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提高员工幸福指数的方法:一场世界500强的幸福员工运动带给你答案

人气:180 ℃/2024-06-28 14:21:07

一、打开你的世界

被你忽略的正能量

一张纸对折,对折,再对折……你觉得你能完成几次对折?

5次?10次?20次?

用大一些的纸张?用薄一些的纸张?用特殊材质的纸张?

先试试看。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小实验,人们曾经普遍认为一张无论多大的纸,你怎样对折都不会超过9次,甚至有数学爱好者用了数学推算公式加以证明。纸张的厚度随着对折次数以等比级数增加,同时其面积也在相应递减,因此推算出一张纸对折次数不会超过81918次,否则将违反自然原则,绝对不能完成。用于证明的数学公式,即使一个普通的中学生都能理解,于是“一张纸不能被对折9次”被作为一个定律默默地保存下来。理论上,如果能把纸对折9次的话,其厚度会达到一个和它自身相比惊人的数值。长时间以来也有许多人怀疑过,他们纷纷利用手头能找到的纸,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然而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更加验证了这个定律的可靠性。

直到21世纪初,美国的一档探索节目《流言终结者》试图通过试验,证明这个“流言”或“真理”的真假。节目中,三位试验者进行了试验,开始的时候,他们用钳子夹、用熨斗烫,都没有成功。接下来他们用厚度为01毫米、足足有一个橄榄球场大小的纸张开始试验。由于纸太大,试验者用压路机压平纸面,然后用推土机帮助对折,对折进行到了第7次时已经很费劲了,但挑战才刚刚开始。最后,试验者完成了11次对折,最终打破了这个“流言”。尽管试验过程中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有些夸张,但是在没有违反游戏规则的基础上,他们将“真理”变成了“流言”。

这个试验的成功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人们开始使用不同大小、不同材料的纸张进行尝试。2002年,美国一个叫作布兰妮的学生用1210米长的卷筒卫生纸,花费了7小时,成功将一张纸对折了12次。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目前最新的纪录是:2011年4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圣马克中学师生们将一张接近4公里长的卫生纸,花费了4个小时,对折了13次。

一张普通的纸,如果能对折21次,它的高度是13421米,而珠穆朗玛峰也只有8844米。为什么我们连一张纸的“极限”和“能量”都难以评估呢?原因在于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智模式。对于一张纸尚且如此,何况一个人呢?

一百多年来,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田径场上最扣人心弦的场面。在奥运史上,短跑健将不断刷新百米短跑的纪录,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人能打破10秒的纪录。于是从那时起,关于人类究竟能跑多快的争论便开始了。最终,全世界公认这样一个“科学论断”:百米短跑突破10秒大关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类的极限速度。

1968年6月,美国的吉姆?海因斯在萨克拉门托举行的美国锦标赛半决赛中,创造出9秒9的新世界纪录,一举打破了10秒的“人类极限”。海因斯打破10秒记录的同一年,马上又有两名运动员同样跑出了9秒9的成绩。

20世纪60年代到近几年,不断出现百米记录的刷新者,可是“人类极限定律”也没有闲着,科学家、生理学家及体育研究者通过一个叫作“曲线求律法”的公式,得出了新的“科学论断”:人类在百米比赛中最快不能少于96秒, 否则就会出现股四头肌腱和膝盖间连接点撕裂的情况。

像海因斯横空出世一样,一个叫博尔特的牙买加人让全世界为之震惊。2009年8月16日,柏林田径世界锦标赛100米决赛中,博尔特以9秒58获得冠军,并再次大幅度刷新百米世界纪录。

正是人类对打破限制的渴望,所以超音速飞机被发明出来了;地面上的汽车越跑越快;人类登上了月球;建造出了超过100层的大厦;培育出克隆羊;发明出无所不能的电脑……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只有不断打破自我限制,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使自己的世界不断更新,不断刷新人生记录。

不可思议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

简单来讲,心智模式就是一种思维的模式,是一种对人或事的态度。在培训界或成功学领域,有一个古老的推递公式:思维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命运源自思维,心智模式的变化是一切变化的开始。

2010年8月5日,当地时间下午两点,一组智利矿工在圣何塞金铜矿作业,山体滑坡造成一条隧道发生塌方,地下700米处的一个应急避难所的矿工们被困在井下。

从遇难到被救出,矿工被困了69天,比历史上最长的被困时间还长了19天。在塌方事故发生的最初17天内,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幸存。当营救人员将钻探仪送至他们的地下避难所后,矿工们向地面传送了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我们全部33人都在避难所里,我们状况良好。”这一下子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新闻,他们生存的每一天都在创造奇迹。

对于智利矿工的生还,可以说是矿难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每一个矿工都已经感觉到自己离死神不远了。随着被困时间一天一天的延续、生活补给品的减少,被困矿工难免绝望。经历过灾难困境的生还者都有这样的恐惧,真正使身体倒下、生命耗竭、精神崩溃的原因,并不全是环境的恶劣和生理的衰弱,更重要的原因是等待救援却久久没有结果。

在未被发现的前17天,如此“漫长无期”的时间里,受困矿工给自己安排了合适的生存规划。首先他们对给养进行了规划,每名矿工两天的给养是两勺金枪鱼、半包饼干、半杯牛奶。接着他们很快建立了生活区和日常生活秩序,他们还组织了负责监管健康和安全状况的工作小组,保持矿井整洁。他们甚至还任命了小组诗人、顾问、传记作者。

当他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后,矿工们开始节食。几天后,营救人员通过营救通道用小管子给他们送去了药物和食物。圣何塞金铜矿周围的人们给他们送去了圣经、好莱坞大片和特别食品,以使他们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并且他们每周至少一次通过信件和视频与家人进行交流。

在一个黑暗封闭、缺少食物和水、长达17天没有任何获救迹象以及69天的地下生活,此时不用谈什么坚强,换成你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处境?失望、痛苦、难过、萎靡不振,许多情况下,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会因为受难者抢夺生命资源而产生混乱,接下来,受难者无法接受微弱的生命对自己的煎熬,最终选择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正是由于受困矿工对生命的渴望和爱护,他们秉着乐观自律的心智模式,迎来了命运的最终转变。做一个很糟糕的设想,即使智利矿工最终没有得到救援而失去了生命,但是他们至少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是快乐的。

快乐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快乐?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没有唯一定义的概念。快乐是一种人在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开心。它是抽象的,亦是具体的;它是无形的,亦是有形的。我们触摸不到快乐,但它却能在我们的脸上表现出来。那就是我们的笑容,淡淡的,羞涩的,灿烂的……它证明了那时的我们是快乐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需我们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都笑一笑,那么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即使像孔子这样给人感觉刻板、无趣的人物,也是主张快乐的。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论语》的开篇,就用“悦”“乐”“不愠”四个字,给学习定下了一个快乐的基调。儒家思想中对于快乐的肯定,也明显多于其他各家学说。孔子在学习方面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仍然是学习的快乐精神。孔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

可能正因为孔子是一个充满了快乐精神的人,即使他常常碰壁,也总能从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还注意不时地让身边的弟子也放松一下。《史记》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在郑国和弟子失散后,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城东门口,被郑国人看见了,就对寻找老师的子贡形容孔子“落魄得像个丧家犬”。当子贡把这些话转述给孔子听时,孔子反而笑了,自嘲道:“说我像一只丧家犬,还真是像啊!”他竟一点儿也不懊恼。

对快乐的理解归结于一个词——积极。这联系到一个动机概念——积极心理学。这几年,积极心理学成为了一个很热的关注点。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哪门课程是上座率最高的课程?统计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最受欢迎的课程不是法律类课程,不是管理类课程,也不是经济类课程,而是积极心理学课程。

哈佛大学主讲“积极心理学”的老师——本?沙哈尔,提出了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模型。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沙哈尔老师的理论,便有了下面积极心理学的“六角星模型”。

(1)动机:快乐需要意义

问一个人,怎么样才会使你更快乐?他回答:“我需要更多的钱,我需要有房子,我需要有一个漂亮的妻子……”有没有思考过,快乐的动机是什么?

大多数职场人似乎都有些急躁不安,换句话说,大家都有一种对成功畸形的渴望。于是,在不同阶段总有不同的刺激源打击着某一部分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攀比就业单位,工作一两年的新人攀比工资,工作三五年的职员攀比岗位和福利,工作十年的职员攀比年薪,更胜一筹就会令人快乐,略逊一等就会令人难过。大家都在用一种攫取、贪婪、回报的心态对待工作,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奖励认同。这种过于世俗、过于功利的心态会抵消人们的工作热情,产生懈怠和应付情绪。大家把工作的目的、幸福的标准归结于感官的快乐,于是一个充满渴望的人生不是在绽放,而是在压榨。

一个人整天忙忙碌碌,虽然赢得了财富,却不快乐,甚至感到痛苦,这是为何呢?这些纷扰归结于一个字:争。如同佛教所说三毒“贪、嗔、痴”中的“贪”,“争”让你的世界充满着吵闹、喧嚣、摩擦、嫌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人仰马翻,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只能容得下一颗自私的心。

生活中,争的欲望无处不在,而伴随欲望产生的损失也随即发生。权、钱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原本不属于你的东西争到手了,心安不见了。你绞尽脑汁,处心积虑,甚至拼死拼活争到手的,不是快乐、幸福、心安,而是烦恼、痛苦、仇怨,以及疲倦至极的身心。

本?沙哈尔老师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快乐其实很简单,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欲望满满的心中,放下牵挂,开阔心胸,心中自然清静无忧。

(2)自信:悦纳自我——植入正能量的基础做法

在学校,老师告诉我们要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的每个人,但是最重要的一个知识老师却没有教,那就是“学会爱自己”。

人的一生跟谁相处得最久?父母还是另一半?都不是,这个人只能是你自己。可是很多人往往对“自己”这个终身伴侣不甚满意,甚至无法接受。拿出一面镜子,看着镜中的自己,很多人看到的是如此,并联想到诸如此类:五官丑陋,满脸雀斑;跟别人站在一起,身高矮人一头,身材更是无从谈起;与人交谈,别人妙语连珠,自己却不善言辞;同身边的朋友进行对比,别人有殷实的家境做后盾,而自己只能拼命去争取一切;看看和自己同龄的同事,别人能轻松完成工作,而自己一点小事总是做不好……怎么看自己都不如别人,痛恨自己天生条件不如人,后天的能力也不给自己争气,到最后自己都不想做自己,在这种状态下还怎么谈快乐。

如果人人都这样想,那么史冬鹏肯定不快乐,因为有刘翔在的时候他总是赢不了;巴菲特也不会快乐,因为有个叫比尔?盖茨的人总是比自己有钱;所有过了40岁的女人肯定不会快乐,因为她们永远也不可能再次拥有20岁少女的青春……如果人们都这样看待身边的一切,那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感到快乐,因为不管一个人有多优秀,总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他能不能接受自我,这叫“悦纳自我”。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面对自己,是否愿意悦纳自己。

悦纳自我,首先要接受自己与生俱来的容貌和家庭。接受自己不够俊美的相貌,接受自己不够伟岸的身躯,接受自己贫困的家庭状况。不过,你完全可以去发现自己的可爱之处,去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情。

悦纳自我,还要接受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接受自己没有优于别人的天赋,接受自己没有惊世的才华,接受自己不是精英也不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但你可以踏踏实实、一点一点地向目标靠近,接受自己与理想的差距,重视自己的成长,不去嫉妒他人所拥有的财富,放下对自己过高的要求。

悦纳自我,不仅要接受现在,也要接受自己不如意的过去。接受自己年少无知虚度光阴,接受自己走过的弯路,接受自己错失的大好时机,接受自己犯下愚蠢的错误。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是一大进步,直面过错之后应是吸取教训以便走得更好,而不是在悔恨、遗憾中伫足不前。

悦纳自我,最后要接受未来的失败和错误。未来仍然会不断失败,甚至会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如果奋斗多年仍然没有到达梦想的彼岸,仍要自珍自重,自信自如,不放弃希望和努力。

(3)乐观:方法总比困难多

东京有一家高档法国餐厅,生意好得不得了,想要预约用餐起码得等半年。这里的招牌菜就是“木村先生的苹果汤”。主厨介绍说:“这种苹果居然不会烂,可能会聚了生产者的灵魂。”通常,苹果切开后放一阵子就会变质、坏掉。然而,餐厅厨房里被切成两半放了两年的“木村苹果”却没有烂,只是越缩越小,最后竟变成了干果。

苹果“不会烂”的奥妙何在?答案要到木村的苹果园里去找。木村的果园简直就像荒芜的野山。为什么果园会荒芜到这种程度?原因是从1978年开始,木村就没有在果园里用过一滴农药、一撮有机肥料。木村要在果园里实现自然农业的梦想。让他产生这个念头的是一本日本农业专家写的书。书的封面上写着“什么都不做,也不使用农药和肥料的农业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木村连续好几年没有收入,一家7口人过着赤贫的生活。为了除尽30多种苹果树害虫,木村带领全家人,没日没夜地在不开花、不结果的果园里劳作,用双手和塑料袋抓害虫、喷洒醋液。

在木村停止使用农药的第8年,果园里开出了7朵苹果花,其中有2朵结了果,这是那一年的全部收成。木村把苹果放在佛堂祭拜后,全家人一起分享。这两个苹果好吃得令人惊讶,木村终于看到了苦尽之后的曙光。

一个拥有乐观心态的人,看待糟糕的事情的时候,能把糟糕的程度减半,而看待快乐的事情的时候,却能将快乐加倍。

(4)感恩心态:感激要说出来

很多中国人给外国人的印象就是腼腆,不善于表达,一句简单的“谢谢”,估计一个人一天即使说也不会超过三次。天气冷了,父母打电话来叮嘱要注意保暖;回家时,妻子为你准备好了饭菜;上班时,有人已经为你擦了桌子;挤公车时,有人给你让出了一个位置……每天总有人为你着想,为你做了一些事,也许你心存感激,可是你是否说出了一句“谢谢”?

虽然心里有所感激,但是人们往往不会表达出来。人们这样做的理由通常有两个:第一,觉得自己心里明白就好,没必要说出来;第二,虽然别人帮助了自己,但是自己也帮助了别人,所以两人之间就不用那么客气了。

为什么要这么想呢?为什么不把心里的感激表达出来呢?你藏在心里别人怎么会知道,即便留到以后说,恐怕到最后就失去了这个机会。感激是一门学问,掌握好了不但别人舒服,你自己也会因为大胆的表白而感到愉悦。

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首先要“诚心实意”。“谢谢”两个字不能只是寒暄、客套,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感谢对方的愿望。其次要“直截了当”。向对方表示谢意的最好方式是当面感谢,不要委托别人,也不要含糊其辞地让人听不明白,更不要怕别人知道你要向他道谢而不好意思。再次要“指名道姓”。如果你要感谢一同帮你办事的几个人,那就不仅仅要说概括性的“谢谢大家”,而且要一个一个指名道姓地向他们表示感谢。最后要“主动及时”。马上找上门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向对方传达你的谢意。

(5)生存基础:身体也重要

50岁之前,用命换钱;50岁之后,用钱换命。每个人都有一瓶生命之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蒸发。年轻的时候这瓶水还有很多,于是不经意倒出一点,当时并不影响生命的质量。然而到了一定年纪,别人的生命之水还剩下半瓶,而你的却寥寥无几了,这时候身体的债主就找上门来了。

(6)韧性:不轻言放弃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一些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无论怎样挣扎都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在对狗进行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蜂音器一响,大部分狗不但不逃避,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会卧倒在地,并开始呻吟和颤抖起来。

但并不是所有的狗都如此,实验中总是会有三分之一的狗依然尝试逃离。通过这个实验,塞里格曼发现,大部分狗本来有机会逃避,可是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样的现象被他称为“习得性无助”。

后来,一位日裔美籍研究生广仁把人作为实验对象,做了一次类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大部分人在多次无法解决问题的状况下变得无助,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愿放弃。

通过两个心理学实验,人们发现,即便是将动物和人置于绝望的环境中,人为地让他们无法逃脱失败或惩罚,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个体不会放弃,还是会做“徒劳”的挣扎与努力。

现实也正是如此。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挫折,然而每个人应对挫折的方式却又不同。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很多人往往都能在事业初期充满了奋斗的热情,保持旺盛的斗志。在这个阶段,普通人与杰出人士的差别不大。然而用不了十年,顽强者与懈怠者便显示出了差异。前者能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而后者则丧失信心,放弃努力,于是便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二、适者生存的心智模式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Discovery的《动物世界》节目播出过这样一段纪实片:在非洲广阔的草原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大型动物,角马便是其中的一种。角马的长相和牛比较类似,它们生活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这里雨季雨水充足,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广阔的草原上随处可见一匹匹非洲角马。但到了旱季,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非洲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它们会聚集起来,数量达150多万匹,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公里。在非洲肯尼亚有一条马拉河,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万匹角马从3000公里外的坦桑尼亚迁徙到这里。

马拉河中有种动物是角马们在渡河时躲不掉的“敌人”,那便是世界上最大、最为凶残的尼罗鳄。马拉河成为角马们的一道“生死线”,渡过去,就进入了水草丰美的“伊甸园”;渡不过去,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将会因缺草缺水而死。每年的10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马拉河都会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狂野、惊险和悲壮瞬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角马依然乐此不疲,纵然在这场争斗中,几乎每一匹角马充当的都是弱者的角色。

渡河开始,成千上万的角马像泄闸的洪水一样,纷纷从岸边跳入马拉河,在河里以最快的速度游到对岸。突然,河面上出现了一群貌似浮木实则凶猛的鳄鱼,扑向正在过河的角马。它们张开大口,撕咬着角马的颈部,将角马拖入水中,通过旋转身体来撕裂猎物。转眼间,河水变成了暗红色,角马在水中哀号、挣扎,场面悲惨而壮烈。

数小时之后,渡过马拉河到达对岸的角马,爬上石崖,疲倦地慢步前行,跟着大部队继续踏上寻草之路。马拉河上则留下了一片凄凉的景象:水面上满是角马的尸骸,吃饱的鳄鱼慵懒地浮在水面上,尚存气息的伤者身上则停着几只迫不及待在伤口上舐血的秃鹫。河的对岸,即使渡过河的角马,也仍然要面对最后一道鬼门关。几只腿脚无力的角马,怎么也爬不上岸边的石崖,有的重新落回水中,有的跪在地上站不起来,有的躺在地上发出微弱的呻吟。在过河的过程中,一部分角马被鳄鱼猎杀,一部分角马过河时淹死,一部分因为体力耗尽累死,更多的角马则是在混乱中被踩踏受伤,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命运。

如此壮观、惊险又残忍的一幕,在广阔的非洲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在自然界中,人类和动物一样,有更加迫切的生存需要和人生的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虽然极少遭遇被鳄鱼攻击那样的危险境遇,但也避不开与其相似的危险、艰难与冷漠。

藏獒生活在天气严寒、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毛长而厚重,可以抵御寒冷,能在冰雪中安然入睡。它犹如一个守护神,日夜抵御虎、狼、熊、豹以及毒蛇的侵袭,担负着保护牧民财产和安全的重任。艰苦的自然环境使得藏獒磨练出如老虎一样强壮的身躯、狮子一样凶猛的个性、豹子一样迅捷的速度、鳄鱼一样坚硬的表皮以及其他犬类远远无法企及的肌肉和爆发力,藏獒在西藏被喻为“天狗”。藏獒性格刚毅,力大凶猛,野性尚存,让人望而生畏。藏獒护领地,护食物,善于攻击,对陌生人有强烈的敌意,不过对主人却极为温和。藏獒在畜牧方面对牧人有着很大的帮助。

藏獒攻击性很强,一般幼獒在刚满月时就会被母獒训练扑咬撕杀,锻炼离开母獒后独立的生存能力。藏獒从来不会向任何困难、威胁低头,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与野兽直接搏斗的犬类。一只优秀的藏獒可以打败三只狼,两只优秀的藏獒可以让金钱豹落荒而逃。

在管理学上,有个很有名的经营理念叫“犬獒效应”。此理念源于一个关于藏獒的故事:在古时的藏区,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只剩下一只藏犬。这只唯一幸存的犬被称为獒,而十只藏犬才能产生一只獒。对于这些藏犬而言,最重要的是生存下来。

藏獒是非常宝贵的犬种,少则价值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如此不菲的价格除了藏獒英勇善战且忠于主人外,更重要的是每一只称得上“獒”这个称号的的藏犬,都是经过生死竞争、百里挑一的好品种。要么生存,要么死亡!

角马过河的过程看似残酷,然而这只是它们生命征途中迈出的最平常的一步。它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河要过,谁能断定,今天能逃过鳄鱼的绞杀,明天也能躲过狮子或豹子的猎杀?人类,在日出日落间辛勤地劳作、奔波,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迈出的每一步、走过的每一段路程,也像过河的角马那样,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磨难与坎坷!

藏獒效应,正如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他们的处境与选拔藏獒一样,同样要经历残酷的生存之战。在国内的众多企业中,绝大部分寿命不超过三年,市场中能存活几十年的企业又有多少?真正能做到基业长青的企业更是寥寥可数。在大环境不断改变、竞争激烈局面下,主动迎战并在竞争中越战越勇的企业才能成为企业中的“藏獒”。

现实的启示

(1)蚁族的残酷生活

什么场所人最密集?旅游景点?步行街?快餐店?想象一下,从高处看下去,除了人头就是人头,是什么地方?人才市场和春运的火车站。

我们看看下面这两组数据:

第一组:

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413万;

2007年,约495万;

2008年,约559万;

2009年,约610万;

2010年,约630万。

第二组:

北京市流动人口:约5107万

上海市流动人口:约900万

广州市流动人口:约600万

深圳市流动人口:约1200万

随着中国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房价过高、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他们聚居在城乡结合部。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之处:高智、弱小、群居。“蚁族”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

蚁族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保健品销售、电子商务销售、电话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蚁族们大多数身处成立不久的中小企业,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没有基本社会保险和劳动合同,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

也许你正是城市中蚁族的一员,拿着不高的工资,基本没有保险和福利,租着便宜、简陋的民房。“天之骄子”的光环早已不再,你有的只是令人堪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

(2)职场不相信眼泪

职场带来的挫折和眼泪,全世界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希望你在擦干眼泪之后,打开你畏缩的心灵,理性地看待职场环境。眼泪可以为你的成长洗礼,但却不能成为你获得同情的道具。职场不相信眼泪,职场也不需要眼泪,这是迈入职场不久、处于生活挣扎层面的职场蚁族们学到的生存第一课。

自从你离开象牙塔进入职场,理想的温情主义开始褪色,生活显示出残酷的一面:职场人际关系似乎无比复杂,利益的斗争无休无止,永远看不透的办公室政治让你身心俱疲;自己感兴趣的技术专长无处发挥,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做自己完全不喜欢的工作;工作无休无止,加班一轮又一轮,更令人痛苦的是自己似乎看不到奋斗的价值所在。这正是无数的职场蚁族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尽管拥有一定的教育经历、不错的专业知识背景,但在浩淼如海的职场中,蚁族们却只能在底层浮沉,难以浮出水面。

不必抱怨,快乐工作。每个人都是在挫折与痛苦的摸索中成长。从离开校园踏入职场的那一刻开始,蚁族们就应该抱定迎接打击的心态——与真理越辩越明一样,职业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受挫、反思之中,渐渐清晰起来。在受挫之后,你能否坚定目标、不放弃前进的努力,这将决定你下一步的职场命运。这就是同样身为蚁族,但有的很快能跳越这个阶层进入更高发展层面,而有的人则始终原地踏步的原因。但是要记住,我们一点都不可怜,至少我们还有一个梦,一个在不远将来的快乐之梦。哭完之后,仍然还是要相信自己。

改变从认识自己开始

(1)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什么是“自知”?正确认识评价自身的实力与局限,正确选择力所能及的职位。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自知”似乎仅仅意味着知道自己的不足,总是抱着“自知者明”的教条为自己推脱:“我不行,干不了”“没办法,我就那样”“我没法跟人处好关系,逢谁跟谁吵”……这种种消极言辞,实质上就是一次次无形的自我打击。

在个人发展方面,忽略了自己的短板,蒙住自己的眼睛,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就会导致人生停止不前。只有正视自己的弱点,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周围的环境,才能使自己的心智模式和竞争力不断更新、提升。改变自己从正面自己的缺陷开始,可是如何知道自己的不足呢?

在这里要介绍一个容易发现自我缺陷的工具——约哈利窗(JoHar Window)。

图中的公开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即别人知道、我也知道的部分。比如,学历、长相、肤色、高矮胖瘦、性别等。

图中的盲点区:别人知道我却不知道的部分。如自己不知道的缺点或优点、自己的局限等。不借助镜子,你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长什么样,然而其他人却能看见。

图中的隐私区:别人不知道但我自己知道的部分。如发生在自己生活中不为人知、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一些事件或秘密。

图中的潜能区: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的部分。如你将来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未来所释放出的光彩与能量,在这个项目中你将要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等。

位于公开区的事情,是最不需要担心的事情。因为你每天照镜子时都能看见。反正大家都知道,你也心知肚明,所以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位于隐私区的事情,例如埋藏于潜意识最深处,过去曾经受到过的伤害、痛苦;员工对领导有意见却不愿找领导当面沟通、对公司的政策极度不满却从不提出等。法律都保护隐私,每个人多少都有些自己不情愿让别人知道的事情。这个是常态,所以也不必担忧什么。

位于潜能区的事情,关于未来和命运,是任何人都不清楚、蕴藏在生命深处最卓越的能量。这个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所以潜能对于当事人和其他人来说都是未知的,所以担忧无处谈起。

位于盲点区的事情,正是一个人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最重要的区域。你身上的某些缺点,对你来说是没有注意到的,但你身边的人却是知道的,只不过别人不愿意也不会告诉你。因为如果别人将我们的盲点告知我们,很可能被误会为言语攻击,引起你的不愉快。我们都想要良师益友,用来指出我们的盲点,当然,我们自己也可以这么做,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这个道理。多半的“千里马”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而伯乐却能挑出良马,从而让“千里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所以,通过扩大公开区域,减小盲点区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能力和素质。那么,为什么要提高我们的能力和素质呢?因为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和以前不同的结果,就要让自己先成为可以做出那个结果的人。

约哈利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改变约哈利窗四个区域的分布。

盲点、隐私是制约和影响我们潜能发挥的根本性因素,必须依据全新的团队互动式学习方法,理性而大胆地冲破我们内心的本能阻力,使个人和组织思维中盲点越来越少,隐私充分披露,从而达到个人素质的提升和组织效能的根本改变。

威尔伯?罗斯说过:“最大的风险在你忘记提问的问题里面,因为危险总是来自你不了解的地方。”约哈利窗理论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发现盲点、开发潜能,即个人——挖掘自我盲点,突破思维局限,使个人潜能得以开启;工作——发挥领导才能,勇气自信倍增,提升自我价值; 家庭及社交——善于聆听,沟通无阻,增进感情。

(2)阻止改变的幽灵

每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四个幽灵,它们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阻止我们改变。当你了解这四个幽灵,你就能轻松战胜它们,成功改变自己。

第一个幽灵:不敢拥有梦想的幽灵

这个幽灵躲在暗处,每当你开始幻想未来的时候,它就把你拉回到原处。“别乱想啦,不可能的”,你在很多地方听到过这个声音,因为这个幽灵很善于借用别人的声音,有的时候是你的朋友,有的时候是你的家人,有的时候他们假装“社会现实”,很权威地告诉你,安分守己别瞎想!

每个小孩都是一个梦想家,我们小时候从来不害怕梦想,对于未来有着无数愿望。可惜的是,当我们长大后,这个幽灵也开始越来越大。用不了多少年,当它长得比你的梦想还强壮时,你将永远被困在它的魔咒之中。

每一个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于伟大的梦想,飞上天空的飞机、登上月球的阿波罗飞船、实现全球沟通的电话、将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互联网等。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大半的东西是30年前的人觉得毫无可能的。当你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当你发短信、坐飞机、上网的时候,当你看到企业家们在累积财富,看到成功人士在享受人生的时候,当你终于到达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千万别忘记提醒自己,这些成果都是和梦想幽灵抗争的胜利。“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不是自已淘汰自已,就是被别人淘汰自已,这就是人生的“进化论”。

第二个幽灵:逃避失败的幽灵

这个幽灵和上一个不同,它主要住在你的心里。当你开始幻想、着手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时,这个幽灵就会出现:“别开玩笑啦!干吗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还是想想算啦!”

你也许会因为一个东西不够完美而迟迟不采取行动,你的脑子里面满是美好的想法,你的心中有着宏图大志,但是你却从来不愿意动手去做。因为梦想很完美,而现实往往是不完美的。

自我安慰是对付第二个幽灵最强大的武器,但也会成为你拖延的最好借口。每当你准备为梦想实施努力时,这个幽灵就会跳出来,不停地劝你:“不要那么急,时机还没有成熟。”于是你继续停在原地思考,什么也不敢做,幻想哪天梦想能够一步到位。结果最终迎来了两个不完美的结局,一个是别人已经提前“窃取”了你的梦想成果;一个是实现梦想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可是你却老了。

打败第二个幽灵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行动起来,即使只有0001的成功概率,但是也从0迈出了第一步,这样就能够一点点向你的梦想靠近。罗马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比尔?盖茨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变得那么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富豪,大家看到的都是他们意气风发的一面,你却不知道他们曾经的穷困落魄;每一位职场的成功人士,大家看到的都是他们光鲜潇洒的一面,可你知道他们曾经的痛苦挣扎。马云曾经谈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懂得用左手温暖右手。”成功只是一个点,失败却是一条线,只有一路沿着这条线走,勇敢地面对失败,迟早你会站在成功的点上。

第三个幽灵:害怕改变的幽灵

这个幽灵很阴险,因为它总能借助到别人的力量,而且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最可怕的是,这个幽灵会借助别人的嘴巴告诉你:我们都是为你好!

当你开始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并且慢慢有些成绩的时候,你会引起身边人的恐慌。“那个太危险,不要去碰它”“那个不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你别做啦”“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是挺好的吗?”……

如果你遇到的是第三个幽灵,那就意味着:如果你能让你身边的人感到不安,那么祝贺你,你已经开始变得强大。因为当人们感到对你失去控制力时,他们才会开始对你进行干涉。他们认为处在自己的“世界圈”内的事物才是安全可靠的,圈外的事物都是充满危险的,他们不希望你越出这个圈。

第四个幽灵:躲开幸福的幽灵

这个幽灵很奸诈,它躲在你的笑容底下。当你取得一定成就时,它时刻不忘抑制你的笑容,并不断提醒你:“幸福是短暂的,迟早要有不幸的事情发生的。”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人单身时感觉郁闷,恋爱后却感觉更郁闷;有人作为小职员时感觉失落,升为副总后感觉更失落;有人口袋空空时感觉痛苦,有了万贯家财后却更加痛苦。得到越多,担心失去的也越多。对欲望抓得越紧,对幸福的感觉就越空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富翁拥有多处豪宅却感觉自己没有家,有些贪官污吏贪污越多却越感觉不满足。对幸福的恐惧主要来自于你内心的“资格缺失”,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这么快乐。

何必让这个倒霉的幽灵污染我们的幸福呢?感受当下的快乐和力量,你会发现我们一直活在幸福当中。我们缺乏的,不是幸福,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有人问禅师:什么是禅?禅师说吃饭时吃饭,喝水时喝水。来人大惊,世人皆如是。禅师说,世人吃饭时不吃饭,喝水时不喝水,所以非禅。

你害怕改变么?

其实每一个人都害怕改变,同时又渴望改变。

如果你真心希望改变你的生活,你要像孩子一样敢于幻想,像勇者一样敢于失败,像偏执狂一样敢于执着,像禅意一样敢于安然。从现在开始,管理好你身上的四个幽灵,思考一下你可能的生命改变,可别让幽灵的阴谋得逞。

三、职场的心智模式

关于上班那点事

(1)工作,让人很崩溃

工作,是大部分人半辈子都要持续的状态。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简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期、读书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学前期”还只是婴幼儿阶段,除了肚子饿和摔跤外,似乎没有其他引起痛苦的事情;“退休期”已经是“知天命”的阶段了,再有什么难过的事情,也容易想开了;“读书期”和“工作期”是一个人修炼的两个部分,“读书期”看似一切都还公平,况且所处的阶段是人一生中精神最旺盛的时期。剩下一个“工作期”,又长又痛苦,三四十年的艰苦抗战,令人崩溃的事情似乎每一天都不会少。

1)每天主管让你做这做那,累得要死,但是你做的东西根本没有派上用场,甚至主管根本没有看;

2)接到任务后有不明白的地方,你去问,答案是让你先做,做完了又被领导否定掉,让你全部返工;

3)给你指标,给你愿景,给你信任,但是不给你涨薪水;

4)工作分配不合理,擅长的工作不给你做,给你的都是最折磨人的;

5)怎么努力都得不到领导的夸奖;

6)老板对待员工不公平,同事也很势利;

7)做好做坏都没有反馈,没人在乎你的劳动成果;

8)重复做一些琐事;

9)没有效率的会议,为了加班而加班;

10)找领导谈话,每一次都被告知会尽快处理,然而却没有下文……

(2)职场中的错误心态

面对职场困惑时,问自己一句:“你可以试着换一份工作,但是你能保证下一份工作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

在现在的职场中,快乐的理由有很多,而烦恼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没有将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没有摆正自己的工作心态。

错误心态之一:公司没有把我放在合适的位置。

在对全国一千多名职业人士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572%的人表示公司没有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发挥受到了限制,导致自己没有做出突出业绩。他们表示,如果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效率和业绩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于是,调查者做了一个试验,他们与几个参加试验的公司领导进行沟通,让他们的员工自己选择自己的岗位,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导,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结果却令人很意外,那些自称会将工作效率和业绩提升的人,并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反而打了很大的折扣。

这个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也为一些员工敲响了警钟。工作中做不出成绩,很多情况并不是因为我们做着不喜欢或不擅长的工作,也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更不是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不行,而是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工作心态。其实,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必须要明白,在工作中,我们没有太多挑选岗位的权利,企业只会把我们放在最需要我们的岗位上,而不是我们喜欢的岗位上。

作为一个精明的老板,对于安排员工的岗位,他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

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我们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这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唯一的选择。一味地想着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或者抱怨工作中的不如意都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这只能让我们的心态更加消极,从而影响自己潜能的发挥。

错误心态之二:我觉得领导有问题。

在厌恶自己工作的人群中,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抱怨自己的主管多么的无能,没有一点工作能力。要不就严厉到没有一点人情味儿,要不就太温柔,没有一点领导的样子。

无论怎么看主管就是不顺眼,怎么也想不通公司怎么会用这样的人做领导。每当主管下派工作任务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抵触,心里想着自己总是这么倒霉。久而久之对工作的抵触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每当自己的某项提议或方案被主管否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所做的方案是否可行,而是想着主管为什么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客观来说,一些管理者确实存在管理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可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怎样折磨下属、捉弄下属、报复下属,这种情况应该是没有的。

错误心态之三:这山望着那山高。

无论是新人还是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职业经理人,都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在心中比较自己所在的公司和另外的一些公司。他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经慎重考虑便跳槽走人。

这些人对公司的管理制度不满,对公司企业文化不满,对工资待遇不满,甚至因为休假的问题而对公司怨声载道。他们埋怨公司的人际关系复杂,钩心斗角严重,自己却像他们一样算计着别人;他们埋怨公司没有给他们合适的职务和待遇,却从没有想过自己为公司创造了多大的效益;他们埋怨公司安排的工作太多,没有休息的时间,但他们却总能在上班时间抽出一大半的时间“放松一下”。

在他们眼中,别人所在的公司就是天堂,一切都是完美的,而自己的公司俨然成了地狱,自己却从没有考虑过,地狱和天堂只是一念之差而已。总认为别人的老板唯才是用,管理人性化,而自己的老板俨然成了黄世仁、周扒皮;总认为别人的下属工作积极性高,根本不用操心,而自己的下属俨然就是一群懒蛋。他们不懂得剖析自己,却很懂得挑别人的毛病;他们不懂得如何服务好现在的公司,却很向往别的公司的风景。

如果你只能看见远处的山,而忽略了脚下的风景,你将失去更多。

公司究竟是谁的

(1)傻员工与精明员工

每个公司都存在两种人,个性和态度相差分明——“傻员工”和“精明员工”。“傻员工”,顾名思义,工作只是工作,没有多余的想法。“精明的员工”可不一样,做什么事,心里的那把算盘总是忙个不停,算算这个事情做了值不值。可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到最后“傻员工”晋升了,成功了,而“精明的员工”却一直在原地踏步。“精明的员工”就纳闷了:我们算得很到位,怎么就没有我们的份呢?

小王是机关车队的一名司机。刚进车队时,司机们经常为出车的事情发生冲突,为什么呢?因为车队里有小车、面包车、大巴车,开这三种车意味着不一样的待遇。小车出车,肯定是领导,开小车的师傅,除了跟着领导吃香的喝辣的之外,有时还有些“外快”,并且任务通常比较简单。面包车出车,基本上是小规模的考察、调研等任务,事情也不多,还算轻松。最累的就是大巴车了,车最大,拉的人最多,然而地位最低,基本上都是载着普通职员去开会、参加各种活动之类的事,经常需要来回拉客,常常被紧急调援,来回奔波。接送完了,人家只派发他一份盒饭就打发了。

小王在车队中比较年轻,他从来不争,于是他总是被派去开大巴车。除了既定的任务外,平时还需要接送一些普通职员上下班。就这样,那辆大巴车成为小王的专属车,同事间开玩笑时总说小王是个老实人,有时其他司机还找他顶班,小王也没什么怨言。

几年之后,车队里又进来了一名年轻司机,大家都认为小王这次可以“升级”了。但是小王却说:“大巴车我开得顺手,又有了感情,还是让我继续开吧!”小王一如既往地认真完成他的每一次出车任务,其他司机也依然在内部争风吃醋。又过去了几年,机关里的司机来来去去,小王也慢慢地变成了老王,唯一不变的就是陪伴他的那辆大巴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曾经坐过大巴车的机关职员,提升为机关的高级领导,几位领导都抢着要老王做自己的专属司机。老王最终还是被车队领导抢了去,因为车队领导明年就退休,并向上级推荐了老王:“我觉得这个位置就他合适,踏实又负责,选他谁也不会有意见。”

终于,老王离开了陪伴他多年的大巴车,成为了车队的一把手。那天,车队里的司机们聚会,为他庆祝,大家都不由感叹,没想到老王这么快就升职了。

像老王这样的“傻员工”确实不多。命运喜欢捉弄“聪明人”,传统标准下过于“精明”的员工,往往反被“精明”误,把很多机会拱手让给了“傻员工”。“精明”的员工总是在小事上占便宜,大事上没机会。“傻员工”总是小事上吃点亏,大事上被机会“缠住”。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傻人有傻福”。

忍耐是痛苦的,但回报是丰厚的。“傻员工”才是最聪明、最优秀的员工,他们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他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凡事都站在同事、团队、公司和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他们会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一切,成为公司的灵魂和凝聚力,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员工。

(2)打工者与主人翁

“打工”这个词来源于我国港台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港台企业、外资企业一起进入我国内地的。“打工”本来是个中性名词,当时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机构就职的叫“工作”,在外资、民营、私营企业就职的就叫“打工”,慢慢的“打工者”“打工仔”“打工妹”的称呼就产生了。

现在“打工”已成为一种常态,除做老板以外的人都可以叫作打工者,甚至国企职员和公务员都称自己是打工者。“打工”已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工作形态。

在打工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即 “打工心态”。打工心态简单讲就是:公司又不是我的,我又不是老板,给多少钱我做多少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很简单的一个逻辑,一个人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必然产生“别人给我工资,我为别人做事”的心理。“尽量少做事,想法多挣钱”就成为了“打工者逻辑”,“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少干”就成为打工者的工作表现。这样的员工是老板最头疼的员工,你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还想让老板怎么看你呢?

世界500强企业松下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问过他公司的一个员工:“如果公司付给你1000元钱的话,你应该做多少事情才对?”

这个员工回答说:“你给我1000元,我就给你做1000元的事。”

松下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公司是要开除你的!因为给你1000元钱,你只做1000元的事,公司就没有利润可赚,是在赔钱,所以公司不会要你,你自然一分薪水也领不到了。我给你1000元工资,你应该给我做2000元的事情才对。”

当你觉得老板付给你的工资太低时,你就要问问自己:我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如果你能经常这么想并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加薪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假如你不愿意多做事情,老板怎么会心甘情愿付高工资给你?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老板也不是傻瓜。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提供超出你所得酬劳的服务,很快,酬劳就将反超你所提供的服务。”

在浙江万向集团大门上,醒目地悬挂着“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的大幅标语,这四个词简单概括出了主人翁心态的精髓。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需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积极思考,灵活应变,具有“公司属于我们”的意识。将主人翁精神发挥好的企业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企业;相反,将主人翁精神发挥不好的企业,只是一个机械化的运作车间,迟早会迷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标语中特别要关注的是这个词——“享主人乐”。当一名员工具备了主人翁精神,视工作为事业,视事业为己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一切,事事为企业着想,处处为企业效力,那么他一定会享受到作为主人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收获到比一个打工者更多的财富,到时自然就会上位。

(3)德与才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忙问原因。工匠答道:“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在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一个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类。德才俱备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这么做的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小蘑菇也有春天

(1)可怜的蘑菇

小军和小珊是公司的新员工,同为当年应届毕业生,而且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两人虽说学的是不同专业,但是凑巧的是到了同一家公司上班。他们很快被安排了新工作,小军是学计算机的,人事部就安排他维护公司网站和************系统;小珊是学企业管理的,于是收发邮件、复印文件、搜索资料、客户电话回访、发送邮件这些琐碎的事情通通交给了她。乍一看,小军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田地,而小珊只是一个长工。

转眼就过去了三个月,两个人做的事情都同样的繁杂和耗时,然而在工作中的感悟却有不同:处理专业工作的小军刚开始还很投入,可没过多久,他便厌烦了一成不变的工作任务,每天把大量的************输入系统,总感觉这种事情只要会用电脑的人都会做,何必公司要招一个专业人士做这样的事情,这样枯燥的工作简直就是浪费年轻人的激情和才能。于是小军时不时对着电脑发呆,偶尔客户归类上出现错误也没有重视。

跑腿打杂的小珊日子也并不好过。公司的老员工似乎并不懂得尊重人,对她召之即来,呼之即去。她每天跟复印机、电话、快递人员打交道,有时因为疏忽耽误了工作进度,还要受人指责,似乎就她做着跟公司业务没有关系的工作。然而小珊没有气馁,她学会怎样用传真机,学会怎样跟客户打电话交流,看似简单的工作慢慢地也做出了规律和效率。她热衷于参加公司晚上的培训,抢着为客户经理做会议总结,周末时主动要求跟随客户经理出门拜访。小珊的热情和认真大家都不会拒绝,小珊渐渐地从大大小小的文件、实际走动中了解到公司的业务和发展动向。

几个月的试用期很快就到了,在转正考核中,小军几乎说不出自己自己做了哪些代表性工作,对公司的业务几乎一窍不通。而小珊还没有等到转正期,几个客户经理就向人事部打了“小报告”:小珊转正后,安排到我们部门吧!

案例中的小军和小珊,或许就有一个就是你吧!每个进入职场的新人肯定躲不开最初的懵懂阶段,这个阶段也叫作“蘑菇期”。“蘑菇期”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发现的。这个时期专门指刚从学校毕业的职场新人,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

为什么叫“蘑菇期”呢?因为新员工或年轻员工往往处于这样的境地:像一朵朵矮小的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的工作),到头来还要被浇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并且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是生是灭完全看自己的造化和对工作的态度。

大多数新人进入公司后,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意外地遭遇职场“蘑菇期”:职场新人被分配到不受重视的部门,或被安排做打杂跑腿的工作,“吃的是杂粮、干的是杂活、做的是杂人”。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身为“蘑菇”的员工难免会有些困惑,一般表现为:困惑一,宏伟抱负无处施展;困惑二,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困惑三,干不完的杂活。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公司对待初入门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如何快速走出职业生涯中的“蘑菇期”是每个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通过面试进入企业仅仅是第一步,快速度过“蘑菇期”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才是真正胜任工作的关键。

(2)冷板凳上的热屁股

当你了解了“蘑菇定律”,理解了企业刚开始冷落你的意图,还需要有所行动才行。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应用“蘑菇定律”。为了能够运用好“蘑菇定律”,提供几个要点作为参考:

1)认真对待工作。首先要放低姿态,职场新人往往会期望拥有一份挑战与乐趣并存且薪酬丰厚的工作,当期望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便会丧失信心和对工作的热情。因此,职场新人应该调整心态,把刚开始的职场生活当成一种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认真对待你现在的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它,这是一份事业的开始,同时也为你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环境。职场新人要主动融入职场,培养职场习惯。多留意和关注公司前辈的动态,在具体工作中观察资深人士的工作模式、交流方式等。

3)贵在坚持。很多人在“蘑菇经历”时最容易产生的念头,就是放弃。但是,真正的成功属于坚持不懈的人。只有认准目标,不断坚持,在“蘑菇经历”中积累一些可贵的经验,才能为以后的“厚积薄发”作好铺垫。

4)自强自立。职场新人要做到嘴快、手快、腿快。自己要多问: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等。多为自己争取工作机会,多干多做,变被动为主动。自强自立,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以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和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谁都希望上场成为主力,而不是坐在板凳上当替补队员。可是教练和老板都有自己的心思,新人大多数被安排坐冷板凳,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可是总有一天替补队员会有正式上场的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靠争取的。怕的是坐在冷板凳上的新人,时间长了,有人变成了一根木头,有人变成了一尊冰雕,失去了站起来上场的机会。只有那种时刻保持热情的人,才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职场胜任力

(1)你的可替代价值

有一个技师在退休时反复告诫自己的小徒弟:“不管在何时,你都要少说话,多做事。凡是靠劳动吃饭的人,都得有一手过硬的本领。”小徒弟听了连连点头。

十年后,小徒弟也成了技师。他找到师傅,苦着脸说:“师傅,我一直都是按照您的方法做的,不管做什么事,从不多说一句话,只知道埋头苦干,不但为工厂干了许多实事,也学得了一身好本领。可是,令我不明白的是,那些比我技术差的,比我资历少的都升职加薪了,可我还是拿着和过去一样的工资。”

师傅说:“你确信你在工厂的位置已经无人替代了吗?”他点了点头:“是的。”师傅说:“你到了该请假的时候了。”他不懂地问:“请假?”师傅说:“是的,不管你用什么理由都行,你一定得请一个星期的假。因为一盏灯如果一直亮着,那么就没人会注意到它,只有熄上一次,就会马上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明白了师傅的意思,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在那个星期里,全厂的人都在找他,其中一条生产线还因此停工了3天。一周后小徒弟来上班了,厂长找到他,说要提拔他为全厂的总技师,并且给他加薪。在他请假的那一周,厂长才发现工厂多么需要他,因为平时很多故障都是他去处理的,其他的技术员根本不会处理。

一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别人替代。一个可以随时被别人替代的人,他的价值无疑是最低的。能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他的价值才会不断增加。

一个员工在企业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他离开之后,本职工作很难有人替代,这个叫作“可替代价值”。

“可替代价值”也体现了一个员工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他人效仿,具有竞争优势、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很多人都有和你一样的本领,而且比你强,那么这种本领根本算不上你的核心竞争力。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并以这些优势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有什么能让老板、上级领导、同事及周边的人值得称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你的财富,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利用好它便可以轻易地切开一次次机遇的口子。

职场核心竞争力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准确的职业定位;二是综合能力与资源;三是超强的执行力。综合这三大要素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让别人无法取代,成为一个公司不可缺少的顶梁柱。一旦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晋升与加薪的机会时,你就有更多的“谈判资本”,即使面对职场裁员风险和各种职业危机时,你也拥有主动选择或“择良木而栖”的自信。

(2)终身受雇力才是铁饭碗

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认为是全球企业管理的典范,连美国企业也不敢小觑。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战后的基本用人制度。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企业工会制度并称为日本经营的“三大法宝”。终身雇佣制指一个刚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将在这家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而公司不能以非正当理由开除职工。

“终身雇佣制”由创立于192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说:“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

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之中。许多公司开始反思某些管理体制是否已经没落,其中就包括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的始祖松下公司在2001年9月也宣布引进提前退休制度,代表着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开始动摇。当年松下公司计划通过这项提前退休制度裁员5000人。松下公司宣布裁员后,富士通、三菱、NEC、SONY等各家电子公司也相继宣布裁员计划。当年日本劳动部在调查591家企业中,表示坚持“终身雇佣制”的企业只剩下95%。

终身雇佣在中国也有专门的名词——铁饭碗。原来指一旦进入正规单位或者工厂,一个人可以从年轻一直待到退休。“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一辈子有饭吃,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在职场中,哪一类员工最容易脱颖而出?在老板心目中,哪一类员工最有分量?在同事中,哪一类员工最容易被扫地出门?下面的一个简单的“人才阶梯定律”说明了真相。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劣者,不甘心做一个平者,不情愿做一个庸者,而想做一个众多企业渴求的能者,那么你就应该评估一下自己的受雇力。不管你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至少要具备以下四点中的一点,那么你才不至于在“人才阶梯”中处于下坡的趋势:

1)非常特殊:拥有特殊才能,如运动员、专利掌握者、技术继承人。

2)非常专业:区别于一般性质的工作,律师、会计师、设计师。

3)非常深耕:从事无法数码化、复制的工作,如化妆师、厨师、培训师、演员。

4)非常会调试:能够主动学习、不断充实知识和技能、能够最快适应组织需求的人。

(3)五类将被社会淘汰的人

第一类:工作时间之外不学习的人

胡适先生有一句话:“人与人的区别在于8小时之外如何运用。”8小时之内决定现在,8小时之外决定未来。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是我们思维反应太慢。拒绝学习,就是拒绝成长。

第二类:对新生事物反应迟钝的人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与巨大的商机挂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在一片反对、怀疑、拒绝声中悄然来临。21世纪的新生事物一定和趋势有关,而趋势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眼光来判断的。谁抓住趋势谁就抓住了未来。不学习就会把推论当结论,用已知判断未来,对新生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最终一定被社会淘汰。提高自己对新生事物的反应能力就是:多学习、多接受、多思考,并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第三类:心理脆弱容易逃避的人

事情的大小不重要,而你的想法、看法很重要。事情本身不伤害人,而你的想法会伤害你。永远不会存在没有不被填充的空缺,面对挫折的时候,强大的内心是最可贵的财富。

第四类:技能单一没有特长的人

世界在推进,技术在发展,原来风靡的一些事物,随着岁月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从1851年创刊的《纽约时报》宣布将在2015年停止印刷;现在谁的照相机里面还塞着胶卷;身边的IC电话亭里积满了尘土;磁带唱片早已经成了过去时;传呼机不知何时已经悄无声息;中国发改委预计10年内禁用及禁售白炽灯。

许多原来一统天下的事物,现在已经变得陌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也如此,“一招鲜,吃遍天”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少,时代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在变。很多由于功能减退而被辞退的员工,其中最大一部分就是技能单一没有特长的人。

没有危机便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人一定要在得意时给自己找退路,不要等失意时再找出路。

第五类:情商与逆商低下的人

对于3Q的描述,大家耳熟能详。在职场中,IQ(智商)高的人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EQ(情商)高的人可以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AQ(逆商)高的人可以成就自己登峰造极的事业。世界上80%的人是见了困难就害怕、躲避,他们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15%的人是见了困难能够迎刃而解,他们将丰衣足食、获得财富;5%的人是不战胜困难不痛快的人,他们将把人生推到极致,实现梦想。

职场自我角色认知

(1)管好三匹马

什么是职业化?职业化就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在每个行业里,都有很多出色的人才。他们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比别人更努力、更聪慧、更成熟。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加职业化!”

我们借助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提出的“三我”理论,来诠释“职业化”正好合适。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即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自我:规范本我,是本我的理性表现。即根据规则行事。

超我:追求完美,追求自我实现。即按照道德、价值观行事。

三个“我”如同三匹马,共同拉着一辆马车奔跑。三匹马有时你快我慢,有时你左我右,如果不能顺利驾驭好,那么所拉的马车必然会四分五裂。

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昨晚睡得比较迟,早上闹钟响起时发现自己根本不想起床。可是你要去上班,否则就是旷工,矿工就得扣工资。于是你的脑子里冒出了几个不同的想法,如同三匹马在嘶叫牵扯。第一个想法是,给经理打个电话,撒谎说自己今天生病了,请假一天,然后躺下再接着睡;第二个想法是,考虑要扣一天的工资和全月的全勤奖,而且今天计划要去拜访一个客户,所以要好好权衡一下睡觉还是去上班之间的得失;第三个想法是,觉得自己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这样消极的工作态度在阻碍自己成功,不光对不起公司,更是对不起自己,于是马上起床去上班。

有时跟公司里年轻的员工聊天的时候,他们开玩笑说:“摧毁一首好歌,最佳方法就是把它设为闹钟。”25岁以下的员工,晚上的生活总是过得很丰富,于是早上起床成为每天的“生死抉择”。有人作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请病假中大约75%是撒谎的,谎言里面的75%是因为不想起床。从以上三个想法很容易看出,第一个想法以睡觉为关注点,这就是“本我”;第二个想法以“得失”为关注点,这就是“自我”;第三个想法以“自省”为关注点,这就是“超我”。

在创办公司的十几年中,曾经担任一个老总的司机有两个人,一个是陈师傅,一个是刘师傅。两个人年龄、体型、相貌都差不多,车技也不相上下。

陈师傅只要出车,永远都是干净整洁的商务装扮,外人看来,感觉他是老板而老总只是秘书。无论车上载的是客户还是员工,无论车内的人多么热闹,他在开车时从来不讲话。与客户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早早吃完下桌。陈师傅出车时从来不迟到,对于不熟悉的地点他事先总是会先查好地图。

但是刘师傅是另一种“风格”,他夏天的时候穿着短裤拖鞋,上身总是一件花花图案的圆领衫。不管什么场合,下车后他就开始抽烟。他在开车时总喜欢跟乘客聊天。老总与客户坐在一起商谈时,他时不时也会插上一句,发表自己的观点。更离谱的是,他有几次甚至找不到要去的地点,浪费了老总的时间。很明显,老总只忍受了刘师傅3个月,而陈师傅为老总开了11年的车。

这三个“我”该如何区分,该如何使用?本我,闽南语有一个词来形容它是最恰当不过了——欢喜就好。“本我”是一个个体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是“本我”尽量留给工作以外,最好放在较为私人的区域内表现,而不要将大量的“本我”带入职场。譬如你在家里因为夫妻关系或是生活问题,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上班后见谁都绷着一张脸,工作无精打采,别人跟你说话也爱理不理,稍微有一点不顺,可能还会引发办公室争吵,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表现。反之,你也不应将“超我”带回家中。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与家人相处可以简单到不用“大脑”,给人一种自在轻松的感觉。然而你若在家中也表现出你的职业化,家人和朋友在你的眼中仍然是“客户”或者“同事”,你的角色如果没有及时转变过来,最终难免会演化成一种压力。同时三个“我”如果运用得不得当,有时也会闹出笑话。

警察一日与朋友一起去打猎,忽然,他看见了一只*********,于是,他悄悄地绕到它的身后,举起枪,大声喊道:“不许动,举起手来,不然我就开枪了!”

妻子和丈夫一起回家,妻子一进门就把门关上。丈夫一边敲门一边喊:“开门,开门,我还没进去,真是的!”做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妻子说:“吵什么吵?坐下一班吧!”

某局局长突然接到一封加急电报。电文是:母亲去世,父亲病危,望速归。阅毕,局长痛不欲生,边哭边在电报回单上签字。邮递员接过回单一看,竟是“同意”二字。

(2)不做职场动物

在办公室里,有一些事情不能做,有一些事你必须做。针对白领阶层存在的一些不良表现,笔者归纳出11条戒律,分别以一种动物作比喻。对比看一看,你时常都在扮演哪一种动物。

1)没有创意的鹦鹉:只会做机械性的工作,不会变通,只懂得模仿他人,不会自我创新,自我突破,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2)不愿合作的独狼:丝毫没有团队精神,不愿与别人配合,分享自己的劳动,也无视他人的意见,自顾自地工作,离群索居。嫉妒他人,只对别人的成就飞短流长而不愿意向他人学习,以致在需要帮助时没人肯伸手援助。

3)缺乏适应力的恐龙:对环境无法适应,对工作的变动经常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

4)速度缓慢的乌龟:反应慢,效率低,做事磨蹭拖延。

5)不愿沟通的贝壳:有了问题不愿意直接沟通或羞于讲出来,总是闭着嘴巴,任由事情坏下去,缺乏诚意。

6)不求改变的犀牛:对外界信息反应不敏锐,对社会问题及趋势也从不关心,不肯充实专业知识。

7)邋遢随意的野猪:不守时,常常迟到早退,服装不整洁,讲话带刺,不尊重他人,做事或散漫或刚愎自用,根本不在乎他人。

8)不能自理的熊猫:工作独立能力差,对工作需要一点一滴交待得十分清楚,什么事都需要帮忙,否则干不好。

9)不重视健康的小虾:不懂得照顾自己,身体状况糟糕,常常闷闷不乐,工作情绪低落,自觉压力太大,并将这种压力带给别人。

10)状态消沉的考拉:不会主动工作,因此很难掌握机会,对事情没做前先发出悲观论调,列出一大堆不可能,同时对周围事物也不关心。

11)叫个不停的蛤蟆:怨天尤人,总觉得谁都对他不好,对公司、对同事都不满意。

(3)办公室的眼镜

在职场上奋斗,就像马拉松长跑,相互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得到重用和提升,有的人在原地踏步或频繁跳槽,还有的甚至被同事们排挤、孤立。也许,大家的工作能力相差无几,只是有人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无形的“眼镜”,以这种面目为人处世,自然无法将职场看得清楚、明白。

第一副眼镜叫作“反光镜”。一块透明的玻璃,在镀银之前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一个清晰的世界,可一旦镀了银,就使我们眼中只剩下自己。戴上“反光镜”的人,整日盘算的就是自己那点蝇头小利,做任何事情都会以自我为中心。

小张两年前应聘到一家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但很少与同事交流。有一次,他利用双休日加班,将已经拟订的设计方案自作主张作了修改,也没存备份。为此,设计室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他,同事们也只好陪着他加班赶制设计图。小张却认为自己的设计有创意,心中对主任和同事很是不满。后来,同科室的同事出差时请他取个包裹,或职称考试时求他代个班,他都不愿意,认为自己做好分内的工作就够了,没必要为别人做什么。不久后,他便成了单位上的孤家寡人,连去食堂吃饭别人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个餐桌上。

小张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原因是小张戴上了反光镜,工作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自然变成了失道者寡助。在与同事相处时,我们要记得为他人着想和考虑,否则很容易被人误解为自私、冷漠。因为眼里没有别人的人,别人眼里自然也不会有他。在具体工作中,更不要只埋头苦干,不抬头看路,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学学他人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相互的沟通、协作,肯定会使你的工作更加出色。

第二副眼镜叫作“放大镜”。放大镜可以将眼前的一切放大,透过它,我们只能见到别人的伟岸和高大,感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所以用放大镜看世界的人,总是很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

小杨在这家企业算是老员工了,这么多年来,公司领导看到他勤勤恳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多少也给了他一些机会。然而他总是自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学历不高,能力不够,觉得公司里面有的是人才,自己只适合做助手的角色。久而久之,他为人处事客气谦卑,连新进员工也对他不屑一顾,他在公司越来越没有地位。

在职场上请你放下“放大镜”,用欣赏而不是膜拜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和“棉花糖”只能得到别人的同情,而不是尊敬。

第三副眼镜叫做“凸镜”。顾名思义:在人潮涌动的岔路口,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面交通凸镜,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缩小的世界。

A公司一年前来了个海归尤先生,任策划部经理。他自恃有洋学历,又获得过一个国外设计大奖,就到处炫耀,动不动用英文训人,说别人的设计都是垃圾。凭心而论,他的设计确实有独到之处,可他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很不舒服。所以好几次有提升的机会时,老总都以他的设计“叫好不叫座”“不符合当地实际”为由,没把机会给他。

在任何时候,一个处处压制别人、把别人风头抢尽的人,都得不到周围人的欣赏与钦佩。真正成熟的职场人,不会妄自尊大,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他会随时放低姿态,谦虚地向上级和同事请教。这样,拥有了宽广的胸怀和平和的心态,再加上自己的才华,才能在职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第四副眼镜叫作“有色镜”。有色镜可以帮我们挡住烈日,但它也会让我们眼前的世界失真。因为世上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变化,我们不可以用僵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小陈从事市场公关工作,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和同事小谢发生了争执,后来她就认为小谢处处和自己做对,私下里从来不和小谢多说一句话。后来一次小陈的电脑出了问题,电脑中的************全部丢失,这让小陈非常郁闷。小陈怀疑是小谢下的毒手,于是私下里在同事圈内就讲开了。小陈的怀疑声传到了小谢的耳中,小谢暴跳如雷,觉得自己很冤枉。于是小谢找到总经理,要求对这件事有一个公平的处理,不是小陈走,就是自己走。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是青蛙背着蝎子一起过河,因为以前有过过结,所以它们各怀心事,怕对方加害自己。到了河中央,蝎子扬了扬毒尾巴,青蛙以为它要蜇自己,便畏惧地缩了缩身。蝎子感到水漫到自己脚上,以为青蛙要趁机淹死自己,慌乱中将毒尾巴蛰在青蛙背上,结果青蛙被毒死了,蝎子也被淹死了。

同事之间有不同意见、有争辩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化解这些矛盾,其前提就是坦诚地、毫无偏见地与对方进行沟通。“有色镜”会蒙蔽我们的眼睛,摘下它,给别人一个机会,也为自己带来希望。

职场承载着人们的汗水和伤痛,也记载着欢笑与成绩。摘下办公室里的各种怪异“眼镜”,还你我本来的面目,不要让工作成为让人崩溃的事。

四、改变思维的心智模式

偏见世界里的心智模式

按照上图的注释去做,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第一张图,从正面看是一只鸟站在岸边,嘴里叼着东西。当我们旋转180°后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变成了一个人坐在一条小船上,面前是一条大鱼,边上是一个长着两棵树的小岛。第二张图,正面看是云南劳峰山的风景照片,乍一看跟普通的山体没有什么分别,当我们逆时针旋转90度后,奇迹就发生了,清晰地呈现出一个佛祖的头像。

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图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图片叫视幻图片,这样看是这个事物,那样看却完全变了模样。我们很难武断地说哪一个是正面、哪一个是反面,因为它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参考物不同,结论也就不一样。从简单的视幻图片可以看出,你的态度不同,你看待事物的心智模式也会不同,你所看到的事物和他人看到的也会不同。

菲律宾马里坦岛北岸,这里是首位环球航海家麦哲伦的遇难地。在这里建有一个纪念亭,亭内耸立着一座石座铜碑。看过这座石碑的人都有些费解,在这座石碑正面和反面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碑文,一个写给麦哲伦,一个写给杀死麦哲伦的当地土著民拉普拉普。

碑的正面写着: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碑的反面写着: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与马里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死于此地,麦哲伦船队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同一块墓碑,两面的主人是一对曾经的敌人,为了各自心中崇高的信仰而战,即使倒下,两人也没有分开。他们成为了英雄,一个是写进教科书的伟大航海家麦哲伦,一个是捍卫主权的民族英雄拉普拉普,他们的死具有同等壮烈的意义。

一件事,两个英雄,同一块墓碑。这里昭示着一个道理: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本不可以用“绝对”来衡量,有些东西正面看一个“真理”,可反面却还写着一个“真理”,角度不同,结论迥异。

很多时候我们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然后固执地坚持自己“看到”的东西,不去理会别人会看到什么。有的时候,甚至为了捍卫自己发现的“真理”而与他人发生争执,换一个角度去看,这时候“真理”已然变成了谬误!

曾任美国人类协会主席的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十分严肃地举了一个例子。在一部中国电影中,一对青年夫妇发生了争吵,妻子提着衣箱怒气冲冲地跑出家门。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住在楼下的母亲,她出来安慰儿子:“你不会孤独的,孩子,还有我在这儿呢!”看到这儿,美国的观众爆发出一阵哄笑,而中国的观众却不会因此而发笑。

美国人和中国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所透出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其间的性关系是任何别的感情无法替代的,而中国观众却能恰当地理解母亲所说的含义。正如一些美国留学生在读了《红楼梦》后,总是不解地问中国老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不偷些金银财宝,然后私奔呢?”中国老师知道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两话解释得清楚。

英国的儿童读物上有这么一篇文章,大意是小羊、羊妈妈和羊爸爸依序过桥。桥下的狼说要吃小羊,小羊说后面的羊妈妈比较大,你吃它比较好;羊妈妈过桥的时候也说,后面的羊爸爸比较大,你吃它比较好;最后羊爸爸过桥时,用头上的角把狼顶死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英国人用这样的读物教育小孩,小羊竟然让狼吃自己的妈妈,而妈妈让狼吃自己的丈夫,这不是很自私吗?结果英国人是这么回答的:这个故事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不要挑食。

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国家、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的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文化、宗教、习俗的烙印。

没走过的地方也会有路

(1)把人变傻的思维固化

一个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觉得不可思议。

当他准备离开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偷走了一个。“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只好拿出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偷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拿走了,没有螺丝有备胎也无法安装啊!

正当教授一筹莫展时,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教授本不想搭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卸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好笑吗?你可能就是一个知识渊博却呆气十足的人。经常看到一些人为解答这类问题而绞尽脑汁。他们困于认识的固定倾向,而不能识破题目布下的圈套。由认识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式,是禁锢人思维的枷锁。其实,世界上有许多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可是我们总是容忍不下个别有创意的“疯子”,却留下了一堆只会嘲笑人的“呆子”。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基本不变的,每个人所接触的社会圈层、思想认识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变的。同时,每个人做事或者思考问题会有一些习惯性的模式。然而,正是这些不变的或者习惯性的东西,使人们总是以固有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顽固的“难治之症”。它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开始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固化”——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思维固化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我们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若我们想要提高我们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先生也曾经这么固执:“你可以订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汽车,但我们福特生产出来的汽车只有黑色的。”结果美国人这种对汽车设计的习惯性思维,给了其他汽车趁机而入的机会。当五颜六色的汽车行驶在美国大街上时,福特发现他错了。

(2)一条鱼至少要准备三种吃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哈达曼教授作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

第二次,人们把蜜蜂换成几只蝴蝶。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蝴蝶都飞出去了。原因是它们不停的向多个方向尝试——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一方不通就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还是飞了出去。

哈达曼教授总结说:“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坚持一个方向可能会钻进问题的死胡同。有时候,横冲直撞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这就是发散思维致胜的秘诀。要想成功,必须要不断尝试,不断变换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最新方法。针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在思考中,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不受已有知识束缚,没有固定范围的局限,这样才能探求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职场中总会遇到许多突然发生的状况,如开会前投影仪不能使用,去拜访客户的途中汽车坏了,交任务的前一天电脑罢工了等,种种因素,导致你最终结果无法达成,然而这些不应该成为你推卸责任的借口。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始终只有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你应该随时都备有第二套方案,做任何一个工作都不应该一根筋,应该多一点“心眼儿”。在你的“任务食谱”中,一条鱼至少要有三种吃法,油用完了,还可以清蒸。

发散思维其实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形成于平日对事物的观察,对信息的留心。发散思维训练要注意提高思维的流畅力、变通力和灵活性。思维的流畅力是指一定时间内产生观念的多少。一个人对某一问题产生反应性的概念和构想很多,说明其思维具有流畅力。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产生观念的不同类别属性。不同的类别越多,变通力就越高。

张三和李四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酒店,开始两人的工作都是原料采购,经过一段时间,李四受到了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到部门经理,而张三还是做最底层的采购工作。张三为此极为不快,终于有一天,张三向总经理提出异议:“和李四比,我哪儿差了,为什么你只给他机会,却不给我机会。”

总经理对张三说:“请你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那边都卖些什么。”

张三很快从集市回来了,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

总经理问:“价格多少?”

张三回答:“你没让我问,我再去一趟吧!”

总经理望着跑得满头大汗的张三说:“请休息一会儿吧,你可以看看李四是怎么做的。”

总经理叫来了李四,对他说:“请你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那边都卖些什么。”

李四很快从集市回来了,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总共有10袋,价格为5毛一斤,质量不怎么好。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有几筐新鲜的蔬菜要运过来,价格也不贵,我们的蔬菜正好快用完了,我让他待会儿把蔬菜直接运到这边来。”

公司里有两种人是颇受老板青睐的,一类是“鬼点子”多的人,一类是“想得全”的人。前者让老板很惊喜,后者让老板很感动。一个让老板惊喜或感动的人,老板回报你的也将是惊喜与感动。

换个角度,带来财富

(1)1 1﹥2

1946年,一个犹太人和他的儿子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是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一磅铜只能卖35美分,一磅铜做成门把手就可以卖到35美元。当别人说—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

20年后,那位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不过,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并不是他的铜器,而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翻新时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由于美国政府出价太低,有好几个月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了这件事,立即乘飞机赶往纽约,看到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种木料,他喜出望外,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揽了下来。

许多人为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对垃圾的处理有严格的规定,弄不好就要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的现金,使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一万倍。

都说犹太人有一双善于发现财富的眼睛,在犹太人的眼里,这个世界充满商机,四处是财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金属,你的出身、家庭、受教育环境好,最多只能告诉我们你手中的可能是一块好铜。而大多数人手中是一块普通的铜,我们则充当一名工匠,每个人都在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打造这块金属。我们一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展现自己的品质,然而为什么成功永远只是少数人?难道只有少部分人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吗?懂得手中这块金属会历时多长时间,打造成什么器具,如愿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当你抱怨生意难做时,却有人正因点钞票而累得气喘吁吁,这里面的差别可能就在于,你认为一加一永远等于二,他认为一加一应该大于二。

(2)那些匪夷所思的创意

www.milliondollor.com,这是一个网络域名。从这个域名的英文大家不难看出,这个网站叫作百万网站。你输入上面的这个网址后,将会看到花花绿绿的界面。你也许看不懂这个网站究竟是干什么的,但是这个网站叫作“百万网站”确实名副其实。

该网站创造者亚历克斯当时才21岁,来自英格兰西南部威尔特郡。他办网站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赚钱缴学费。2005年暑假,高中毕业的亚历克斯正为大学学费发愁,可又不想向银行贷款。整整一个夏天,亚历克斯天天苦思冥想如何赚钱,一个点子突然冲进他的脑海。

亚历克斯花10分钟建立了一个网站,起名为“百万美元主页”。然后他把自己的网页变成由百万像素组成的告示板,也就是将主页划分为1万个小格,每个格子的大小为10×10像素,每个小格标价100美元。买家可以在自己买下的格子中放上自己网站的图标、名字或网址链接。起初,亚历克斯并未抱太大希望。他先是卖了几个广告位置给朋友,赚到1000美元后,才在互联网上发了一篇新闻稿。没想到他的这个创意颇受大家的喜爱,订单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从约会网站、征婚网站、游戏网站、赌场到房地产经纪人以及汽车、房屋中介等各类网站,甚至《伦敦时报》都来刊登广告,纷纷加盟添加链接。就这样,主页上的格子以平均每天40个的速度被人买走。相对于传统的网络广告,100美元的广告费确实不贵。有些广告商最初只是想买个小方块玩玩,却发现“小格子”竟为他们带来了宝贵的流量,乐得合不拢嘴。

2006年1月2日,“百万美元主页”上最后的1000个像素在eBay上拍卖出天价。至此,这一成本仅50英镑的网站已为他带来了近百万美元的收入,而完成这一切他只花了4个月时间。难怪有网友调侃说:“这下,亚历克斯不仅不用再为学费发愁,连他下一代的学费都赚足了。”

提起章鱼保罗,哪怕不看足球的人都知道,虽然它只不过是来自德国奥伯豪森水族馆的一只章鱼而已。

2010南非世界杯,章鱼保罗可以说是大出风头。当时,保罗以一只“预测家章鱼”的身份,成功“预测”了德国胜澳大利亚、加纳输给塞尔维亚的小组赛结果。更为惊奇的是,它还成功预测了西班牙赢德国而取得世界杯冠军的结果。决赛结果应证了保罗的预测能力,那一刻西班牙人忍不住想亲吻这只可爱的章鱼,而德国人恨不得马上烹饪这只带着魔咒的章鱼,这只章鱼引起来很多人的好奇心,人们都想走进这家水族馆一睹真容。

真有预测魔法的章鱼吗?显然,这只不过是奥伯豪森水族馆的一个营销创意,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之前,有多少人知道有这家水族馆?如今,随着保罗声名大噪,这家水族馆官方网站点击率暴增,来该水族馆参观的游客也大幅增加,其中大约90%的游客都会问:“保罗在哪里?”

据调查,章鱼保罗背后有一支参谋团队,以支撑“章鱼哥”在预测世界杯比赛时做出准确判断,这其实是德国奥伯豪森水族馆的“公关营销”。章鱼准确地预测赛事结果显然不可能,而参谋团队根据数据分析、情报分析,基本上能对一场比赛的走势做出判断。参谋团队只不过是通过控制“章鱼”的饲料,利用“章鱼哥”的饮食习惯,将自己预判的结果通过“章鱼哥”的行动来展现给全世界,也通过章鱼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这实在是一堂让人大开眼界的营销课。现在,我们动辄大做广告,或浩浩荡荡到各地推销,投入不菲的广告费,效果却不甚理想。但一个水族馆别出心裁的创意,让世界杯这个全球性的节日成为免费宣传自己的平台。

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该市一家电器商店老板在奥运会召开前宣称:“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总数超过10枚,那么自6月3日到7月24日,凡在本商店购买电器的顾客,都可以得到退还的全额货款。”这个消息轰动了巴塞罗那全市,甚至西班牙各地都知道了这件事。显而易见,大家此时在这家电器商店买电器,就等于抓住了一次可能得到全额退款的机会。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到那里购买电器。一时间,这家商店顾客云集,虽然店里的电器价格比较贵,但商店的销售量还是猛增。

后来,人们梦想的事情发生了。7月4日,西班牙的运动员就获得了10金1银,正好超过了该商店老板承诺的退款底线。此时距7月24日还有20天的时间。如果以前购买电器的退款已成定局,那么在后20天内购买的电器无疑也得退款,于是人们比以前更加疯狂地抢购该商店的电器。

眼看老板要亏空了,其实完全不用为他担心。这位老板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在发布广告之前,先去保险公司投了专项保险。保险公司的体育专家仔细分析了西班牙历届奥运会的比赛成绩,发现西班牙得到的金牌数最多也没超过5枚,一致认为不可能超过10枚金牌,于是接受了这个保险。这位老板可以说成了“倒霉”的大赢家,电器商店要退的货款全部由保险公司赔偿,他的商店却因此做足了宣传。

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会用头脑赚钱的,即便他落魄到一无所有,最终他还是会积累起财富。因为即便他失去了资金,失去厂房,但他还有智慧。洛克菲勒曾说:“如果把我所有财产都抢走,并将我扔到沙漠上,只要有一支驼队经过,我很快就会富起来。”

有些人用体力赚钱,有些人用技术赚钱,有些人用知识赚钱,有些人却是用智慧赚钱。在财富时代,运用智慧才是收获财富最稳妥的方法。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发挥智慧,就可以把握机会,成为财富的主人。

限制思维就是限制能力

三百多年前,在英国伦敦的郊区,有一个人叫霍布森的人。他养了很多马,高马、矮马、花马、斑马、肥马、瘦马都有。他对客人说:“你们挑我的马吧,可以选大的、小的、肥的,随便选。”当客人非常高兴去选马时,发现马圈旁边只有一个很小的门,稍微大一些的马根本出不来。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把这种现象叫作霍布森选择。故事隐藏的含义是,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思维封闭,即使满眼机会,但结果就是你别无选择。

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叫作“1个疯子与500个疯子”。“1个疯子”指的是董事局主席刘长乐,“500个疯子”泛指凤凰卫视的员工。为什么说他们是“疯子”,因为他们对媒体信息的追求就像一台台“永动机”,脑海中不停地冒出新创意。他们对重大事件有不可遏制的渴望,员工们一走进演播室或办公室就情绪高昂,他们常常会连续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陶醉其中。

可是刘长乐觉得大家“疯得还不够”,他甚至对主持人程鹤麟这样说:“听说你上场前如果喝点酒就能文思泉涌,妙语连珠,如果真是这样我愿意送你两瓶好酒。没有激情,就别做电视节目。”有了这个“大疯子”带头,凤凰卫视的员工中演绎了许多非常规的“疯子事件”: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女主播陈晓楠没有化妆,男主播胡一虎下身只穿了一条大裤衩;在国庆5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主持人董家耀站在人民大会堂顶端四米高处俯拍长达4个小时。新闻同行惊呼:“凤凰的人疯了!”

凤凰卫视之所以能做出一期期优秀的电视节目,除了员工疯子般的专业精神,还体现在他们做节目的思维模式上。刘长乐把这种非常规的思维模式总结为四个“独”,即立场独立、资源独家、风格独特、观点独到。

让我们回到职场中,回忆一下在你身上是否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

领导:这个任务你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

你:我根本不适合做这个,我以前从来没做过,估计做不好,您还是让小张做吧……

领导:你看看处理这种投诉有没有别的方法?

你:不好意思,我还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这种事件一向都是这么处理的,公司这么多年来都只能这么做,在公司历史上还没有成功的类似案例,我觉得不大可能,目前其他同类公司也只能这么解决……

如果在工作中你只能按照规章制度做事,只能一直按照别人的工作方式做事,那么你在公司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合格的员工,不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员工。合格员工和卓越员工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而后者却能把“不该做”的事情也做好。该做和不该做,评判的标准就是你自己心中的那个“能力圈”,超过能力圈外的工作,有的人就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工作中无形存在的思维设限,造成了我们对于自己能力的恐惧。当你面对的一个案例感到无能为力时,你首先应该问问自己: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当你把焦点不是放在“只能这么做”上面,而是放在“肯定有办法”上,当你开始鼓励自己“我不是工作中的一根木头”的时候,你就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你就获得了一种新的能量,一种改变、创新、突破的能量。

“不可能”耽误人

在自然界当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叫作大黄蜂。历史上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社会行为学家都曾经运用了自家的理论,对这一种生物做出了研究与判定。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其条件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宽大。大黄蜂这种生物却正好跟这个理论相悖,它的身躯十分笨重,翅膀也出奇地短小,看起来就像是昆虫界的笨企鹅。所以依照生物学的理论来说,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

物理学家是另一番论调。根据空气动力学理论以及经由风洞实验证明,从大黄蜂的体型、大小、重量以及两翼张开的幅度比例分析,大黄蜂是绝对不可能飞行的。

对大黄蜂的结论很明显:这种长相笨拙的昆虫,绝对是不可能飞得起来的。可是在现实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没有一只是不能飞的,而且它们飞行的速度并不比其他能飞的动物慢。

这种现象,仿佛是大自然正在和科学家们开一个玩笑。最后,据说社会行为学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生物学”与“空气动力学”,也懒得搭理这些理论,它只管自己飞。大黄蜂的飞行哲学被全球多家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写在墙上,其中就包括美国的通用公司。

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设想,如果大黄蜂能够接受教育,学会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而且也了解了空气动力学。学习了这些学问后,大黄蜂开始变得自卑了。因为它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生俱来的身体与翅膀条件,完全不适合飞行。大黄蜂觉得自己“不可能”会飞,如果是这样,它还能得意扬扬地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上吗?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中,许多人在无意间灌输给你许多“不可能”的思想,于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为事物和自己设限,过高地估计困难的程度,低估了事物和自己的潜能。我们不断给自己带上一个个“不可能”的枷锁:经验、地位、利益、知识、文化、阶层、信仰……直到最终倒在他人和自己设定的“不可能”的路上。

请你把这些种种的“不可能”完全抛开,再明确地告诉自己,生命中永远充满奇迹!尽可能地去超越思维的误区和障碍,去追求那个真实的需求,找到满足需求的方法,为企业和自己创造价值。

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你越努力去做,反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从创新的角度看,你的工作风险较大,然而从竞争的角度看,你的工作反而风险较小,因为无人与你竞争。在发明创造和市场营销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正是在上述各战例中起作用的因素——未预料性。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你不妨大胆地试一试。

不放过任何一次“灵光一现”

有人会问,我能做到面对工作从不放弃,坚持以“可能”的思维作为工作导向,但是如何培养这种心智模式,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达成这个转变呢?关于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新思维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建思维的素质。

(1)突破书本定势

有位武术爱好者,熟读各路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时滔滔不绝,与同行比赛时总能占到上风。可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剽悍的家庭妇女,两个人打起来,总能把这个武术大师打得抱头鼠窜。于是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拳师恨恨地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派上用场!”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所学,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就会脱离实际。“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总存在“高分低能”的一类人。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有一次,爱因斯坦问老师:“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杰出贡献呢?”

明可夫斯基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他想解释给爱因斯坦听,但怎么也说不明白。性急的明可夫斯基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径直踏上了刚刚铺就的水泥地面。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歧途!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从此,爱因斯坦怀着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踏入“歧途”。他曾经这样说:“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2)突破经验定势

时常听到老师傅是这样教育新人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于是在职场中,老员工总是无意识地将经验强加给新员工,希望他们也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做事。对于新员工行为规范的形成和技术引进门,老员工传授经验算是一件好事。然而对于新员工的创新能力,“经验”二字是不是正向帮助就需要三思了。毕竟一个公司要发展,总不能一直是新人走老路,难道新员工的大脑肯定不如老员工吗?

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不一定全是当时的名家,也有很多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不惧权威,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贝尔29岁发明电话,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巴斯噶16岁写成关于圆锥曲线的著作,比尔?盖茨19岁创建了微软,马克?扎克伯格20岁创建了FACEBOOK……

(3)突破视角定势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营或者野餐,常常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个大牌子,上面醒目写着:“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便能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日化产品的“领头羊”保洁公司,其产品的营销手段正是运用了“突破视觉定势”,海飞丝的广告总是先抛出“有头皮屑是件让人尴尬的事情”,然后海飞丝以去屑专家的身份定位在消费者的思维中。

(4)突破方向定势

英国讽刺戏剧作家萧伯纳很瘦,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挖苦他:“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哦,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

逆向思维就是将自然现象、管理学定律进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现新奇的创意。

锻炼思维的小习惯

通过锻炼,思维并不是只有死板的一条路。

第一,不要让想法在脑袋里灵光一现,把你的每一次灵感,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如看电视、上网的时候看到某条新闻,无意间听到朋友讲到某个故事,自己脑袋中偶尔冒出的光怪陆离的念头……对信息保持敏感,你将发现里面潜藏着许多商机。

第二,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对问题重新定义,重新整理,为一个问题准备多种解决途径。如如何提高“工资外收入”,你就需要去了解,有些上班族晚上去摆地摊,有些上班族回家打理网店,有些上班族周末寻找家教之类的兼职,有些上班族学会使用投资理财产品……方法有的是,看你愿不愿意去关注。

第三,把已经掌握的资料加以组织,然后逐一思考,仅留下其中有价值的资料。一段时间后归类一下抽屉中积压的名片,重新翻一翻自己搜集的资料和会议记录,这既是一种放松休闲,还能重新提炼出里面被遗忘的价值。

第四,在听取其他人意见前,先准备好自己的方法。如在会议、项目讨论、与朋友创业计划讨论前,如果你空手上阵,那么你的思维只能跟着别人跑。所以一定要事先准备好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有了两种思维的对照,则可以高效地产生结果。

第五,只要能解决问题,多尝试一些“不可思议”的方法。有一个公司的副总,他第一次见某个重要客户时,并不是在传统的咖啡厅之类的场所,而是在教堂。当他得知客户周末有做礼拜的习惯,他也跟着去了。随着几次的深入,在这个客户的影响下,他也变成了半个“虔诚教徒”,这种师徒关系的建立,而后的合作就顺理成章了。

第六,将你的问题抛给一些“不专业”“不相干”的人,听听他们的想法。如当你遇到某个问题时,何不将这个问题抛给一起喝啤酒的哥们、一起逛街的姐妹,虽然他们从事跟你完全不同的行业,但你可以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要相信问题的解决是触类旁通的。

五、积极向上的心智模式

为什么你还是穷人

(1)穷人到底缺什么

一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成功。是什么让一些人平庸,而让另一些人优秀?

巴拉昂靠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跻身法国50大富翁之列,1998年因病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除了将自己的大部分资产捐献给医院外,另有100万法郎作为奖金,奖给能揭开贫穷之谜的人。没多久,法国一家名叫《科西嘉人报》刊登了巴拉昂的遗嘱:

我曾经是一个穷人,去世的时候却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在跨入天堂门之前,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现在这个秘诀就锁在法兰西中央银行,我的一个私人保险箱中,保险箱的三把钥匙在我的一个律师和两个代理人手中。如果谁能回答穷人最缺少的什么,由于最缺少这个原因而导致贫穷,谁能猜中我的秘诀,将得到我的祝贺。当然,那时的我已经无法从墓穴中伸出双手为他的睿智而欢呼,但是谁能从我的保险箱中拿走一百万法郎,那就是给谁的掌声。

遗嘱刊登后,无数的信件飞到了报社。对于穷人最缺什么的问题,报社共收到了48561个答案。绝大多数人认为,穷人最缺的是钱;另外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的是发展和发财的机会;还有人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缺少帮助。

答案千奇百怪,最后,这个秘密被一位小姑娘揭开了。在巴拉昂逝世一周年的时候,那只保险箱在公证部门的监视下被打开了。在48561封信里,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对了巴拉昂的秘诀,答案是: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企图心。

谜底揭开之后,震动法国,并波及英美。一些新贵、富翁在就此话题谈论时,均毫不掩饰地承认:野心是永恒的“治穷”的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穷人之所以穷,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也就是缺乏致富的野心。

企图心是推动人们奋发向上的一剂良药。《孙子兵法》有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是没有梦想的人。如果连梦都没有,还有什么?

有了企图心,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人就会变得有自信;有了自信,人就会变得积极进取。企图心会让你变成自己想变成的人,让事物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企图心是没有办法由别人给予的,只能由内而外地激发出来。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想要成功”,只有小部分人是“一定要成功”。很多事情看起来好像很困难,但要有“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的信念,最终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美国西部的农村,一位家境贫寒的15岁少年,在幽暗的灯光下写了一篇《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常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展开自己梦想的翅膀,一口气列举了127项宏伟的人生志向。尽管这样的志向当时在家人和外人看来,有些是滑稽可笑且不切实际的,但是怀有梦想的少年早已经热血沸腾,他跟随着心灵强烈的呼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他就是20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怎样的力量,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时。他微笑着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了。”

拥有成功的企图心和强烈的“一定能”的欲望,你才可能受到成功的召唤。这股力量就像喷涌而出的火山,就像飞流而下的瀑布,它会为你的生活创造一个孕育动力的巨大落差,时刻提醒你去奋斗,引导你去追求。同时这股力量时刻激励你的工作和生活,让你倍感使命的召唤,哪怕是万丈深渊,你也要奋然前行。

“打工皇帝”唐骏,曾经很自信地说过一句话:“在中国,我还没见过比我心理更健康的人,我出身不‘贵族’,但是我心态很‘贵族’。”唐骏所说的贵族心态,不外乎就是一种企图心。现在你可以没有房没有车,没有资产,没有高收入,没有名牌服饰,在公司做着最基层的工作,但是你不该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应该时刻保持贵族一般的企图心,相信这些都不能成为你成功的阻碍。

世界上没有低下的人,只有低下的人生;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

好好先生还是好好小姐

曾经看过一部喜剧电影,改编自英国喜剧演员、作家丹尼?华莱士出版的同名自传,中文叫《好好先生》(Yes Man),电影中的主人翁卡尔?艾伦由喜剧明星金?凯瑞扮演。

卡尔就像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事业和爱情都遇到了瓶颈——生活平淡如水,事业无出头日,爱情失意。他的好朋友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把卡尔拉回正常的生活,可是卡尔还是像个隐居者一样,关门谢客,拒绝一切邀请。因为他总是以消极的“不,不行”式的态度跟人打交道。

有一天,直到他参加了一个自助课程才有所改变。他在导师的压力下发誓:在一年时间里都只能说“好的”,而不管对方是谁,要求他做的是什么事情。因为说“不”就意味着对他人的拒绝,拒绝他人就是拒绝自己,拒绝自己就是拒绝生命,拒绝生命就等于自杀。

半信半疑的他开始实践自己誓言的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得到了升职机会,赢得了大笔的奖金,得到了一只人人爱的小狗,获得了护理学的学位,甚至一次环游世界的大好机会也落到他头上。但这些还不是最美妙的,最美妙的是他还与一个美丽的女孩坠入了爱河。

原来多说“好”竟然能带来这么多的好运,也是因为在“好,好,好”的回答中,卡尔开始渐渐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接纳他人、接纳他人的请求,为他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各种契机。

虽然只是一部电影,却来源于现实的原型。尽管有些艺术上的夸张,但是它却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当你说“不”,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你不但把世界关在了外面,你也为自己关上了人生的一扇门。虽然你曾经在这扇门外徘徊,想着里面的种种可能性,但是门关上了,就永远不再为你打开。

所以,不要轻易拒绝,为什么不尝试做一个Yes Man或者Yes Lady?多说“OK”其实就是为自己多打开了一扇门,门里面的美妙世界,你也就有了机会一探究竟。每次我在讲心智模式的课程时,通常开篇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帮助受众理清“Yes心态”和“No心态”的区别。当受众怀着“Yes心态”在听课时,那么他是带着“空杯状态”而来的,我讲得精彩他会兴奋,我讲得实用他会吸收,我讲的知识是他掌握的,他也会再一次进行梳理。而怀着“No心态”的人呢,无论我讲得如何投入,他总是游离在课堂之外,学习对他而言只是将肉身置于教室之内,大脑则处于关闭状态,知识无论新旧一律抵制,这样的态度,企业怎么还敢奢求他进步呢?

如果在浏览器中输入www.haibofanyi.com,你会看到一张马云用食指轻靠嘴唇的经典照片,在照片的左边是马云手写的一句简单但又令人震撼的话:永不放弃!

1991年,当时还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的马云,和几个朋友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创业并不顺利,第一个月下来只收入700元,但光是房租就花了2400元。这时候,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对他摇起了手指,说“马云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不挺好吗,瞎折腾什么”。

马云坚持自己认为是YES的东西,就算傻也要傻到底。当合伙人动摇的时候,马云一个人背着个******袋只身前往义乌,通过卖小工艺品、卖花、卖书、卖衣服……用最原始的方式维持翻译社的运转。凭着这股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的“傻”劲,马云的翻译社活了下来,并成为了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1995年,马云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全力投身互联网行业。在决定辞职前的晚上,马云找了24个朋友咨询,有23个人说No,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但马云却不听“逆耳忠言”,坚决辞职了。对他的这个举动,朋友们大呼“傻到家了”!

当时马云的创业情况实在是让人揪心,创建网络的资金只有六七千,这是他的全部积蓄,剩下的钱只能从亲人那里东拼西凑,将家里的家具全都卖掉。当时创业的人除了马云自己和妻子外,只有一个大学同学。

最后的结局,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马云一步一步创建了中国黄页、阿里巴巴、淘宝网。

如果马云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冲动”说No,或者听到周围人都说No时就放弃,那么他到现在只能是一个大学老师。做任何事情,让你放弃的理由有1000种,反对的人有1000个,那又怎么样呢?只要有一个坚持的Yes就够了。你自始至终都说Yes,时间长了,你周围的Yes就会越来越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在非洲大陆,有这样一位温州企业家。他放弃许多到发达国家淘金的机会,而到条件落后的非洲四处闯荡,并为中国和非洲的友好贸易往来充当民间形象大使。他就是喀麦隆 “中国商城”董事长吴建海。

在而立之年,他到国外搏击商海,开拓事业。后来,他放下经营多年的东欧、西欧市场,逐鹿非洲,走进了喀麦隆。那是1995年5月,他带着几皮箱的样品和一本叫《绝处逢生术》的书,只身来到非洲。温州人敏锐的眼光让他发现,在喀麦隆杜阿拉市还没有中国商店,但是中国货却很受当地人欢迎。于是他马上成立了海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专门经销中国商品。

当时,他是唯一一个在杜阿拉开商店的中国大陆人。像许多在海外奋斗的温州华侨一样,他凭着温州人特有的韧劲,克服语言、环境、风俗等困难,跌打滚爬,终于站稳了脚跟。

从199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喀麦隆经商。但由于语言限制、店面难找以及治安问题,只好半途而废。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吴建海脑海孕育而生——办中国商城,将中国商人会聚一堂,形成规模经营。在中国驻杜阿拉领事馆和瑞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年底,吴建海在杜阿拉独资创办了“中国商城”。这家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有25间店面的商城,使中国商人有了稳定经营的栖身之处。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中国大陆特别是温州的眼镜、皮鞋、服装等小商品带进了成千上万非洲人的生活。

要做的事,总会有办法;不做的事,总会有理由。如果一个人非常迫切地想做一件事,要想做好这件事的愿望很强烈,那么他会千方百计地去动脑筋、想办法。相反,如果不想去做,也可能是想方设法地找出理由,来说明不去做这件事的合理性。

对职场人而言,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去寻求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这一点,对他在职场中能否成长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工作中常见有人抱怨。没工作的人抱怨工作难找,有工作的人抱怨工资太低,下属抱怨上司布置的工作太难,上司抱怨下属能力太差又缺乏责任心,同事之间抱怨互相不能好好配合……工作越来越不顺,抱怨越来越多,只因为一个原因,就是你还没有发现一个秘诀,这个秘诀就是:问题多,方法更多,而且方法总比问题多。

不怕打击的AQ

1982年12月4日,一个男孩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生了。和一般婴儿不同,他天生没有四肢。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他的父母看到这个刚出生的小男孩时多么震惊。他们的儿子能不能活下来?他们的儿子怎样才可以拥有快乐的正常生活?当他生活在世人都认为他是巨大残疾的世界中时,他该做些什么又该成为怎样的人呢?

请设想,一出生就没有手臂,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没有手臂去拥抱别人,没有双手去体验触摸,也不可以和心爱的人牵手。从一出生就没有双腿又会是怎样的呢?不可以走路,不能跳舞,甚至仅仅是靠双脚站立都不可以。现在把这些假设的场面放在一起——没有双臂也没有双腿,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将对你每天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时男孩的父母不知道,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个漂亮的无手足的小男孩有一天会通过他的足迹和对全世界生命的接触来激励鼓舞所有人。这个男孩就是尼克?胡哲,一个基督教布道家,“没有四肢的生命”组织创办人。

在尼克的整个童年,他不仅仅要挑战学习和青春期,如恃强凌弱、自尊心,而且还要与自卑和孤独做斗争,如他会问“为什么我与周围其他孩子不同”“为什么我一出生就没有手足”等问题。7岁的时候,尼克尝试了许多特殊设计的电子手臂和双腿,希望自己能和其他孩子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尼克认识到即使他使用这些也改变不了别人看他的眼神,并且这些设备对于他来说太沉重了,也对他的灵活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尼克的成长,他学会了怎样应付自身的不足,自己也可以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如刷牙、洗头、打电脑、游泳、做运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克开始热爱他的生活环境并完成更伟大的事情。在七年级的时候,他被选为学校的主席,与学生会的其他人一起工作,处理地方慈善机构和残疾组织的各种事情。

毕业之后,尼克继续学习深造,他取得了会计和金融企划的双学士学位。19岁的时候,尼克开始实现他的梦想,那就是有能力通过自己充满动力的演讲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其他人,给他们带去希望。“我找到了我存在的目的,当然那也是我的生活环境存在的目的……为什么你们备受煎熬的目的”。

2005年,尼克被授予“澳大利亚年度青年”的荣誉称号。这是一项很大的荣誉,是对青年人的才华和他对这个国家和社会做出的服务贡献及个人成就的肯定。这份荣誉仅授予真正可以鼓励、激励人们的人。

现在,这个失去手足的25岁的年轻人所完成的事情要比很多同龄人多得多。尼克现在频繁地来往于世界各地,他既是一个国际公益组织的总裁,同时又有自己鼓励人心演讲的公司。自从尼克9岁时第一次充满动力的演讲之后,他的足迹开始遍布全世界,与数十亿人分享他的故事、经历。他为各行各业的人做演讲,有学生、教师、商界人士、翻译家及教堂会众。他也在世界各大电视节目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面对遭遇到的种种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逆商,即逆境商数,也就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摆脱困难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有的人稍有不如意,则灰心丧气,遭遇挫折后总是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环境,而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能客观地分析困难和挫折,要么垂头丧气,消极对待,要么放弃目标,不再行动,不能继续“战斗”下去。这样,肯定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而有的人对待不如意的事则非常想得开、看得远,遭遇挫折后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准备下一步行动,为最终实现目标而积极备战,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这些人,无论最终结果怎么样,他们一定会不同凡响。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许多人缺乏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他们遇难而退,拒绝一切机会。他们忽略、掩盖甚至放弃人类内在的追求进步的本能以及生活给予的许多东西。生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在逆境中奋然崛起也是其中一种。不能面对逆境的人就是忽视了生命中这种潜能的人,是在有意或无意中逃避自己的人。

逃避逆境的人往往想过那种得过且过的生活,他们会说:“只能这样了。”他们找到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放弃了梦想,放弃了追求,选择了自认为是一条平坦的人生道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逆境。逃避逆境者遭受的痛苦比他们直面挑战、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承受的痛苦要大得多。对一个人来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回首看见自己平庸辛酸的一生。只有那些敢于面对逆境的人,才能收获成功。这种人不畏艰难,在逆境面前保持微笑,并将一生定义为“面对逆境的挑战”的过程。

可口可乐的前总裁古滋?维塔,这位著名的古巴人在1960年随全家人匆匆逃离古巴来到美国,身上只带了40美金和100张可口可乐的股票。1980年,当古兹?维塔成为可口可乐执行长后,这家公司在他退休时股票增长了7倍!整个可口可乐价值增长了30倍!

古兹?维塔在总结自己的成功历程时讲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即使走到了绝境,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抱着必胜的决心,你仍然还有成功的可能。”一个逆境商数高的人,无论环境有利还是不利,人生幸运还是不幸,他们都不会停止前行。他们在逆境面前保持一种生命激情,决不让年龄、性别、身体缺陷或者任何其他障碍阻挡自己去实现成功愿望的脚步。逆商中总能隐藏某种“战胜”的信念,每当他们遭遇困难时,这信念就会释放一种巨大而神秘的力量,这股力量坚韧、顽强、有弹性、从不退缩。

美国的第十八任副总统亨利?威尔逊就是一位逆商胜利者的代表,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我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当我还在摇篮牙牙学语时,贫穷就已经显示出它狰狞的面目。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我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她手中什么也没有时,她的心中是什么滋味。16岁时我离开了家,做过10多年的学徒。一直到21岁,我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分钱。每天我都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漫无尽头的盘山路上行走,我经常也会带着一对人马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采伐大圆木,每天天不亮,我就早早地起床,并一直到深夜才能入睡……”

在这样的逆境中,年轻的威尔逊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在威尔逊看来,每一次磨难都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点,重要的是,你要将它作为成功的阶梯。所以,莎士比亚会说:“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穷苦、卑微是雄心勃勃的年青人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

六、感恩的心智模式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两个月,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在这一年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逃过饥饿和传染病而活下来的移民只剩五十来人。基于“来者是客”的信念与习俗,印第安人给这些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即1621年开始在土地里播种。

整个夏天他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最后,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他们举行了三天的狂欢活动。

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现在。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并不是美国才有感恩节,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感恩节日。1957 年,加拿大议会宣布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感恩节和全国性的节日,在这一天感谢万能的上帝保佑加拿大并给予丰富的收获;在古埃及的每年春天会举行“收获节”,为了纪念他们的庄稼神;犹太人也有自己感恩节,他们的节日叫Sukkoth,每年秋天举行的Sukkoth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希腊人信奉很多神,其中一个神就是玉米女神,他们每年秋天举行的感恩仪式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女神。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这几年国内的年轻人中也开始流行西方的“母亲节”和“父亲节”,到了节日的时间,媒体上会看见一些亲情的广告,花店开始重点推销康乃馨,许多人拿起手机给父母发祝福感恩的短信。

感恩也不是舶来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传统。《诗经》就有“投桃报李”之说,文人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句,百姓也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之语,可以说感恩永远不过时。

但严峻的现实是,当今社会发生的一件件案例,看得出不少人令人遗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

除了要钱,不喜欢给父母打电话;

每个朋友过生日都会送礼物,然而回家却总是空着手;

他人为你提供服务,不但没有“谢谢”,还要给人刁难;

民工用几代人的辛苦支持着城市建设,然而在城市,民工却是受人歧视的群体;

工人从老板手上拿到工资,背地里还要骂老板;老板靠着工人赚得利益,又有几个老板感谢过自己的员工?

不要认为你所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成就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心血和努力取得的,与他人无关。这种想法是自私、不负责任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翁,当他一个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时,他突然发现生活远比想象中的困难。依靠他自己的能力,他无法获得知道时间的钟表,无法制作出需要遮体的衣服,甚至造一把简单的斧子都成了难题。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品德修养,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关爱而不存感激,甚至不知“愧”为何物者,即使从不做坏事,也不能算是品德完美。有的人在得到好处时还振振有词“我为什么要感谢呀,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就把功劳全记在自己身上;步入成功时宣扬“路是我自己走出来的”。人不是单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你所创造的价值有一部分是有别人的功劳的,当然,你也为别人创造了一部分价值,这也就是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所以,要善待他人,由衷地感谢周围的人为你的成功所提供的帮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

一个内心有爱的人永远是富庶的,他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去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是去索取。一个人的爱心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变得更多,奉献得越多,所聚集的“人和”也就越多。

(1)孝顺——感恩的第一步

人一辈子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感恩行为从哪里开始呢?从你的父母开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很多人被无情地夺走了生命,但在灾难中也发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关于母亲的。一个刚刚做母亲的女人,地震时被压在废墟下,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抢救人员可以从废墟的间隙中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

救援人员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他又来到这个女人的尸体前,费力地在女人的身体下摸索,然后他高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女人的废墟清理开,发现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孩子被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走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却发现有一部手机在被子里。医生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生命是最宝贵的,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有谁自至始至终都愿意为你付出生命?在你生命受到威胁时,有谁愿意拿自己的生命换来你生命的延续?答案是唯一的,只有父母。

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堤坝,每天凌晨5点,有一家的铁门会准时打开。门内一个瘦削的女人快速闪了出来,朝坝上走去。她的步子迈得不算大,但频率极快。她的上身挺得笔直,远远望去,似乎只有两条细腿在快速前进,她就像被上了发条一样。

借着微弱的光,这个女人飞快地朝前赶。昏暗中,也有一些晨练的人的身影,但所有的人中,她走得最快、最急。从2009年年初到9月底,晨练的人每天都能看到那个女人在“暴走”,一天都没有间断。春去秋来,风雨无阻,总共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

这个“暴走”的女人名叫陈玉蓉。2005年,她的儿子被检查出肝已经严重硬化,需要做移植手术,否则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异体移植费用需要30多万元,对这家人来说,是个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她选择了让儿子接受护肝保守治疗。

陈玉蓉也决定履行母亲的职责,把肝捐出一部分给儿子,然而经检验发现,自己的肝因为是重度脂肪肝无法捐献。为了给儿子换肝救命,陈玉蓉每天吃三成饱,暴走10公里,每天还要辛苦劳作。

患有高血压的她冒着生命危险,在短短七个月的时间里减掉了她的脂肪肝,医生称“简直是个奇迹”。2009年11月3日,陈玉蓉接受了肝脏割离手术,随后儿子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双方的手术都很成功,母亲失去了一片肝,儿子获救了。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陈玉蓉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暴走妈妈”。

在陈玉蓉暴走期间的一天夜里,坝上出了车祸:经常散步的一位中年妇女被摩托车撞死了。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晚上再无人到坝上走路。唯独陈玉蓉照旧,她说:“什么鬼我都不怕,对于一个女人,还有什么比失去孩子更可怕!”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女人能够放弃自己的生命,强忍痛苦,保护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力量驱使一个女人能够冒着生命危险,不畏艰难,拯救自己的孩子?是母爱!人类最淳朴又最伟大的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尽管你的母亲每天过得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然而我却相信,这两个事件中的任何一件发生在你的母亲身上,她也一样会这么做,为了保护你,而放弃她自己。

在韩国新兵入营、整装待发前,有这么一个仪式。新兵在与亲人告别时,所有新兵双膝跪地,向送别的父母行“跪别礼”。父母养育一个孩子到他们长大成年,即将送到部队,开始第一次长时间的单独生活,此时的离别一跪正是对父母十几载的感恩之举,我们也应该借鉴学习这种行为。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

后来年轻人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干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说在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高僧,心里不免敬仰,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仙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但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去了。

他跋山涉水,一年后终于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失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路。你吃过饭后即刻下山,在你回家的路上,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的佛。”

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往西而去。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就这样一路寻找,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时彻底失望了。

这天傍晚,下起了大雪,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时已是午夜时分。万念俱灰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

“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门很快地打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借着灯光母亲流着眼泪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然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

(2)至少我还拥有……

刘伟,一个拥有阳光般微笑的小伙子,因参加国内的选秀节目而为人所知。

刘伟在他10岁的时候因和小朋友在高压电下玩耍,不小心触摸了10万伏的高压电,因此永远地失去了双臂。缺失双臂并没能让他因此沉沦,他靠双脚生活,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他的双脚逐渐灵活起来,不但可以穿鞋、穿袜子、拿勺子吃饭,甚至连用电脑打字都不在话下。

出于兴趣,上学后的刘伟还在课余时间练起了游泳,这一游不要紧,在2005年、2006年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刘伟两次获得了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后来这位游泳冠军又开始迷上了音乐,跟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自己看书,自己琢磨着作词、作曲、编曲。经过不到两年的练习,刘伟用脚弹钢琴已达到七级的水平。当刘伟与刘德华等明星一起参与录制北京电视台的《唱响奥运》节目时,活动现场刘德华被他用双脚弹钢琴的场面深深感动,听到刘伟表示想作一首曲子送给自己,刘德华立即点头:“你作曲,我来作词。”

刘伟真正走近人们眼中,是参加了《中国达人秀》节目,并且赢得了冠军。在节目现场,当他用双脚弹钢琴时,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人们都在屏气凝神仔细聆听。随着灵活的双脚在琴键上飞舞,优美婉转的乐曲如一股清泉从他的脚下缓缓流出,全场的观众都被这别具特色的表演震撼了。表演结束后所有的观众都站了起来,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评委也为之动容,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达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有谁会相信这么优美的音乐竟然是用双脚弹奏出来的。对于健全的人来说,钢琴都是非常难学的乐器,更何况刘伟没有双手。可想而知,他要付出比平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他做到了,而且成功没有诀窍,除了执著和努力。

当评委问他怎么做到这件连四肢健全的人都做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回答很精彩:“没有人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来弹……我没有手,至少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脚。”

从小经历了不幸,使刘伟对自己拥有的财富更加珍惜和感恩。对于平常人来说,这份“感恩上苍之心”可能要修炼几年、几十年,甚至到死都不免抱怨人生。但是这份感恩在刘伟的身上已经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失去双臂让他更加懂得了生活的美好,所以,他会加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最佳“达人”冠军,刘伟做到的正如古人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他心胸豁达、通达事理,感恩命运而没有怨天尤人,用自己的双脚编织着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确实令不少肢体健全者汗颜。

(3)不忘贵人

居里夫人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920年春天,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经过十几年努力工作,终于从大量的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了一克镭,为人类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有一天,一个名叫欧班的老师,收到了一封由华沙邮局派专人送来的挂号信,信封上的署名是“玛丽?居里”。欧班老师简直不敢相信,以为是邮局弄错了。她想不到一位享誉全球的伟大科学家,竟会给一个默默无闻的教师写信!直到送信的人肯定收信人没有错,她才用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欧班老师读完了信,泪水涌出了眼眶。原来玛丽?居里就是20年前门门功课都考第一的小姑娘玛丽!居里夫人在信中向老师深表敬意,告诉老师,她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并且诚恳地邀请老师到巴黎做客,还寄来了全部往返路费。

久别的师生终于见面了!这一天,居里夫人在自己家里,接待了她少年时代的老师。她亲自下厨房做菜,饭后和老师紧挨在一起,亲切地谈心。居里夫人感谢老师不但给了她智慧,而且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了。作为镭的发现人,为波兰赢得世界荣誉的居里夫人,愉快地接受了祖国的邀请,到华沙去参加开幕典礼。5月29日这一天,华沙的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居里夫人周围,他们中间有共和国总统、部长、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亲人们也在场,人们都在赞扬她的研究改变了世界。

在典礼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里的老人面前,深情地握住了她的双手,并亲自推着她向主席台走去。这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就是欧班老师,她已经80多岁了。见到这种情景,人们都激动地为她们鼓掌。幸福的泪水挂满了老人的双颊,没有想到她的学生成为世界名人后,对她还是那么敬爱!

什么是贵人?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谁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够不碰到困难,就算是如今有所成就的人,他们当初在追求梦想与达成目标的时候,也遇到过艰辛和困苦。我们中有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在悲观绝望、彷徨失措的时候,能够有一个人真心实意地拉我们一把,把我们从人生的十字路口拉回来,让我们可以重新拾起自信,再次面对生活的挑战。这个人就是贵人,在你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刻帮助过你的人。

贵人为我们带来了人生际遇,贵人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的方向。贵人帮助你的时候,大多数并没有希望将来得到什么回报。但是,作为得到过贵人帮助的我们,却一定要永远记住贵人的恩情,在有机会的时候去报答他们,至少,要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也多去帮助他人。自己也作为他人的贵人,提供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也会对你感恩。

(4)“九头牛”的态度

从前,有两兄弟住在一个很偏远的村子里,这个村子里一直都是男多女少,所以到了结婚的年龄都会到别的村子去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慢慢地,这两兄弟也长大成人了,到了结婚的年纪,他们也不例外,带着行李便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了。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村子,兄弟俩认识了一位长相很一般的姑娘。哥哥说,“这位姑娘挺好的,我决定把她娶回家做老婆。”弟弟却说:“这个村子,好像没有什么美丽的姑娘。”于是继续向前走,去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

哥哥留在了这个村子,去问村子里的人:“如果我要娶这位姑娘,我应该怎么做?”村里的人便说:“如果你觉得这位姑娘很一般,你就用两头牛去她家提亲;如果你觉得这位姑娘还不错,你很喜欢,你就用五头牛去她家提亲;如果你觉得这位姑娘非常漂亮、非常好,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另一半,那你就用九头牛去娶她。”他听了村里人的话,先回到了家,更加辛劳地投入了劳动,半年后他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买了九头牛。当这个小伙子牵着九头牛出现在姑娘家时,村里人都觉得很吃惊,他们都认为只要有两头牛就够了。哥哥与姑娘结婚后生了孩子,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弟弟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村子,始终没有发现让自己心仪的女孩,觉得哪里的女人都差不多,于是他决定不再寻找。弟弟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一位非常美丽的少妇带着小孩在河边洗衣服。他走了这么多的村子,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漂亮有气质的姑娘!他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一定要去问问:谁这么有福气娶了这么漂亮而贤惠的姑娘!

这位姑娘得知弟弟的名字后,很有礼貌地将弟弟带回了家。当到家的时候,弟弟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是他哥哥家,这位姑娘就是他的嫂子。嫂子很热情地招待弟弟,弟弟心里一直在琢磨着:怎么当年这么普通的姑娘,如今变得这般楚楚动人呢?他终于忍不住问嫂子。

嫂子说:“村子里所有的人都认为我长相一般,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和平凡的姑娘,没想到你的哥哥用九头牛来娶我。为了对得起你的哥哥和九头牛,我任何时候都不忘记用九头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世间最大的力量便是爱的力量,它足以让人发生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这个故事中,我欣赏这个哥哥的爱,但我更佩服这个姑娘为这份爱付出的决心。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正如故事中那位长相普通的姑娘那样,在其他人眼中,我们根本不值“九头牛”的价值。然而你的父母觉得你会有出息,在父母心中,你值“九头牛”!你的爱人觉得你值得依靠,在你的爱人心中,你值“九头牛”!你的朋友觉得你值得深交,在你的朋友心中,你值“九头牛”!你的上司觉得你值得培养,在你的上司心中,你值“九头牛”!

我们每一个人都值“九头牛”,可你是否有用“九头牛”的心态来要求自己呢?我们周围期待我们成功的人,他们给予你“九头牛”的时候,就在你身上寄托了他们的期望,你应该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别人认为你行,你不一定行;你认为自己行,你才一定行!

(5)宽容他人的错误

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中央操场,摆着33块纪念石头。石头旁边插着美国国旗,石头边放着蜡烛、鲜花和卡片等悼念物。这33块纪念用的石头,是纪念什么的呢?

赵承熙,韩裔美国人,该大学的一名学生,当时23岁。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携带枪支前往学校,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其中也包括了他自己。学校中央操场上的33块纪念石头,正是代表这一次枪击案中死去的人,其中一块石头却是代表赵承熙的。这块属于凶手的石头,与其余32块“无辜者”的石头放在一起,被祭奠在这片宽阔的绿地上。怎么会有人纪念那个变态杀人狂呢?

案发后的第四天清晨,32块石头前摆满了悼念者的鲜花和蜡烛,相比之下,第33块纪念石前显得寂寞而又凌乱:一个塑料瓶里插支康乃馨,两根白色蜡烛已经熄灭,三两张照片塞在几近枯萎的花花草草里。当各种肤色的人驻足在这块石头前时,脸上大多没有悲伤,也没有祈祷或者哀悼,大家强忍着愤怒,静静地凝视赵承熙的灵魂。

尽管有人在这块石头前发牢骚,表示“我不想看到他的石头和他杀害的人放在一起,我不是来哀悼他的”。可自始至终,没有人毁坏这块石头,也没有人留下咒骂的信件。在赵承熙的纪念石头前,曾经留下一张纸片:“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尽快得到安慰并恢复平静。上帝的恩宠……”

尽管他曾经犯下残忍的罪行,但学校和社会还是宽恕了他,由于没能对精神有问题的他提供适当的治疗和心理咨询,对此感到遗憾,同时也是为了安慰失去他的家人。

罗斯福先生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第一,贼偷的是我的东西,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我一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把感恩刻在石头上,深深地感谢帮助过你的人,这是人生应有的一种境界;把仇恨写在沙滩上,忘掉伤害过你的人,学会宽容,让所有的怨恨随着潮水一去不复返,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搜索更多有关“提高员工幸福指数的方法:一场世界500强的幸福员工运动带给你答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