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记录卡怎么用图表示?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奇怪
活动区。
宁涵一个人在前面的桌子上玩磁力棒的玩具。
我看了看他,他很专注的摆弄自己手里的磁力棒,没有看我。
我转身去看别的区域情况。
过了十分钟我经过科学区,看他搭出了一个小桥样的物品。
又过了十分钟,我来到了他的身边。
他依旧在拼磁力棒。
桌面上摆着用磁力棒和磁力小球拼好了的三角体和长方体。他试图把三角体放到长方体上,动手很轻,小心翼翼。我猜测他打算拼一个小房子。三角体放上去的一瞬间,正方体被压塌了。他试图扶起正方体,但是磁力棒相互吸引,纠结在了一起,他分解了三次之后,正方体和三角体反而更加分不清楚。
他对我笑了笑。开始把倒塌的磁力棒放平,拆成单独的个体。
我问:“宁涵,你觉得为什么会塌呢?”宁涵说:“上面太重了,把底下压塌了。主要是因为小球太重了,这个(指磁力棍)没多重。”
我:“那你感觉玩这个什么最难呢?”
宁涵:“做望远镜时,把这些小棍摆成一个圆环最难,说不定拼到哪的时候,它们就瞬间崩成一根直棍了。”
我:“那你是怎么解决的?”
宁涵:“一个一个慢慢来,不过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把拼好的压住,在慢慢的放下一个,这样的话会比较好弄一点。”
宁涵接着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根棍有时候没法吸到一起。”
我:“这是为什么呢?”
宁涵:“我之前做过研究,知道它有正负极。都是正极吸不上,都是负极也吸不上,必须得有一正一负才能吸上。”
我:“那你怎么知道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
这时宁涵拿出一个正常磁力条给我介绍了起来“红色代表北,指向地球北极,但是它是南极”,一边介绍一边看我的表情。我听得有点糊涂,轻轻皱起了眉头,他发现了我的表情,立刻停住这个话题,说:“这个没法看出来,只能试。”
我:“那这个小铁球是正极还是负极?”
宁涵:“他只是带磁力,都可以吸上。”
我“那他有什么用呢?”
宁涵笑了笑说:“没什么用,有他就是为了好看。别人都把它用来弯折小棍。但没有它也可以,只把一个放在另一个中间变成T字就行。只不过都这样的话,不好看。”
有些玩具,我们成人看起来可能没什么探究价值,比如磁力棒,但是孩子们就是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磁力棒也有正负极,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并且利用这个原理搭建自己喜欢的形象,也尝试解决因为这个原理而造成的一些困扰:拼望远镜的时候搭不出圆环怎么办。并且他也发现了磁力棒中间的磁力和两端不同,可以吸引正极,也可以吸引负极。利用这个发现,他找到了一个磁力棒的T型链接方法。
不用铁球,也可以链接。那么铁球在磁力棒游戏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活动我们没有进一步的研究。 但是我想宁涵一定会有他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在和宁涵一起玩磁力棒的过程中,宁涵始终是兴致勃勃,展示出他对于磁力棒这个玩具的喜欢,并具备了对磁力现象的较高认知水平。虽然他不能用很精确的语言向我表述出来,但是通过和他的交流,发现他对于磁力棒正负极的认知远远超越了我的想像,甚至知识水平比我还多一些。这让我有些羞愧,也让我对科学区活动有了从新的认识。
活动区活动并不是孩子独自摆弄就没有发现,恰恰是孩子们在摆弄这些玩具的过程中,能够有他们自己的认识。而教师或者同伴的合理介入,可以激发他们表达或者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利用适时的提问帮助孩子梳理经验、提升认知才是关键。而这也需要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可以说,每一次指导幼儿活动区,都是对教师软储备的一个挑战,孩子用他们的特有的求知欲提示我们,要做一个好老师,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任重道远,学无止境,我们与孩子一起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