上滑下一捧雪,正好落在你的头上,这时蝈蝈儿“吱、吱、吱”地唱起欢快小曲儿,简直就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鸣虫之好,始于皇家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历史记录是唐代,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捉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到了宋代,已在民间流行,据《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杭州人“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而《梦粱录》中也提到,京城街市上“专为棚头,斗黄头,养百虫蚁、促织儿。”

据称,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最擅斗蟋蟀,《万历野获编》中说:“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

清代则“清宫除夕及新正宫廷筵宴,以绣笼储秋虫置于筵侧,盖自康熙时始也。时奉宸苑之北小花园内监以秋虫之子育之温室,如唐花然,遇筵宴则以之承应。自后遂行之,为恒制”。

所谓“唐花”,就是冬季用火炕育花,催其开放,又称“煻花”,今中山公园内仍有唐花坞,即古人唐花处。唐花室温暖如春,同时用来养鸣虫,可谓一举两得。一般来说,鸣虫属秋虫,寿命不过120天,置于温室中,其寿命会大大延长,年节欢宴,有鸣虫叫声的陪伴,增加了许多趣味。

三大鸣虫

“冬日养秋虫,以蝈蝈儿、油葫芦、蟋蟀、金钟儿、咂嘴儿为主,不只听叫,兼喜其形。”翁偶虹先生在《老北京人生活艺术》中如是说。其中,又以蛐蛐、蝈蝈和油葫芦为主,号称三大鸣虫,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仨种鸣虫。

蝈蝈儿

先说这饲养蝈蝈儿,可是四合院里不少人的爱好。过去麦收之后,胡同里就开始出现卖蝈蝈儿的。小贩们多是把蝈蝈儿装在秫秸或麦秸编的笼子里。笼子的样子很花哨儿,有圆的、方的、八角的、三角的,远远地就能听见蝈蝈儿清脆的叫声,吸引许多四合院里的人前来购买。

《燕京岁时记》中就有“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聒聒儿(蝈蝈儿)沿街叫卖,每只不过一二文”的记述。这些蝈蝈儿多来自河北易县、涞水一带,一是个儿大,二是叫声清脆悦耳。而四合院里的人买蝈蝈儿时绝少买一只,大都买双个儿,一则是老北京人有成双成对的习惯,双为吉利数,二则是两只可以相互戏逗,叫得更欢。买回来的蝈蝈笼子大都挂在屋檐、门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树上。从此蝈蝈儿的鸣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动听的声音,一直能叫到立冬。

北京人养蝈蝈儿有不少的讲究,一是要选上品的蝈蝈儿,讲究全须全尾儿、叫声悦耳;二是颜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三是要善动爱跳,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越有人缘儿。按季节说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为夏蝈蝈儿,“立秋”后为秋蝈蝈儿,善养者能养到隆冬时节。

蝈蝈是“男高音”,声音清越响亮,因叫声而得名。头大,身条好,元宝肚,膀子宽厚高的为好品相,这样的蝈蝈叫出来一定好听,但是真正要达到精品级别就得借助点药的技艺。过去四合院里一些有钱或有身份的人,为了买到一只上品的蝈蝈儿,会不远百里跑到河北、山东甚至东北花高价购买。

蛐蛐儿

再说那蛐蛐儿,学名叫蟋蟀,有的文章里叫它鸣蛩,比较普遍的名字是促织。因为一听见蛐蛐儿叫唤就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冬天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南宋权相贾似道,尤喜促织之戏,写过一部专著:《促织经》。

北京人玩的蛐蛐儿多是产自山东德州的墨牙黄、宁阳的铁头青背和黑牙青麻头,也有北京西北郊苏家坨的“伏地蛐蛐儿”、黑龙潭的“虾头青”和石景山福寿岭的“青麻头”。

养蛐蛐儿的乐趣在于它们的厮斗与鸣唱。旧时每至秋天斗蛐蛐儿便成为四合院里普遍玩乐的习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斗蛐蛐儿之好。但一般的北京人大多斗而不赌,斗的就是一份乐趣,即使挂点儿“饷儿”也不过是一包烟、半斤“杂拌儿糖”而已,极少有大赌的。

蛐蛐儿斗时讲究用夹、钩、闪、躲墩、抱、箍、咬、掐、滚等“招数”。养蛐蛐儿需要盆,斗蛐蛐儿也需要盆,且极讲究。四合院里的普通百姓多用木笼、竹笼饲养,斗的时候多用澄泥盆或陶罐。蛐蛐儿的一般拼斗并不引人入胜,而好的蛐蛐儿则不然,其称谓也美:翅震大将军、红须元帅、巨无霸、无敌王、花斑豹等等。

蛐蛐儿虽小,但讲究也多。同样是斗蛐蛐儿,在四合院里也分三六九等。最下等的不过是几个小孩子蹲在自家的院子里或门道里斗蛐蛐儿取乐。装的器具无非是搪瓷瓦罐、玻璃瓶,所有的蛐蛐儿也不是什么上等货色,多是自己逮来的棺材板儿、老米嘴儿。中等是一些文人在家中斗蛐蛐儿,以娱乐为主,以蛐蛐儿会友。上等的是达官贵人,多在四合院中设案,请些贵友贵客聚会,以博雅趣,但斗时多挂赌局。

中秋前后,是四合院里斗蛐蛐儿的高潮,两只小小蛐蛐儿的拼斗,能引来十几人围观和喝彩。得胜的蛐蛐儿震翅鸣叫,主人顿觉脸面增光。若平分秋色,数战未决胜负,主人则拱手言和。小小的蛐蛐儿为四合院里带来无限的乐趣。

油葫芦

油葫芦与蛐蛐同属蟋蟀,但颇有差别,油葫芦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故名为油葫芦,油葫芦个头较大,而且尾部中间多了一根翅膀形成的刺。

油葫芦是用来听叫儿的。它的叫声和蟋蟀不同,鸣声幽雅且富于变化,从高到低一连串,紧接着再从高到低一连串,行话叫“悠儿”,叫声“悠儿”越多越厉害,一整套好几个悠叫儿下来,委婉动听,抑扬顿挫,节奏感强还不吵人。

玩儿油葫芦还讲究“倒叫”,因为油葫芦白天休息,晚上叫,而且叫声极响,所以需要用专门儿的流程“倒叫”,让他白天叫唤,晚上休息。

再有,油葫芦叫声的持续性是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有的油葫芦叫声短,持续性弱,没关系,您要做的就是保持住能让它发出叫声的那个温度,让它不停的叫,时间长了它的叫声持续性自然就强了,声音也会更响亮!当然这与油葫芦本身的先天条件也有关系!

点药

为了让鸣虫的声音更动听,古人还创出了点药术,以改变其声。因昆虫鸣叫不是由口腔发出,而是通过振动器官摩擦发声,蝗虫类鸣虫绝大多数是由后腿与前翅摩擦而发声,蟋蟀类和螽斯类鸣虫是由前、后翅的相互摩擦发声。

药由松香、黄腊、朱砂熬成,熬的工夫非常重要,否则粘不牢。据王世襄先生记载,点药不但有盖药、底药之说,而且有明药、暗药之别,点蝈蝈儿多用甩药法,点油葫芦、蛐蛐儿又有续药法,其中门道颇深,非专业人员不能掌握。

【图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属原作者,并致谢意!欢迎各位朋友评论点赞,记得关注哟!】

搜索更多有关“北京花鸟鱼虫里有什么宠物?北京人的花鸟鱼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