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赛鸽回巢是回家里还是公棚,谈怎样克服赛鸽归巢的盲区

人气:395 ℃/2024-02-10 13:12:21

最近有鸽友跟我分享了省内一家公棚的比赛情况,据说比赛当天,有大量参赛鸽定向错误,但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有大量的鸽子虽然已飞至公棚所在的地区,但仍大量沦为天落,一时真让人不得其解,我觉得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许能为大家解惑,故分享此文。


赛鸽,顾名思义,就是赛时间、赛速度。但在实际的鸽赛中,一些鸽主曲解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含义,采用了大批养、成群放的不恰当方法,使为数惊人的鸽子在赛后流落异地,这就很难讲是在赛鸽了。

我较赞同少养,精养的提法,对大家来讲也不是负担,也符合国情。我以为,要提高信鸽的竞翔水平,除了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之外也要注重赛鸽导航的研究,在归巢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

十几年来由于工作的频繁调动,每逢搬迁前我都把信鸽投入各种实验,得到的初步印象是:A.晴天信鸽比雨天飞得好。B.近站多放的信鸽归巢率高。C.单羽信鸽首站放飞300公里以上归巢十分艰难。

以前我曾撰文谈了信鸽是怎样依靠“太阳移动弧线”导航归巢的看法,为继续探讨信鸽的归巢之谜本文将和大家讨论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有远程归巢史的信鸽为什么还会出现中、近程迷航?

这里我们暂先假设这个问题为“信鸽归巢的盲区”。提出“盲区”这一概念将对当今多种信鸽导航的说法及其训翔有适用意义。

从实践观察到,赛鸽在归巢的途中都有各自的“盲区”经实验初步推测,“盲区”的范围约在距棚舍80公里~250公里的区域间,但究竟每羽信鸽的盲区在哪,确切的距离上则要看赛鸽的飞行高度,视力及当时的能见度和有关气象情况。

当信鸽从远地飞抵某一区域(距棚舍80公里~250公里时,太阳移动弧线的地表夹角的差异(包括地磁,浸湿、重力、气压差等)已逐渐减小或复原,信鸽对各种自然信息反射不敏感,几乎失去导航能力,而凭视力还不能发现棚舍的外围地貌标记。此种状态我们称为信鸽归巢的“盲区”。

可能做过司放工作的鸽友有体会,千里信鸽放飞一般只要气候正常赛鸽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朝大致正确的方向离去,然而到家一打听归巢率并非满意。

本文认为,千里之外地表物理差异明显,故信鸽能够快速定向,当赛鸽飞抵“盲区”后各种自然差变得不明显,使许多赛鸽失去了不同程度的偏航,特别是一些劣质眼砂(实际是视力较差的)赛鸽便在这一地区出现徘徊或迷航的现象,接着而来的就是人畜危害。为说明“盲区”存在的可能性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看。

大家知道上海市每年放飞在归巢途中宿夜的,更多的是迷航鸽,难怪常听人说:“西宁鸽也不见得再过得了长江。”另外就杭州、福建等地的信鸽放飞金华地区的情况来看也是失鸽较多,许多失鸽都曾有500公里~1000公里的放飞史,真可谓大海里不死,阴沟里翻船。为什么这些曾有放飞史的赛鸽会再度迷失在短程区域内?

而被困的情况又大都发生在恶气候,如果不受人畜危害一旦天气转晴又都纷纷离去。这些情况可以使我们推测,绝大多数信鸽在“盲区”里无法依靠自然信息导航,必须全凭视力寻找目标,而恶气候恰恰使信鸽的视力得不到发挥,然而晴天放飞归巢率高的原因能否以此来得到解释呢。

中外鸽界传统的注重鸽眼研究的道理是否也在其中。于此同时还注意到,在多数的中外获胜赛鸽中其累计训放里程也较一般信鸽高,或在训放中采取逐站渐进的办法。

其实早有人主张近站(指200公里左右)多放,这段距离恰在“盲区”里,可以看出提出这种办法的鸽主已经有了一定的训放经验,无论出自哪种目的(一般指加强信鸽的越野飞翔)采取此种办法训翔是十分明智的。

为了避免信鸽被困在“盲区”里,提高信鸽在“盲区”中的竞翔技能,本文同样强调近站多放的法则、然而所有不同的指导思想目的都是加强信鸽熟悉“盲区”中的地形物貌,一旦进入情况时可凭信鸽高超的记忆而找到棚舍的方法。从而提高信鸽的归巢率和归巢速度。

目前有不少鸽主求胜心切,不切实际的要求赛鸽过早出成绩,只要一路归巢就勇往直前,殊不知一些训练无素的信鸽在大群体放飞时往往能结伴而飞获得归巢,一旦投放远地问题就出来了。

相反一些远程的优胜鸽在近、中站训练时表现不一定良好,但往往是这些凭自己毅力在“盲区”里挣扎过的幸存者后来却成为远程竞翔的佼佼者,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因此来讲“盲区”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信鸽在捕捉自然信息时的差异,有时会偏航,因此在训练中尽可能扩大“盲区训练”(也可称近站训练)的方法。

END

文|李宪


[微笑]感谢阅读!鼓励请点赞 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搜索更多有关“赛鸽回巢是回家里还是公棚,谈怎样克服赛鸽归巢的盲区”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