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儿童心声感知城市未来:走近每一颗需要守护的幼小心灵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一直备受关注。青少年很多时候不善表达,也难以主动求助专业力量。这就需要社会各方主动跨前,伸出双手,走近每一颗需要守护的心灵,给予陪伴和支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温馨避风港”如何施展“魔力”?杨浦怎样形成困境儿童全方位立体救助模式?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又有什么新举措?今天为大家讲述凝聚爱与力量的故事。
“魔法屋”关怀每个“少年的你”——即使无法相见,陪伴依然在线
在延吉新村社区,藏着这样一处留给孩子们的“世外桃源”——低饱和的大地色空间,氤氲着野菊香薰的淡淡幽香和莫扎特的舒缓旋律,落地窗外,丝竹随风摇曳,偶有顽皮的小猫匍匐在前;另一侧,柔和的暖光灯照耀着各式书籍,投射下光影,原木地板上随意摆放着懒人沙发和彩色软垫……
这个“世外桃源”叫“舒屋”,在此,学校和家庭的规则和禁令都“暂时失效”。孩子们可以做想做的各种事情——读书、作曲、画画、插花等,也可以和复旦大学的哥哥姐姐们聊天,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这些空间设计的巧思均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晓茹。疫情期间,李晓茹带领的“复旦大学文明实践星辰心理志愿服务队”开启“云聊天”模式,对孩子们进行“云陪伴”,制作小视频,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帮助和关怀。
日前,这支团队荣获杨浦区“最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团队”称号。
“舒屋”究竟有何种魔力,成为越来越多孩子除校园、家庭外的“温馨避风港”?
李晓茹形容“舒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这个精心布置的空间,也和她一直以来的研究密不可分。
2018年,受杨浦区文明办委托,李晓茹提交了一份基于大规模调研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尽管当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但这一群体的心理危机事件却仍旧与日俱增。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她一直在思考:究竟做些什么才能真正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李晓茹提出,可以从后端走向前端——从针对已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开展治疗、干预,转向前期就开展预防、促进工作。她看到,在青春期这一人生的关键节点,孩子面临着自我整合、同伴关系、异性相处等多元问题,而青少年很多时候不善表达,也难以主动求助专业力量。“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伤害。他们很可能正处于挣扎、寻找出路的阶段,在这种时候,他们是非常需要有人陪伴支持的。我们不能等到厌学、辍学、抑郁这些问题出现后才‘对症下药’。”
因此,李晓茹想打造一个专注于青少年修养身心的过渡空间。这一实体空间将零散的活动长期落地,不同于解决特定烦恼的传统心理咨询机构,也不会像图书馆、少年宫那样具备明确的功能。最终,这一想法通过上海市、区文明办的资源统筹得以实现——2021年6月,名为“舒屋”的社区青少年成长中心,在杨浦区延吉社区第一睦邻中心建成运营。
“平日里,孩子们更多‘用大脑去生活’,他们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定向发展,却忘了停下来用五官感受生活的意义。”于是,李晓茹把关装修风格,通过环境的色彩、声音、气味营造出类似大自然的感觉,并特别引入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士带领的芳香疗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系师生带领的音乐疗法等,以最大程度唤醒孩子们的感官,让他们放下心理防御,从而更好地开展言语互动。
“星辰心理志愿服务队”也成立于2021年,由李晓茹和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生组建而成。在“舒屋”,一个志愿者通常与两个孩子形成陪同小组。这一形式既方便聊天,也能与其他小组开展活动。李晓茹和团队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设置了“无限空间”“零舍”“棒棒堂”“π空间”等七大功能区,并推出各种趣味活动。在“挑战不可能”中,偏科不再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志愿者引导孩子将难对付的学科画成想象中的怪兽,模拟它带来的烦恼;在“价值观拍卖”中,志愿者带领孩子用虚拟钱币竞拍人生的梦想……
除此之外,李晓茹还不时邀请专业人士来开展特色活动,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会从“智力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聊聊“成功是什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邱慧洁则带孩子们一起DIY精油皂来减压……
“‘舒屋’的确有魔法!”带着孙女参加了舒屋首期“青少年成长夏令营”的徐奶奶感叹道,以往说三句要吵两句的小孙女在这里待了一个暑假后“声音轻了,人也温柔了起来”。“这些哥哥姐姐都好牛啊!好多‘学霸’!”就读某寄宿中学的男孩在这里打开了与室友的心结,还从志愿者的经历里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今年3月,疫情中止了“舒屋”的线下活动。李晓茹分析了青少年在居家封控期间的心理需求,将“舒屋”转到线上,开启了“云舒屋”聊天室。孩子们可以在网上提前预约“大群畅聊”或“一对一私聊”模式。每天上下午固定时间段,都有志愿者们“在云上”与孩子们互动。
“假如你有时光机,最想穿越到过去或未来哪个时刻?”“你认为好朋友应该具备的三个标准是?”“今天我们都是线上绘画大师!”……考虑到刚进入聊天室的孩子们会感到陌生和胆怯,聊天室允许孩子们可以不打开话筒和摄像头,仅用打字完成互动,直至卸下心防。
一位志愿者说:“孩子们的思维通常比较跳脱,他们会有另类的表达方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趣味的方式鼓励他们表达想法和情绪,一方面要敏锐觉察他们现阶段可能面临的烦恼。”
在话题“荒岛求生只能一人相伴”的互动中,有一个小男孩答道:“我一个人都不想带!”“这时候志愿者会意识到,他可能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这个孩子其实很愿意表达自己,有强烈和人交流的冲动,但他阐述的内容又和这些表现相反。那我们就会问‘今天是朋友带你来的聊天室,那在你眼中,你的这两位朋友是什么样的呢?’然后再询问朋友们对他的评价。这时他发现其实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自己还是很珍惜和在乎朋友的。”
这种沟通方式,让越来越多孩子打开心扉,他们开始对着麦克风畅所欲言,也鼓起勇气打开摄像头,自在地表达自己……至今,受益于“舒屋”线上线下服务的青少年高达3000余人次。
谈到“舒屋”的未来,李晓茹表示会保留反响热烈的活动,将其打造成品牌,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继续助力青少年成长。
从防备到接纳——无家可归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去年6月的一个夜晚,一个瘦弱的女孩被江浦路街道救助所、民警及学校老师一同护送来到杨浦区未保中心。她叫小怡(化名),16岁,在杨浦读高二。在工作人员的协同交接下,小怡入住区未保中心。
这个尚处在青春期的少女,人生经历有些特殊。2018年,小怡父母因感情破裂决定离婚,她被判归母亲抚养,但实际与父亲共同居住。2019年,小怡母亲以共有物分割纠纷起诉了小怡父亲,要求法院强制执行,导致小怡和父亲的共同住所被法院清退查封。事发后,她的父亲很快失联,小怡无处居住,一时失去方向。这天,江浦路街道救助所接到学校电话,发现孩子放学后已经无家可归,必须尽快进行临时安置。
小怡入住区未保中心后,时值期末,仍需上课及期末考试。因此,社工们每天护送小怡从站内出发,至周边公交站乘坐公交车到学校,确保她的上下学安全。
暑假期间,社工们又常常带小怡外出,一起吃饭、看书、采购零食及文具等。甚至在了解她的用餐喜好后,食堂专门为她“开小灶”。源源不断的关爱,让这个性格内向的少女从起初的防备,逐渐转为接纳,与社工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
与此同时,另一头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区未保中心协同法院,区检察院未检科联合公安机关、属地居委会等,与小怡父母开展约谈,告知监护和抚养义务,开展亲职教育,并进行了督导令口头训诫,责令二人承担起监护职责,落实家庭教育指导。
在区未保中心、江浦路街道、区检察院等各方力量的凝聚下,去年8月,小怡被母亲接走。小怡母亲承诺,会好好照顾孩子,给她一个温暖的家。
像小怡一样遭遇生活困境的孩子,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单单凭借区未保中心的力量,很难全面守护他们的健康成长。对这些亟待关注的孩子,构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刻不容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检察院与区民政局、区工商联、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卫健委、区财政局、区就促中心、区红十字会、区残联、上海小邻通实业有限公司,已经共同推动成立实体化注册、社会化运作的困境儿童救助民非组织——“上海杨浦区杨杨成长关爱中心”,为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帮助、保护处分、亲职教育等司法社会服务。在中心成立的基础上,又借区救助站资源优势,建立了“杨杨成长关爱基地”,各成员单位进一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设计并完善“困境儿童救助互联机制”,通过救助内容、救助方式和社会分工上的统筹兼顾,形成困境儿童全方位立体救助模式,扩大救助覆盖范围,提升实际救助效果。
目前,各成员单位本着加强联动、注重实效、以点带面的原则,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定期更新数据库,分类救助等级程度,将数据报送各成员单位。大家还分别选派联络员参与信息互通,并确定“困境儿童救助互联机制”负责人,确保在获取困境儿童信息后第一时间履行相应职责,循序渐进地实现本区困境儿童救助“零缺位”“零缝隙”的目标。
其中,区民政局重视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及时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确保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依托民政部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困境儿童详细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动态更新、精准帮扶;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家庭的困境儿童实施临时救助,提供关爱服务;对符合民政救助条件的困境儿童,及时救助至基地、发放生活必需品等。
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又添新丁”——探索新型关爱保护工作模式,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8月5日,杨浦区困境未成年人结对帮扶共建签约仪式举行。
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杨浦区工作站签订了《杨浦区困境未成年人结对帮扶共建协议》。根据协议,中伦律所将与杨浦区内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帮扶结对,不定期组织律所参访、法律援助、帮困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
据了解,签约双方将聚焦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工作,结合两法两条例出台和实施,突出志愿服务,持续深化“四全行动”,使企业和机构投入未成年困境服务形成常态,助力未成年人关心和保护创新发展。签约双方均表示将发挥各自专业和资源,丰富合作项目,进一步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帮扶和成长空间。
签约仪式后,团区委还邀请立法参与者和研究员姚建龙开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要义解读》的主题讲座,帮助杨浦青年工作者明确两法背景下的职责所在,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努力奋进。
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团区委将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探索新型困境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模式,多措并举健全困境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形成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同时,进一步做好“以爱接力 让爱发光”工作项目,通过区青联委员、区青企协会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接帮扶困境未成年人的形式,对全区困难家庭未成年人开展走访慰问、心理关护、学业辅导和心愿收集等常态化帮扶援助工作,将点滴星光之爱心和力量,汇聚成暖阳,照亮困境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道路。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