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评价曹操谋士及武将原话 从击鼓骂曹看祢衡性格缺陷
京剧《击鼓骂曹》是一出骨子老戏,当年“伶界大王”谭鑫培经常上演此剧,特别是“渔阳三挝”的鼓套子神乎其技,久久颂扬,可惜没有留下资料,后辈无缘聆听,实为憾事。随着杨宝森先生崛起,在循规蹈矩中求得格调高雅的深醇韵味,成功塑造了祢衡这一狂傲书生的艺术形象。《击鼓骂曹》成了杨派代表剧目。谭家几乎不动该剧了,元寿老还特意把当年“谭大王”所用鼓键子赠与弟子张克。目前舞台常演此戏的杨乃彭父子、于魁智、杜镇杰、李军、张克、王佩瑜等基本都是遵循杨派路子。
(杨宝森先生《击鼓骂曹》剧照)
这里不想谈《击鼓骂曹》的表演艺术,只想和朋友们聊聊祢衡这个人的性格缺陷。
祢衡,字正平,173年---198年。平原郡般县人氏,生性恃才傲物,遨游北海,被北海太守孔融赏识,留于府内以为幕宾。这些在京剧《击鼓骂曹》中祢衡出场“引子”、“定场诗”、“报家门”中有明确交待。孔融著有《荐祢衡表》,称其:“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使衡立朝,必有可观”、“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由此可见,祢衡有文采有辩才,过目不忘博闻强记,确实是个有才华之人,但他恰恰犯了聪明人常犯的错误:藐视别人,目空一切。祢衡只与两人交好,一个是留“让梨”佳话的孔融,一个是创“鸡肋”一说的杨修,而这两人在他心中口中也不过是“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此时当下属幕宾的祢衡20岁,当上级太守的孔融40岁。
祢衡之狂傲可见一斑。
史实有关祢衡与曹操交恶乃至最后被杀与京剧《击鼓骂曹》略有出入。孔融极力向曹操推荐祢衡,曹操知其颇有才名,也想加以使用。但祢衡一向看不起曹操,称病不肯前往,且对曹操大肆狂言攻讦,这一点与剧中所言“我想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其实无关,而是一贯的看不起任何人。老子才是天下第一。
曹操闻之祢衡狂言,虽心中恼怒,但并未发作,听说祢衡擅长击鼓,便聘请他为鼓吏,此举确是想羞辱祢衡一番,祢衡大庭广众之下躶体体换衣,曹操显示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不怒反笑,对孔融说:“我本想羞辱祢衡,没想到祢衡反而羞辱了我”。孔融回去后埋怨祢衡,并转达了曹操的诚意,祢衡答应向丞相请罪。孔融报与曹操,曹大喜,命门人祢衡先生到来马上通报出府迎接,没想到干等了一天没见人影,晚上祢衡才来,坐在府外,手持大棍,敲击地面,击节而骂,打着点的破口大骂曹操。按当时实力、势力来讲,曹操杀他不过是碾死一只蚂蚁,但曹操只是把他送到了刘表那里,这里显示出曹操高明的政治手腕和识人之才:你不是觉得自己最能吗?别人都是饭桶,给你个任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看看你到底有多大能耐。曹操早就看出祢衡不过是徒有虚名,和马谡一样,“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在荆州刘表很是敬佩祢衡才学,待如上宾,恭敬有加,指令行文未得祢衡首肯几乎不能作数。这里绝对没有祢衡口中的“轻贤慢士”,但这位狂生依旧数次当众侮辱、轻慢刘表,只得把他派遣到江夏黄祖帐前,黄祖也对祢衡十分善待,一应文书方面事宜全权由其定夺,即使如此祢衡又当众羞辱黄祖,酒席宴上指着鼻子骂黄祖“死老头”,进而破口大骂。黄祖十分气恼,言道“再如此无礼就杀了你”。手下左右早已对祢衡的狂傲、盛气凌人不满已久,一闻黄祖说出了“杀”字,人缘早已坏透了的祢衡可没有人劝黄祖“杀字休出口”。这边杀字出口,那边手起刀落,祢衡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黄祖很是后悔,随厚葬了祢衡。
(湖北汉阳正平祠)
我们就以京剧《击鼓骂曹》内容为根据,剖析一下祢衡的人生悲剧。
1:志大才疏,坐而论道
“我胸中颇有安邦论,曾与孔融当过了幕宾”,你不过就是一个太守手下混饭的“师爷”,有何资本骄傲?也没看孔融在你这位“大贤”辅佐之下建功立业啊?不过是一城一池小小的太守。即使你的文采飞扬,但写文章与治国安邦本就是两码事,最多就是个“文职赵括”,那个“纸上谈兵”,你是“纸上论政”。
几百年后的后唐李煜,北宋赵构,充分证明吟诗填词、书法绘画的文才与治国能力风马牛不相及。
祢衡口口声声指责曹操“轻贤慢士”,恰恰相反,曹操是如何对待关公的大家都知道。同为文人谋臣,当曹操听说袁绍帐下许攸来投,高兴地“跣足出迎”,连鞋都顾不得穿,光着脚丫子就跑出迎接。赤壁之战时,凤雏庞统来到曹营,曹操是什么态度?
说到底,还是你祢衡没有真才实学。
(曹操是这样迎接许攸的)
2: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曹操乃“不读诗书,口浊也;不听忠言,耳浊也;不辨贤愚,眼浊也;常怀篡逆,心浊也”的“混浊小人”,祢衡给曹操帐下谋臣武将“分配”的工作不是“看坟守墓”就是“吊丧问孝”,这些屡立奇功之人在祢衡眼中俱是“衣架饭袋、酒囊肉桶”,以“我胸中颇有安邦论”自居的祢衡,有何建树?不过是混吃喝的“门下客”。打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旗号,“不愿做奸贼帐上的人”,那你怎么不投靠刘备大展宏图匡扶汉业?那可是“大汉皇叔”啊。你看人家徐庶,空谈误国啊。
3:舌辨之徒,夸夸其谈
“贼道我舌辩徒,舌辨之徒有张苏,苏秦六国为卿首,全凭舌尖压诸侯”。这二位算是为数不多的让祢衡佩服的人。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列国,天下大势尽在掌握之中。张、苏之“口舌”是满腹经纶的外在体现,以“舌辨之能”展自身经天纬地之才,用口才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方略,而不是单单的用来“骂人”。张、苏的舌辨起到了“团结朋友”的功效,祢衡的舌辨起到了“树立敌人”的作用,作用不同,结果迥异,张、苏获得了“配六国相印”的无尚荣耀,祢衡遭到了“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这才是舌辨)
苏秦张仪所仗乃经天纬地的“大智慧”,祢衡所持不过是舞文弄墨的“小聪明”。高下立判。如果说“三国”与“战国”情势有别,那同时代的诸葛亮是怎么运用口才的?既能骂死对手王朗,又能“舌战群儒”结成孙刘联盟共抗曹操,借东风烧战船,奠定“鼎足三分”的天下大势。相比之下,祢衡所谓“辩才”不过是“市井泼妇骂街”,“大喷子”痛快痛快嘴而已,是典型的“嘴给身子惹祸”。
(祢衡应该这样)
4:尚有自知之明
祢衡把荀彧荀攸,李典乐进,张辽夏侯惇,挨个贬低一番之后,当曹操让他“顺说刘表来降”时,机会来了,正好发挥你的舌辨之才,你倒是露一手啊?此时祢衡彻底暴露出“眼高手低”的真实本质,自知根本做不到,以“岂与奸贼作马牛”为挡箭牌,死活不肯前往,“列公大人齐来劝我”之下,抱定了“愿死在他乡做鬼魔”之念。想想也是,大庭广众之下,把所有人说的一文不值,轮到自己连一个“父子皆豚犬”的刘表都搞不定,自诩张仪苏秦的祢衡有何面目灰溜溜的回来交差?也只好是一死了之。
5:怀才不遇者,必定是高智商低情商
也许有人感叹祢衡的怀才不遇。但古往今来,怀才不遇者,必定是“智商高情商低”。“怀才”说明他有较高的智商,“不遇”说明他的情商低下。人首先是社会动物,事事与人为敌的结果必然是处处为人所拒。类似于祢衡这种眼高于顶、目空一切,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又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狂妄之人,何时、何地都是不受欢迎的,下场悲惨不可避免。
《击鼓骂曹》最后演变成“击鼓传花”。由祢衡“击鼓”开始,祢衡就成了“一枝花”。曹操想杀不愿杀,把他送到刘表那;刘表想杀不愿杀,把他送到黄祖那,黄祖成了最后一棒。鼓声停,祢衡丧。听书看戏警戒人。以祢衡为鉴,休发“平生志气运未通”的感慨,少做“得会风云上九重”的美梦,常行“未曾责人先责己的过”,与人为善,与人方便,脚踏实地,定会“有朝一日春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