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武术门派资料:沧州武术之门派介绍下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均来自网络。
(十六)沧州******
清朝后半叶,河北连镇杨氏在东北向一游方僧学得此刀法,后传于吴桥桑园镇的谢晋汾和谢晋德兄弟二人,谢为桑园富户,一次在西街大运河码头见一镖师大败脚行数十人,为谢敬服,故邀为上宾,此人便是河北静海独流镇,人称常胜将军的刘玉春。刘身高力大,技艺非凡,在武界久负盛名。谢遂将******、左把枪等尽相传刘,刘则将通臂二十四式传于谢。 民国初年,三省巡阅史兼直隶总督大军阀曹锟在保定成立卫队武术营特聘刘玉春为三连******连教习。1923年曹通过贿选当了大总统,进驻北京中南海。 沧州郭长生系刘之高足,由于武功精绝,刀法捷灵,在武界有"燕子"之誉,深得刘之喜爱,遂将******、通臂二十四式之绝技,尽相传授。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迫使曹锟下台,郭长生又给鹿仲麟当随从副官,时间不长,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愤然弃官回乡。1927年,张之江(河北沧州人)筹备中央国术馆,慕名特聘郭长生于该馆教授******,并把******作为中央国术馆必修课程之一。从此******在中国始得进一步发展。刘玉春在保定,及以后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教的是一路******,均没教完。这路刀势系集体操练,不免限于一步一势,不精熟者,便不能领悟其中奥妙。于是郭长生将******之精华,实战攻防用法,揉进通臂二十四式笔法,编撰了二路******。一路******多系基本刀势,实战用法,二路******,开阔了攻击面,提高了连击性。
(十七)太祖连拳
清嘉庆末年,东光县高庄村嗜武者李风于泊头镇遇一南方王姓拳师,二人投契,随王师习太祖连拳。数载后李艺成,曾去北京长顺镖局任镖师。他善使铁锏,一把铁锏行镖从未出差错,故有神锏李之称。在乡里,与沙教门马湘齐名,有“南有马湘北有李风”之说。
太祖连拳之动作,多为大招大架,力贯全身,蹦、跳、踢、靠、踹、打、砸、找、扣、旋、闪、捣,均寓于连拳基础功之中。拳械之招式,无不具理。尤其近来不断改进,形象更完美,健体更有效,实用价值未减,拳法风格未变。
此拳法演练,豁展大方,大劈大砍,明快开朗,迅猛有度,节奏明显,变幻莫测,招招具理。其特点亦较明显。虚实并寓,刚柔相济,变换巧妙,招进要害。
习此拳者必先誓遵武德。主要讲尊老扶幼,尊师爱徒,爱国爱众,扶弱拒强,一身正气,绝不欺人。
此拳法之拳术套路主要有连拳、六合拳、功力拳、小洪拳、六腿式、炮锤、月儿插花、二十锤、二长锤和拳锤对练。器械套路主要有三趟单刀、两趟双刀、两趟梅花刀、姜家枪、杨家枪、单刀进枪、双手带进枪、三节棍进枪、单刀拐子进枪、护平拐进枪、双刀进枪、匕首进枪、对大枪、空手夺刀、空手夺三节棍、空手夺双手带等。
(十八)二郎门
二郎拳法,流传于沧境东南盐山、南皮、东光等县。其拳法之命名,并非假托二郎神之名,因其拳械套路均以对练为主,故名二郎。
二郎拳法传入沧州者系沧县圣佛寺崔庄(今属盐山县)之崔笠(约生于清乾隆末,卒于同治时)。崔笠幼丧双亲,四方乞讨,后拜“飞腿王”(名失考,大兴县人)为师习武。王妻系崔之表姐,王又爱崔聪颖正直,遂将二郎门之全部技艺授予崔。
二郎拳法,刚劲有力,动作朴实,结构严谨,攻防严密,套路中之招式,均具技击价值。其套路运动直来直去,拳法掌术要求直打快收,无空架,爆发力强。
二郎拳法,包括长拳和短拳两部。长拳架势较高,动作舒展潇洒,多用明劲;短拳则架势较低,劲力短猛,稳健快脆。
二郎拳的招法多变,一招分多招,一手化多手,弹、踢、踹、扫、趟、挂、冲、砸。顶打切析,分筋错骨,乃常用之法。讲求攻取,后发制人,迎力借力,以力制敌。
二郎拳法的基本功,包括溜腿架、站桩、横叉、纵叉、压腿、冲拳等,练体练气,体气合一产生力。
二朗拳法的套路,有八路长拳,称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五路短拳,称金、木、水、火、土。另有十二趟长拳和二郎拳。器械套路有二朗大刀、双钩、梨花枪、梅花枪、松枪、双枪、双刀、三节棍进枪、双匕首进枪、双手带、燕翅镋及棍、剑等。另有一独特之器械,名燕飞三棵剑(双剑),每剑三刃,剑长一尺五寸左右,其招法以勾、撩、刺、开、推、架、摆为主,练起来迅猛风流,用起来上下左右前手,攻防自如。
(十九)少林门
少林拳法,传自河南嵩山少林寺,乃少林拳系之一支派,自立门户,称为少林。
清道光末年,一自称少林寺僧人,游至献县城西杨庄,见一青年练武刻苦认真,遂与攀谈。青年见僧人功深识广,叩拜称师,留居杨庄,从其习少林拳法。此青年姓杨,名失考,习武数载,功艺大进,师甚喜,倾囊授其拳法拳理。
一日,村边子牙河有一船行来,离岸约两丈,僧人由岸边一跃至船上,其徒甚惊,脱口对师说,师施“魔教”上船,师怒,遂离去,徒甚悔。从此,奋发研练,并开门授艺,后人尊其人为少林拳法在沧境之第一代传人。
少林拳法,动作迅猛,大开大合;刚柔相寓,变招自如;拳法步法相随,发力犹召炸雷。
少林拳法的单练套路,有15趟拳,5趟器械,其套路均属本门之基本功。15趟拳法为4趟少林拳,一趟五花炮拳,10趟弹腿;5趟器械为八卦刀、子龙枪、六合枪、跨虎双拦、双刀。此等单练套路,技击实用价值不大,但能锻炼手、掌、臂、肘、腰、胯、腿、膝、足各功。各功均具一定基础,再习技击之招术,易练而功佳。
少林拳法讲究整力和吞吐。整力,即技击之一招一式,全身之整力均集中于出击一拳一脚。整力为此拳法之核心。吞吐,即避敌之力而全力击敌。你打来,我解避;趁你收回之机,我全力击出,后发制人。此拳之手法,先学“老三拳(即三组单招)”,逐步深化为72招术。其腿法,脚不高踢,两腿之力保持平衡,称为“两腿之力皆五五“,即使重心处于两腿之中。其劲力,讲出力必准,不准则速变;出力必猛,避实而就虚。上下左右前后,随机而变。习练者悟其拳理和功法后,再练对练套路,则识理更深。此拳法的徒手对练套路主要有小靠子、拆拳、单式对手、散手技击;器械对练套路主要有三节棍进枪、单刀进枪、梢子棍进枪、扑刀进枪、刀对刀、器械散招攻防等。
(二十)斗兽门
斗兽长拳约在清道光年间传入沧州。初,沧县苏家园韩七习此拳,后教其甥端廷碧。端传诸同乡。
该拳法之套路有:长拳、练手拳、小十拳、中力拳、五虎拳、黑虎拳、杀进拳、老子拳。
器械有单刀十八刀、桃山出洞刀、听风刀、秦琼锏、孙膑拐、七节鞭、护手钩、五虎断门枪、上刃枪、杨家十三枪、偷天花枪、雁翎刀、双手带、中九棍、千节棍、二十四棍、行者棍。
对练套路有徒手十八折、桃花簪、架子打;器械套路有单刀对砍、二十四路闪手刀、单刀进枪、拐子进枪、棍对三节棍等。
(二十一)明堂门
明堂拳法分别在咸丰中年和光绪末年两传进入沧境。初,沧州城西吕庄子张某得此拳法,继授窎庄张殿斌、郑守忠等。另有沧州城西大王庄鄢寿春,传此艺于沧州城郊。
明堂拳法,动作沉稳,步法健力,手法连锁,劲力饱满,一式多步,上下连贯,手脚并用,上下相兼。常用之法,有拳打、肘点、膝顶、脚铲、腿弹。其拳法讲三节分明:上节胫项眼手密,中节拧腰调胯晃肩克膀,下节有抽丝拔簧一条腿之称。其套路,结构简单,攻防显明,拳法周密,动作无华,实用性强,姿式整观。
明堂拳法之要论为:三明(手明、腰明、腿明);三正(手正、身正、步正)。技击散打讲三前(手前、脚前、眼前)、三护(下护丹田、中护肋、上护百会)、三速(进速、退速、闪速)。拳歌云:“拳打抖劲,劲打遍身;上下兼顾,步移如神。”散打讲手到脚到,意到行到,擒拿锁扣,技全灵活。其拳法有十五字要诀:撞、摇、拔、抹、捆、拿、锁、靠、踢、屈、握、踹、弹、揉、挫。拳谱载,此拳须知为一胆二力三功四技。讲一练基,二练艺,三练技,四练气,五练力,全面功到,缺一不可,才谓明堂功成。
明堂拳法和器械套路,有两趟明堂架子、十趟罗汉拳、明堂拳、黑虎拳、单拳、明堂刀、明堂枪、四季枪、小八枪、六母枪、十八大枪、六合神枪、明堂棒、明堂刀、连环双刀、十八变化刀、春秋大刀、八刀、架子刊戟、双头蛇、四行钩、流星锤;对练套路有短打对拳、四路对练、双刀进枪、双手带进枪、大刀对单刀、空手夺双刀、空手夺双头蛇、空手夺叉、空手夺三节棍、二十四手闪手刀、对扎枪;三人套路有二龙戏珠、三不齐(即一人空手、一人持刀、一人持枪)等。
(二十二)花拳门
花拳传入沧州,约于清咸丰时。据传,时有一南方游人在河间县谢家村落户。此人武艺高强,谢彦瑞从其学花拳。该拳法在河间一带传播较广。
花拳,取长拳短打之优,英姿飒爽,势态优美,故以花荣之,取名花拳。
花拳为一种短打拳法,取长拳短打之长,不讲套,重攻防散招,每招都假设对方用拳脚进攻,重实战。
花拳有短打跌法88式,皆为身手足配合跌人之法。每式各具跌法之技巧,可谓集跌法之大成。练时要求停快得宜,进退得法,架势得稳,转身得静,起落得速,起腿得停,上身得力,出拳得平,靠身得紧,收拳得快,满身得力。功成者,可上下左右协调,彼沾身即跌,伸手见跤。
花拳技出之要领有“打拳喜怒哀乐,虚势则喜,着力则怒,过势则哀,逼门则乐。”技击时气沉丹田,气促力发,以腰为一身之本,盘旋转侧,形如虎相,步动如飞,眼到手到,步到身到。交手时,两手护头、胸,两膝护裆部,眼斜视,见缝插针,侧身而进。
现存拳术套路有通臂拳、十二趟弹腿、长拳、金刚拳、小关东拳、梅花拳等19套。
器械套路有火轮枪、小十枪、八封刀、太子刀、三节棍、小梢子、拐子、单青刀、五花棍等19套。
(二十三)埋伏
埋伏拳法传入沧境,约在清同治初年。时,献县东高坦村张廷义从师霸县张氏习得此拳法。张廷义为埋伏拳法在沧境之第一代传人。张传西高坦村隋星瑞;隋传本村王汝生、吉占奎。清光绪初年,张廷义在北京苑城镖局任镖头,人称“盖京南”。
埋伏拳法出手极快,招式迅猛,以虚掩实,虚实具理,环环相扣,刚劲为主。
埋伏掌法动作,多为大架子。窜、蹦、跳、跃,为其拳法之明显特点,故重练腿功。踢、溜、旋、摔、跳、扫,强调各功具备。其手法,以“拿腕”为主,以抓坛、掷砂袋练手、臂、肘功,练四肢亦增腰力。此拳法招术,讲打八趟,拆八趟,八八六十四手;有四生、五避、八截,七十二把活锁,一百单八招。
此门套路,先练8路埋伏拳,每路8式,共64四式,亦为此拳法的基础拳。然后练六家式,大小溜腿架、大洪拳、小洪拳、四趟拳、八趟拳,手又引小虎燕拳等。对练拳术有洪拳对打、散手串子、拆八路拳等。单练器械主要有八卦刀、六合枪、双刀、张飞迎门枪等。对练器械主要有单刀进枪、梢子棍进枪、三节棍进枪、枪对枪、双拐进枪、单刀拐子进枪、梢子棍对拐、刀对刀、双刀对双拐等。
(二十四)查拳门
查拳,也有人称之为回回拳。约于清末传入沧州。时,沧州马文通习此拳,授刘化龙。刘传马云龙、沙宝兴、尹凤元、冯长生、冯振清、张长安等。
查拳之特点明显。其一,舒展圆润,小动作小巧严谨,大动作舒展大方,大小动作均要求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紧密协调。其技法须意向明确,有顷有实,华实并寓。拳谚云:动有法,式多变,静如画。其二,发力爆脆,出技发力,不蛮不僵,纯而不杂,动如闪电,爆如炸雷,刚柔自如,干脆完整,技击时集全身力于一点。其三,节奏明快,一招一式,动作清晰,讲究看、关、定、式、精、气、神之完整,缩、小、绵、巧,变化恰当。快要快得突出,快中有慢;慢要慢得有度,慢中寓快。其四,奔放饱满。此拳套路布局,走方形,布全面,曲、直、弧迂回穿插,充满全场四角,式之大小结合,开合相间,错综而清晰,迅猛而绚丽。查拳共有十路,各路又各具特点。一路系开门拳,主要练功架,有四平拳之说;二路穿掌运臂,主练拳掌臂功,有行手之说;三路多跳跃,主练腿足功,有飞脚之说;四路结构严密,路线曲折,有式法全之说;五路潇洒清干,有风流急快比人先之说;六路腿法密集,连环多变,有六脚式之称;七路结构圆滑大方,闪、展、腾、挪,穿插于细腻技法之中,有七枝插花拳之称;八路简洁干练,招式贯通,步步紧扣,动静相间,有八步连环之称;九路动作疾速多变,忽而跃起如蛟龙腾空,忽而伏地似巨蟒游窜,间歇停顿后固若磐石,有九龙摆尾之称;十路柔中寓刚,刚则含而不露,动作舒展,矫健威严,有串拳之称。查拳尚有必练之腿拳。腿拳共两趟。主攻弹、蹬、摆、跺、戳、截、箭弹、连环腿等功。要求达到腿如利箭,疾似闪电,上下相随,技法施全之境地。
查拳技击有三要素:招、速、劲。招,即招法。踢、打、摔、拿,出击快,发力强,路线短,目标准。远腿,近拳,贴身顶、撞、摔。速,即出击也防守均宜速不宜迟,以我为主。劲,即劲力。劲力饱满而爆脆,方能制胜于对手。
查拳有十字要诀:缩、小、绵、软、巧、错、速、硬、脆、滑。又有五行、六合之说。
查拳套路,不断发展,拳术有十路弹腿、十路查拳、关东拳、飞虎拳、前后太子拳、张飞二路拳、小砸架、炮拳、大红拳、小红拳、劈挂拳等。械术有四门单刀、四叶梅花刀、迎风刀、金霞刀、拔步刀、五虎断门刀、小六合刀、劈挂刀、通劈花刀、四门双刀、梅花双刀、地躺双刀、六合双刀、四门大刀、梅花大刀、春秋大刀、梅花枪、青龙枪、大小锁喉枪、九龙枪、子胥枪、进细枪、大奇枪、五虎断门枪、张飞二路枪、五虎群洋棍、太子棍、太祖棍、前后青龙剑、龙凤剑、龙行剑、太极十三剑、纯阳剑、八仙剑、龙凤双剑、青龙双剑、沉香拐、行钩、双头蛇、风火枪、双枪、双手带、四门双锏、八楞紫金锤、四门扑刀、十三节鞭等。对练有对折弹腿、对折八极、小刀对大刀、枪进大刀、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枪、双手带进枪、梢子棍进枪、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等。
(二十五)滑拳门
滑拳传入沧州,约在清光绪年间。时有回民沙茂林,在沧州一带贩盐谋生。某日,天大雨,无处投宿,在沧州南门洞内寄身一夜,身染疾病。城内潘家楼富户刘成章。回族,年20,尚武,晨练时发现患病之沙茂林,接至家中调养。
一日,刘演练正酣,忽听有人高喊:“好功夫!”刘急收式,见来人是初愈之沙茂林。二人攀谈,刘觉沙对武术之见解深奥,遂生敬意。沙又演练一套拳,刘甚佩服,拜沙为师。沙感刘之诚,始传授滑拳术。刘成章授王振鹏、尹凤元。王授子王俊亭和张宝安等。
沙后又授此拳法予刘化龙。
另说,滑拳自山东传于沧州回族马氏,马氏嫡传至马文通,马授徒刘化龙。
沧州习滑拳者,多为回族。
滑拳之技击以快为著,以“拿摔”见长,手脚并用,以腿制胜,手到步到同起同落。强调手、眼、身法、步在运动中之高度协调。谓之你不动,我亦不动,你若动,我急先动,出招快,收招快。击人以快打迟,收招以防不测,并为再次进攻作准备。诸种招术,“快”为首要,无快皆为虚谈。“拿”,即擒拿法,讲求粘、挨、连、绵、随、劈、撕、捋。俗称滑拳擒拿法为“两把半”,实战时仅用“半把”(即小缠一类手法及其演变)即可克敌制胜。滑拳重腿法,我摔法,以下盘为主,步法多滑动,动中寻隙赢人。腿法循十字:弹、戳、扫、截、跺、摆、蹬、挂、裹、撞。摔法中有劈靠摔、摇山摔、背胯摔、抹面摔等。
滑拳诸多练功方法亦具特色,如端木人、磨缸、抓坛子、滚铁球等,各功在实战中均具威力。
滑拳的技击特点,展现了该拳法之风格:动作迅疾,招法清晰,攻防连锁,配合协调,以动待动,后发制人。
滑拳之拳术套路有一路滑拳、二路滑拳、三路查拳、四路查拳,关东拳、梅花拳、飞虎拳、烈神拳、小洪拳、八极拳。
器械套路有梅花刀、金侠刀、通臂刀、断门刀、拔步刀、四门刀、四门双刀、梅花双刀、器祖八仙纯阳剑、十三剑、梅花双钩、提篮双钩、张飞二路枪、梅花枪、青龙枪、指示枪、大行枪、锁喉枪、进挤枪、断门枪、钩连枪、梅花大刀、春秋大刀、四门大刀、扑刀、太子棍、五虎群洋棍、九龙太祖棍、燕翅镋。
(二十六)形意门
形意约在清末传入沧境(河间、任丘等地)。初,李洛能传深县刘奇兰、河间刘晓兰等。刘奇兰传深县李存义、河间张占魁;李传任丘黄柏年等,张传沧县姜容樵等。刘晓兰传刘伟祥;刘传杨福山等。
沧州演练之形意拳,既遵传统之基本套路,又有所发展。其基本内容为“五纲”、“十二形”和“八字功”。“五纲”为劈、攒、崩、炮、横,按属性为金、木、水、火、土,故又称“五行拳”。“十二形”为龙、虎、猴、马、蛇、龟、鸡、燕、鹞、鸽、鹰、熊。“八字功”为斩、截、裹、挎、挑、顶、云、领。习拳者以五行拳为母,十二形拳为体,八字功为用。其意为,五行拳为基本功;十二形拳乃以像形取意为主体;八字功乃制敌应用之主要功法。除以上之单组外,又有组合之套路。如以五行拳组成之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连环等;以十二形拳组成之形意拳八式、杂式锤、十二连拳、十二洪锤、出洞入洞、同形拳等;以八字功组合之八字单合功,八字双合功,形意连环拳等。其对练套路有五行炮、安身炮、散手炮等。刀、枪、剑、棍等器械也均有单、对练之套路。
形意拳法可归纳为: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动作清晰,精神饱满;力沉劲整,刚柔并用;步稳身正,气势贯通;运动自然,灵活大方;套路精悍,技击性强。形意拳像形取意,并非外形模仿,既似其形,更取其功能与技巧。其运动技术,要求严格而准确,既符合人体生理之特点,健身之要求,又重技击技术和理论。形意拳之基本步法为三体式。所谓“三体”,即指上、中、下三体俱备。一动一静、一起一落,一呼一吸均有严格要求。竖项、舐舌、正身、沉肩、坠肘、正掌、塌腕、弓腿、抓趾、收臀为子午桩法之十要,要领正而功可成。
形意拳法之一些拳套取名“炮”,“炮”乃迅猛、急爆之意。其散手炮,集五行十二形技法之精华,神意逼真,结构严谨,刚柔开合,内容丰富。90运动单元含62字技法诀:劈、攒、崩、炮、横、扑、拍、斗、冲、撞、挑、顶、云、领、盖、勾、爬、勒、带、揉、推、托、砍、压、挫、点、戳、探、摔、拧、采、掖、掳、抄、搂、展、截、挂、裹、掩、肘、拦、弹、格、缠、刁、拿、锁、扣、扇、腾、挪、滚、翻、转、旋、踩、蹬、踹、踢、膝、胯。
形意拳法之战略,要求遇敌有主,临危不惧,敢打必胜,勇往直前,“能在一思进,莫在一念存”。谚云:“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训练,面前如有人交手,有人似无人。其用招,强调快而准,“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先发制人,以我为主。
(二十七)罗汉门
罗汉拳于清末由山东人王福堂传入沧州。据传,王福堂是义和团将领。义和团失败后,为避难流落到南皮县大赵庄村落户。王始以摊贩为生,常见本村王华林习武,偶尔施以拳技。久之,王遂拜其为师。自此,王始传授罗汉拳。
罗汉拳招式舒展大方,动静分明。技击快速有力,出手敏捷,讲求动作协调,重用上盘,以拳、掌制人。手法有大缠、小缠、里拿、外拿、翻拿、切掌、削掌、劈掌、罗汉十三按掌。拳术套路以罗汉拳为主,共18趟,另有罗汉掌8趟,罗汉架子8趟及弹腿、对打拳等。单练器械有梅花枪、六合枪、夜战刀、六合刀、双刀、少林棍、九节鞭、龙形剑;对练器械有单刀擒枪、三节棍进枪、齐眉棍进枪、空手夺刀、白手夺枪、枪战枪、双判官笔进枪等。
(二十八)八卦门
八卦掌约在清中期或稍晚一点传入沧境。沧州之八卦,系“董传八卦”(文安县董海川传。沧州刘德宽,曾与之多次切磋技艺,沧州张占魁习此艺于程廷华,程之艺受自于董海川)。刘、张即将此艺传入沧州。
在八卦掌学说中,人之身体亦分八卦。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宫第一节至第七李大椎为巽,颈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右为兑。以身体四肢而言,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臂两腿为四象,两臂两腿各两节为八卦。 两手两足共二十指,手足之拇指(趾)皆两节,共八节,其余手足十六指(趾)各三节,共四十八节,加两臂两腿八节共合为六十四节,合六十四卦,此即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生六十四卦之数。八卦掌分八段六十四掌。
八卦掌之套路动作具备八种形体,即狮、麟、蛇、鹞、龙、熊、凤、猴,各形又有侧重,贯穿于八卦六十四掌之中。
八卦掌以掌代拳,以走为主,动作迅速,步法轻盈,腰腿敏捷,六十四掌可以左右互换,每式亦可互相衔接,随意变换,虚实莫测。
八卦掌之手法,有接、推、按、扼、扑、托、捞、撩、带、捋、抱、勾、挂、插、拎、搬、扣、刁、挑、吊、截、劈;足法有捆、踩、绊、勾、顶、踢、蹬;偷步、越步、横裆步、扑步、弓步、马步、半骑马步、斜步、提膝步、独立步、插步、碾步。
八卦掌有三十六歌诀四十八法诀。其演练套路,除八段六十四掌外,尚有七星杆、八卦钺、鸡爪鸳鸯钺、八卦枪、八卦刀、麟角刀等器械。
(二十九)太极门
太极拳创法不一,支派较多。约在清末,杨氏太极传入沧境。
沧州人所习练的太极拳,虽非同式,各有特点,但其要领基本相同,理论无明显差异。如: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连贯协调,动作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静中蕴动,松稳慢匀。各家套路,对头、颈、肩、肘、腕、胸、背、腰、脊、臀、胯、腿等各部位均有具体要求。
(三十)太平门
太平拳约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由沧县人称“神力”的李振勃于境内首传。
太平拳集多家拳术之优,故拳路之风格不一。有的动作较慢,称慢拳,为练精、气、神、力之基本功;有的急速迅猛,其招术以进攻为主,先发制人。有的则快慢结合,刚柔相济,变化多端,攻防兼备。多数套路动作,形象优美而实用价值较高。
练此拳法,讲眼似箭穿,心随眼变,拳如钢锥,脚如钢锛,掌如板斧,肘膝如钢铸,讲套路式有数,招术变无穷。
此拳法徒手套路主要有太平拳、慢拳、少林拳、行者拳、八卦拳、滚躺拳等;器械套路主要有黑虎枪、六合枪、梅花枪、对扎枪、滚躺刀、护手钩单走、梅花刀进枪、三节棍对打、梢子棍对打、三节棍进枪、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进枪等。
(三十一)飞虎门
清乾隆八年(1743年),飞虎拳传入沧境(南皮)。当时北京门头沟飞虎拳师张光远迁居南皮县大丈桥村,收该村张立叶为徒,授艺数载。此门以张光远为一世。
飞虎拳的拳理要求“动作大方、招式迅猛、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先发制人。”演练时讲究行似疾风、站如钢钉、动似蛟龙出水,停若虎卧石崖。飞虎拳的基本功要求全面,手、掌、肘、臂、肩、腰、胯、膝、腿、脚协调一致,同时十分注重“眼通心神,心通各部,眼疾手快,攻破有术。”
飞虎拳的拳法和技法都有独特之处,拳法讲究“手占三分,脚占七分;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上、中、下三盘协调一致:上用挑、撩、锁、扣、开、封、接、拿;中用吞、开、合、闪、展、腾、挪;下用踢、弹、扫、挂、踹、跺、提、趟”。技法分为两种,一是擒拿:有小缠、大缠、抱拿、千斤坠、提腰缠、马滚蹄、外辨骨、剪腕、霸王摘盔、顺手牵羊、霸王送客、顺水推舟、浪里擒蛟、锁手迎门等。一是散手:有劈掌、点掌、按掌、闷心掌、拐子手、转环掌、撩阴掌、瘦肚掌、黑虎掏心,白猿出洞、冲天炮、窝心锤等。
飞虎拳的套路主要为八路弹腿和八趟飞拳,器械有梅花枪、梨花枪、双头蛇、三才剑、春秋大刀、雁翎单刀、双劈单刀、大刀进枪和双刀进枪等,以枪、刀、剑为主。
(三十二)青萍门
杨氏青萍剑最早可上溯于唐朝郭子仪,据杨棣园先师拳谱记载:青萍剑法唐朝郭子仪得其《青萍剑谱》传世,然卷帙浩繁,人易生汪洋之叹。后由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潘玄圭道士首在道家流传,潘玄圭传于山东沂水泥古庄道士孟皎华,孟皎华传于济南临邑冯希汤,冯系南宫全真道士。再由冯希汤传于俗家结义弟兄杨棣园,杨棣园于清咸丰年间云游沧城,将青萍剑传于沧州大六合门拳师李冠铭,并赠剑谱一套。从此,杨氏青萍剑在沧州大六合门流传至今。
杨氏青萍剑共分一至六路,各为一个演练套路,可单练又可对练又可用于技术实用,是目前保留比较全面的杨氏老套青萍剑法。基本使用剑法包括:刺、剪、挑、砍、劈、挂、抛、斩、撩、托、拨、挫、云、截、绞、点、崩、抹、拦、架等。步型包括: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丁步等。步法包括进步、退步、开步、并步、插步、盖步、绕步、跳步、跃步、旋转等。剑谱记载着杨棣园1856年手抄原序、动作名称、剑断技法等。
青萍剑招多式美,其套路结构严谨。剑法规整、剑路近捷;变化多,少重式。这是其它剑法所不具备的特点。青萍剑的姿势名称整齐优美,且寓意深远。
沧州大六合门传承
一代潘玄圭清朝康熙年间、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道长
二代孟皎华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沂水泥古庄人道士
三代冯希汤清朝道光年间、济南临邑人,系南宫全真道士
四代杨棣园清朝道光末年、咸丰初年,山东无棣人,著名剑法大师,咸丰六年写有《青萍剑》手抄本
五代李冠铭清朝道光末年、咸丰初年、沧州大六合门祖师
六代王殿臣清朝咸丰年间、沧州成兴镖局镖师
七代李树亭(生于1863-去世1939年)留有青萍剑谱在世
八代李志云(生于1911-去世1984年)保存并整理青萍剑谱
九代李俊德(生于1960年)整理继承发扬杨氏青萍剑法
十代李剑明(生于1994年)马爱军 丁沧生 许云飞 姜永祥
(三十三)迷踪门
古拳谱记载迷踪拳:“此拳根系山东兖州府,蔓延河北沧州城,岱岳孙通寻武师,投奔兖州学迷踪,艺成尊师访高友,大江南北走遍城,广征博采艺大进,又入少林演武厅,三番五次再改进,炉火纯青集大成,回乡探师逢师妹,切磋武功动刀兵,误伤师妹张玉兰,愧对恩师无自容,外走他乡传武艺,最后定居沧州城(现姚官屯),继续收徒数百个,从此迷踪沧州生。”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为达摩祖师所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习练者高手辈出,宋朝周侗精于此艺,所传弟子甚众,抗金名将岳飞,《水浒》108将中的林冲、卢俊义、武松等均为周侗之徒。
此拳传至沧州,青县为清朝乾隆中期,至今二百多年,其时山东兖州张先师的亲传弟子孙通练习迷踪艺达到炉火纯青。因误伤其师妹犯下命案逃离山东来到沧州传下迷踪拳。
当时孙通传艺区域分为五支
第一支:沧县苏家园的吕铜锤为代表。
此支传播面为沧州东北部,含黄骅、青县。周达、王玉山、黄德贵、吴凤山、杨金榜、王长荣、黄凤山、左清和是近代当地名师。此支第八代传人杨玉周、褚学发、李玉川、张义田、胡广明、刘永泽、王树田、李玉桥、刘俊琦等在各地广招弟子传授此艺,并于公元2001年经政府批准成立了青县迷踪拳研究会,并将此艺著书发表。
第二支:东光县的霍旭武为代表。
此支后来迁居静海小南河村。此支在传播中有创新改造,编有“霍式练拳七十二式”。霍旭武之孙霍元甲在清朝末年应上海陈公哲之邀创“精武馆”并挫败洋人大力士而闻名中外。
第三支:沧州东郊的陈万善为代表。
此支陈凤岐、陈友亮成为当代名师,并于1992年将此艺著书并译成英文版在国内外发行。
第四支:沧州李龙屯庙内住持智元和尚为代表
此支在其周围各村广为传播,清末出硬功名家上官长元,人称“官铁人”。
第五支:沧县科牛余氏为代表。
余传高家口刘氏、刘传高氏,后辈高玉廷是传播该拳的佼佼者。
遵照孙通遗嘱,在其授徒区域,将其恩师张先师排为第一世。
迷踪拳在沧州、青县已传九世。
迷踪拳,又名迷宗拳、迷路拳,迷踪艺。原名燕青拳。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俊义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
卢俊义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是燕青门徒岁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庙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沧县教拳。
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于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洲,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十八翻”的一派。
又一说是水泊梁山的浪子燕青根据“燕青十八翻”创立,又有说是因为该套拳法源于河北的燕州和山东的青州一带,故名燕青拳。因来源不明,故又被称为“迷宗拳”,又因为拳法奇特,又名“迷踪拳”,后被霍元甲所发扬光大。但这些说法都无法确定其可靠来源。还有人说,迷宗拳本为霍元甲所创的迷踪拳或迷踪艺,直到1981年拍摄电视剧霍元甲的时候,才被编导根据电视情节而改名为“迷宗拳”。
迷踪拳的身法轻灵,拳快步松,上三路占七分,下三路占三分,霍家迷踪拳是各家武术套路的综合,由于霍元甲对各家武术种类的了解才能融会灌通这套重实战的拳法。
迷踪拳其中一个套路迷踪长拳,动作缓慢轻松,呼吸自然,有不少人误以为是太极拳。
迷踪拳是以技击实战著称于世的。迷踪拳的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单人空击练习是其中之一。迷踪拳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单人空击练习是根据老拳谱的要求,对身体从头到脚一些主要部位进行练习,从而能够提高这些部位的实战击打能力。这十三个主要部位练习的主要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它的实战技含义,对习练迷踪拳的爱好者有很大帮助。
特点
迷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很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
(三十四)勉张门
勉张拳法,清嘉庆年间传入沧境。当时,河间府(今河间市)吴家庙村吴老四学艺于嵩山少林寺,传于河间城西北30余里张家庄。据传,少林寺本无勉张门,其勉张拳得名,说法有二:一因吴老四先从师称“免”者习拳术,从师称“张”者习拳术并刀法,后又从师称“罗”者习枪法。吴为尊师,以青砖精刻师姓,文曰:“敕封显威张罗免之神位”,供奉于堂屋坎方墙壁之正中。凡拜师求艺者,师坐于神牌之侧,徒向神牌叩拜之。吴以先师之姓,取拳法名为免张,立免张门。二因其基础拳法之第一节称勉张拳,免与勉谐音,故称勉张,并以此名著拳谱。
勉张拳之基本功,要求甚严。在头、眼、肩、肘、拳、掌、身、腰、腿、胯、脚、气等功均具基础要求之后,先练基础拳。基础拳分四节:第一节为勉张拳,第二节为功力拳,第三节为四平拳,第四节为通背拳,由慢而快,由简而繁,基础拳不到度,师不授套路。
勉张拳法属短拳类,招式动作较小,变化速度甚快,有神速莫测,防不胜防,优美而力爆之独特风格。行拳进招,虚实难辨,视虚可变实,视实可化虚。行拳过掌,臂有弯度,而拳掌有力,技击性强。其拳法注重近打,撑、崩、靠、打,常为敌之不顾。其步法。多用积步(小箭步)。又步法多变,以足根为轴,转换迅速,躲、闪、转、换、挪,灵便敏捷,有“走如风、站如钉,追星赶月不放松”之拳谚。
勉张拳法的主要套路有:连手拳,八卦手、四路短打、四路对拳、六艺拳、侮魅拳、五郎拳、剪拳、迎风八打、拘搂抱打十二捆、劈山靠打十二捆、变拳、大奇枪、伏虎单刀、劈山刀、五虎刀、麟角刀等。
(三十五)疯魔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