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第一个始祖鸟,比始祖鸟更进步的孔子鸟
孔子鸟(Confuciusornis,或根据拉丁文音译作孔夫子鸟)是一种古鸟属,化石标本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白垩纪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根据出土地点的地质形成史推断,这种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1.1亿年,即西方学者所称的白垩纪早期或中国学者所称的晚侏罗纪。孔子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
早在1993年,辽宁北票市附近的四合屯农民杨雨山采集到一副近30厘米的鸟类化石,后来化石收集者张和又收集到一些鸟类的前肢和颅骨的化石。根据以上的化石发现,1995年我国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周忠和等人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题为《株罗纪鸟类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论文中,圣贤孔子鸟被命名,命名献给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是世界最早具有角质啄的鸟类。一些学者认为,孔子鸟是100多年来发现的第二种侏罗纪鸟化石。
孔子鸟化石
孔子鸟的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例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桡骨长,手上长有3个带爪的指,等等。孔子鸟的个体与鸡的大小相近,上下颌没有牙齿,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发育,尾巴很短。从进化角度来看,孔子鸟的形态特征比始祖鸟显得进步,生活时代也应该比始祖鸟晚。
孔子鸟和始祖鸟相似,它的外形既显示了一些鸟类祖先(兽脚亚目)已有的近同形特征,也显示了一些在鸟类进化过程中新出现的离态特征。孔子鸟的颅骨有一些很特别的地方:孔子鸟的喙和现代鸟类一样没有牙齿,枕骨部分有如双颞孔型爬行动物的构造:在(Orbita)眼眶后有成对的颞孔(下颞孔和上颞孔),其它的鸟类包括始祖鸟,都没有这样的颞孔。
孔子鸟的飞行器官比始祖鸟的有所改进。一些标本的胸骨有一扁平的突起,这和现代鸟类的龙骨突相似。能飞行的鸟类发展出膨大的龙骨突,为重要的飞行肌肉提供附着点,使得翅膀能够上下拍动。与始祖鸟相比,孔子鸟有延长了的喙突(Coracoid),这表明了孔子鸟的肩部肌肉在向现代鸟类进化过程中比始祖鸟更进一步。
孔子鸟化石复原图
孔子鸟化石地证明始祖鸟并不是鸟类演化和主系,这使得全世界为之震惊。从1995年年后全球古生物学家们云集辽西,数以万计的鸟类化石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全世界古生物学界几乎都把目光都投向了这里,鸟类研究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著名鸟类学家a.feduccia教授称:“尤其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材料……构成了我们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许多美国学者甚至认为世界现生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往一样最热门的孔子鸟较始祖鸟稍晚(极有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其特点是颌骨无牙齿,取而代之的是角质喙;肱骨近端有一大的气囊孔,第一指骨爪特别强大而尖利,第二指骨爪收缩;胸骨较大,呈片状并有一短的后侧突;耻骨远端没有耻骨脚以及尾椎骨缩短,基本形成尾综骨等,这些都是始祖鸟所没有的进步性状,同时也是区别于早白垩纪鸟类的重要特征。孔子鸟的发现一方面更进一步证实始祖鸟非鸟类进化主流,另一方面打破了它独霸侏罗纪始鸟百余年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人们的研究更全面和充分了。
比如有的孔子鸟长着两条很长的尾巴,有的则没有,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性别特征,长有尾巴的是雄性,没有的是雌性,可以认为孔子鸟是最早的两性异形鸟类。
这种两性异性在行为学上有着很多可能性,首先存在择偶,来自其中一别性的个体会观察异性的羽毛。如果有长尾羽的是雄性的话,根据上面提到的性别比例失调,可能出现一夫多妻制现象。但是,若雄性参与护幼活动,例如保护雏鸟等,这种制度有其经济性的一面。
这种羽毛上的差别提示,早在下白垩纪的鸟类,就可能有复杂的社会行为。
孔子的发现使人们很快人们就发现发现地辽西朝阳四合屯是个鸟类化石库,中国随即成为世界古鸟类研究的中心。到2000年前后,当地共发现了超过1000件孔子鸟属的化石标本。
在同一出土地点,1996年发现辽宁鸟,1999年又发现长城鸟等新的鸟属。遗憾的是,1990年代末盗挖行为使很多化石流失。孔子鸟化石是目前化石黑市最抢手的化石之一,当地流传“一只鸟一座楼”。当局采取措施防范盗挖化石行为时,已经有数以百计的标本,被非法挖掘并流到国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表示,大约80%的孔子鸟化石被走私出境或在国内非法贩卖。大部分买主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的私人收藏家,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法律禁止这类化石的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