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人近亲繁育有办法解决吗?近亲交配与抗病力

人气:323 ℃/2024-04-10 19:58:53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蜂场和蜂群数量迅速发展,不久以后各地大面积地发生了多种蜂病,还有些是以前没见过的新蜂病,比较严重的如白垩病、爬蜂病等。不少有针对性的蜂药,效果非常有限,难以治愈,给我国的养蜂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养蜂者感到现在的蜜蜂抗病力很差,希望能选育出抗病力强的蜂种。我们认为抗病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蜂群高度近亲交配,部分基因纯合造成的;远亲交配或杂交,基因杂合就抗病力强,实际上并不存在特定的、能遗传的抗病基因。

以前我国种蜂场稀少,普通养蜂者从不引种,习惯与外地蜂场互换蜂王和王台使用,有的蜂场甚至一年内几次与外界蜂场交换蜂王和王台,近亲交配的系数很低,所以蜂群比较抗病,很少有大面积的蜂病发生。随着商品种王的普遍推广,特别是我场的浆蜂选育成功和推广后,养蜂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很快习惯引进种王使用。可是我国的养蜂者喜欢节省成本,基本都是一个蜂场只引一只种王,自己繁育生产用杂交王。第一年全场换上杂交生产王,一般效果都很好。因此第二年仍会用这只种王来育王。新的处女王就会与上年的新王产下的雄蜂,发生高度近亲的兄妹交配 (有些养蜂者还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是纯种蜂王,甚至刻意追求。岂不知兄妹交配的纯种王除了育种需要,生产上使用是有害的)。还有的蜂场 4、5 月份引种后,马上育王,给全场半数左右蜂群换了新王,到了秋季再育王给另一半蜂群换王。早换的蜂群出的雄蜂,就有可能与秋季这些处女王交配,这些新王当年就会出现部分高度近亲的兄妹交配。更有甚者,为了省钱,当地的几个蜂场共同引进一只种王,大家都移这只种王的幼虫来育王,结果造成区域性的高度近亲。我国养蜂者的这种引种、用种习惯很容易产生高度近亲交配,使蜂群抗病力低下,是大面积引发蜂病的根本原因。而且近亲交配不光使蜂群抗病力下降,采集力、生活力、繁殖力 (性基因纯合会变成致死基因,最严重的子脾封盖率只有 50%) 都严重下降。

当然同样引种的蜂场发病情况差别很大,这与各蜂场的交尾区域内,存在什么雄蜂有关,同种远亲或不同品种的蜂场和蜂群越多,产生的异质雄蜂数量也越多,近亲交配的比例就越低,蜂群的抗病能力也就越强。转地蜂场,在外地放蜂时育王,各地的蜂场比较集中,不同品种间杂交的几率极高,所以大部分蜂群的抗病力都很强。还有同一蜂场,同一只种王培育出来的蜂群抗病能力也有很大差别。这是由于每只蜂王在空中要与几只雄蜂随机交尾,跟外场的雄蜂交配或与本场的近亲雄蜂交配比率各不相同,所以各蜂群之间表现出来的抗病能力 (如白垩病) 也就各有差别,有的子脾很健康,有的子脾得病严重,有的部分子脾得病。另外处女王与雄蜂的近亲系数高低也决定抗病能力的强弱。近亲系数低一些的,得病轻微,用点药,或到夏秋季气候条件好,不利于病菌发育繁殖时会自愈。高度近亲的蜂群不换王就很难痊愈,最后甚至全群垮掉。

为了肯定近亲交配与抗病能力下降的关系,以正确进行抗病育种。我们在海边找一个能有效隔离雄蜂的区域,试验用单只蜂王育王,进行连续两代的兄妹交配,结果后代没有一个蜂群不得白垩病。而且蜂群采集力非常差,生活力下降,封盖子脾严重插花,群势弱小,甚至工蜂也很少蜇人。把这些兄妹交配的处女王送回原种场作远亲交配,后代都奇迹般地不再得白垩病,蜂群健康,生产力也明显提高。

我们对外地发病的蜂场,推广远亲交配培育生产王的方法,这些蜂场也都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像白垩病等一些蜂病的困扰,不用再乱喂药了。

广东与福建的两个例子很有代表性。广东有一位蜂友引进了 10 多群意蜂饲养,当地农村没有养西方蜜蜂的,几年后由于近亲交配,抗病力下降。虽然从来没有与外场蜜蜂接触过,却也出现了严重的白垩病(可见白垩病球囊菌是到处存在的)。后来写信与我场联系,我们让他引去浆蜂 3 号种王进行杂交。新王成功后直接换入病群,第一批子脾还见到几只得白垩病的雄蜂幼虫, (单倍体的雄蜂本身就是抗病力差)。第二批子脾一只白垩病幼虫也没有了,子脾封盖非常密实,后代的产浆和采蜜量都大大提高。还有福建南平薛通兴蜂场,因为非常满意黑浆蜂的浆蜜双高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连续 9 年一直在使用黑浆蜂,附近蜂场在他影响下,都来移虫育王。最后整个交尾区域内的蜂场全部饲养黑浆蜂,近亲程度越来越高,蜂群普遍发生白垩病,使用白垩净等蜂药后都不见效,严重影响生产。他来信向我们询问治疗白垩病办法。我们了解具体情况后,叫他引进澳意蜂种杂交,因为杂交蜂群抗病能力最强,能快速解决白垩病。不巧他引进的澳意种蜂王也是近亲系数较高的,介绍进自己的蜂群后,还是继续发生白垩病。他见到两个蜂种都会得白垩病,怕杂交后更不抗病,一直不敢用来培育杂交王。我们叫他放心大胆进行杂交育王,因为我们的经验是杂交蜂群比远亲交配的蜂群更抗病。结果他报告杂交后真的抗病效果特好,杂交王换进病群后就彻底解决了白垩病,他徒弟的蜂场里还创造了蜂蜜高产的新记录。如果广东的例子大家认为是我们的种王有抗病基因,所以杂交后抗病。那么福建的例子,两个蜂种的蜂王都得白垩病,应该都是不抗病的基因,杂交后更不抗病才对。可是他们换上杂交王后,连得病的巢脾都不经消毒处理,蜂群就全部不发病了。这就证明蜜蜂确实不存在特定的抗病基因,杂合的基因就是最强的抗病基因。病群的蜂箱、巢脾都不用消毒就不再发病,说明一些病菌在健康蜂群里也是存在的。蜂群抗病力强的时候,可以和平共处不发病;当蜂群高度近亲交配,抗病力低下时,各种蜂病就暴发了。

1988 年刚出现爬蜂病时,一些专家、教授对我们说:是蜜蜂感染了油菜上的螺原体造成爬蜂病的。油菜是种植历史悠久的蜜源植物,以前难道没有螺原体,现在怎么会各地同时出现螺原体?而且在同一场地采集油菜,有些蜂场却没有发生爬蜂病,就是发病的蜂场也有些蜂群不发病,难道这些蜂群会挑选没有螺原体的油菜采集?在采用远亲交配提高蜜蜂的抗白垩病能力时,结果白垩病不发生了,连爬蜂病也不发生了。说明爬蜂病与白垩病应该是异病同因,也是近亲交配抗病力低下,蜜蜂无法与螺原体和平相处而引发的。

上世纪中蜂囊状幼虫病暴发,使当时新法饲养的中蜂养蜂场遭受灭顶之灾。我们分析很可能也是近亲交配造成的。一般的中蜂新法饲养的蜂场都是从收捕来的少量蜂群,大量人工育王,快速繁殖发展起来的,有的蜂场甚至一年内蜂群就发展到上百群,翻了几倍。原始种群过少,高度近亲交配无可避免 (当时我国基本上没有专业的中蜂种王场供王,除非从各地山区收捕不同血统的野生蜂群,否则就无法补充新的远亲基因。当时的养蜂者根本没有想到近亲交配的严重后果)。结果由于高度近亲交配,抗病力低下,新法饲养的中蜂蜂场普遍引发了无药可医的囊状幼虫病。有的蜂场剩下几群不发病的蜂群,养蜂者以为这些蜂群大概有特殊的抗病基因,大家就用这些蜂群进行抗病育种。其实这些不得病的蜂群,只是刚好没有高度近亲交配。利用这仅有的几个蜂群进行抗病育种,不光不可能做到远亲交配,反而是加快近亲交配的进程,这样的抗病育种,结果可想而知,必定以失败告终。所以当时新法饲养的中蜂养蜂场基本都灭绝了。野生中蜂自然分蜂繁殖时,每次分一群,少数的分几群 (绝不会像人工育王那样从一只优良蜂王中育出几十、上百只基因基本相同的新王),这样交尾区域内各个野生蜂群增殖的群数比例基本相等,不同基因的雄蜂比例也就基本保持平衡,蜂群近亲系数不会一下子提高,这样蜂群就能持续保持较强的抗病能力,所以山区的野生中蜂至今能顽强地生存。

任何生物都必须避免近亲交配,蜜蜂也同样要避免近亲交配。我国养蜂者的引种、用种习惯,极易引起高度近亲交配,严重影响抗病能力。为防止再度引发大面积的蜂病,给养蜂业带来重大损失,应该引导我国的养蜂者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引种、用种习惯,坚持远亲交配 (组配一些有杂交优势的杂交生产王更好)。如每个蜂场最起码要用两个以上不同母系的种王,每年交替使用,以控制高度近亲交配。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搜索更多有关“人近亲繁育有办法解决吗?近亲交配与抗病力”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