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大型秦腔现代戏尕布龙完美亮相京城 大型秦腔现代戏尕布龙完美亮相京城

人气:152 ℃/2025-01-18 22:42:10

(通讯员/栾福杰 晁元娟)16日晚,慷慨激越的秦腔响彻长安大剧院,一首字正腔圆、饱含深情的歌曲《坚守》将全场观众立时带入到苍茫广袤的青藏高原。这是由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带来的大型秦腔现代戏《尕布龙》,在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首次向京城观众完美亮相。

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杨志今、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出席观看演出,并于演出前与剧组主创人员亲切交流。西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霞等领导赴京看望慰问《尕布龙》剧组主创人员,为那些在舞台上挥汗如雨的演员们鼓舞士气。

据了解,大型秦腔现代戏《尕布龙》是一部以已故青海省副省长尕布龙同志真实事迹为原型创作的,由上海越剧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胡勖执导,青海省著名编剧王景珊编写剧本,全剧主要分为“牧民房”“抗雪灾”“搞绿化”三个章节,以“收病人为民公仆”“抗雪灾抢险救人”“反腐败挽救乡长”“落亏欠情系妻女”“南北山献身绿化”等主要事件串联全场,环环相扣,疏朗清晰,以舞台戏曲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了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和一心为民、廉洁自律的光辉艺术形象,是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无畏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推进“四个转变”贯彻落实 “四个扎扎实实”的生动体现。

作为一部带有浓郁民族韵味、地域特征、轻喜色彩和强烈真实感的浪漫主义抒情戏曲。该剧自搬上舞台以来,先后演出三十余场,反响空前,今年七月,《尕布龙》成功入选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名单,作为青海省唯一入选剧目于7月16、17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演出当晚,大段的唱腔和青海花儿、曲艺的旋律时常回荡在耳边,让人大呼过瘾。长约100分钟的演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首都观众被这场来自青藏高原的感人大戏深深打动。演出结束后,很多戏迷仍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

多年来,在我国文艺舞台上,歌颂主旋律、树立榜样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广大艺术工作者所不断追求的目标,从雷锋到田青春,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尕布龙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将作品情感成功的传递给观者,使广大观众得到精神感悟和情感共鸣,让“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互敬互爱的民族团结精神为全国观众所熟知并大力弘扬。与传统戏和历史剧相比,现代戏的创作难点较多,对于现实人物和模范题材的戏剧创作难度更大,而《尕布龙》的成功在于全剧编排的写意、灵动、质朴、简洁,剧中角色与歌队、叙述者自由转换、跳进跳出,夹叙夹议的结构方式,成为交代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导演通过舞台灯光的语汇传递,将观众带入戏剧情境,感受人物情感,创作手法新颖。该剧将青海地方音乐与传统秦腔进行了巧妙的“嫁接”,既保留了秦腔铿锵、婉转的行腔韵味,更体现了这部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据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为期一个月,旨在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展示基层院团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优秀作品。使广大基层戏曲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便于基层巡演、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此次会演汇集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台剧节目。《尕布龙》是西宁艺术剧院成立68年来首次进京参演剧目,意义重大,也是西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文艺繁荣的生动写照。此次进京演出在推介宣传西宁的同时,让更多的外省朋友认识西宁、了解西宁、向往西宁,提升了西宁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水平,同时,也为振兴秦腔艺术,繁荣戏剧舞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专家点评】16日晚演出结束后召开了点评会,专家们畅所欲言,对本剧做了精彩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朱绍玉(北京京剧院一级作曲)《尕布龙》用穿珠子的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现出尕布龙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一生,宣传了一位值得宣传的青海好干部。全剧匠心独运,颇有亮点。在剧情间跳进跳出的歌队对推动全剧进展和连接各板块起着重要作用,而音乐在秦腔音乐本体的基础上加进了蒙古族音乐等内容,突出了蒙古的民族特色和青海的地域特色。作曲冯琳在音乐的完整性构造上,在运用声腔刻画人物上都做得很好。李小雄在戏里真正起到了领衔主演的作用,很好地塑造了人物,支撑起了整部戏。此外,饰演乡长的梁利广嗓音也还不错。西宁艺术剧院的命运始终不太好,一直是个市级院团,青海应当有一个省级的秦腔剧团。

康式昭(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尕布龙这种干部很伟大,让我看到一个真正不忘初心、不忘誓词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这出戏内涵深厚,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很大。全剧充满了诗的意蕴,导演将秦腔与民歌、歌队、梦境等多种呈现方式融合起来,安排得十分协调和自然。剧团演出阵容整齐,演员都非常称职,尤其是主演李小雄对尕布龙形象的塑造弥补了剧本的不足,提升了整个剧目。秦腔和青海民歌的搭配显得自然和谐,让人听了特别高兴,特别舒服。欣赏这出戏,既是一种思想的启迪、灵魂的触动,又是一种艺术的享受。需要注意的是,剧中尕布龙妻子瘫痪后,女儿被迫退学在家照料母亲,尕布龙对妻女的关心不够,有悖常理,具体原因需要在戏里有更明白的解释和交代。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尕布龙》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剧中所讲述的都是真人真事,事迹本身足够感人,这样的真人真事不允许也不需要虚构,但因此也就很难形成矛盾冲突和贯穿线,在剧本上只能呈现为块状结构,编导用歌队和女儿的几次出场来串联情节,衔接自然,恰到好处。作曲非常见功夫,在地地道道的秦腔中融入了一些民族化、地方化的音乐元素,听起来很自然很舒服,全剧舞美也很有青海特色。这样好的戏由一个经历了风雨的剧团演出,取得如此热烈的反响,实在令人鼓舞。建议将尕布龙妻子瘫痪后继续留在草原的情节表现得更具体细致一些,做足文章,让人物的高贵品质进一步打动观众。

李惟铨(中国评剧院一级演员)公仆题材的戏难写难导难演,很敬佩也很感谢西宁艺术剧院贡献了一出能让观众坐得住的公仆戏。尕布龙是牧民出身,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个好干部,对草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深情。李小雄真是大角儿、好角儿,他将尕布龙这个人物的分寸把握得很准确,演得很成功,很有激情,支撑起了一台戏,验证了“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我提两点建议:一是平台除了雪崩和种树两场外,在其他场次都可不用,免得影响舞台的纵深感,拘束了演员的表演。二是全剧总体感情基调略显沉重,可将讨水一场中乡长等人赘余的台词去掉,增加尕布龙讨水时遭到农家妇女叱骂,两人对唱的戏份,给作品带来一点诙谐的情调,作为全剧的调剂。

景俊美(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很高兴见证了几年来李小雄作为演员的逐步成熟,从狗儿爷到王贵,再到尕布龙,李小雄塑造的人物跨度大,身份悬殊,但他都能自如地驾驭。我从中看到一个演员的逐步成熟,也看到他的努力与艰辛。目前的现代戏中,好人好事的戏较多,这类题材如何能有更完美的表现,需要我们认真考虑,谨慎处理。艺术创作必须遵循艺术的逻辑,能够做到《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体现着一种高度。只有那些能够直接反映精神样貌的镜像才能引发灵魂的共振,越是浑然天成地呈现,越能成为匠心独具的杰作。我相信经过反复打磨,这个戏也能达到天然去雕饰般不着痕迹的自然境界。

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这个戏从真人真事入手,歌颂了人民公仆尕布龙亲民爱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剧中尕布龙建牧民店、抗雪灾、荒山植树等事迹都与牧民的生计息息相关,经编导真实呈现于舞台后,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同,引起心灵共鸣。但这些情节与其他英模故事有雷同感,还缺乏对尕布龙精神特质的深入开掘。导演手法上,充分利用青海秦腔的艺术特点,发挥歌队的多重作用,展现地域音乐青海花儿的特色,活化秦腔传统表演程式,通过一系列新的程式动作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表现出导演对秦腔传统程式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戏戏曲化的新锐探索。在抗雪灾、南北山植树两个场景里,设计了冒雪救民舞和植树舞,有一定创意,却也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现代戏应如何化用传统程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尕布龙》这个戏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一是虚与实的关系。戏里情节基本都是真人真事,整体偏实,虽有比较可取的创造性虚构,但由于铺垫不足,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情与事的关系。中国戏曲用演唱来抒情,现代戏加强了叙事,但也应给戏曲的抒情性表现留下空间。人物所抒的情应是真实的个人内心情感,剧中表现夫妻、父女之情时,应减少概念化的表达,多些更生活化、更细腻的唱词和道白,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三是新与旧的关系。这主要指的是戏曲程式,要尽量将可资利用的传统程式融化进现代戏中,比如灵前一场,可以借鉴传统戏曲手法,让尕布龙将轮椅当作已故的妻子,设计系列身段动作,效果可能会更好。此外,不同种类的音乐穿插时最好还是要落回到秦腔,时空转换、场次转换也最好能再自然一些。

搜索更多有关“大型秦腔现代戏尕布龙完美亮相京城 大型秦腔现代戏尕布龙完美亮相京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