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蛋神器的鸡蛋好难剥 扯蛋,小小蛋壳不简单软硬兼备
今天来给大家扯蛋。
说到蛋,很多人会想到鸡蛋,作为经常见到的一种食材,鸡蛋不但味道鲜美,价格实惠,而且储存时间也比较长。
于是我打开冰箱,拿出一个鸡蛋尝试了一下单手打蛋,结果很惨蛋。
其实不止鸟类会生蛋,许多爬行类、昆虫、鱼类也会下蛋,或许叫卵更适合。
鸡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对于鸡蛋壳我们已经十分了解了,从构造上来看:它是一个梨型的,一头尖,一头大。不止鸡蛋是这个造型,大多数鸟类的蛋都是类似的造型。为什么要做成这个造型呢?因为鸟类在数百万年里发现这个造型的蛋比较结实,而且孵蛋的时候受热比较平均,最关键的是不会滚太远。不相信的话可以拿一枚鸡蛋试试,它总是朝着尖的那一端滚动。
从功能上来看:鸡蛋壳就是保护里面的胚胎,并且还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没错鸡蛋会呼吸。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由外蛋壳膜、石灰质蛋壳、内蛋壳膜和蛋白膜组成。而这个外蛋壳膜就是鸡蛋壳最外层的一种无定形的透明可溶性粘蛋白,在蛋壳外层上呈霜状,能够阻止微生物入侵和蛋内水分蒸发,摩擦、潮气和水浸会脱落。这也是为什么鸡蛋买来千万不能洗,因为会臭的。
所以别看鸡蛋一磕就碎,但是却是小鸡出生前最重要的保护措施。当然,同样是蛋,有些动物的蛋壳既不坚硬,也无法承受太大的压力,有些甚至是既软又韧。
爬行动物的蛋:可硬可软,顺其自然
爬行类的蛋壳与鸟类的截然不同,而且就算是爬行类,它们的蛋也各有千秋。比如蛇类的蛋壳很软,并且延展性很好,能够堆栈在一小空间中;龟的蛋壳比较硬一些,并且也有一定韧性,与龟类下蛋的习惯是掉落在坑内有关;壁虎的蛋刚开始的时候比较柔软且具有韧性,但是会随着时间而逐渐硬化,使其能安全地藏匿于缝隙中。
蛇、龟之类的爬虫,其蛋壳是一种复合性的材质,是蛋白质与矿物质的结合。通常,蛋白质会使蛋壳较软,但韧性较好,强度会较差;矿物质则会提升蛋壳的强度,但副作用就是使其变得易脆;而复合式的材质便具有截长补短的优势,可帮助它们适应外在环境的各种冲击。
蛇蛋与龟蛋的壳也非常的薄,仅约1毫米厚,并且其结构也像鸡蛋壳一样拥有多层结构,并且各自有其功能,如蛇蛋壳就是4层结构,龟蛋的壳也有3层。大致看来,最外层是以生物矿化后的角质蛋白为主,质地稍坚硬,具基本的保护功能;中间与里层则以纤维化的角质蛋白为主,但以垂直交错与平行的方式编织成型,可能可以增强韧性,使外力难以刺穿或撕裂。如此复杂的多层次结构与复合性成分,让爬虫类的蛋在面对环境风险时能有更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环境湿度的变化,蛇与龟蛋壳的机械性质也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同个蛋壳在干燥与潮湿的环境中,其变形能力(延展性)、韧性(耐撕裂程度)与强度(耐压力)都会适时调整。这极大的适应力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粑粑麻麻从它们出生后就不管了,所以面对大自然多样化且严酷的生存挑战时,如果没有积极应变的能力是很难存活的。
昆虫与鱼类的蛋:水陆并进
除了鸟类还有爬行类,自然界中还有数量及其庞大的昆虫和鱼类,和禽类的蛋壳不同,昆虫的蛋壳和鱼类的蛋壳一般都具有胸甲结构,并且能够在水中生存。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水之呼吸。
大闪蝶的蛋
一般典型的昆虫蛋壳结构中会有两种呼吸结构以适应陆地和潮湿的水环境:一种是孔洞,其间隙在一到几个微米之间,交织贯穿在蛋壳内形成通气的结构,是氧分子可以通过孔洞在外界到达胚胎的内部,并且由于其蛋壳的独特性质,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同时水分散失达到最小;另一种则是胸甲结构,或者说是鳃,这种结构能够形成一定体积的气膜结构,可以从外界的水中溶解和汲取氧气,适用于水中呼吸的蛋壳种类。
而鱼卵大多都是在体外受精的,经过受精之后的卵才会吸水膨胀,之后卵膜变硬,且具有弹性。有些昆虫还会筑巢,照顾后代,比如螳螂、蜜蜂、蚂蚁等,而鱼类大多都是管生不管养的类型,所以它们的卵有些漂浮在水面,有些沉匿于水底,有些附着在水草或是其他物体上,还有的则随波逐流,堪称凄凉。
奇妙的演化:师法自然
由于演化和生物习性的不同,作为比较高等的鸟类会筑巢孵化,因此鸟类可以花费大量的钙质去构筑蛋壳,而且鸟类的新陈代谢高,其体温能够达到40摄氏度,所以为了防止蛋内的水分蒸发过快,需要硬蛋壳防止水分散失。而爬虫类虽然也会筑巢,但是大多都是产完后就就置之不理,需要依赖环境的温湿度来孵化,所以只需要具备基本的保湿和保护作用即可,并且它们大多高产,因此不会花费过多的钙质来构筑蛋壳。作为更高产的昆虫和鱼类亦是如此,它们只需要产下大量的卵,至于能够孵化多少就看命了。
看似简单的蛋壳,亦蕴含了许许多多神奇的构造,大自然的巧思与演化的力量令人叹为观止。或许通过对蛋壳的研究,我们能够在防护与复合材质的开发上有新的方向,师法自然或许也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途径。
文|臭臭
字数|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