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睿智的诗人,金视界丨牧羊诗人李松山
在炎炎夏日里,让我们走进农民诗人李松山的诗歌世界,感受那如阳光般温暖的微笑,那是诗人的微笑,品读那清凉的诗意,感受自由的风吹过耳际,诗人正走向田野,那里正是他走来的地方……
农民诗人李松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更生 陈炜 摄影报道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不普通的,他还是一位诗人、一位自强不息的残障诗人。他叫李松山。
母亲,还有村里的人都亲切地喊他:山。不过,他还有一个名字,山羊胡子。那是他写诗的笔名,别小看这个山羊胡子,他登上了中国最权威的诗歌杂志《诗刊》,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今年二月,《诗刊》在头题位置,重磅推出了他的11首诗作,并配发点评,向全国推介。39岁的山羊胡子一鸣惊人。
李松山家住舞钢市尚店镇李楼村,父亲前几年去世,姐姐出嫁、弟弟外出打工,就剩下他和老母亲守着家园,耕种放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曾是一个健康的孩童。四岁时的一场大病把他撂倒了——他得了脑膜炎,持续不退的高烧损毁了他的脑神经,后来虽然治愈了脑膜炎,他却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变成了说话困难、走路蹒跚、指如铁钩般弯曲的残障儿。
面对这个大难不死的儿子,父母不离不弃。父爱如山,将他像正常人一样严格要求;母爱如水,时时刻刻关心着他的一举一动,坚持把他送进学堂。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为了给姐姐、弟弟上学提供更好的条件,他辍学回家,成了一个羊倌。从此,他除了帮家里照看几亩责任田,春耕秋收,就是与一群山羊为伍,在村南的旧河道里,让狗儿看着羊群,自己在草地上读书、学习、想心事,看日出日落,看露水驮着太阳,在晃动的枝条间奔跑。
2005年秋天,他写下一首稚嫩的诗作《那时的你》。那个“你”,是他的小学同学,一个“哭得很天真”,“笑得很倔强”的姑娘。从那时起,这个肢体僵直而思维活跃的小伙子,用一支笨拙的笔,捅破了诗的门栅,痛快地释放了奔涌的诗情。
每天,他迎着朝阳,赶着羊群去属于他和它们的原野;傍晚,他踏着晚霞,跟着羊群回到他和它们的家。碰到邻居街坊,他们就说:山,回来了?这个叫山的小伙子就扬起手,像个凯旋的将军一样,回答:嗨——
昨天,我微信他:
“那姑娘看到过那首诗吗?”
“不能让她看见。那是写给我心里的她的。”
“最近有姑娘给你写信吗?”
“木有啊!”
“你的羊生小羊了吗?”
“生虫了。”然后补充:“玉米生虫了。我去地里给玉米打药。”
编织春天:3月20日,李松山用手机创作。
怀抱诗刊,松山的笑是如此幸福。
侃侃而谈,他像一位表演家。
松山幽默,爱和村里的嫂子们开玩笑。
松山的家:诗人与忠犬
母亲是松山的最大牵挂。
追赶田野的诗人:跨过沟坎,奔向田野,那是他创作的源泉。
4月27日,李松山第一次参加河南省青年作家创作会。
第一次与河南省作协主席相遇,李松山内心激动不已。
与河南日报记者在原野的交流。
羊道:放牧是他主要生活内容,也是他思考创作的最佳时机。
心花怒放:春天的花香浸润了内心与大脑,松山感叹:热爱大地与山村。
站在春天的岗坡上眺望远方,松山说:我能用诗歌改变命运吗?
今年,李松山家种的4亩小麦收获5000多斤粮食,一家人高兴。
2003年创作的诗歌。
阅读是李松山最快乐的事情。
6月14日,闲暇时间,李松山与诗友到街上的歌厅唱歌,以此慰藉心灵。
有诗歌与羊群和亲人的相伴,李松山对生活充满信心。
李松山诗选:
【畅想曲】
炭火已熄灭。
月光在窗棂上勾勒出旁白。
铅笔在酣睡,
记忆里残留的雪,和几粒闪耀的星辰
在稿纸折叠的皱褶里,无法邮寄。
瓦房里深居的人,
他推开门,
露珠驮着阳光,
在晃动的枝条间奔跑。
【闲下来的日子】
一桌人在搓麻将,
一桌人在斗地主,
一群来回走动的围观者。
阳光落在坠落的叶片上,
风抚摸着矮墙,低语。
这是他们闲下来的日子,
他们的麦子
在各自的麦田里
自顾自地生长,
长势如何那是麦子的事情。
小卖部后面的大桐树上,
两只喜鹊在巢里
不啼叫,不飞翔,
它们闲下来的时候,
和树冠融为一体。
【雨的潜台词】
她双手托着锅盖有节奏地抖动,豆子哗啦啦落进筛子。
父亲去世后,全家沉浸在悲痛之中,神情恍惚的她倒先安慰起了我们。
五七刚过,她就催促大照姐和二弟,赶紧上班。
照顾好各自的家。
两年了,她平静地收拾着家务,门前的菜园里,
依然种植着父亲喜欢吃的线辣椒……
现在她又在拣豆子,
豆子顺着锅盖,哗啦啦落下来;仿佛磅礴的雨被她接着;
她身子向前微倾,试图把那雨声压得最低。
专业评论
李松山的诗歌平视生活,没有僭越冷静观察者的位置,生活构成他诗歌起兴的源头,牧羊、酗酒、筛豆、落雨、唱歌、捡石、归家等等,都成为他写作的源头。平视是一种冷静的观察者视角,诗人没有在诗歌里戴上面具,在文本背后为自己发明隐居者或批判者的角色。——李啸洋(摘自《诗刊》)
李松山的诗歌因为不带有知识的凝重,从而使其诗歌呈现出了一种朴素、明朗的质地……反思当下中国诗歌写作的诸多问题,澄明、质朴的诗歌写作对于凝滞艰涩、故作高深的诗风绝对是一种反噬。然而,如果这种质地仅仅局限于某种题材的书写上,长期写作形成固定模式,必然会成为短板……虽然不可改变的人生背景可能“决定”了什么,但是试着去介入更加广泛的无边的现实主义还存在着诸多可能性。——赵目珍(摘自《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