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雀鳝颜色变深是什么原因?科普丨从生物学角度详解鳄雀鳝
它危险,但也没那么危险;它强大,但也没那么强大;它被称为“水怪”,但也不算很怪。
雀鳝科动物
福寿螺、鳄雀鳝,如果把这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你或许会觉得福寿螺相当人畜无害。
从生态角度来说,如果它们要在危害性上相较高下,实际上鳄雀鳝的生态危害性是小于福寿螺的。
究竟为何,请听我细细道来。
此前小编已经对福寿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今天我们同样从生物学的角度,细细地“拷问”鳄雀鳝。这两篇对比起来阅读收获更大哦~
关于鳄雀鳝作为入侵物种的危害,相信大家在最近接连曝出的新闻中已经有所耳闻,有些说法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有说它身怀剧毒,又有说它繁殖能力惊人,甚至在水中会还会吃人。
小编:这何尝不是一种“水猴子”呢。。
真相到底如何,小编认真地对各种说法进行了查证与考据,今天我们从头聊起,您的所有疑惑,都会解答~
鳄雀鳝是什么,史前怪鱼的称号从何而来?
鳄雀鳝,学名大雀鳝Atractosteus spatula,是雀鳝科里体型最大的物种。
它的分类地位是,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全骨总目、雀鳝目、雀鳝科、大雀鳝属。
为何要把它的分类地位列出来呢?
因为找到了这个,我们就在物种图谱中找到一个“锚点”。有了这个锚点,鳄雀鳝的前世今生,形态特征等就浮现出来了~
如何浮现的呢,请您接着往下看!
地球上有类“有脊梁”的动物,在胚胎时期,它们的背部都会有一条脊索。我们人类、鱼类、爬行类、鸟兽类等,都有这个特征。这就是“脊索动物门”。
而在脊索动物门中,有类生活在水里,尾巴对称的鱼——硬骨鱼纲。
硬骨鱼纲中,有一类鱼鳍是辐射形状的鱼——辐鳍亚纲。这类鱼占了硬骨鱼纲中90%的物种,是个大家族,里面有我们常见的鲤鱼鲫鱼,也有没怎么见过的雀鳝,还有中华鲟等。
这三者对应的就是真骨总目、全骨总目、硬鳞总目。
就进化程度而言,
真骨总目的物种是进化最完善的,也是出现时代最晚的,更是和我们更亲近的,占硬骨鱼纲物种的90%。它们在距今6500万年的新生代开始繁盛至今,如今已经是我们餐桌上的“熟客”。
其次是早一些的全骨总目的古代鱼类,距今2.5亿~6500万年前——和恐龙一个时代。它们这个时代繁盛起来,而后逐渐凋零,到现代,仅剩极少数物种仍流着他们的血脉。
这类物种最大的特点是硬骨发达、体表有着坚硬的鳞片。鳄雀鳝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它“史前怪兽”的称号来源,它身上的菱形硬鳞是标志性特征。目前全骨总目的动物均在北美流域分布。
还有更早的硬鳞总目,这类物种繁盛于距今3亿年的古生代,原始而古老。它们骨骼大多为软骨,体表有硬鳞。极为濒危的中华鲟,就是这支古老生物的直系后代。
“活化石”中华鲟
现在,您明白鳄雀鳝到底是什么了吗,它和其它鱼类有什么区别是否也一目了然了呢~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鳄雀鳝的生物学特性
鳄雀鳝的捕食能力
鳄雀鳝是类不折不扣的“大型淡水肉食性鱼类”,成体体长一般在80厘米以上,巨大者能达到1米以上。
听到这个词汇,您想到的可能是鳄鱼、大白鲨等等猛兽。
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
据研究,它们的捕猎方式较为独特——
高速录像显示它的嘴巴能够从前到后的快速扩张,产生吸力捕获猎物(Lemberg JB, 2019)。
细长的吻部利于捕食小型鱼类
由于骨骼结构的问题,鳄雀鳝本身并没有鲨鱼、鳄鱼那样强大的咬合力。其牙齿虽然看起来吓人,原来实际上只起到固定猎物的作用。
而作为捕猎者,鳄雀鳝细长的吻部是适应捕食小型鱼类形成的特征,对于较大的猎物,则会远远地避开,因此极少有鳄雀鳝袭击人类的报道,可查证的袭人报道多为被鳄雀鳝牙齿划伤。
但它们作为淡水中的食肉动物,也必然会对水体中的其他鱼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贪婪的本性加上天敌较少,因此“为祸一方”也并非虚言。
近日,多地频频爆出发现鳄雀鳝踪影的报道,难免会让人担忧——他们不会就此扩散开来吧?
您先别急,目前事情还不算太糟。
鳄雀鳝的繁殖能力
自然界中的生物有不同的繁衍策略
在谈到繁殖能力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个生态学概念——R-策略与K-策略
这对概念是指物种繁殖的两种选择,是相对而言的。
这一理论由MacArthur (1962)提出,
R-策略物种即秉持“多生快生,生死不论”,往往具有个体脆弱短寿,但是繁殖能力高的特点,我们此前介绍的福寿螺,就是R-策略物种。
而K-策略物种则是“少生慢生,质量第一”,往往个体比较强大长寿,但是繁殖能力较弱。
鳄雀鳝,严格意义上讲,很难说它属于R-还是K-。小编认为,是可以认为它偏向K-策略的(或许有所争议)。因为总体来看,鳄雀鳝繁殖能力是比较弱的。
这时候有的宝宝会说:专家说它一次能生几万只卵,怎么能叫繁殖能力不强呀?
实际上,繁殖能力并不能只靠产卵量来衡量,而是要综合一系列性能指标构成,包括:性成熟时期、发情周期、卵子受精率、成活率等。
举个例子,我们曾介绍过的罗非鱼,它们的繁殖能力就十分强,具体来说,它们一年可以繁殖2~4次,半年或一年即可性成熟。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口腔孵化行为,其受精卵的成活率也是极为惊人的。
罗非鱼也是入侵物种
而鳄雀鳝,同许多大型鱼类一样(达氏鳇、三文鱼等),长达数十年的生长周期,七到八年才达到性成熟,这也意味着它们的繁殖能力低下。
鳄雀鳝的受精卵孵化条件较为严苛,受到水质、温度、水流的较大影响。
在野外环境中,开放式的受精方式意味着较低的受精率,而受精后的受精卵孵化率更是不足二成,后续幼鱼的存活率还会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Halstead和伍汉霖的调查研究显示,鳄雀鳝鱼卵具有明确的卵毒性,会导致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因此,就目前而言,鳄雀鳝还不会像福寿螺、小龙虾那样突然的扩张,让我们措手不及。至少,以它们的繁衍速度而言,我们还有时间处理。
鳄雀鳝的生存现状
目前,全国尚未发现鳄雀鳝自然繁殖形成种群的迹象。
雀鳝科的物种,包括鳄雀鳝,作为观赏鱼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也没有自然形成种群,有这也与我国的气候和水质不适合其繁殖有关。如今多见的报道均属于遗弃和放生案例。
但是在我国观赏鱼市场,的确已经实现人工繁育。报道中见到的雀鳝鱼苗,都是来源于此。
相比罗非鱼、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它的入侵并不能称得上是成功。
除了我国之外,目前在印度、伊朗等亚洲国家均有鳄雀鳝入侵当地自然水体的报道,途径也如出一辙——作为观赏鱼引入,遭到遗弃或养殖逃逸。
别看它在我们这儿耀武扬威,大杀四方,在它的老家,美洲的淡水河流域,它们种群数量正在逐年下降,当地的专家正忙着保护它们的栖息地、研究增养殖手段(Porta, MJ, 2019)。
对于在我国淡水水域中大杀四方的鳄雀鳝,处理方式也比较简单,引诱、捕捞等手段可以很好地进行处理。
可见,没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即使个体再强大,造成的危害也是有限的。而那些典型R-策略的入侵物种们,更值得我们了解与警惕。
关于鳄雀鳝,我们还要知道什么?
由于放生 巴西龟已泛滥成灾
虽然鳄雀鳝的入侵现状没有那么糟糕,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放松警惕,反而更要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目前鳄雀鳝虽未能在野外建立种群,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继续任由其通过各种方式逃逸到自然水体中,相信它们在我国野外“定居”也只是时间问题。
届时,一种强大又长寿的入侵物种将在我们的水域家园中肆虐,这是谁也不想见到的情景。
随意放生,涉嫌违法。但对于繁育和养殖,法律尚无明确规定。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建议以观赏、猎奇的心态养殖它们。
小编:放生巴西龟、清道夫、食蚊鱼等物种也是同样违法的,具体可以参照《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同时也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正确的科普知识才能引导正确的认识,不夸大鳄雀鳝的危害,也不小觑它作为入侵物种的威力。提高对于鳄雀鳝的警惕的同时,也勿忘危害更大的、习以为常的物种,维护生态安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更多精彩,请移步主页,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