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宠为什么不建议养?到底该给我的爬宠多大的环境
当你想买一只XXX前,你一定会想到它的饲养箱——
多大的合适?要不要高一些?太小会怎么样?
这些似乎还在争论的话题
在饲养业成熟的欧美市场早已有了结论
闲话少叙,直接进干货
以下是美国著名爬行动物兽医
梅利莎·卡普兰(Melissa Kaplan)给出的
爬行类动物最小饲养空间尺寸建议
90年代就在科普一线工作的梅姨
蜥蜴
最小长度:2-3倍吻尾长度
最小宽度:1-1.5倍吻尾长度
最小高度(地栖):1-1.5倍吻尾长度
最小高度(树栖):1.5-2倍吻尾长度
例:成体22cm的豹纹守宫
则需要环境至少在:长40cm 宽20cm 高20cm的缸体
蛇
最小长度:体长的3/4
最小宽度:体长的1/3
最小高度(地栖):体长的3/4
最小高度(树栖):体长全长(最大180-240cm)
例:成体1.2m的玉米蛇
则需要环境至少在:长90cm 宽40cm 高90cm的缸体
水龟/半水龟
最小长度:4-5倍背甲长度
最小宽度:2-3倍背甲长度
最小高度:1.5-2倍背甲长度 (20-30cm防逃护栏)
例:成体15cm的剃刀龟
则需要环境至少在:长60cm 宽30cm 高22 20cm的缸体
陆龟
最小长度:5倍背甲长度
最小宽度:3倍背甲长度
最小高度:1.5-2倍背甲长度
例:成体70cm 的苏卡达陆龟
则需要环境至少在:长350cm 宽210cm 高140cm的环境
没错,大部分人没这个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应提高苏卡达饲养门槛的原因
以上给出的建议是以物种成体所需环境尺寸作为参考
(毕竟养1种动物最大也就这么大)
每增加1只,应增加20%以上的空间
而幼体应以当前体型为基准进行计算
但由于幼体的成长速度较快
所以应根据经济情况配备合适的缸体
对于生长速度较快的物种可以 3-8个月 更换一次缸体
或在其完全适应环境和饲主后(通常是1年左右)
一步到位更换到成体尺寸的环境
梅利莎给出的建议已经非常保守了
在精确到种的《德国动物福利协会》给出的饲养空间要求里
3-5倍蜥蜴全长、1倍以上蛇类全长的指导建议非常常见
这也是为什么欧美饲养者的饲养空间都很大的原因
是因为 真 的 就 要 这 么 大 !
所以中小型物种才是欧美饲养者的主流、毕竟不是家家都能用庭院养大货的 切勿以偏概全
由于部分动物园、实体店、所谓的“前辈”缺乏对两爬的深入了解
形成了一种风气叫做:装得下即为养的活
这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纯以饲主个人主观臆断的标准
这个标准只配称作为“运输标准”
简言之,那种刚好能放下动物的环境
是运输时用的 而不是用来养的
那环境太小,会怎么样?
对于日行性物种来说
环境过小直接导致的就是肉眼可见的刻板行为
反复摩擦玻璃造成的嘴唇擦伤、断指
或者身体无法完全照射UVB,体质逐渐减弱
但由于较强的生命力,它们不会因此而快速死亡
只会痛苦地、缓慢耗尽生命力
夜行物种呢?似乎我们了解得还不够多
饲主常常会认为:
“我的蛇/守宫一天都动不了几下,它们肯定不需要大环境 ”
你会这么想
只是因为它们在活动的时候你在睡觉…
如果你有一台红外监视器,你就会发现
在夜间,虽说它们的行动力和活动范围
没有同体型的日行物种大
但本该用来探索环境的行为
全被被替换成了顶玻璃、顶盖子、挠玻璃等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和越狱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它们不舒服,对环境很不满意
爬行类不会说话,能表达出来的只有这些了
那怎么有些人用小环境养那么多…
如果不是以全职或半职从事繁育行业
单单是家里有个层架
养养月抛、年抛的爬宠
就自诩为“繁育者”的人
或许就有些片面了....
大环境有什么好处?
更大的环境,意味着更大的丰荣空间
更多的躲避物,和更多的探索空间
以及会让你更多地注意到你的宠物
给它们更多的关注
更多的关注
无论有多少不同
至少这一点,爬行类和人类是一样的:
在有限的清醒时间内
它们需要外出(也就是探索环境)带来的新鲜感
如果环境够大,你就会发现:
蛇在活动时会把身体伸直来舒展肺部
印象中的地栖守宫非常喜欢爬高
大型蜥蜴不会一天到晚地用脸蹭玻璃
就连“应该用矮箱”养的鬃狮蜥
也会爬到最高的树梢上看着你
“暴毙”一词
似乎也远离了你的饲养生涯
德国波鸿化石动物园在树上的鬃狮蜥|冬青Cyan
欧美的“合法化”令人羡慕
但更应向往的其实是他们的“饲主义务”
爬宠是有生理需求的活体
而非放在橱窗里展示的手办
作为一个爱好者、饲养者
我们应该做的
是用有限的精力
养好有限的宠物
这也很酷不是吗?
想要了解更多爬宠资讯,记得持续关注我们喔!
品牌公众号:【REPTIZ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