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宫崎骏是一种什么样生活状态?动画巨匠宫崎骏一生只做一事
文/泰迪抱枕
“只要宫崎骏在,我们的童年就不会消失”
前几天,《千与千寻》引进中国的消息,冲上了热搜榜,观众们纷纷表示:“有生之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神作’,简直幸福到流泪。”
《千与千寻》这部“神作”有多神?
《千与千寻》是唯一一部同时斩获奥斯卡金像奖和柏林金熊奖的动画作品;挑剔的豆瓣网友给出了9.3分的高评;在2001年上映时,《千与千寻》获得了304亿日元的票房和2350万的观影人次; 作为一部动画,《千与千寻》却一直保持着日本电影票房榜首的位置,着实令人惊叹……
《千与千寻》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太多也太微妙,以至于当人们评价这部动画电影时,常常觉得“词穷”。
而这部神作的作者宫崎骏,却带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童趣和温暖。
除了《千与千寻》,大众所熟悉的宫崎骏的作品还有《风之谷》、《魔女宅急便》、《哈尔的移动城堡》、《龙猫》、《幽灵公主》等等。迄今为止,这位78岁的动画巨匠,已经完成了50多部动画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曾治愈过无数个童心未泯的人。
宫崎骏在退隐几年之后,又有了制作动画长片的愿望,不过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也知道:“制作动画长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估计做完了自己就80了。”
他甚至已经考虑过,做到一半自己就死了的可能。
但他仍能笑眯眯地给自己打圆场:“如果一直想着‘我不能死啊,还有活没做完’这样的信念,或许能坚持得久一点吧。”
对于年龄越来越大的宫崎骏来说,创作动画变得越来越难,然而即使再难,他对动画的热情丝毫不减。
只有这样的宫崎骏才能创作出那么多触动人心的作品,才能矢志不渝地守护着我们的童年。
人们都说:只要宫崎骏在,我们的童年就不会消失。
在成名之前,他已经准备了21年
宫崎骏的动画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宫崎骏进入到一家动画制作公司工作,因为毫无经验,只能从最底层的原画做起。
那时的宫崎骏领着微薄的薪水,蜗居在7平米的出租屋内。工作中提出的创意,常常被人否决,有什么新颖的想法,也无人理会。
因为原画师的工作辛苦工资又低,同事们纷纷抱怨,或干脆离职,但宫崎骏却从未有过这些烦恼。他觉得自己能够有机会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是一件特别棒的事。
于是,当同事们在物色新东家时,宫崎骏却把自己扔进那一堆画稿里,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地画,有时一抬眼已经是半夜两点了。
终于,在熬了十几年之后,38岁的宫崎骏终于盼来了自己的第一部动画作品——《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结果,票房惨败,没人敢找他拍片,同行人甚至嘲笑他的作品有股“烂泥巴味儿”。
此后,宫崎骏又进入了遥遥无期的沉寂期,处女作的惨败,让他备受打击,毕竟为了这个作品他等了十几年,但,又能如何呢?
继续画呗。
“坏到一定程度”之后,终于“好了起来”
“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这一段出自《龙猫》里的话,大概是宫崎骏的人生感悟吧。正如话中所说,事业很差劲的宫崎骏在沉寂5年之后,终于又迎来了一部作品——《风之谷》。
正是这部作品让宫崎骏名声大噪,成了日本动画界的风云人物。此后,宫崎骏创办了“吉卜办”工作室,开始按照自己的风格创作动画,这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些很“宫崎骏”的动画。
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都能找到充满哲理的句子,与其说他在治愈观众,倒不如说他是通过动画来总结人生,治愈自己。
“我不做烂片”
“我不做烂片”——是宫崎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然而,这一句话背后承载了多少辛酸与煎熬,也只有宫崎骏和他的同事知道。
制作《风之谷》时,投资方抛出难题,认为《风之谷》没有原著,票房无法保证。于是,宫崎骏说:“那就让它有原著吧。”——什么意思呢?现画。
当时,宫崎骏定了三种漫画风格,一种是线条极其密集细微的,一天只能画一张;第二种是线条比较丰富的,一天只能画10张;第三种是线条比较简洁的,一天能画24张。最后,宫崎骏选择了第一种。这样的选择,让《风之谷》漫画拥有了40万的固定读者。
创作《千与千寻》时,宫崎骏全程参与绘制、审核和修改,每一个细节都要进行反复的推敲和雕琢。为了画好龙从墙上掉下来的场景,宫崎骏提议同事到饭店,看看鳗鱼被杀时的反应,以理解龙在受到约束时做出的挣扎动作。为了画好千寻喂小白(龙)吃药丸的场景,创作人员要到宠物诊所去观察动物的牙龈形态,以及手把药丸送进动物嘴里的过程。
创作过程经常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当这时,宫崎骏就会把自己逼入绝境,不断挖掘自己的想象力,用他的话说就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垂钓”。逼到崩溃时,宫崎骏会发脾气扬言“要把工作室烧了”。
终于,在两三百人,耗费了将近三年的时间,画了16万底稿,打磨了1500个镜头之后,《千与千寻》诞生了。
只是《千与千寻》吗?
——不,宫崎骏对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琢。
《幽灵公主》的画稿,宫崎骏亲自修改了8万多张,以至于最后患上了腱鞘炎。
为了展现一个仅仅4秒的地震镜头,宫崎骏和同事画了15个月,就为呈现出群众的细腻神态。
为了展现12秒的深海镜头,宫崎骏就要绘制2000张画稿。
宫崎骏说:
“不停地画,越多越好。画够了,一个世界便形成了。”世人口中的“匠心”,大都言过其实,但宫崎骏却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苛待一切,只为了维护心爱的动画
宫崎骏虽然有着慈祥老爷爷的外表,但他在工作中可是个妥妥的暴君。
对于动画,宫崎骏有着自己的想法,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要他较起真来,全体同事都要遭殃。
如果工作室员工工作不到位,宫崎骏就会直接开骂:“活着难道不思考吗?”、“不行的话,你就回家吧”、“这种水平能给观众看吗?”
而对于自己,除了长期伏案工作而导致的眼疾、手疾和腰疾,宫崎骏过的生活简直就像个苦行僧。
搭档铃木敏夫曾说,和宫崎骏工作了25年,从没看到过他吃美食。每次大家一起讨论哪家店好吃时,宫崎骏从来不参与。他每天只带一个装得满满的饭盒,饭盒里的饭菜一分为二,一半中午吃,一半晚上吃。吃饭5分钟,休息15分钟,从早上9点,一直画到半夜2点,每天都是如此。
即便是工作这么辛苦,宫崎骏也从来不要求吃好、休息好,他只想把动画做好。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也做了动画导演。然而,为了维护心爱的动画,宫崎骏批评起儿子来也毫不留情。儿子执导的电影上映时,因为不满意,宫崎骏在众目睽睽之下愤而离场,之后宫崎骏还写了一封公开信,批评这部“失败的作品”。儿子的另一部动画里,有一个人物下台阶的场景,宫崎骏觉得膝盖的姿势不对,于是当着媒体的面公开指责儿子“动画制作水准太低”。
有人说,最治愈的宫崎骏,其实最无情。但是,我想说,若没有这份无情,也必不会如此治愈。
从宫崎骏身上,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努力最差的结果,无非是大器晚成
宫崎骏事业的崛起是从43岁开始的,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努力了21年。
这21年,他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即便是在处女作收获差评时。他仍能笑着说:“不被接受没关系,我就是想做”。
在此之后,宫崎骏仍然初心不改地坚持画、坚持创作,夜以继日地用他手中的笔描绘出想象中的世界。“努力”对他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
而如今,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鼓吹着“努力无用论”,背后的理由无非是“努力也不一定成功”,然而,这些人忽略了两个重要的指标:
努力程度和努力期限。
如果你的努力只是“表面上很忙”,那只能算是“假性努力”。
如果你的努力期限只有一年,那对不起,你误解了努力这件事,它没有期限,成功不知何时才来。
但是,如果你的努力程度和努力期限,可以加强再拉长,那么最差的结果,也无非就是大器晚成。
而更普遍的情况是,由于肯踏下心来努力的人越来越少,努力的回报也变得容易和快速了,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用等到“晚成”,就已经能做出成就了。
○内驱力才是努力的原动力
宫崎骏对动画的热爱,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他的生活除了动画,几乎没有其它,即使是在退隐后,他也每日与动画为伴,唯一的社交就是参加朋友的葬礼。
在70岁左右时,宫崎骏还能保持着每周画300张稿的工作记录,秒杀同行的年轻人。为了画画,宫崎骏可以连续工作12个小时,甚至连晚上都不回家。
宫崎骏之所以能够如此执着地创作动画。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动画,是这种内驱力,让他能够废寝忘食地工作,而这种状态是钱所支配不了的。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曾经说过:
“不管你想做的是什么,你都会发现,如果你不能充满激情地去做你正在做的事情,那你将无法坚持下去。”如果你的工作,不曾让你获得成就感,更不能点燃你的激情,你就法获得内驱力,即使目前收入可观,但也很难长久。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低薪很喜欢”和“高薪不喜欢”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一个?
如果是我,我肯定选择前者,因为“很喜欢”是一种难得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能让我努力奋斗,把“低薪”变成“高薪”,而且是越来越高的那种。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拥有了无人能及的竞争力
之前我写过一篇,如何提升差异化竞争力的文章,今天梳理了宫崎骏的职业生涯,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力。
什么意思呢?
所谓差异化,就是区别于其它。
而极致的意思则是,达到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
海底捞把服务做到了极致,这让它拥有了差异化的竞争力。
顺丰把速度做到了极致,这让它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
海尔把售后做到了极致,这让它收获了大批忠实客户。
如果你想让自己具备差异化的竞争力,除了另辟蹊径,你还可以选择像宫崎骏一样,把一件事无人能及的极致,这样你就不可能被其他人所取代,因为别人做不到你这般极致。
当然,这需要你足够热爱,足够努力。
宫崎骏曾在作品中说:
梦想是不会逃跑的,会逃跑的只有自己。而只有足够热爱,我们才能不会逃跑,才能坚持下去,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
愿每一个坚持的你,都能收获“做到极致”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