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唐朝诡事录最厉害的家族 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门第

人气:272 ℃/2023-12-27 02:33:10

最近一部网剧《唐朝诡事录》以其神奇魔幻的元素、神秘诡异的气氛、悬疑惊险的剧情风靡网络,收视率不断走高。作为推理小说和悬疑剧的爱好者,我自然也要一睹为快,一口气追完,虽然每个案子我基本都在苏无名揭晓答案之前已经找出了凶手,但也不得不承认该剧仍然是国产推理剧中的上乘之作。虽然主打奇幻,但并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架空剧,尽管主角人物都是虚构,圣人、太子、公主也没有点出名字,除了长安洛阳之外的地名也都用的假名,但历史背景却是清楚无疑的,服化道的考据虽说不上多么考究却也中规中矩,所以我也蹭蹭热度,借《唐朝诡事录》聊聊唐朝的故事。

《唐朝诡事录》双男主之一的卢凌风总有一股霸道总裁的气势,张口闭口说自己是范阳卢氏。甘棠驿中,前来投宿的崔无忌,尽管只是最高为从七品上(京县县丞)的县丞,面对最低也是正五品下(下府都尉)的折冲都尉于某,却毫不客气,一来就要住最好的上房,而于都尉却敢怒而不敢言,皆因崔县丞自报是清河崔氏。那么,门第在唐代真的这么重要吗?

门第观主要是由社会对某一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评估而来,即政治地位高、经济水平高、文化水平高的家族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及影响尤为突出,从而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权。门第观念可谓源远流长,先秦是个贵族社会,贵族士大夫构成了最早的高门大第,秦始皇开创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就亡于关东贵族的反秦战争之手。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几任皇帝都致力于打击关东豪族的势力,到汉武帝时达到高潮,但从此之后,汉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地方豪强开始崛起。刘秀的东汉政权是在地方豪强特别是河北豪门大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势力强大,开始形成门阀世族。东汉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制度,青年才俊通过被地方州郡官员推荐为秀才、孝廉来进入仕途,但察举渐渐被门阀所控制,才能的选拔标准逐渐被门第所取代。王符《潜夫论·交际》中说:“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必阀阅为前。”

曹操出身宦官家庭,门第不高,他推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力图打破门阀的垄断,然而他死后,曹丕代汉称帝,不得不争取世族的支持,开始实行新的官员选举制度——“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实行, 实际上成了门阀世族控制选官的一种政治特权, 也标志着门阀世族制度的确立。士族子弟二十岁就可以做秘书郎,而且升迁极快,寒门子弟到知天命之年才只能做小吏,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东晋到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君弱臣强,门阀世族甚至比皇权力量更强大,而皇帝曾一度作为门阀世族的扶植的傀儡存在,晋元帝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时,曾经邀请王导坐到御床上来,当时民谣唱道:“王与马,共天下”。这个时期的门阀世族的特权, 已经发展到囊括经济上、政治上、国家事务上、甚至社会生活上的一切领域,到了极度膨胀的状态。

自魏晋以来,门阀世族为了保持士族的“血统”、扩大本世族的影响力、维护贵族特权、维护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他们严格实行“内婚制”,也即“门第婚”,不与庶族通婚。引发侯景之乱的叛将侯景曾经向梁武帝萧衍提出求婚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家,这两家均是江南的豪族,王氏是东晋时就流传于世的望族,谢氏也是东晋谢安谢玄之后,两家历史上产出过无数著名武将文臣,显赫无比。梁武帝听了侯景的这个要求,为难地说:“王谢门高非偶,可於朱张以下访之。”言下之意是:“王、谢两家门第非常高,都是斯文名门,你一个吊丝而已,恐怕配不上,还是退而求其次,找门第稍逊的朱、张两家试试吧。”北魏宣武帝的宠臣赵邕担任幽州刺史,欲娶范阳卢氏女,该女父亲早亡,叔父做主同意婚事,但女孩的母亲是幽州另一名门北平阳氏,坚决不同意,带着女儿回到娘家躲避。赵邕岂肯善罢甘休,到阳家把阳夫人的叔父抓去,严刑拷打,逼迫交人,竟把他打死了。阳夫人把状告到洛阳,朝廷判处赵邕死刑,虽然赶上大赦免了死刑,但仍被除名,从此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即使是皇帝宠臣,高门大族也不是随便得罪的。

南北朝晚期,门阀制度开始衰落,北齐皇室高氏和北周皇室宇文氏都出自六镇军人集团,隋唐皇室则都出自北周形成的关陇集团,杨、李两家都是八柱国之一,两朝皇帝打击士族势力不遗余力,然而也不能免俗,隋文帝杨坚自称弘农杨氏、唐高祖李渊则自称陇西李氏,还是要标榜自己的门第。皇室都如此,民间的影响更是十分强大,魏晋以来形成了山东的崔、卢、郑、李、王五姓七家和关中的韦、裴、柳、薛四姓,尤以五姓七家为最高。五姓七家是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一共五个姓,崔、赵两姓各分两家。这五姓家族仗着其千年积累的声望,以与其他族姓通婚为耻,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连盛唐宰相薛元超都叹道:“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

卢凌风剧照

唐太宗对门阀制度非常厌恶,为了打击山东士族,他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从制度方面下手,大力推行科举制;二是从观念方面下手,修订《氏族志》。贞观六年(632年),太宗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遍责天下谱谍,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坚逆”,重新修订《氏族志》。高士廉等人经过六年的考校,最终于贞观十二年(638年)提交了初稿。太宗一看,火了,排第一的居然不是李唐皇室,而是山东士族中最显赫的博陵崔氏。高士廉等人也不是不知道皇帝的意思,但最终仍把博陵崔氏列为第一,可见门阀制度影响之大。

此事进一步坚定了太宗打击山东士族的信念,他毫不客气地对高士廉等人说:“汉高祖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人均以布衣起兵,你们至今仍然十分推重景仰,认为是一代英豪,难道在乎他们的世卿世禄地位吗?高氏偏守山东,梁、陈二朝僻居江南,虽然也有个别英豪,又何足挂齿!何况他们的子孙才气衰竭,德行浇薄,官爵降低,然而还很骄傲地以门第族望自负,挂羊头卖狗肉,依赖高贵人家,寡廉鲜耻,不知道世上的人为什么要尊贵他们?如今三品以上公卿大臣,有的以仁德行世,有的以功勋称道,有的以文章练达,致身显赫。那些衰微的世族,不值得羡慕。然而那些希望与世族们通婚的,即使多供给金银财物,还为他们所看不起,朕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今想要厘正错谬,舍弃虚名追求实际,而你们仍然将崔民干(博陵崔氏在朝中的代表,时任黄门侍郎)列为第一位,这是轻视大唐的官爵而依循流俗的观念。”高士廉等人根据太宗的指示,以唐廷大臣们的“朝品秩为高下”为修订标准,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方案。这个新的方案将皇族李姓列首位,外戚长孙氏、窦氏为第二等,博陵崔氏为第三等,共九等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这下,太宗满意了,立即下令:颁行全国。

太宗重修《氏族志》,首次触动了森严的门第等级,但是并没有彻底否定门阀观念,而是侧重于扶持关陇士族,调和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之间的鸿沟,形成新的门阀制度,以巩固皇权。但山东士族依旧保持着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因为,制度朝令可夕改,但观念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太宗虽然修订了《氏族志》,但他的重臣房玄龄、魏征等人依然以同山东士族通婚为荣,甚至他自己的儿子李治的妻子也是太原王氏。所以,山东士族“旧望不减”,甚至发展到了“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悬隔”的恶劣程度。直到中唐时期,唐文宗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很受伤:“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卢凌风剧照

看到这里,大家就理解卢凌风为何成天把范阳卢氏挂在嘴边了吧。范阳卢氏家族世居涿县(今河北涿州),因涿县属范阳郡管辖,士族称郡望,故得名“范阳卢氏”。范阳卢氏的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大名鼎鼎的刘备就是他的学生。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后裔均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范阳卢氏一直是“声高冠带,为世盛门”、“闺门之礼,为世所推”。北魏孝文帝将范阳卢氏列为一等高门,出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的局面,到了唐朝,范阳卢氏更有“八相佐唐”的典故。卢凌风每每谈及自己的出身也必是自豪满满,而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太平公主的私生子,生父是徐敬业派出的刺客,化名杨冠,剧情虽然没有明确,但推测公主能对他一见钟情,他自称的身份是弘农杨氏的可能性很大。

弘农杨氏祖居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杨震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金子来赠送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里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隋朝皇室自称弘农杨氏,武则天的母亲也是弘农杨氏,杨氏与李唐皇室频繁联姻,形成“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在唐代出了11位宰相。

卢凌风剧照

剧中卢凌风的恋人裴喜君,出自河东裴氏,是关中四姓之一,世居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魏晋以来名人辈出,光唐朝就出了17位宰相,而且父亲裴坚是吏部侍郎,即使如此,门第也比不上卢凌风,嫁给他还是高攀了呢。

裴喜君剧照

清河崔氏祖居清河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肇基人是东汉崔琰。匈奴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自惭形秽,就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捉刀”一词就来源于此。崔琰的后人崔宗伯被北魏孝文帝定为"四姓"之一,唐代清河崔氏依然显贵,有十二位宰相,清河崔氏小房还被视为阀阅之最。《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宰相之女,就出自清河崔氏,她许配的对象是郑尚书之子,是荥阳郑氏,可谓门当户对,也难怪崔夫人不愿意她嫁给没有门第的张生。正因为如此,没有门第的于都尉碰到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崔县丞,虽然官品高很多也不得不忍气吞声。

西厢记

“长安红茶案”的反派长安县令元来,乃北魏皇室后裔洛阳元氏,元氏源自拓跋鲜卑,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姓全部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北周、隋、唐三朝都脱胎于北魏六镇军人集团,元氏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元来自认皇族后裔,却因身体残疾沉沦于长安县令多年,心怀不满而制造长安红茶,当然也少不了圣人的幕后策划。

将作少匠宇文慕恺也是皇族,宇文泰雄踞关中,实际掌握西魏政权,他的儿子宇文觉代魏称帝,建立北周,后被杨坚篡权,因此宇文氏也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慕恺之名意思是仰慕宇文恺,宇文恺是隋朝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专家,隋朝建立之时,仍承袭北周以长安城为京都。长安城始建于汉代,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城市已显得过于狭小,宫宇亦多朽蠹,加上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隋文帝嫌其“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通直散骑常侍庾季才也奏云:“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于是决定另建新都。宇文恺受命在汉长安城东南设计建设新都大兴城,也就是雄伟壮观的唐长安城,炀帝时又设计建设了东都洛阳。

宇文慕恺剧照

“黄梅杀”案中的独孤遐叔,生活在岭南的南州,但却自称祖上是北方人,这话一点不假,因为他是地道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的后裔。独孤氏原为鲜卑部落之一,归附拓跋氏成为北魏贵族。独孤家族最出名的人无疑是被称为“史上最牛老丈人”的独孤信,独孤信早年是六镇部将,后来成为宇文泰集团的重要成员,宇文泰建立西魏,设立八柱国统帅军队,独孤信为八柱国之一,与宇文泰、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等关陇集团首脑结成儿女亲家,长女嫁给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后即位成为北周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北周明帝;四女嫁给唐国公李虎之子李昞,生子李渊,也就是建立了大唐王朝的唐高祖,追封元贞皇后;七女独孤伽罗嫁给随国公杨忠之子杨坚,也就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三个女儿先后成为北周、隋、唐三朝的皇后(实任或追封),三朝国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独孤遐叔家族为何来到南州不得而知,作为关陇军事集团的成员后裔,早已完全汉化并弃武从文,走上科举道路,融合到汉民族之中了。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公主的心腹典军韦风华出自京兆韦氏,韦氏郡望为京兆(今陕西西安),西汉时韦贤、韦玄成、韦赏连续三代人位至三公,家族遂为关中名门。东汉、魏晋、南北朝,京兆韦氏历代都不乏公卿、宰辅、尚书、高级将军等重臣,因此成为关中郡姓的代表。进入隋唐,京兆韦氏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唐一代,京兆韦氏先后诞生了17位宰相,同时又成为李武韦杨集团的一部分,唐代长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风华是中宗韦后的亲族,唐隆政变中,韦后一族被李隆基诛杀,他被太平公主收留而幸存,因此对公主忠心耿耿,但因为对太子怀有灭族之恨,想借沙斯之手刺杀太子,没想到公主因“人面花案”对太子存有好感,不想斩尽杀绝,把他送给了自己的儿子卢凌风作为立功的垫脚石,可悲可叹。

韦风华剧照

除了上述几位,其他人物的族属不太明确,可以做一些猜测。“鼍神案”中的宁湖长史顾文彬,宁湖州是中州,长史是正六品上,根据剧中描述,宁湖地处江南,顾长史很有可能出身于江左士族中的顾氏,东汉以来江东门阀是顾陆朱张四大姓,三国时期吴国丞相顾雍、陆逊,名将朱然均出自四大姓。“人面花案”中的洛州刺史高忠义,洛州是上州,刺史是从三品,可能出身于渤海高氏,北齐皇族就自称渤海高氏,唐太宗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也出自渤海高氏。“参天楼案”中的雍州长史杜铭,雍州是上州,长史为从五品上,他可能是京兆杜氏出身,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名人辈出,魏晋到隋唐皆与各大门阀皇族宗室联姻,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与房玄龄合称“房谋杜断”,历史典籍《通典》作者杜佑,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

杜铭剧照

比较特别的是西市令康元礼,一看形象就不是汉人的长相(剧中由埃及演员埃米尔扮演),其实他真的不是汉人,甚至不是唐朝本土人,而是西域的粟特胡人。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魏晋以来,粟特人大量进入中国经商贸易,不少人定居中国,形成庞大的在华粟特人群体,这些粟特人都以国为姓,康姓就是康国人,说明康元礼是康国人,康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唐朝时外国人在朝为官的情况非常普遍,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被韩国奉为“东国儒宗”的新罗人崔致远都曾经在唐朝任职,康国人出任以西域商品为特色的西市的署令也颇为合理。“人面花案”中的东都留守李约,剧中称其为波斯人,太宗年间归顺唐朝,太宗赐姓为李,相当于是承认他们是皇室同姓,这是相当高规格的待遇,他们也可以称自己的门第为陇西李氏了。

康元礼剧照

最后说说男一号苏无名,剧中他从来没有自报过家门,只是一再强调自己是狄仁杰弟子,想必是门第不高,我也做一点推测。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元和姓纂》亦称:“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可知苏氏为黄帝直系后裔,得姓于昆吾,奉西汉平陵侯苏建为始祖。苏建是西汉官员和将领,曾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功封平陵侯,他的次子就是北海牧羊的苏武,苏武死后葬在武功,所以后世苏氏以武功为郡望,称武功苏氏。苏无名在调任长安县尉之前的职务恰是武功县尉,是否暗示苏无名出自武功苏氏呢?武功苏氏在唐代也出过几个宰相,其中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曾被贬眉州刺史,其中一子留居眉州,其后代出现了大名鼎鼎的“三苏”。不过总体而言,苏氏门第不显,这也是苏无名从不逢人夸耀姓氏的原因吧。

门阀制度从东汉到隋唐显赫了八百年之久,唐朝也是门第观念最后的绝唱,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科举制度的发展,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地位日渐削弱,唐末的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士族的势力,到了公元905年的“白马之变”,收拾残唐的朱温,将崔远、裴枢、独孤损等高门朝臣一起投入滚滚黄河,一个时代也就随着远去的流水而真的结束了。

搜索更多有关“唐朝诡事录最厉害的家族 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门第”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