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培养孩子左右脑思维,挖掘孩子天赋首先这样认知左右脑

人气:242 ℃/2023-09-21 16:28:54

LESSON 1 第一课 孩子的天分藏在哪儿——左脑还是右脑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明,综合能力发展得更完善,所以父母们很早就开始学习怎样让孩子全面发展。很多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会刻意注重营养摄入、避免噪声干扰、重视胎教等。孩子出生后,妈妈们更是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除此之外,家长还想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训练班。

感觉只要某个方法被专家证明是对孩子的智能发展有好处的,家长就绝对不会错过。我要给这样的家长点个赞,因为他们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并且积极实践。但是我想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什么叫全面发展呢?全面发展是不是我们以前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如果你学习了一些脑科学知识可能就会明白,我们原来强调的那些德智体美劳,在心理学的心智发展上来说,并不算是全面发展。它可能只是孩子的能力和天赋发展的一小部分,而真正的全面发展还需要我们的大脑说了算。讲得形象一点,人的大脑就像是分了很多区域的收纳盒,孩子们的能力、天赋就装在这些盒子里面,不同方面的天赋装在不同的盒子里,生理学家把这些盒子叫脑区。比如,大脑的顶叶区域负责人类的触觉、痛觉和温度觉,额叶区域掌管人类的运动控制和认知活动的功能,颞叶区域负责我们的听觉过程。如果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进行脑成像扫描,你就会发现当你的身体被触摸或被刺痛的时候,大脑的顶叶区域就会被激活,而在脑成像图上就会反映出大脑的这个区域亮起来了。如果你正在制订下个月的学习计划,这个时候你的大脑的额叶区域会被激活,在脑成像图上显示的就是你的额叶区域亮了起来。

人类的各个脑区几乎掌握了我们身体所有的运行和功能,所以医学上定义一个人活着的必须条件是他的大脑要活着。大脑的一个最明显的分区叫左右半球分区,脑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左右脑的功能也有很大差别。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技术研究院的斯佩里教授,通过把癫痫病人左脑和右脑之间的胼胝体连接切断,去验证一个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各是什么。

结果发现左脑与右脑的功能是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的。斯佩里发现人类的左脑主要负责语言、书写、数学、逻辑等,而人类的右脑主要包括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方面的能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总体来说,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倾向于分析师的风格,它喜欢对我们接受的信息进行一点一点的处理。我们对那些细节记忆的把握,精细的计算、背诵、写作文、做应用题等都是左脑擅长做的。人类大脑的右半球倾向于全方位式的工作风格。也就是说,它从整体上进行信息处理,所以那些宏观的整体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是右脑擅长的。

一个人只有在左脑和右脑相互协作的情况下,同时接受两种信息加工的风格,才能把我们藏在大脑里的天赋都释放出来。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要问:“你说这些对我们培养孩子有什么用呢?”乍一听我好像只是在给大家做脑科学的科普,但实际上这和我们前面讲的知识培养方式是有联系的。孩子出生以后,他们的大脑处于高速的发育阶段,大脑神经元会在两岁的时候全部完成生长,以后大脑会不断地修剪这些神经元,来提高它们的运作效率。连接我们左右脑的神经元叫胼胝体,它也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十岁左右可以达到成人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左右脑的单侧化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意味着父母需要在孩子十岁以前就开始同时训练它们的左脑和右脑,让他们大脑中的两个半球都被激活。

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关于左右脑平衡训练的方向,虽然不是具体的方法,但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训练的思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的时候,通过他的著作《智能的结构》提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概念,叫作多元智力。他认为人们的全方位能力并不只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智商,而是有更多的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全部能力。这些因素包括言语、数学逻辑、空间、运动、音乐、社交、自我认知,共七种多元智力。主管这些能力的脑区分别分布在我们大脑的左右半球,且大多需要左右脑的配合才能完成...

因此,那些没有注意多元智力发展的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落后。这种落后并不是指成绩上的落后,而是指综合智力上的落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学校期间明明成绩很好,但一进入社会就不适应了。很多人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会发现,有的差等生反而成了人生赢家,而优等生则变成了相对平凡的人,这些都能体现出大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人们的竞争从生物学上来说就是脑的竞争。具体怎么做其实不用我多说,家长们需要转换思维,多带孩子参加运动,学习音乐,跑到大自然里面去感受;培养他们写日记的习惯,帮助他们反思和总结自己的一天;也可以与孩子讨论关于生死的问题,不要以为这些和学校考评体系没有关系就可以不做。

LESSON 2 第二课 利用“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这部分内容要跟大家讲一讲,怎样在孩子六岁之前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我们都知道,零岁到六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零岁到两岁这个阶段。可以说,家长只要在孩子零岁到六岁期间用科学的方法好好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那么他们的语言能力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年,我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非常苦恼,和我说:“老师,其实我经常为自己的表达能力困扰,我有很多心里话不能对爸爸妈妈说,因为我说不清楚。我想和同学表达一些观点,但是我又说不出来。竞选班干部的时候,我每次都想冲上去,但是又害怕自己的演讲太差。”我作为心理咨询师会对他们说:“你要接受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不太强,你可以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或者你可以发展出除语言能力外的其他优点。”

但是作为家长,如果你的孩子年龄还小,你为什么不在语音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好孩子的语言能力呢?我们都知道当代社会一个人的说话能力非常重要,比如美国总统的竞选,每个候选人都必须是一个很优秀的演讲家,即使你不去竞选美国总统,只是当一个团队的领导,你也得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表达清楚。在班上当班干部、当小组长,你也得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是搞科研的,语言能力对我来说是不是就不太重要了呢?”错,如果你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无法在学术大会上详细清楚地讲给大家听,那么你这个成果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能力也是一个人魅力的体现,会说话的人一定会在人际交往,包括谈恋爱当中获得不少红利。

因此,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的孩子还小,你一定要认认真真了解这部分内容——怎样在早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具体怎么做呢?我刚才说了,一定要抓住关键期,这个关键期的核心是零岁到两岁。一般来说,刚出生到九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学会说话,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家里有不断对话的语言环境,你可以不断地对你的宝宝说话、唱歌,这些都会刺激他的大脑对语言的反应,也能够促进他的大脑语言神经末梢的发育。在下一个阶段,也就是九个月到十三个月的时候,家长的指导非常关键,因为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出现了类似语言的发音。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的发音进行模仿,比如宝宝的嘴里发出“妈妈”的声音,那么你就要趁热打铁地重复“妈妈,妈妈”。如果宝宝发出“包包包”的声音,你可以猜一猜他在说什么,你可以不断重复“宝宝,宝宝”。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要回应他所说出来的话,哪怕只是模糊、含混不清的声音。有研究表明,母亲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回应能够促进他的词汇爆发。一般来说,十三个月到二十个月是孩子的词汇爆发期,这也被称为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八个月。在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和孩子多对话、多说话、多回应。

你要让宝宝知道,原来对话是我说一句,然后你再说,你说完我再接着你的话说,让孩子知道这种对话的模式也容易让他以后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那么你可能要问,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有针对性地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呢?下面我要再教你一个方法,叫作此时此刻原则。比如,你在教宝宝进行词汇辨认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他正在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来教他相关的词语,而不是强制他去认某个物品。打个比方,宝宝正在玩皮球,你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宝宝:“皮球,皮球”,因为宝宝这个时候的注意力是在这个球上的,宝宝会更容易把语言和物品联系起来。而不是在宝宝玩皮球的时候,你指着窗外说:“小狗,小狗”,这样的方式会让宝宝感到很迷惑。父母训练孩子的词汇量一定要以孩子为中心,他正在从事什么事情,我们就教他什么事情的词汇,这样的方法能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词汇,从而帮助孩子在二十个月之前掌握至少五十个词汇。

除了让孩子学习母语,可能有的家长会问,什么时候让孩子学习外语,他能够同时接受呢?因为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如果宝宝同时学习两门语言会产生混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大脑里都有一种叫作语码转换的机制。两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同时学习两门语言,所以你如果想让孩子学习外语,两岁就可以开始了。当然,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里有两种语言的语言环境。

两岁之前,家长做到这些,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就够了。那么两岁以后,孩子已经学会说话了,家长又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这里就要讲到所有宝宝最喜欢的一件事情——睡前故事,对于每位父母来说,都应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你可能会说:“现在不是有很多早教机嘛,我就把早教机放在孩子的床边,让早教机给他讲故事。”但这样好吗?我建议大家,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请你自己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在两岁到六岁这个时期的睡前故事,是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结的最好时机。而且每个故事都需要你精心挑选,因为每个故事都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植入一个新的概念,也会促进他养成一个好习惯。这种把讲故事的机会交给早教机的行为其实很不明智,因为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会问很多问题,这时就可以促进你和他进行问答与交流。

总结一下,要想在六岁之前培养孩子优秀的语言能力,家长应该怎么做呢?第一,我们要在孩子零岁到两岁的时候,积极回应孩子的发音或语言。第二,在孩子十三个月到二十个月的时候,对他进行语言“轰炸”。第三,在两岁以后多讲睡前故事,这就是父母们可以做而且能做到的事情。当然,对于特殊儿童还有一套不同的语言训练方法。

LESSON 3 第三课 提升孩子智商的科学技巧

这节内容讲解的问题是怎样在六岁前提高孩子的智商。我想每个孩子在出生前,父母和其他长辈都对他们寄予了两个最大的愿望:一个是聪明,另一个是漂亮。

当然,漂亮不是儿童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来告诉家长们,怎样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聪明”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术语——智商(又称IQ)来描述,那么什么是智商呢?其实智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一个人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有多强。如果一个孩子的智商比较高,那就意味着他在将来很可能会取得更高的成就,在对世界的认识活动上,他可能会更优秀。虽然智商不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它是我们能否成为人生赢家的重要条件,所以自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各界人士都对儿童的智商非常重视。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知道:“我家孩子的智商怎么样啊?”不过在孩子三岁之前,智商是不能直接测试的,因为孩子本身的表达能力没有发展成熟,所以你无法给他布置一些任务来测试他的智商。当然,办法还是有的,有一个测试叫作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就是根据婴儿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他这个年龄所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从而判断这个孩子的智力是否正常,但是这个量表主要针对特殊儿童使用,也就是说,主要用来评估这个孩子是否有异常、是否有情绪困扰、是否有感觉缺失、是否有神经缺陷。对于正常的婴幼儿来说,测试智商是没有必要的。当幼儿超过四岁半以后,我们就可以采取韦氏智力测验对其进行测试。韦氏智力测验是当今被认为最准确的儿童智力测试方法。如果家长需要,可以带孩子到专业的心理测评机构或大医院做韦氏智力测试。

不过,以上这些内容不是本节课的关键,这节课主要讲一讲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商。有的人认为智商是天生的,就像有句俗话说的那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意思就是孩子的智商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后天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但是如果你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讲的语言敏感期的内容,就应该知道其实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敏感期,当你错过孩子的某个关键期,即使你的基因再好,孩子的智力也很难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但是如果你在孩子智商发展的关键期对其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孩子就可能变得更聪明。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成长环境包括了学校和家庭,那么到底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更重要呢?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送到小学,然后对老师说:“老师,我把我家孩子就交给您了,那全部都拜托您了。”这种说法对吗?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学校起着主导作用,但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才能使教育得到最好的效果。那么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促进他们的智商发展呢?

1.在孩子零岁到三岁的阶段,家长要多对孩子进行亲吻和爱抚

这一点可能妈妈们做得更好。亲吻和爱抚的动作,可以促进对孩子大脑的刺激,建立一个爱的反馈。这个发现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哈洛通过恒河猴实验得到的关于母爱的结论,是人类爱的本质。

2.鼓励孩子探索环境,多让他对各种事物进行尝试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不要对他盲目指责,更不能取笑他,比如孩子拿东西没有拿稳掉到地上,或者是打坏了什么东西,不能说“你怎么连这个都拿不好”。还有的家长指导孩子做作业,如果做错了哪道数学题,比如加减法运算,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做”,孩子就会对做作业完全失去动力。所以,父母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3.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耐心的解答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会有很多疑问,比如,他们会问“妈妈,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花却是红色的呢?”“为什么鸟可以飞,人却不能飞?”“爸爸,我们为什么要天天吃饭?”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有的家长却认为这些问题很无聊,所以可以不用回答,就算我不回答,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但是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研究显示,孩子在小的时候得到父母越多的回应,长大后的智力、成绩越好。

4.父母要多亲自教孩子生活的常识

比如,教孩子认识物品怎样排列,怎样对物品进行分类,怎样去做对比,包括一些实践的指导,如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服,怎么系鞋带……记住,不要把这些事情交给老师去做,一定要爸爸妈妈亲自陪着孩子做。

5.多表扬、多称赞

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要对学龄前的儿童多进行表扬,而且要对他们取得的任何一个小成就举行小小的庆祝仪式。比如,他第一次学会穿好衣服,第一次可以自己吃饭,你都应该非常郑重其事地对他进行表扬和庆祝,甚至给他一些奖励。这个仪式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不要以为孩子的行为很简单,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但对孩子来说,每一个小技能的学习都是一个里程碑。

6.多和孩子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与交流

这与第三点讲的内容有相似之处,要多回答他的问题,多问他问题,多和孩子说话,而且努力促进他和你进行对话。当然,家长也可以设计一些小的文字游戏,对话游戏,背唐诗、接唐诗等。除了语言方面的刺激,我们还要对孩子进行非语言的刺激,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来促进孩子对你的回应,我们可以亲自教孩子唱歌,当他还不太会唱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只唱一个字、一个音都没有问题。比如,我们教孩子唱“一闪一闪亮晶晶”,当他不会唱完整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只要求他唱一个音,我们唱“一闪一闪亮”,然后等着他把“晶”唱出来。当孩子更熟练的时候,我们可以一人唱一句,甚至可以一人唱一首歌。除音乐外,我们还可以对孩子进行动作肢体方面的训练,比如陪孩子玩滚滚球,我们从这头把球滚到孩子那边,让孩子把球再滚过来,这也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

总结一下,我刚才介绍了六点建议,从原则上来说其实很简单,首先就是要和孩子进行更多的身体接触;其次多陪伴勤指导,耐心交流;最后就是鼓励探索,积极评价,不取笑不指责。

LESSON 4 第四课 婴儿智力发展精确阶段分解

这节内容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按照孩子的年龄时间轴和相应的大脑发育,给家长们提供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养育方法的参考方案。这也是科学的育儿心理学提倡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我以零岁到两岁婴儿认知发展的精细时间表为例,详细介绍儿童的智力发展。你可能要问什么是认知呢?认知就是人类获得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过程,家长们关心的孩子的记忆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包括智力的发展,都属于认知的范畴。可以说认知的发展决定了孩子今后是否聪明,是否有创造力。如果你了解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那么对于任何诸如提高智力、怎样进行早教、什么时候应该学什么等问题,你就完全明白了。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他的认知水平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零岁到两岁的小宝宝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个精细的时间划分是由20世纪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一生所研究出来的成果,我现在给家长们详细解读这张时间表。

总的来说,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觉和身体的运动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这个时间段,认知发展的关键是刺激感知觉、解放儿童身体。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皮亚杰又把零岁到两岁这个阶段进一步划分成六个小时段,每个小时段都拥有非常具体的发展任务。

1.第一个小时段——出生后的前30天

大多数人可能从没意识到,孩子出生以后非常忙碌,他们可不只是躺在床上等着你帮他们处理吃喝拉撒,他们在出生后的前30天里不断练习先天赋予他们的那些反射能力。比如,我们都知道宝宝出生以后就会有吮吸反射,他们的嘴只要碰到妈妈的乳头就知道如何去吮吸,这是天生的能力,但他们还是会努力不断地练习,即使嘴巴没有碰到乳头,也可以通过调整头的位置找到乳头。而且他们经常会在不饿的时候做出吮吸的动作,只要你把手指或安抚奶嘴放在他们的口里,他们就会开始吮吸。你不要以为宝宝是被你忽悠了,误以为安抚奶嘴就是妈妈的乳头,你是不可能骗过他们的,他们只是在练习罢了。

2.第二个小时段——一个月到四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们会特别喜欢重复那些偶尔让他们感觉到快乐的动作,比如吃手指、用不同的方式吸奶、抓握物品……这都是他们在练习新的技能。就拿吃奶这件事来说,一个月的宝宝非常容易呛奶,当然这有喉软骨发育不全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其他的吃奶方式来控制奶的流量,所以容易呛到。但是一个月到四个月的宝宝不断练习吮吸的各种技能,从而通过控制口腔的肌肉来减少奶的流速,你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宝宝发生呛奶的次数会明显减少。

当你发现宝宝有一些非常喜欢做的事情时,你就要让他们来反复练习这样的事情,特别是练习抓握的动作。除了经常伸手让宝宝抓,你还可以提供一些不同形状的东西让他们抓握。有很多家长会把不同形状色块的玩具悬在宝宝的面前,方便孩子举起手去抓握那些眼前的物品。你要记得的是,一定要重复练习,不需要给孩子太多的玩具和材料,这反而会让孩子们在练习的时候不够专注。

3.第三个小时段——四个月到八个月

这个时候的孩子们会对操控物品和了解事物的新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重复一件事情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他们就会不断地重复。比如,你给他一个拨浪鼓,如果宝宝喜欢,他就会用自己的手抓住拨浪鼓不断地摇。这个时候,你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是自己在宝宝面前摇给他听,而是要反复把拨浪鼓放到宝宝可以够得着的地方,或者直接递到他的手上,让他自己来摇,来体会,这是一种听觉、触觉协调能力的综合训练。四个月的孩子开始学会面孔识别,如果看到一张友善的面孔,他们会主动发出咕咕的声音想要留住这张面孔的主人。如果他喜欢你这张脸,那你就要尽可能在他提出要求的时候接近他,让他感到快乐,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孩子对环境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4.第四个小时段——八个月到十二个月

这个阶段里,宝宝们会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开始学着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如果你在孩子附近放一些好看的玩具,他们想要的时候就会自己爬过去拿。如果你用一只手挡住设立一个障碍,他们会努力地推开你的手,然后尝试克服困难拿到物品。这个阶段,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越来越有目的性。所以如果你想训练宝宝主动探索的能力,八个月以前可能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水平和认知能力都达不到。而一旦到了八个月到十二个月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训练他们实现目标的能力了。

比如,你可以把一些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放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然后设置一些小的障碍让他们去克服。你可以在他爬过去拿玩具的路上放一个大枕头来挡路,他们必须绕过这个枕头,或者从枕头上爬过去才能拿到东西。这时候,宝宝想要什么东西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而不是小手一指你就帮他拿过来了。

5.第五个小时段——十二个月到十八个月

这时候,孩子将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就是创造力萌发的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的好奇心会达到一个高峰,他们非常喜欢探索,而且会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相同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发散思维。比如,你给宝宝一个橡皮鸭,可能你给宝宝展示的是用手去捏橡皮鸭,然后发出响声,但是他们用手实验过以后可能还不满足,很多孩子会把橡皮鸭扔在地上用脚踩、用棍子打、用屁股坐,如果同样能发出声音他们会感到非常开心,而且会感受到很大的成就感。这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我家孩子真调皮,不爱惜东西,其实他们是在非常努力地研究一个目的的多种实现方式,这就是创造力的萌芽。因此,只要没有危险,一定不要阻止孩子的这种行为。

6.第六个小时段——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

这时候,宝宝们会进入学步期。如果宝宝们在前五个阶段都发展顺利,那么到了第六个阶段,孩子就会发展出一个很强大的能力——表征能力。孩子之前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依赖实际的物品进行实验试错才行,而一旦拥有了表征能力,他们就能够把外界的数字、图像和语言都放到内心当中进行运算操作,而不需要真的做这些事情就可以想象出结果了。

有一位心理学家和自己的女儿玩过这样一个游戏,当时他的女儿只有六个月大,心理学家当着女儿的面把一根项链放到火柴盒里面,让女儿打开火柴盒把项链拿出来。刚开始,他的女儿会把火柴盒翻来翻去想倒出项链,但没有成功,用手直接抠也抠不出来。然后她的女儿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她轻轻张开了嘴,然后越张越大,停顿了几秒钟,好像突然想到了办法,用手从火柴盒的细缝用力一拉,火柴盒就这样被拉开了,项链也就拿出来了。他的女儿张开嘴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脑海中模拟了打开火柴盒的场景,她用自己的身体模仿了整个过程,从而最终独立解决了问题。

到了这个阶段,宝宝们的记忆、思维能力都开始高速发展。如果说之前家长们不需要做什么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智力培训就可以全面开始了。在说方法之前,我再次强调,智力提升绝不是报个什么机构,要求宝宝们老老实实地坐着听课就可以了,所有的培养其实都源自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规小动作,具体分为四个方向:空间、数、分类和模仿。超过一岁的宝宝基本上可以区分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区别,他们就像一台数据信息收集器一样,需要积累很多的空间知识的数据。那么家里的环境,房子周围的环境、大自然,都可以成为他们信息收集的好场所,所以对空间能力的训练就是不要去限制孩子的运动,因为限制运动就等于限制了他们的数据采集。很多人成年以后的空间能力不佳,经常迷路,或者是身体控制能力弱往往与他们小时候在关键时期的数据采集训练不足有关。所以从儿童大脑发育的角度来说,学步车最好不用,还有那种把宝宝关在里面的小围栏最好也不要用。

一岁半的时候,你就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数字概念、数数、认识数字这样的学习了,甚至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都可以开始进行了。在你平时和宝宝的对话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运用分类的概念,比如动物分类、植物分类、颜色分类、性别分类,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识别。当你发现宝宝开始模仿你的表情、动作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鼓励和支持他们,把你的动作放慢,反复演示给他们看。他们会在不断的演示过程中记住你的表情、动作和情绪,要注意的是,你在示范情绪的时候,如果宝宝看到的是一个快乐的妈妈,这个快乐情绪也会被孩子记住;如果你是一个忧郁的、焦虑的妈妈,他们也可以很灵敏地感受到你的负面情绪,并且学会你的方式。

总结一下,在零岁到两岁这个感知运动阶段,你需要根据孩子认知发展的六个小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养育方案。在孩子十八个月以前,你基本上不用刻意做什么,只要注意不阻止他们的认知自然发展即可。十八个月以后,你可以针对孩子的空间、数、分类和模仿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些合适的训练条件。当然,即使你知道了每一个阶段该做什么,能做好这一切的关键还是取决于你能否把养育孩子真的看成一件快乐和有成就的大事,因为取得养育成功的强劲动力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方法是第二位的。

LESSON 5 第五课 抓好这五点,孩子很聪明

上一节介绍了零岁到两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精细时间表,家长们了解了小宝宝的大脑是如何运作和思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超过两岁的儿童大脑的认知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我们把零岁到两岁的儿童大脑认知水平看作手机中的老人机,那么两岁到六岁这个阶段,儿童认知能力则直接升级到智能机。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个时期叫作前运算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发展出各种新技能,带给父母们最直观的感觉是孩子比之前聪明多了。这一节,我就给家长们讲一讲,智能机版本的孩子到底在哪些地方变聪明了。

1.发展出符号功能

两岁以下的孩子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在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想要拿到它的时候,如果你把这个东西拿走,不让孩子看见,并且用一些方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孩子很快就想不起自己刚才要什么东西了。这是因为两岁前的孩子对任何事情的关注和记忆都非常依赖线索,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看到或摸到这个东西才行。

但是智能机版本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哪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刚走到屋子里面可能就会大声喊“我要吃冰激凌”。但是他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根本就没有看过任何人吃冰激凌,也没有看到冰激凌的广告图片,没有任何提示,他还是可以想起冰激凌凉爽香甜的感觉,这个时候就意味着孩子认知的第一个功能升级已经完成,这就是符号功能。从此以后,孩子可以摆脱思维对具体物品的依赖,光凭记忆和想象就能对以前看到过、听到过、感受过的东西进行思维加工了。而词语、数字和图像都是孩子们可用的符号,为什么说孩子在两岁以后,他的词汇量、句子、语言的流畅程度会飞速发展,就是因为他们在等着大脑符号功能的成熟。符号功能也让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模仿,并且开始想象游戏。如果他自己去医院打过一次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会自己拿着注射器去给小熊或娃娃打针,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在努力用符号去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成人世界。有一句广告词“大人吃大馒头,小孩吃小馒头,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这是非常符合两岁到六岁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2.理解同一性和分类能力

第二个重要的认知升级叫理解同一性和分类能力。什么叫同一性呢?就是指孩子们开始知道,虽然人和物品在形式、大小或外观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它的本质没有变。比如,你把孩子经常吃的小蛋糕换一个新的包装给他,只要他打开一看就知道,这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就算幼儿园老师穿上了海盗的衣服,小朋友们也会想:“你不还是我们的老师吗,别以为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而分类能力意味着孩子们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情进行归类总结,比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都会被他们在头脑里进行区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分类就开始有了是非观念。孩子们会把人分为好的和坏的、善良的和自私的等,这就意味着你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良的家风,这些从孩子三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了。有了分类的能力也意味着你可以和孩子进行谈判,儿童心理学家为什么花费很多力气给家长们讲解,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要使用直接惩罚和制止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在这个年龄,你可以和他们对话,你在日常生活中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吃饭前洗手是很好的事情”“把鞋子放到鞋柜里面是很棒的”,然后让他们判断很多事情的好坏。比如,你可以问孩子“那个小男孩欺负妹妹的行为好吗?”对儿童的教育要先用价值观提前熏陶,然后再进行教育就会轻松很多。

3.初步知道事情间的因果关系

接着,我们来看逻辑能力。两岁半以上的儿童开始逐步知道了事情之间有因果关系,特别是那种连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比如他在草坪上看到一个皮球飞了过来,他会马上往球飞来的方向看是谁踢的。这个时候就是培养孩子们考虑事情后果的时候了,你可以经常给他们说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句式,再利用一些机会进行发问。比如,你可以说“吃东西前不洗手会生病”“把爸爸的书撕烂,爸爸会生气”。有了这样的一些预设之后呢,你有机会就可以问他们“饭前不洗手,你会怎么样啊?”“要是把爸爸的书撕烂,爸爸会怎么样啊?”当然这个时候,孩子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还非常简单,他们会把一切先后发生的事情都认为有因果关系。比如,有一天孩子被批评了,然后爸爸妈妈在家里吵架了,孩子就很容易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让爸爸妈妈吵架,这样他就开始担心爸爸妈妈会不会离婚,从而出现一些焦虑感引起的怪异行为。

4.同理心的发展

这个阶段还是同理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所谓同理心就是想象和理解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引导孩子去识别他人的情绪,比如将很多的头像表情放在孩子的面前,然后问宝宝:“你看这个人的心情怎么样,他是开心还是难过呢?”你也可以和他在一起看绘本的时候问他这样的问题:“你看这个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当孩子能够准确识别大多数情绪时,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推理教育了。比如,你可以问宝宝:“你看那个小女孩哭得好伤心啊,你觉得她为什么要哭呢?”“嗯,她找不到妈妈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带她去找妈妈吧。”这就是最基本的利用同理心让孩子决定做什么的训练,也是儿童社交训练所提倡的,让孩子自己思考并决策。

5.数字的概念

这个时期,孩子最后一个认知水平的提升是开始理解数字的概念。一般到了三岁,绝大部分的儿童都可以数数到20以上,并且知道1到10的数字里面谁最大,谁最小,领先一点的小朋友可以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在多数人的认识里,学习数学好像与天赋有关,包括我们认为男孩子的数学就是比女孩子好,有的孩子数学怎么学也不可能学好的,这其实都是偏见。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儿童的计数和运算能力主要取决于这个家庭所处社会的文化和对数学的教学,也就是说,数学好也可以是一种后天训练的效果。一个家庭越重视数学,儿童的数学能力越好。那你可能要问为什么美国学生的数学没有我们中国孩子的数学好呢?难道这么发达的美国对数学还不重视吗?其实,我们中国孩子数学好占了一点语言和文化的便宜。三岁以前,孩子们学习数数,美国儿童和中国儿童的学习表现是一样好的。而到了三岁以后,中国孩子开始学习10以上的数字,比如从11到20,美国孩子就要重新学习每一个名称,eleven、twelve、thirteen等。而中文的数字系统是十进制的,中国孩子学习的是11、12、13,根本就不是一个新的数字,从直觉上就可以判断是10 1、10 2、10 3。这种语言体系对孩子学习数学更加有效,慢慢地差距就拉开了。

说完这些,你有没有发现,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看,真正对孩子进行正式的有计划的培养,应该从孩子两岁半左右开始。而两岁以前,除了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家长在培养上需要做的可能并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心理学家一直强调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有多么重要了。每次我在讲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特点的时候,总有一个担心,就是害怕我们的父母觉得这一课好像没有给我们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个人认为,从整体上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成长特点比解决单个问题要有意义得多。因为这是你用来制定教育方针的最好依据,如果你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那么我要恭喜你,你的教育理念已经升级到智能机版本了。

LESSON 6 第六课 儿童认知能力的特点

上一节我们讲了两岁后的幼儿大脑的认知水平会升级到智能机版本,他们在五个方面变得更聪明了,但另外一个问题可能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这个时候的儿童思维有什么弱点呢?如果你想到这一层,我要给你点个大大的赞,因为这说明你已经可以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了。

1.自我中心

幼儿认知虽然比婴儿时期进步了不少,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学龄前的孩子,准确地说是两岁到六岁的孩子还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哪些思维具有局限性呢?经常有一些学习课程的父母和我吐槽:“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只考虑自己,一点儿都不理解我们做父母的想法呢?我明明想让他这样,他一定要反着来,有时候我很着急,他好像一点儿都不能理解,还跟我纠缠。”有这种困惑的父母先别急着怪孩子,我要告诉你儿童思维的第一个局限性,就是儿童容易只关注情境的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的方面,他们不能同时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所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

上星期,我的一个好朋友找到我,他说:“我儿子现在两岁半了,老喜欢说‘不要’‘不行’。奶奶给他穿袜子怕他冷,他说‘不要’,然后就跑开了。午休之前想让他先上个厕所再睡,他也说‘不要’,然后到时候还是得自己再去一次。我们的好心他怎么体会不到呢?”听完以后我笑着说:“两三岁的孩子是很难从你的角度上想问题的,这时候的儿童表达都是从自我出发。两岁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飞跃,迫切地想要获得独立感,但语言能力还跟不上,结果就体现在他们总是说‘不要’‘不好’。”我给了这位朋友一个建议:“每次都给孩子一个选择,比如问他‘你是现在穿袜子还是晚五分钟再穿呢?’第一逆反期的孩子需要这种自主感,满足这种感觉以后他反而会变得听话。”他回去用了这个方法,让孩子自己做选择,结果真的见效了。其实孩子所说的“不要”“不行”的背后含义是:“妈妈,这次能不能让我自己做主啊,然后再听你们的话可以吗?”

皮亚杰为了研究儿童的自我中心,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他邀请了很多三岁到五岁的孩子,让他们站在一张正方形的桌子三边,桌子上有一座山的模型,山的各个面是不同的形状。他在桌子的第四边放了一个娃娃,然后问这些孩子:“你能告诉我娃娃眼里的山是什么样子吗?”这时候,孩子们基本是按照自己的角度来描述山的样子,说不出娃娃看到了什么。皮亚杰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都是自我中心的。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自私自利,而是指孩子觉得“我看到的角度就是世界的全部”。如果一对夫妻经常吵架,那么他们家里的宝宝很可能认为“是因为我不乖,才惹得爸爸妈妈吵架”,这种心态反而无私地承担了一切责任。

不过你肯定要问,那能不能想办法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别人呢?答案是可以。在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之后,还有其他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三岁到五岁的孩子坐在一个正方形木板的前面,这个木板的平面被隔板分成了四个区域。心理学家让孩子们居高临下地去看,心理学家在正方形木板的一边放上一个玩具警察,再把娃娃分别放在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区域里面,然后问孩子:“娃娃在哪里的时候,警察可以看到呢?”30名三岁到五岁的儿童,十次实验他们有九次都答对了,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想要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观点,就必须让他们来完成比较熟悉的任务。警察和娃娃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山是比较陌生的,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他们就只能以自己为中心来理解了。如果你想要孩子更好地理解妈妈,其实可以在做游戏和讲故事中进行角色互换。比如,你跟孩子玩过家家,让孩子做妈妈,拿一个娃娃来让他光着脚,然后说:“现在天气很冷了,是冬天了,你觉得光着脚的娃娃会怎么样呢?你是妈妈,你应该做些什么呢?”然后把娃娃的袜子放在旁边,孩子很有可能会给娃娃穿上袜子。多让孩子在游戏当中模拟父母的身份,孩子可能就更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了。

2.不懂守恒

除了容易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之外,孩子们的第二个思维局限是他们还不能理解“守恒”。什么是守恒呢?也就是两个物体,如果外形发生了变化,质量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两个物体仍然是相等的。皮亚杰做过很多这样的实验,他给一个叫蒙迪西的小男孩展示了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两个杯子都是那种宽并且矮的样式,里面装有相同的水,然后他问这个小男孩:“这里面的水是一样多的吗?”蒙迪西说:“是一样多的。”接着,皮亚杰当着蒙迪西的面,把其中一杯水倒进一个高而窄的杯子里,还让蒙迪西亲自操作了一遍,然后再次问他:“现在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是一样多还是哪个更多呢?”蒙迪西非常坚定地回答:“高的那个杯子里的水多。”

换了其他的小朋友呢?有的小朋友说高的那个多,因为杯子高一些。还有的小朋友则说宽的杯子多,因为杯子大一些,几乎没有孩子说两杯水一样多。但是明明孩子们亲眼看到两杯同样多的水倒进了不同的杯子里面。如果他们会反推的话,想象新杯子的水倒回原来的杯子,他们就会明白两杯水一样多了。这个实验证明,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上次有个爸爸说:“我家儿子上一年级了,我问他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他跟我说铁重。我说错了,他还跟我争,你说我这孩子是不是有点儿笨啊?”我说这一点都不奇怪,你等他到二年级的时候再讲这个问题,他就可以明白守恒的道理了。

3.泛灵论

学龄前儿童的第三个思维局限性表现在,他们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是有困难的。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会跟玩具说话,甚至会小心翼翼地轻拿轻放,好像生怕弄疼了它们一样,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认为这些玩具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如果你扔了他心爱的娃娃、机器狗之类的,他会伤心很久。皮亚杰曾经问过很多幼儿,风和云彩是有生命的吗?有的孩子说云有生命风没有,有的正好相反。孩子喜欢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泛灵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拿着一个物品可以自言自语地玩很久,到晚上有可能害怕一顶帽子或一条围巾。后来有人开始质疑皮亚杰的理论,他们发现如果给孩子呈现差距比较大的物品,比如人和石头,他们就可以知道人是有生命的而石头没有。之后又有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泛灵论”特别受文化的影响,比如以色列的儿童会通过一个东西能不能吃来判断是不是有生命;美国的孩子会通过观察他们是不是能够呼吸、生长和死亡来判断有无生命;日本的儿童则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有生命、有情感,包括石头和凳子。

这节内容为大家介绍了学龄前儿童的三个思维局限——自我中心、不懂守恒和泛灵论,目的还是要促进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各种童年心理发展现象,帮助父母不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主观判断孩子们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减少提出儿童做不到的非分要求。如果你一定要提出孩子们做不到的那些要求,孩子会痛苦,家长会受挫,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养育不合乎道。从本质上来说,儿童心理就是一种道,而所有的父母都是修道之人,修的是儿童心灵成长之道,也是自我心灵成长之道。今天你修炼了吗?

LESSON 7 第七课 好记性靠“心计”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就进入了记忆策略培养的黄金期。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对信息加工和保存的能力逐步提高,儿童大脑中的一些多余的神经突触开始逐渐被修剪,这会导致他们大脑加工的效率提高,记忆的容量增大,思维变得更加复杂和高级,并且这个时候他们也开始学会了使用记忆的策略和技巧。你是否能回忆起,在你读小学或中学的时候,总有些同学的记性特别好,老师随便布置一些背诵作业,他们总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在靠记忆能力打天下的小学、初中,这些同学便是那个时代的学霸。更可气的是,很多人还在同学面前摆出一副我天生就是记性好的样子,让有些记单词、背课文的困难户只能羡慕嫉妒恨了。直到有一天,我了解了大脑的发育特点,心理学家研究出来的记忆策略和方法,这才揭开了记性好的人获得成功的惊天秘密。原来并不是他们的记忆秒杀了同学们,而是他们在做专门的训练。

所谓天生记性好和记性不好,说的是孩子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大小,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专注的时候能够保持多少信息在你的脑海里。比如,工作记忆容量大的孩子可以轻松地记住一个手机号码,而容量小的孩子可能只能记住一个座机号码。但是这种差距完全可以被后天学习的记忆策略弥补,也就是说,记忆这种东西绝对是可以勤能补拙的。接下来,我要告诉那些对自己的记忆力不自信的孩子五条干货记忆策略。

1.48小时内及时复习 1.5倍过度复习法

艾宾浩斯是一个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他在1885年的时候发表了他的经典的实验。他让人们去记住很多完全没有意义的音节,比如CEGDAX而不是DOG(狗)。要记住这些内容,基本上只能靠死记硬背。结果艾宾浩斯发现,如果人们第一天能够记住所有的材料,24个小时以后,他们就会忘记超过6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忘记的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到了一个月以后,他们即使不复习也可以保持20%左右对材料的记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类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如果要让记忆保持,就必须在学习后的48个小时之内及时复习,这个时候的巩固效果是最好的。后来艾宾浩斯发现,如果想要更牢固地记住这些材料,需要采用一种叫作1.5倍“过度学习”的方法,就是说,如果你需要背十遍才能够背出一篇课文的话,你就必须再多背五遍,达到刚好记住的练习的1.5倍,这个时候的记忆效果是最好的。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是1.5倍而不是多多益善呢?因为实验发现,记忆的次数超过了150%,以后进行再多努力都不能提升记忆的效果了,有时候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所以心理学家总结的第一条干货就是48小时内及时复习,并采用1.5倍的过度复习法。

2.利用编码特异性进行记忆

第一种方法针对的是机械记忆,也就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到了学龄期,孩子最大的本事是对信息的整合以及理解记忆,所以心理学家又研究出另外一些更高级的记忆策略,比如编码特异性。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回忆起那些已经学过的内容,最好使它在提取的时候和你学习的时候有类似的背景。打个比方,你现在需要默写单词,如果你默写的地方和你记单词所处的环境有高度的一致性,那么你对单词的记忆效果一定会更好。

当你要记一些内容的时候,比如要背演讲稿,你可以在背诵的同时放上音量比较小的音乐,持续在音乐中进行记忆,当你一旦登台以后,保持同样的背景音乐就可以提高你的记忆提取能力。或者你明天要考试了,今晚你要复习,你也可以进行特殊的设置,音乐可能不行,因为考试时不能听音乐。这个时候,你可以在房间中放一个香袋,滴上薄荷或柑橘类的精油,你在整个复习的过程当中都闻到这样的香气。等到第二天考试时,你把香囊带上,当你觉得记忆提取困难的时候就拿出来闻一闻,很有可能让你回忆起那些卡壳的知识。这种记忆法的诀窍就是,怎么记的就怎么提取。

3.利用系列位置效应进行记忆

除以上两方法外,第三种方法是用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记忆材料的时候,存在一种叫作“系列位置效应”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材料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而中间部分是最容易忘记的。如果我现在让你想一想背过的英语单词表,你是不是对A和Z开头的部分能够脱口而出,比如A,abandon等。但是如果我要问你中间的字母,是不是就很难回答出来了?不用不好意思,其实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发现,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头尾的内容,是因为头尾的内容比起中间的内容来说少了一些干扰。我们最开始记的东西只会受到后面材料的干扰,最后面学的东西只会受到前面信息的干扰,而中间的内容受到两面夹击,所以更容易混淆。利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复习的方案做一些调整。在你复习一系列内容的时候,你要刻意加强中间部分的复习力度,增加中间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间隔时间。比如,你要背50个单词,你背一个单词的平均速度是20秒,那么等背到第15个单词的时候,你就应该刻意增加背每个单词用的时间,如用一分钟,这样可以保证薄弱的部分被更好地记住。另外,每次复习的时候不要用同样的顺序来复习,尽量把顺序打乱,昨天从头开始,今天从中间开始,明天从最后开始,这样就可以把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降到最小。

4.记忆的深度加工法

第四种高级方法叫作“记忆的深度加工”,这就是说你对一段材料不仅是去背,而且要对它进行整理、分类等,这样你对内容的记忆会变得更加深刻。比如,这本书的内容很多,我从头看到尾,看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好像顾此失彼,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把整本书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哪几章讲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哪些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加工以后的信息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你的内隐记忆,就是那种随时可以自动提取的记忆。所以,深度信息加工的方法可能是保持记忆效果、考出好成绩最实在、最靠谱的方法了。你可能对具体的方法还不是很理解,我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你想牢牢记住复习的内容,你可以去做一个小老师,把你学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当你能给别人讲明白了,你对知识就掌握得差不多了。现在最流行的翻转课堂学习法,就是采用了这个原理。

5.元记忆

最后一个方法透露一个小技巧,我觉得在考试的时候特别有用,叫作“元记忆”。元记忆说的是你对记忆的直觉,也就是你对记忆的记忆。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在考试当中有五道论述题,你可能都需要写出来,当你瞄了一眼题目,感觉前三道题你背了很多遍,后两道题你不确定自己记不记得,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我认为你应该放弃后两道题,集中精力先把前三道题做完。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当我们感觉自己对某部分记忆很清晰的时候,那你提取这个信息的正确率一定很高,而当你不确定某个记忆是否可靠时,那么它可能真的就不可靠。所以在考试时就是要先做你感觉自己会做的。

这节内容讲了这么多干货,对于孩子有什么价值呢?其实应用起来非常广泛。你可以和他讨论什么时候做作业效果最好,是看动画片前还是看完动画片后,是适当的安排作业量还是纯粹的题海战术。怎样去选择复习的顺序和重点,以及让他成绩起飞的最好办法。可以让他作为一名小老师,而你老老实实地做个乖学生。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今天的内容信息量很大,值得你们多看几遍,你们也可以对本节内容做一次深度加工。好好学习记忆法,其实每个孩子都可以拥有最强大脑。

LESSON 8 第八课 助力孩子成为语言高手

我们都知道,语言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一个善用语言的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更好地沟通,以及有可能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零岁到六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六岁以后语言就停止发展了,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六岁以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基本上是那种发音、理解力或口语能力的发展。六岁以后,孩子们运用词汇的能力得到更加细化的发展。就拿“打”这个字为例,学龄期的孩子完全可以区分什么是拍打,什么是敲打,什么是轻打,而且他们可以理解同样一个词的不同含义。比如,你说百米赛跑和这个电脑跑不动了,小学生完全可以区别,一百米赛跑是我们真的跑步,而电脑跑不动是电脑无法运行的意思。这些发展都为学龄期孩子语言运用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能力上的准备。可以说读小学以后,儿童的语言发展进入了需要正规训练的重要阶段。那么我们要让孩子在学龄期成为语言应用的高手,应该做些什么呢?这就涉及三大方面,即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表达能力

一个表达能力优秀的七岁孩子,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基本上和成人是非常接近的,甚至有一小部分孩子比成人拥有更好的谈话技能。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并不善于表达,那我们怎么来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表达呢?可能有人认为,要让儿童一开始就进入一个陌生的群体,这才能训练他们的能力,但实际上这种想法的反面才是正确的:想让孩子们多表达,就要让他们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一起活动。其实包括我们大人在内,面对新的伙伴都会不自然、紧张,对吗?陌生的场景对表达是有抑制作用的,就算是一个平常很内向的人,他和好朋友在一起时,说话是不是也会滔滔不绝呢?所以,和熟悉、喜欢的人在一起,孩子们更有表达的欲望。

不过,表达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刚才说的和朋友一起谈话的能力,另一种是在人们面前公开叙述的能力。如果你希望锻炼孩子公开演讲的能力,甚至成为一个演讲的高手,那么你就需要经常为他模拟一些小的演说、讲故事的场景。光是这样还不行,你需要注意下面这一点:要在训练的时候循序渐进,不同的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一年级孩子的叙事能力不是很强,他的记忆、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高级的水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先来复述那些简短的文章,像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这样的内容。如果你经常让孩子做这样的练习,你就会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复述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用写实的语言,自己看到过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虚构。到了二年级,非常明显的是孩子的叙述能力已经升级了,他们可以慢慢地开始讲那种长篇的故事,比如让二年级的小朋友给妈妈讲一遍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或者复述一整部电影的情节,都不是太难的事情。而且这时候,他们会开始虚构情节,不会按照看到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描述了。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可以完成描述一件事情的背景、角色,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故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而且可以描述得很清楚,他们的复述更加结构化,情节也更加复杂,并且减少了那些啰唆和不必要的话。我们在新闻里听说的那种演说小天才、小作家,最早一般也要到九岁才开始出现,这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其规律的。所以对于叙述能力的训练,关键就是在合适的年龄使用合适的训练方法。

2.阅读能力

关于语言的运用,第二大能力是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孩子们吸收和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是提高他们对书面语言的记忆和理解。教育心理学发现,让孩子们学会阅读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叫作解码法,第二种叫作全语言教学法。

解码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我们学习新课文之前,把每一个生词都教给孩子,然后解释每一个词的意思,最后才开始学习文章。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词汇基本上都会读,而且能够理解所有词汇的意思。但这种解码法也有一个问题,就是阅读效率比较低。我们自己在学习英文阅读理解的时候就知道,如果我们每一个单词都去查意思,就会读得特别慢,一个小时也看不了几篇,而且大量的单字生词的训练也比较机械和枯燥,容易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教育心理学家又提出了第二种方法:全语言教学法。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然学会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家长不需要那么麻烦去教孩子每一个单字和词汇,你只需要把课文读给孩子听,结合一些图片和讨论游戏。你可能要问,如果他们猜不出字词的意思呢,那就可以再听一遍课程的录音或者问老师,这就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孩子们也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文章。因为阅读没有限制,而且是在活动当中进行,这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说到这里,你是否觉得这种全语言教学法比解码法更加先进呢?也不能这样说,虽然全语言教学法听起来很美妙,但是它也有缺点。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出的孩子虽然阅读量比较大,但是他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很容易读错别字,而且对语法的掌握也比较混乱,所以全语言教学并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更平衡的方式是两种方法的折中,怎么做呢?就是让孩子们在面对那些熟悉的场景的课文时,比如那些课文是描述家庭场景,以及和同学玩耍、逛公园、春游等,完全可以采取全语言教学法。如果课文描述的是孩子们不太熟悉的场景,比如科技文章、文言文,还是建议家长把每一个不认识的词语全部提取出来,等到每个陌生的词都会了以后再去阅读。这样的综合方法会更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的方法也是一样,对于那些熟悉的材料,我们可以泛读、速读,而对于那些陌生的材料,我们要采取慢读、重读甚至是背诵的方法。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训练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提高阅读的自信心。

3.写作能力

很多小学生都觉得写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们每次到了作文课都非常头疼。其实,他们并不是因为写作本身有多痛苦,而是写作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觉得不愉快。你们想一想,传统的作文课是怎么上的,老师会说:“我给你们一个题目(或者是一张图片),大家想一想,然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认认真真地写作文。”如果这时候,你和旁边的同学交头接耳,老师还会说:“自己写自己的,不要和别人说话。”但是这种写作课是非常低效的。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研究实验,他们让四年级的孩子两两配对写作文,也就是说,两个人可以一起讨论,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写作文。结果发现他们共同讨论出来的文章比单独写作的文章要更加新颖,语言运用更加熟练,而且语法错误更少。所以我建议在作文课上,老师要鼓励孩子们进行讨论和交流,甚至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两一组或三三一组,每个人写故事的一个部分,你写前面一半,我写后面一半,或者我们两人写一个姐妹篇,这样的方法其实可以让整个写作的过程更加有乐趣。

总结一下,想要提高学龄期孩子的语言运用水平,包含三个方面的训练:表达、阅读和写作,我们鼓励孩子们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在一起进行互动。叙事能力应该按照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提供不同程度的复述材料;阅读能力的训练,最好采取解码和全语言教学两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们在交流、头脑风暴以后再开始写作文。

总的来说,儿童在学龄期阶段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不是谁有天赋谁就厉害,小学阶段的表达、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后天系统训练的结果。如果你想培养一个爱表达、会读书、善于写作的孩子,那么小学阶段就是打好基础的最好时间,也请每一位父母不要错过这个时期。

LESSON 9 第九课 怎样帮助孩子在小学抢占学业先机

这节内容我将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家长们介绍一下如何帮助孩子在小学期间就抢占学业成绩的先机。经常有家长问我说:“我家孩子马上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了,我最关心的就是他能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对于小学的学习他能不能跟得上?希望老师花时间讲一讲如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我觉得这些家长真的特别有远见,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小学之际当然就在于一年级了。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学习体验越好,他们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也会更加刻苦,并且学习信心更足。他们还发现,如果一个小朋友在一年级就对学习感兴趣,那么这种兴趣会影响他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小学四年级的成绩和老师对他的评价。所以,家长在孩子还没有入学,或者刚刚入学的时候来学习心理学,时机非常好。那么要让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就学习领先,心理学家到底有什么建议呢?虽然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感觉与幼儿园大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在这个时候的发展任务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幼儿园时期,孩子们是以游戏为主,上了小学以后,他们要以学习为第一要务。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我当然知道学习重要了,所以我给他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强化训练班,但是效果都不明显。这反映了大家对学习这个概念的理解问题。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这里说的是,我们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不是替他们安排更多的学习生活。这两者的区别非常大:一个是把孩子看成成长的智慧体,重点是引发他们的内部动力,另一个则是把孩子当成水缸,不断地往里灌水。那么如何让孩子在一年级就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呢?有三个关键的心理因素:第一是自我效能感,第二是奖励方式,第三是管理方法。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感觉自己能够成功的一种心理特质,也就是遇到某个挑战任务的时候,我感觉“我能行”。感觉自己“能行”的孩子会更多地去尝试挑战,并且会把当前的挫折当成取得成功的过程。而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的孩子容易把小的挫折直接判定为“我可能真的不行”。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这里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叫作行为成败的经验。简单来说,就是你第一次做某件事就成功了,那你会很容易获得再次的成功。有人说“成功是一种习惯”,这并不是说第二次做某事会更容易成功,而是因为这个人更有信心去付出更多。我记得在我小学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时候,第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我非常认真地思考、酝酿,回味春游的愉快过程和心情,写完作文后,又仔细地修改了好几遍。后来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把我的文章作为全班朗读的范文,这让我一下子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从那以后我每次写作文时,都觉得自己拥有能写成范文的水平,也会花更多的心思在写作文上。在这个老师教我的两年内,我写的所有作文几乎都成为全班朗诵的范文,直到我大学毕业回去探望这位老师,她仍然保留着我的作文,时不时给她现在的学生阅读。我写作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因为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有了成功的经验才形成的。所以每次写作文,我都会有一种要拿文学奖的快感,这也让我的成绩真的变好了。所以,每一门学科的开头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也是家长要帮助孩子获得信心的主要阶段。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自己也不太懂孩子学的东西,怎么帮助他获得成就感呢?这里你可以运用自我效能感提高的第二个方法——替代性经验,就是学习者通过示范行为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一个水平和你差不多的人都成功了,这个时候你会认为:我也能行。此处请注意,家长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优秀的同学比,这种比较一点用都没有,还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那些同学本来就比自己好得多,人家能做到是人家天生的实力。所以一定要注意,做比较也要有方法,你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在孩子眼中哪些人是和自己差不多的,然后看看这些孩子有什么优点,再通过比较去激励孩子进步,效果才是最好的。比如,家长可以说:“强强,你看这件事情,你的好朋友都做到了,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

2.奖励方式

第二个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因素是家长给予孩子的奖励方式。家长们最常见的奖励方式是这样的:“强强,这次期中考试如果你能考到95分以上,爸爸就给你买一个奥特曼。”这种方法叫作外部激励法,就是用外部刺激去激励孩子的动力。这种激励法的效果往往非常不稳定。我记得我弟弟在读初中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台任天堂游戏机,我妈承诺他如果能考到全班前三名就给他买。结果,这个承诺真的激发了弟弟非常大的学习动力,天天晚上给自己加码,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真的考入了前三名。父母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地兑现了承诺。后来,物质激励满足以后,弟弟的学习动力完全消失,天天抱着游戏机玩。一个学期以后,他的成绩掉落到班上的第35名。老师们都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就是外部激励法惹的祸。所以,家长们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激励孩子学习的最好方法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兴趣,这样获得的学习进步才是稳定而真实的。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读书的时候,我的物理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为什么呢?因为我爸爸是学物理的,有时候他在家里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就会给我讲一些有关知识。有时候上班也带上我,让我随便在实验室里玩。看实验室里的叔叔阿姨们做实验,我觉得很有意思。等到我自己上物理课的时候,就会结合我看到的那些场景认真地学习,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结果越学越有兴趣,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我在对物理的学习上没有得到任何外部奖励,但反而学得最好。所以家长需要让孩子用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学习一门学科,激发他们的动力,晚一点去功利性地比较孩子们的排名、评判分数,这样会更容易让他们入门。

我听过一位化学老师讲的课,课程名字叫作“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这个课程把动画片的场景和化学课结合起来,效果超级棒。据说,这位老师的课常常座无虚席,甚至有很多其他班的学生来旁听,这种情况正是因为这位老师激发了学生们的内部动力。

3.管理方法

第三个提高小学生成绩的方法就是要成为民主型父母,我把这种父母称为“不发脾气的虎妈虎爸”。你不要以为虎妈虎爸就是那种成天板着脸,非常凶,让孩子很害怕的父母,这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民主型父母其实是很温柔的,但是他们的意志很坚强,舍得和孩子打持久战。他们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成为孩子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那些喜欢在家里搓麻将、刷抖音的家长们,这一点就做得不好。此外,民主型父母会保证孩子一日三餐有规律,按时写作业和看电视,时间分配得非常合理。他们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带孩子参加课余活动等。

只要家长能够给孩子们所需要的爱,严格管理他们人性中的弱点,我想你家那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成绩绝对是能够领先的。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在小学阶段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的内容,家长们要注意看了这些内容后一定要懂得实践。可能你要问怎么去实践?我就拿我家当时给弟弟买游戏机的案例分析一下,当时我爸妈应该怎么说和做,才能让弟弟的成绩持续稳定地提高呢?当孩子想要游戏机的时候,你可以和他说:“嗯,爸爸妈妈愿意满足你这个愿望,但是玩游戏会占用很多的时间,我们需要和你确认一下,你能不能够安排好学习和游戏之间的时间分配,这样我才能放心地给你买。这个学期我们来试验一下,看看你对学习时间的安排能力,你给我一张时间计划表,然后把你将来玩游戏的时间在这个时间表里面预留出来,我看看通过这个时间表,你的成绩是否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就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如果不行那就要等一等。”这样的沟通方式把孩子的进步与他自身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而不是直接以成绩为导向。购买游戏机后,你同样需要和孩子约定:“游戏机的所有权归我们,你只有使用权,所以要按照你的时间表严格执行玩和学。如果你的成绩下降,我们有权收回游戏机。”这样,即使买了游戏机,孩子也能有意识地执行规则,不容易耍赖,产生的激励效果也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LESSON 10 第十课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三“DO”和三“NO”

经常有家长和我抱怨:“孩子都上小学了,一回家就是看动画片、看电视,除了做作业,其他课外书翻都不翻一下。”还有的父母说:“我家孩子只看漫画书,文字型的书经常会被他扔在一边。老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看点有价值的书呢?”

我要纠正一下,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孩子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东西,家长没有必要把读书和看电视、看漫画对立起来,这完全是两件事。不过,一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对他将来的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都证实,阅读和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学业水平的优劣、个人成就的高低都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当我们遇到问题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的时候,阅读就是最好的捷径。我自己也感觉,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创业方面,我遇到的难题中,90%以上可以从相应的书本里找到答案,难怪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有道理的。对孩子来说,阅读已经成为未来取得优势的一种必备能力,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会让你的孩子受益终身。那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养成好习惯呢?这节课我就要告诉你,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三个“DO”和三个“NO”,就是三个“做什么”和三个“不要做什么”。

一、三个“DO”

1.抓住关键期

前文讲过,给婴幼儿讲睡前故事是培养他们语言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这个时候,家长可以以阅读绘本为主。五岁以后,特别是学龄期,绘本不再是主流。因为绘本的图画多,文字少,承载的信息量也不够,所以五岁以后我们要帮助孩子过渡到正式的文字阅读阶段。不过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文字也没有图片直观,怎么让他们喜欢上这种纯文字的内容呢?

2.做好读书的演示

好的父母其实就是好的演员,你要让孩子爱上读书,就必须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你可以从孩子学龄前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认真专注地读书,而且时不时还表现出很快乐的样子。这样孩子们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好奇感,“哎,什么东西这么好玩啊?”孩子产生好奇感以后我们就可以来进行第三点。

3.亲子共读

也就是说,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读文字书。你可以拿着文字型的故事书带着孩子一起逐字朗读故事,读到哪里就用手指到哪里。你陪着孩子读书,也可以让孩子把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对应起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种亲子共读的形式是帮助儿童识字的有效方法之一。不知不觉,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认识了大量的文字,有时候你在读前面一个字的时候,后面的文字他自己就读出来了。根据美国政府的报告,在美国有80%的女孩和82%的男孩每周至少三次听到父母给他们读书。这些从小听父母阅读故事的孩子,不仅知道文字的读写顺序是从左边到右边,从上面到下面,而且知道每个词之间有空格。最主要的是,亲子阅读可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阅读动机。当经过一段时间亲子阅读的积累,不需要你教,你家的孩子就可以自己阅读了。你可能会欣喜地发现,某一天孩子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某个角落里开始看书,并且还会读出来。这时候,家长们要注意,我们要准备第一个不要了。

二、三个“NO”

1.不要打扰孩子

当孩子独立阅读的时候,请你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过去打扰,要给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这样他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阅读。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阅读的好机会。

2.不要纠正孩子阅读时的错字

如果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了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些地方读错了音,这个时候我们要记得第二个不要,就是在孩子遇到错别字或读错了音的时候,不要主动去纠正。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需要停下来想半天。如果有些不认识的字不影响阅读,他可能就跳过去了。但是有时候遇到某些不认识的字,他怎么想也猜不出字的意思,也没有办法跳过去,这时候他可能会去查字典或过来问你,这时候你再告诉他。这时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他问了你一个字以后,很长时间他都不会忘记。因为认识这个字是出于他自己的需要才来问的,所以印象格外深刻。记住,在他们阅读的时候,一旦出现有读错的音,认错的字,不要主动纠正。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读错了就开始着急,你这个字读错了,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读。你在指出孩子问题的时候,他会感到紧张害怕,而且会变得没有自信。另外,孩子发现既然家长提供答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就会想办法从你这里得到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了。其实孩子自己是具备这种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的,但这种能力要在没有压力、没有催促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比如,孩子在读故事书的时候,把季节的“季”字认成了姓李的“李”字,刚开始他可能还很满足地继续阅读,当他发现后面出现了一个“小李子”的时候,他就会想前面那个字好像有什么不对劲啊,他会感到很不安,然后翻回去找错误。当然有的时候,他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错误,一方面是因为上下文没有让他发现错误的地方,另一方面可能是他太专注了,没有什么能够打扰到他往下读的专注状态,那么家长就更不要去打扰他们了。作为父母要尽量少地让你的孩子依赖你,让他自己学会发现问题。

3.不要过度提问

父母可能认为提问是好事情啊,但过多的提问,特别是假如你的问题过于封闭,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孩子们看问题的方式和家长不一样,他们读一个故事、一篇文章,其中产生的想法是很有创造性的。而你总是问一些你自己感兴趣的模式化的问题,这就会破坏他们的创意、想法。如果孩子觉得你的问题不好,就会产生那种明显的标志性反应。比如,你问了他一个问题,他明明知道答案,但是他偏偏用我不知道来回答你,或者保持沉默,甚至是故意告诉你错误的答案,这就说明你的问题让孩子觉得太无聊、太没意思。

我的邻居讲过一个他自己的事情,他平常喜欢和儿子一起读书,然后问儿子很多的问题,比如小兔子最后找到了家吗?公主最后找到了什么颜色的花?刚开始孩子会很有兴趣地回答,结果问得次数太多了,他的儿子就回答不知道,甚至乱答一些内容。我告诉他,这就意味着你的问题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他觉得你的问题很蠢,所以他生气了,用这种方式来回应你。我建议他以后别问这么多问题,让孩子把故事重新讲给家长听,家长做一个好的听众就可以了。结果下一次碰面的时候,他告诉我,儿子很兴奋地把故事复述给他听,而且讲得很完整。所以说,总是用固定的问题来提问,会损害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总结一下这节的内容,对孩子阅读兴趣培养的三“DO”是要早开始、多熏陶、亲子共读。三个“NO”是不要打扰,不要纠正,不要过度提问。最后我还想说,阅读是人生当中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家长除了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变得更有才华,更有意义的是,让孩子们体会到阅读中的美好。所以你只要负责让他们爱上读书,至于读什么书,就交给孩子自己选择吧。

LESSON 11 第十一课 孩子怎样学好外语

这节将和大家探讨一个热门话题,怎样让孩子学好外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掌握一门外语可以让人们用另外一种语言了解这个世界,相当于打开了深度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户。我相信大家也看过很多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文章,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谈一下,怎样才能让你的孩子学好外语。

1.营造文化环境

要学好外语,你必须意识到,你学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宗教、节日、地理、城市、民俗、寓言、童话等。如果你对这些感到排斥,即便语言能力再好,也可能学不好外语,因为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接纳是学好语言的第一步。你会发现那些中文很好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他们普遍能说出很多中国明星的名字,喜欢中国功夫,喜欢吃中餐。

如果你对外语背后的文化不了解,那么即使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听清楚了,你依然很可能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比如,美国有一档很红的娱乐访谈节目,嘉宾在讲述自己在海外度假时遇到海啸被困、劫后余生的经历,当时主持人问:“Did you bring back your volleyball?”(你把你的排球带回来了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嘉宾也笑着说:“I hope I had one.”(我要是有一个就好了。)即便屏幕上有英文字幕,那些不熟悉其语言背后文化的人可能还是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但是如果你熟悉2000年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经典电影《荒岛余生》,知道里面主人公和排球之间的关系,那你就知道笑点在哪儿了。同样,如果你周末准备出游,发现下起大雨,你故作生气地对着天空大喊:“许仙不在这儿,去隔壁城市找吧。”其他人可能都会知道这是一个笑话,但假如同伴中有一个老外,他可能每一个中文字都听清楚了,但他很难知道你们到底在笑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文化。

如果家长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英文,我建议从小就应适当地营造一个和英文相关的文化环境,比如给孩子念一些与英美文化相关的故事和绘本,让孩子从小听一些英文儿歌,陪孩子一起看英文原版的迪士尼动画片,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圣诞节、感恩节等,也可以给孩子起一个英文名。

2.学习外语宜早不宜晚

前文讲过,心理机能发展的敏感期理论,也就是说,儿童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会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强的感觉。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如果在敏感期内施教会事半功倍,孩子的心智也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敏感期很短暂,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孩子很难再出现有同样强烈兴趣感的时间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第一代华人移民发现,自己在美国待了整整三十年,英文能力却远远不如孩子只待了三年。所以,我的建议是在一岁半到三岁半这个语言敏感期阶段,就要开始给孩子进行多语言的熏陶。这个时候不管孩子会不会说话,都要不断给他注入养分,多和他说话,讲故事,不断刺激孩子的语言中枢。家长既可以说中文,也可以说英文,当孩子需要表达自我感受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自然而然就会开口说了,而且还说得很不错。

3.听说并重、读写并重

英语口语表达不好的人听力往往也不好,反之亦然。因为听和说是一体的,如果一个人的英文说得结结巴巴、毫无节奏,说明他耳中听到的英文也是支离破碎的,无法进行整体加工。相反,如果一个人能把英语说得逻辑连贯,重点突出,富有节奏,那他同样也能听出别人表达中的逻辑和重点,这个时候英文的沟通能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虽然印度人口音重,但他们能很有效地与英国人沟通,这说明语音、语调和口音并不会严重影响沟通,真正影响沟通的其实是表达的逻辑。比如,“没想到你在这儿”,这句话你用英文会怎么说呢?也许你会下意识地以“I didn't”开头,因为这样更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但实际上“You are not expected here”才是更地道、更容易让英国人理解的一种表达。换句话说,学英文其实学习的是一种思维习惯,也就是说,用英文来思考英文。因此,想要更好地学会英文,不但要多听,还要开口说,这样才能促进感知觉的多通道参与。我比较推荐家长在手机上下载像一些配音类的APP,用来给孩子锻炼英文的听说能力还是蛮不错的。

读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能较为轻松地阅读英文的原文资料,那你的英文写作能力通常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同样,如果你的英文写作标点符号准确,分段清晰,还善于用关联词来表达逻辑,那你的英文阅读能力往往也很不错。所以家长不妨让上小学的孩子保持定期阅读一篇英文短文和每天写英文日记的习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正确使用更多的关联词。

4.词汇和语法很重要

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话,说中国人想要改变过去的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就要重听说、轻语法。重听说是没错,但绝不是要顾此失彼,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低与重语法的教育之间其实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相反,语法非常重要。可能有很多家长正准备或者将来想要把孩子送去国外读书,如果您的孩子在中学期间想要申请去国外读书,或者想向国外的某位教授讨教某个问题,那他写出去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将直接决定对方会不会回信。如果他的邮件语法错漏百出,基本上不会收到对方的回应。因为对方会认为糟糕的语法代表一个人糟糕的思维,也就是说,写信的人思维不严谨,缺乏逻辑。

另外,要学好英文,词汇量的累积一定是要持续的。可能有些家长对此感到很头疼,但这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英文单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而其余的词汇都可以通过分析词根前缀和后缀的方式来记忆。比如,“counterclockwise”(逆时针方向)这个单词长达16个字母,但是当我们把这个单词分解成“counter”(逆的、反的),“clock”(时钟),“wise”(朝……方向),这么一解析,你就会发现,这么长的单词显得好记多了。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更轻松地记英文单词,最好买一本有词根、词缀的字典,或者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手机上下载带有词根、词缀字典的APP。

我们一直在谈怎样学好英文,但是这个“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是主观的。也许某个人的英文在别人眼里已经好到可以做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了,但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己与狄更斯之间依然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不是在外语的语言环境下长大,那很可能他永远也无法掌握真正地道的外语。当然,如果您只是将外语当作日常生活中的工具,那么我们周围很多人的外语应用能力绰绰有余,而一旦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人际交往,便时刻能感受到一堵看不见、摸不着的墙存在,而这堵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文化。

文化常常包含在语言的修辞和隐喻中,在英文中有大量类似中文的修辞表达,比如“A squeaking wheel gets grinding”,英文直译过来的意思是嘎吱作响的车轮才需要抹润滑油,其实中文里我们也有相应的表达式,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两句话表达的是类似的意思,但句子背后投射出的文化完全不同。当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都和文化有关,如果不熟悉语言背后的文化,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了解这个修辞所要表达的含义。此外,在非正式场合中用到的感叹词看似简短,却与地域文化联系得非常紧密,也更容易泄露一个人的英语到底地道不地道。

美国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拍过一个电影叫《无耻混蛋》,里面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一位假扮德国军官的英国军人。哪怕他德语说得再流利,计划做得再缜密,最后还是被一个非常不德国的手势暴露了身份,很快做了枪下鬼。同理,如果你不是在英国文化环境下长大,即使你的英文说得再流利,也很难在不小心摔碎一个杯子的时候条件反射地自动说“Wow”,而更可能是说:“哎呀”。所以,就算一个在外人看来英语非常好的人,也很难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英语足够好。我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非英文母语的人,在享受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要承认和接纳自己的局限性。要意识到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依然存在天花板的现实,别再盲目地艳羡别人,也别把自己逼得太紧。

总结一下,想让孩子学好外语,一定要利用孩子的语言发展关键期,而且听、说、读、写要并重。语法很重要,它关乎着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词汇也很重要,但是可以教孩子通过巧记词根、词缀的方法进行积累。此外,不要不切实际地指望自己和狄更斯一样说好外语,更重要的是要享受外语背后的文化。

LESSON 12 第十二课 十分钟讲透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

孩子的学习一直是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经常有家长和我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延,上课不认真,记不住单词等。这些问题是那么普遍,但大家解决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头绪。集体补课、找家教、找心理辅导老师,好像什么招都用过了,但总像是碰运气一样。

学习问题真的有这么复杂吗?孩子学习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想把儿童学习比成一个吃东西的过程。学习好的孩子,消化吸收比较好,就会容易吃成一个知识的胖子;学习不好的孩子,知识摄入困难,消化不良就容易饿成知识的难民。那孩子为什么会消化吸收不好呢?三个原因:阅读障碍、没有安全感以及好奇心不在线。

1.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又叫“失读症”,英文叫作Dyslexia,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发展缺陷。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和自己的智商不匹配的。比如,一个智商测试120分的孩子,如果患有阅读障碍,那么他的阅读速度、理解水平,都会比智商测试普通的孩子要低。这是学习障碍里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导致孩子成绩不好的最主要的生理原因。

对于患失读症的孩子,他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数学能力都会有困难,比如他难以数数、难以比较大小,计算能力也比较弱,背诵数学定理更容易忘记。他们不善于使用记忆策略,任务导向性差,反映到学习上自然就是成绩很差。

那是不是说有这种障碍的孩子的学习就没救了呢?当然不是,治疗失读症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医疗模式。例如,到医院的儿童心理专科做认知行为训练以及神经系统训练,就是我们常说的感统训练,经过系统的治疗会产生明显效果。第二种是同伴模式。一般情况下,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师、同学抛弃和边缘化。不过,科学实验发现,如果在某一个班里,老师、同学不但不嫌弃他们,反而让那些成绩最好的同学和他们组成兴趣小组,每天在一起写作业,让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指导失读症儿童复习,并且用学霸们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失读症儿童,这对失读症儿童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办法。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最终都成了卓越的人物,比如美国前副总统洛克菲勒、演员汤姆·克鲁斯、童话作家安徒生以及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等。

2.没有安全感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阅读障碍,但是成绩不好,那么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没有一个“安全基地”。“安全基地”这个词是安思沃斯(也就是那个研究依恋理论的著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说,婴儿都会把母亲当成安全基地,并由此出发去探险世界。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也会把父亲或整个家庭作为安全基地。越安全,他们越敢向外探索。那些曾经被过继或领养的孩子经常会显得有些胆怯,不敢尝试新事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

安全基地就像是航空母舰,飞机能够飞很远,但总是可以回来休息和加油。有安全基地的孩子有个特点,他们会经常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而那些觉得不安全的孩子可能会说:“我才不要和妈妈一样当一个老师,啰唆死了。”有安全基地的孩子可以不用时时刻刻去猜你在想什么而去讨好你,他们会把精力用在自己好奇的事物上。所以这样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就算是学习成绩暂时没有领先,但能力在这里,当他想要冲刺的时候后劲是很足的。

那么,怎样的父母才算是合格的安全基地呢?你想想看,你和谁在一起会觉得舒服呢?是不是那种尊重你、欣赏你,并且允许你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同样地,己所欲施于人,面对孩子,你也应该尊重属于他们的权利,让他独立思考并且决定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让他们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也就可以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很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来找我的家长,大部分都是那种不允许孩子表达,控制欲非常强的父母,但这些家长自己意识不到。其实要鉴别自己是不是那种父母,你只需要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然后从孩子的角度来感受一下,接受你的教育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感觉有些不舒服,那就基本可以确定,你扮演了自己讨厌的那种父母。

3.好奇心不在线

这种孩子本身很聪明,反应灵敏,但就是不愿意关注学习,“好奇心不在线”。这类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好好学,而是他在学习别的事情,在学习一门不同于学校功课的课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对这个聪明的孩子来说,老师讲的课真是太没有意思,就像是做饭有一堆好的原材料,但厨师的水平太差,孩子当然也不愿意吃。所以当你的孩子和你抱怨学校里哪个老师讲课没意思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只是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说:“学习的关键是靠自己,老师讲得不好,自己也应该认真学。”以现在的条件,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请一个家教或在网络上找一些大牛老师讲的课,让孩子去学习。记住,请家教的目的永远不是给孩子补充知识,而是期望老师通过更有意思的方式让孩子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家教不是来帮你喂饭的保姆,而是更能调味的知识厨师。

第二,孩子的好奇心不在学习上,可能是因为你家里有太多的秘密。回想一下,作为父母,你们是不是喜欢有很多事情对孩子保守秘密呢?比如,你去了哪儿,做了什么决定,孩子问你,你总是说“这是一个秘密”,或者说“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问”。你以为你这样说,孩子的问题就结束了吗?没有。这反而会激发起孩子对秘密更大的好奇心。我之前见过一个家庭,他们家儿子七岁,非常聪明,智商测试138分,但成绩不好。我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但是他们对孩子一直隐瞒这个事实。爸爸每星期会回去两次,在一些很重要的节日,比如情人节、结婚纪念日也在家,父母商量好了只是说“爸爸工作忙”。但这个孩子居然问同学:“你爸爸会在情人节回家吗?”他一直想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这种孩子就是把好奇心用在了对家庭秘密的关心上。改变这一类的问题只要做到一点,就是对孩子坦诚,他们心中的疑惑就会消除。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为了爱孩子而隐瞒,却没有意料到隐瞒反而制造了伤害。

总结一下,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其实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生理遗传上患有失读症等学习障碍;二是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三是在注意力方面把好奇心放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弄懂了原因,并且发现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各种问题之后,先别急于批评孩子。找一找,看看你自己做得怎么样,然后再下结论。这样你就会比普通家长高明很多,愿你在通往精益父母的道路上天天向上。

搜索更多有关“培养孩子左右脑思维,挖掘孩子天赋首先这样认知左右脑”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