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幼鸟从窝里掉下来能摔死吗?燕子窝里居然孵出了一只大黑鸟
近日,一位热心市民给我们致电:您好,救护中心吗?我家门上燕子窝里没孵出燕子,孵出一只大黑鸟!把燕子吓得够呛!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让市民朋友发来了照片。
原来,家燕是被大杜鹃巢寄生了。(巢寄生:即是某些鸟类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
大杜鹃在家燕巢中
一位热爱动物的市民朋友拍摄
大杜鹃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文名:大杜鹃
英文名:Common Cuckoo
拉丁文名:Cuculus canorus
为鹃形目(Cuculiformes)杜鹃科(Cuculidae)鸟类,体长32-33厘米。大杜鹃雄鸟上体暗灰色,嘴黄色,嘴尖黑色,腹部具黑色细密横纹。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鸟上体灰色沾褐,胸呈棕色。与其他杜鹃的主要识别特征是虹膜和眼圈都呈黄色。
左雄右雌
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子规等,全国各地可见,是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它是一种常见的巢寄生鸟类。
大杜鹃的分布:来源于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根据研究,大杜鹃的宿主大多为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等鸟类,目前的在国内所记录的宿主更是达到25种,是迄今国内最常见、宿主多样性最丰富的寄生性杜鹃。
大杜鹃→东方大苇莺
图片来源见水印
大杜鹃→北红尾鸲
图片来源见水印
大杜鹃→棕头鸦雀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为了不被宿主发现,大杜鹃能在10s内完成下蛋,而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会表现出与宿主的卵色尽量相似;但也有研究表明大杜鹃产卵时并不能识别宿主的卵色,是随机选择可供产卵的宿主巢。
大杜鹃与红尾伯劳的卵
图片来源见水印
当然也有产卵被抓的时候
大杜鹃巢寄生东方大苇莺被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前两天,我们还曾接到一个电话:一只大杜鹃在与喜鹊掐架后在市民家中下了一个蛋,推测就是大杜鹃要巢寄生喜鹊被发现,蛋没憋住下到市民家中(偷笑)。
大杜鹃的卵比有些宿主的卵明显大,但宿主为什么没有识别出来?是因为更大的卵预示着更强的存活力,更易得到亲鸟的偏爱。
大杜鹃的卵和林岩鹨(Prunella modularis)的卵
图片来源见水印
也有些“聪明”的宿主也能够及时发现被寄生的卵并将其扔掉。
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正在将寄生卵扔掉
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大杜鹃幼雏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抚育,一般在10天左右就能迅速孵化。由于大杜鹃的体型一般比它巢寄生的宿主体型大,雏鸟的食量也大,为了保证没有其他雏鸟与其争夺食物,大杜鹃雏鸟孵化出来的第一件事儿便是将巢中宿主产的卵或者已经孵化出的其他雏鸟拱出巢外。
天生背部凹陷的大杜鹃雏鸟的拱卵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杜鹃与家燕的恩怨
大杜鹃很少巢寄生家燕(Hirundo rustica),主要原因是家燕对寄生卵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有研究推测,家燕选择伴人生存也可能是一种反寄生适应策略,避免被大杜鹃寄生。
家燕的巢
图片来源见水印
显然这一次,家燕失误了。
网络上也有一些大杜鹃巢寄生家燕的新闻报道。均出现在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原因可能是在北方繁殖的家燕和大杜鹃种群数量多,被发现寄生的概率大;还有可能是在南方繁殖的家燕繁殖期时间早于北方,约在2-3月,并且大杜鹃很少在南方繁殖。
不知所措的家燕
(大姐,您不会刚发现这不是您滴孩子吧。。)
大杜鹃的迁徙
那么夏季来到北京的大杜鹃,在哪里繁殖,又去了哪里越冬呢?
为了了解大杜鹃的迁徙路线、停歇地情况以及影响其迁徙的因素,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与英国鸟类学基金会、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野鸭湖湿地公园和翠湖湿地公园以及中国观鸟会合作开展了北京大杜鹃环志项目,为其佩戴卫星发射器,跟踪监测其迁徙情况。
戳视频了解详情
项目中有两只大杜鹃的完整迁徙路线被记录到,一只是来自野鸭湖湿地公园的梦之娟(雄性)。
他在野鸭湖湿地繁殖,秋季南迁由野鸭湖湿地2016年9月4日开始,经过缅甸、孟加拉国、印度、索马里、坦桑尼亚,于2017年2月1日到达莫桑比克南部越冬,耗时151天共飞行14800km左右,春季北迁与秋季基本相同,2017年4月14日开始由莫桑比克北迁,于2017年5月20日到达野鸭湖,耗时36天,共飞行12300km左右。
梦之娟的迁徙路线
红色:繁殖地—越冬地
黄色:越冬地—繁殖地
梦之娟2017年5月20日,到达繁殖地野鸭湖,被正在进行的观鸟赛小组拍到!!
看到背后那个长长的细线了吗?高景欣摄
另一只为来自翠湖的Flappy(雌性)
她于2016年5月27日从翠湖湿地北迁于6月1日到达蒙古国宾代尔县的Onon Balj Basin 国家公园进行繁殖,飞行1100km,在蒙古国停留44天后于7月14日向越冬地前进,途径中国、缅甸、印度、阿曼、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于2017年1月14日到达莫桑比克越冬,耗时184天,共飞行17200km,回程也选择了类似的迁徙路线,于2017年4月15日从莫桑比克出发飞行15700km,于2017年6月3日到达繁殖地蒙古国宾代尔县,耗时48天。
Flappy的迁徙路线
红色:繁殖地—越冬地
黄色:越冬地—繁殖地
这里可以发现,这两只大杜鹃的越冬地都在莫桑比克,但是繁殖地却不相同,他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迁徙路线。选择纬度较高地区繁殖的大杜鹃(Flappy)在向越冬地迁徙时也选择了北线,回到繁殖地的路线也选择了北线。
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由繁殖地到越冬地的时间较长,速度慢,而越冬地到繁殖地则耗时短,速度较快。这与其他鸟类一致,主要是因为春季迁徙时先到达繁殖地区的个体能够占据比较好的繁殖领域,从而获得更高的繁殖成功率。
大杜鹃与北京雨燕虽然都是到非洲越冬,但雨燕飞翔速度快且在空中捕食几乎不落地,而大杜鹃迁徙途中需要落地觅食,这也使得他们的迁徙更为困难。
大杜鹃路过的国家
就是这样一种 “无耻”的鸟儿靠着他们的勇敢和勤奋穿梭世界,你慕了吗?
来源: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鸟类知识科普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