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一位母亲培养四个博士的真实事迹 北大硕士王青松带妻隐居11年

人气:103 ℃/2024-09-08 18:24:0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世外桃源,心向往之;

只是真做起来,谈何容易。

但有一人却甘愿为心中的净土,舍弃所有的功名利禄。

他就是王青松曾经的北大教师,声名远扬的养生专家。

四十五岁那年,他从北大辞职,带着同样出身名校的妻子,毅然决然遁入深山。

从那以后,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花光350万积蓄,只为开垦一片2500亩的荒山。

10年之后,归隐许久的王青松夫妇却突然决定重出江湖,回归社会

王青松

是什么动摇了他们?

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天的故事......

世外桃源,怡然自乐

2000年,北京和河北交界线上的一个山村,来了一对不同寻常的夫妻。

他们穿戴整齐,谈吐文雅,一看便知是城里来的人。

听闻他们的来意,村民们惊讶不已。

这小两口竟然愿意花20万元租下村后的一座荒山,而且一租就是50年。

这对引得村民侧目的夫妻,便是王青松和妻子张梅。

从那以后,两人便在此安家,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王青松夫妇

他们耗时十年,将这座山林打造成为一个纯天然的生态圈

雇佣10多个农民工,开垦了四十亩耕地。

继而种上玉米、高粱、小米、大豆、芹菜等各式各样的粮食蔬菜,

还在山上种满桃树、杏树、枣树等各种水果。

为实现零污染的纯绿色生活,他们拒绝使用任何农药化肥。

夫妻俩一共养了三头猪、几十头黄牛、几头骡子,还有数百只黑山羊。

然后利用这些动物的粪便给土地施肥。

王青松

非但这样,王青松还不允许车辆进入山里,只为隔绝一切污染源。

如此,所有物资都只能由他和工人们一担一担挑上山

令他骄傲的是,普通工人一个来回需要四十分钟,而他最快只用了27分钟。

每当体力耗尽,累得瘫坐在地上,

王青松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觉得无比的满足,

好几次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这个足不出户就能满足一切需求的年代,这种纯体力劳动带来的快乐变得弥足珍贵。

然而,他乐不可支的样子在一旁的农民兄弟眼里,却十分像个傻子。

王青松

事实上,王青松和张梅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村民们就议论纷纷。

“这家新来的人户怪得很,给他家做工的规矩也忒多了,城里人就是麻烦。”

“进他家的林子,不仅不能抽烟,连带水瓶进去,都要被他念叨半天。”

大家都在等着看这夫妻俩熬不住的那一天。

没成想,几年过去了。

这户人家却一点搬走的迹象都没有,甚至连村庄都不怎么离开。

王青松和孩子

2004年,36岁的张梅怀上了第一个孩子。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已经算是高龄产子,更何况还是头胎。

稳妥起见,无论如何也应该去医院生产。

可十个月转瞬即逝,眼看着就要临盆,他们却一点下山的迹象都没有。

一天夜里,山上的小屋难得灯火通明,屋内不断传出女人痛苦的呻吟声。

没过一会儿,洪亮的婴孩哭啼声惊动了沉睡的山林。

而担任接生工作的不是别人,正是孩子的亲生父亲王青松本人。

他们决意要让孩子在大自然里成长,让其享受真正的自由。

王小宇

山里长大的王小宇,每日跟着父母半耕半读。

成日在山里疯跑的他,不仅体能胜过同龄的孩子百倍,知识储备也远在平均水平之上。

在城里,三岁孩子刚上幼儿园,语言能力都还十分有限。

然而三岁的小宇不但能熟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古文,

还能识别五谷、分清时令更替。

更有意思的是,当其他孩子抱着玩具不松手的时候,五岁的他最爱的却是放羊。

张梅和儿子

每日清晨,这里都会上演这样的一幕。

伴着清脆的鸟叫声,一家之主王青松第一个出门。

他跟随早早等在门口的农民兄弟,扛着锄头进山去。

紧接着,妻子张梅从屋内走出,端着一个大筲箕往石磨走去,开始一天的劳作。

跟在她身后的儿子王小宇则自顾自走向羊圈,打开圈门。

一百多只黑山羊蜂拥而出。

而他却并不慌张,悠闲地跟在羊群后面。

如果有哪个小家伙不听指挥擅自离队,这位年仅7岁的“羊司令”只需吹两声哨子,它便会乖乖归队。

一家三口,各司其职,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

王青松和孩子

村里人也渐渐习惯这奇怪的一家子。

只不过他们不清楚,这对夫妻来到这里之前,曾舍弃了世人渴求的一切。

北大才子,前程光明

1955年,王青松生于河南洛阳新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天资过人的他从小便是村里有名的神童

别的小孩背好几天才能记住的课文,他却能过目不忘。

村里人都十分羡慕王家有个这么聪慧的孩子。

“老王,这小子以后定有大出息,你可有福了。”

而王青松也的确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

高中刚毕业,他便进入洛阳机要局工作。

在这里,他每日需要处理大量检察院、政府等重要机关送来的机密文件,

还需要将上级的机密电报准确传达给特定对象。

要完成好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有保密意识,更需要超群的记忆力。

而这对神童王青松来说,一点压力都没有。

大段大段没有标点的古汉语,他读两遍就能背。

一天将500个电话号码“对号入座”也是家常便饭。

工作之余,他还有大把的时间读书看报,整日一本《庄子》不离手。

这让每日起早贪黑才能勉强完成工作的同事们羡慕不已。

没过多久,这个天才小子就成了局里人尽皆知的风云人物。

儿子吃上了公家饭,王父王母高兴地合不拢嘴。

但他们哪里知道,自家孩子的志向远高于此。

1977年,王青松等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高考。

有趣的是,当别人在埋头苦读的时候;

他烦恼的却是,到底是报北大的国政系,还是法律系?

作为局里的名人,王青松的烦恼很快就传开了。

一个同事的话,让他做出最后的决断。

“你看是检察院上我们这儿汇报工作,还是我们到他们那儿汇报工作?”

几个月后,22岁的王青松搭上恢复高考的第一班车,并且成功考入了北大国政系。

北大37号寝室楼432和434号房是个大套间,里面住了12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汉子。

各路兄弟聚齐,少不了要排名论辈,一时间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为了安定团结,系里特地将机要干部出身的王青松安排到这里,主持大局。

此后,北大国政系79级无人不知,他们有了一个“老大哥”。

而且这个大哥很不一般,一进校便是“团支书”

虽然他看起来年纪轻轻,做起事来却像个老干部般一板一眼的。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王青松还是个讲究人。

就算从宿舍到教室只有几步路,他也是西装革履,脚上还蹬着一双擦得锃亮的小皮鞋。

睡在王青松下铺的唐师曾在《我钻进了金字塔》一书中里调侃道:

“他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

但大学四年之后,王青松却后悔当初自己的决定。

在北京的这些年,他发现相比于稳定安逸的国政系,法律系更适合喜欢挑战的自己。

因此,本科毕业之后,他转战法律,成为了北大法律系83级的硕士。

研究生期间,王青松为了补上落下的课程,日夜苦读,

每天过着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最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还获得了留校资格,成了北大的教师

但他不是死读书的人。

即使学习任务再重,他也会花时间经营自己的爱好。

王青松酷爱老庄思想,尤其关注其中的养生之道。

1985年,正值“养生热”兴起,他便抓住机会,一举成为颇有名气的养生专家。

张梅

最重要的是,在学校特地为他开设的养生班中,他遇见了此生挚爱——张梅。

张梅比王青松小12岁,当时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

初见的那天,北京下着大学,路面湿滑。

课前一分钟,王青松才匆匆忙忙地赶到教室。

推开门,乌泱泱的学生坐满了教室。

但王青松还是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那张俏生生的小脸。

似是心有灵犀,那姑娘也看了过来。

四目相交之间,暗生情愫。

此后的每一堂课,王青松都能见到张梅。

下课后,两人便会到北大的未名湖畔散步。

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每每谈到庄子淡然旷达的处世之道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如果有一天,我误入了桃花源,那我绝对不会离开。”

张梅一脸向往地说道。

王青松闻言大笑,双手抱拳,对她说:

“同道中人。”

没成想,无意中的对话竟然道出了他们的未来。

考博受挫,归隐山林

成为北大教师,又有灵魂伴侣陪伴在侧。

王青松的人生似乎一直是顺风顺水,只要是他所想,都可以实现。

但哪有人能一直如此顺遂呢?

从1990年开始,公认的天才王青松连续遭遇了两次滑铁卢。

研究生毕业的第一年,他想转战哲学,便报考了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

谁知,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名的他却落榜了。

第二年,他再接再厉,转回本专业报考法律系,得到的却是相同结果。

从来没有在考试上栽过跟头的王青松不免有些灰心。

偏偏这时,已经与他结婚的张梅也正处在人生的低谷。

她毕业以后,也获得留校资格,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

但张梅竟然连续五年都没能评上讲师。

事业上的不如意让夫妻两人失落不已。

两人一合计,干脆去张梅父亲家的老房子住两天散散心。

张梅

那个地方位于北京和河北交界的山区,地势偏远,远离城市的喧嚣。

小两口越住越上瘾,决定在此长住;

甚至还租了10亩良田,种上喜欢的庄稼。

但是这样一来,他们每日要坐五个小时的公交才能到北大。

再除去上班的时间,根本没有多少精力打理耕地。

好不容易发芽的大白菜,还没等到收获,就全部旱死了。

看着一地枯黄的幼苗,张梅默默良久。

然后郑重其事地对王青松说:

“老王,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桃花源,所以,我打算辞职。”

妻子辞职之后,每日在家种菜浇花,怡然自乐,看得王青松十分羡慕。

2000年,他也从北大辞职。

夫妻俩在张梅老家附近的一个村庄,找到了期待已久的净土。

从那以后,两人便归隐深山,守着他们的桃花源,再不肯离开。

进山之后,他们摒弃了城市的一切。

就连现代通讯工具于其而言,

也通通都是污染源,被他们隔绝在外。

可想而知,周围的亲朋却完全不能理解这样的决定。

尤其是王青松的父母。

王青松

他们想不明白,

为什么好不容易走出农村的儿子,会放弃大好的前程,选择在一个穷乡僻壤苟活一生。

只是王父王母托人写过无数封信,都没能劝动固执的儿子儿媳。

直到十年过去,王小宇一个偶然的举动,才让王青松夫妇的决心有所松动。

舐犊情深,重出江湖

201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鹤来到王青松的山林做社会进步与人居文化的考察。

同行的还有调侃过他的唐师曾。

看在同窗的面子上,王青松允许他们带上一些通讯设备和摄影机进山。

从没见过这么多生人的王小宇有些害怕。

他躲到妈妈背后,只敢露出一双眼睛。

只见小宇目不转睛地悄悄盯着陌生叔叔手上的相机。

十分好奇,但又不敢开口问。

唐师曾看出小孩的心思,便主动把相机递了过去,温柔地问道:

“你想玩儿吗?”

王小宇犹豫地看了妈妈一眼,得到许可后,不好意思地腼腆一笑,从叔叔手里接过这黑乎乎的大家伙。

可是他从没有见过真的相机,之前只在爸爸的画册上看过。

如今拿到手里,他有些不知所措。

唐师曾握着他的手,将取景框挪到他眼前,然后按了一下快门。

王小宇看着手里被定格的画面,惊喜极了,扯过妈妈的衣袖激动地分享自己的作品。

“妈妈,妈妈你看,这是我拍的。”

这一幕刺痛了张梅和王青松的眼,内疚之情涌上心头。

王小宇今年七岁了,却从来没有出过大山,对于外界的了解,都来自家里破旧的收音机。

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可是现在,看着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神,王青松夫妇不得不开始反思,

这样的生活对王小宇是否公平?

在进山之前,他们已经看过了世间的繁华,到过所谓的顶峰。

可是他们的孩子却不一样。

王小宇从一出生,面对的就只有大山,

即便教他读再多的书,也抵不过放他出去走一遭,亲自见一见世间的繁华。

“孩子应该像一朵花一样绽放,而不是拿爱去捆绑他。”

归隐了十一年的王青松和张梅第一次萌生了回归都市的想法。

当晚,待孩子睡着之后,两人为此事彻夜长谈。

他们越想越觉得,回归社会的事刻不容缓。

更棘手的是,家里的经济也快支撑不下去了。

当年他们带着350万的积蓄来到这里,如今已经所剩无几。

这些年,为了维持山林的正常运转,他们雇了10个农工,每年花费不下二十万。

而他们又只有支出没有收入。

如此下去,别说孩子的未来,就连一家人的温饱能难以保障。

想到这里,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回归事宜。

在唐师曾的帮助下,王青松一家重新回到了都市。

除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夫妇俩还想把他们无污染的农产品推广出去。

他们计划等小宇长大之后,再重回山林,继续守护自己的桃花源。

令人惊讶的是,2020年,当王青松一家人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

竟是通过唐师曾发布的一段视频。

只是这时,王青松因接受专访时的一些言论,使儿子失去入学北大的机会。

失望之余,他又一次选择逃离。

后记

辛弃疾有诗云: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终日生活在喧嚣中的我们,无人不向往心中的桃源。

但牵绊太多,大多数人不舍得也不敢割舍。

王青松和张梅无疑是世人中勇敢的少数。

这种勇敢不仅在于他们敢离开,更在于他们敢回来。

只要心不变,桃花源就还回得去。

当然,也有人对夫妻两的选择提出质疑,

认为他们只是在逃避失败,最终伤害的是其子王小宇。

只能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文献

《王青松》

搜索更多有关“一位母亲培养四个博士的真实事迹 北大硕士王青松带妻隐居11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